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嘻哈史诗看古今 > 第211章 长安儒风

嘻哈史诗看古今 第211章 长安儒风

作者:111永恒的不死鸟1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25 04:49: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元光元年秋,长安的槐叶开始泛黄时,刘彻在未央宫前殿摆了整整三天的贤良对策。他坐在龙椅上,看各地荐举的儒生们穿着宽袖深衣,像群振翅欲飞的鹤,在丹墀下展开竹简,声音里满是“仁政”“王道”的字眼,忽然想起十年前在东宫,第一次翻开《春秋》时,书页间夹着的那片槐叶。

“陛下,臣以为治国当以礼法为先。”公孙弘的奏对声打断思绪。这位六十岁的儒生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襕衫,却把《礼记》背得滚瓜烂熟,“昔者周公制礼作乐,天下归心,今陛下若能...”

“够了!”刘彻挥了挥手,殿内顿时鸦雀无声。他盯着公孙弘发间的白发,想起窦太后临终前说的“儒生言过其实”,又看看董仲舒案头堆成小山的竹简,忽然起身走下台阶。

董仲舒慌忙跪下,竹简上的墨迹还未干透,“天人三策”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刘彻捡起一片竹简,指尖划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字,触感像极了当年在太液池捞起的玉简——那上面刻着秦始皇的封禅铭文,被他悄悄扔回了水里。

“董卿以为,”他盯着董仲舒的眼睛,“朕若独尊儒术,匈奴就会自灭?诸侯王就会束手?”

董仲舒额头触地,声音却沉稳:“陛下,儒术非仅仁政,更含‘大一统’之理。昔者孔子作《春秋》,内中国而外夷狄,正是尊王攘夷之意。”

刘彻的指尖停在“攘夷”二字上,想起去年卫青在河套斩杀的匈奴左贤王,血溅在他的龙袍上,洗了七次仍有暗痕。殿外传来雁鸣,他忽然想起张骞出使西域前,曾在这丹墀下立誓“不打通丝路,誓不还朝”。

“传旨,”他将竹简掷回案上,“董仲舒为江都相,公孙弘为博士待诏。”转身时,看见苏文捧着窦太后的遗像经过,老太后的目光从画像上投来,像极了当年她摔碎《诗经》竹简时的严厉。

深夜,刘彻在宣室殿看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烛火跳动,照得“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一句忽明忽暗。他摸了摸案上的青铜祭器,那是上周用来祭天的,炉灰里还沾着几缕儒生献上的香草。忽然想起公孙弘说的“礼者,天地之序也”,不禁冷笑——当年他用儒家礼仪改制,窦太后却用黄老之术压得他喘不过气。

“陛下,卫青将军从河套送来战报。”苏文掀开帘子,声音里带着兴奋,“斩首数千级,得牲畜百万头!”

战报上的朱砂字刺痛眼睛,刘彻却盯着卫青的落款——那字迹比去年工整了许多,想来是跟着董仲舒学了《春秋》。他忽然抓起毛笔,在战报空白处写下“制礼作乐,以彰武功”八字,墨汁渗进竹简,像极了匈奴人的血渗进汉家土地。

元光五年春,刘彻在长安城南郊建明堂。董仲舒穿着新制的祭服,手持蓍草占卜方位,宽袖扫过未干的丹漆,留下道淡痕。公孙弘站在一旁,盯着他腰间的玉璧——那是皇帝亲赐的,刻着“儒宗”二字,比自己的青铜环佩贵重十倍。

“博士以为,”董仲舒转头看他,“明堂该用周代的黄钟律,还是商代的大吕律?”

公孙弘笑了笑,指尖摩挲着袖口的补丁:“礼随世变,陛下既以汉承周德,自当用黄钟。只是这造价...”他瞥了眼正在搬运木料的工匠,“听说耗尽了少府半年的积蓄?”

董仲舒的脸色一沉:“昔者孔子论礼,首重诚敬,岂在钱帛?陛下欲成万世之功,岂能吝惜这点钱财?”

两人的争执被刘彻的车架打断。皇帝掀开帘子,看见明堂的雏形已现,二十八根朱漆木柱直指天际,像极了他在《淮南子》里见过的不周山。苏文扶他下车时,他看见柱础上刻着的云雷纹,与匈奴单于金冠上的图腾有几分相似。

“董卿说,明堂可通天人?”刘彻摸着冰凉的石柱,看董仲舒点头,忽然轻笑,“那朕若在此祭天,匈奴单于的头,是否能更快送到长安?”

董仲舒愣了愣,随即叩首:“陛下圣明!此乃替天行道,匈奴必亡!”

公孙弘在旁沉默不语,看着刘彻腰间的玉具剑——那是用匈奴单于的佩刀熔铸的,剑柄上的龙纹吞了狼头。他忽然想起自己在齐国当狱吏时,见过的那些被儒家典籍塞满牢房的“乱民”,指甲不由得掐进掌心。

入夏后,长安忽然流行起瘟疫。刘彻在清凉殿听着宫外的哀嚎,看董仲舒呈上的《灾异奏》,上面写着“蝗灾乃天谴,陛下当减膳撤乐,以示悔过”。他捏着奏疏,想起去年黄河决口,儒生们说是“水德失序”,可堵住决口的,是汲黯带着的十万民工。

“去把桑弘羊叫来。”他将奏疏扔进炭盆,“朕要听治灾之策,不是听人骂自己失德!”

桑弘羊走进殿时,袖中掉出本《九章算术》。这位精于计算的大农令跪下时,刘彻看见他鞋底补着草绳——听说他把俸禄都捐给了灾区。“陛下,”桑弘羊掏出算筹,“臣已算过,若开仓放粮,需调用三辅郡县的存粮,再从巴蜀转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嘻哈史诗看古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儒生说这是天谴。”刘彻打断他,“你说呢?”

桑弘羊的算筹在掌心拨弄,发出清脆的响声:“臣只知道,饿殍遍野时,天谴不天谴的,百姓只看陛下能不能让他们吃饱饭。”

刘彻盯着他布满老茧的手,想起自己在乐府听过的民谣:“桑大夫,算筹响,仓廪实,百姓唱。”忽然笑了:“传旨,让董仲舒去治理蝗灾,就用他说的‘天人感应’之法。”

桑弘羊一愣,随即低头应“是”。他退出殿外时,听见刘彻在身后说:“还有,让太学的儒生们都去灾区施粥,别总在书斋里谈什么‘克己复礼’。”

秋末,董仲舒灰头土脸地回到长安。他的深衣破了几个洞,沾着草籽和泥土,哪还有半点“儒宗”的派头。“陛下,”他跪在丹墀下,“蝗灾非人力可抗,臣已率领百姓祭天...”

“祭天?”刘彻看着他狼狈的模样,想起灾区送来的急报,说儒生们祭天的时候,百姓正在啃树皮,“朕让你去治蝗,不是让你作秀!那些蝗虫,可是吃了百姓的救命粮!”

董仲舒抬起头,眼里满是困惑:“可《春秋》里说...”

“够了!”刘彻抓起案上的《春秋繁露》砸过去,“朕要的是能办实事的儒,不是只会掉书袋的酸儒!”书册翻开,“天人感应”四字被砸得模糊,像极了董仲舒此刻的脸色。

元朔五年,卫青率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在漠北之战中大败单于。刘彻在长安建凯旋门时,特意让工匠在门上刻满儒家经典语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八个大字下,是《诗经·采薇》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孙弘站在门下,看着工匠们给字贴金,忽然想起董仲舒被贬为中大夫那天,曾对他说“陛下终会明白,儒术非虚言”。此刻阳光落在金字上,晃得人睁不开眼,他摸了摸腰间新赐的玉珏,上面刻着“忠孝”二字,比董仲舒的“儒宗”玉璧朴实得多。

“博士在想什么?”苏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陛下让您主持太学开学典礼呢。”

公孙弘转身,看见太学的儒生们穿着统一的玄色深衣,手里捧着新刻的《五经》竹简。他们脸上带着憧憬,像极了当年他第一次走进长安时的模样。远处传来钟鼓之声,是祭天的仪式开始了,他忽然明白,刘彻要的从来不是照搬儒术,而是让儒家的“大一统”成为丈量天下的尺度。

“走吧,”他整理好衣冠,“陛下等着呢。”

刘彻站在未央宫前殿,看公孙弘带着儒生们鱼贯而入。阳光穿过殿顶的藻井,在地面投下阴阳鱼的图案——那是窦太后生前最爱的纹饰。他摸了摸腰间的匈奴单于金冠改制的带钩,忽然轻笑。所谓独尊儒术,不过是把百家的利刃熔铸成了天子的权杖,而他,终将用这权杖,敲开天下归一的大门。

殿外的槐叶纷纷扬扬落下,有片叶子飘进《五经》竹简里,像极了十年前那片夹在《春秋》里的叶子。刘彻望着儒生们整齐的背影,忽然想起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写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此刻终于懂了——真正的道,从来不在竹简里,而在这金戈铁马、万邦来朝的盛世里。

喜欢嘻哈史诗看古今请大家收藏:()嘻哈史诗看古今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