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春夏季节,如果病症表现为阳症阳脉,这便是顺,意味着生机旺盛,因为春夏时节阳气旺盛,阳症阳脉与之相应,春夏大地生机勃勃,万物生长,阳气充盈于外,人体阳症阳脉与之相协调,显示出身体的健康与活力;反之,如果出现阴症阴脉,则为逆,可能危及生命,因为阴气与春夏之阳气不相协调,阴气的过度表现可能会抑制阳气的生发,导致身体机能的紊乱。
同样地,在秋冬季节,疾病表现为阴症阴脉是为顺,有望康复,因为秋冬时节阴气为主,阴症阴脉与之相符,秋冬万物凋零,自然界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人体阴症阴脉顺应了这种变化,体现了身体的自我调整与保护;若呈现阳症阳脉,则是逆,预后不佳,因为阳气与秋冬之阴气相冲突,阳气的过度旺盛可能会破坏阴气的收藏,导致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
雷公接着问:“那么,气有余的情况下也能导致厥症吗?”
黄帝点点头,解释道:“确实如此。如果阳气上升而不下降,足部便会感到厥冷,这种寒冷可蔓延至膝盖。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在秋冬季节出现这种情况,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因为青少年之气本应旺盛向上,却因阳气不降而受阻,与秋冬的阴气主导相悖,青少年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需要阳气的充分滋养和推动,如果阳气不降,就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功能发挥;而老年人在相同季节出现此症状,反而较易治疗,因为老年人的气本从上而下运行,阳气不降虽为异常,但在秋冬之际,其影响相对较小,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已经逐渐适应了气的缓慢运行,阳气不降对他们的整体影响没有青少年那么大。另外,如果阳气上而不下,还可能引起头痛及巅顶的疾病。这种厥病颇为奇特,看似属于阳证却不见阳证的表现,似属阴证又无阴证的迹象,五脏之气相互隔绝,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患者仿佛置身于空旷的原野,失去了气的滋养与引导,又似独自伏在一间空荡荡的屋子里,仅存一丝微弱的呼吸,性命可能危在旦夕。
这种状态下,患者的身体机能极度紊乱,气的运行无法正常维持生命的各项功能。”“所以,气虚所导致的厥症,会使人产生各种荒诞不经的梦境。厥逆越是严重,梦境就越是离奇迷乱。如果三阳脉悬绝,三阴脉细微,便说明人体少气。
肺气虚时,人会梦见白色的物体,或梦见有人被杀,流血遍地,尸体横陈;在金旺的时节,则容易梦见交战的情景,因为肺属金,金旺之时,肺气虚的表现更为明显,金的肃杀之气会影响肺的功能,使人在梦境中感受到恐惧和冲突。
肾气虚时,人会梦见舟船及淹死的人;在水旺的时节,则会梦见自己置身水中,心中充满恐惧,因为肾属水,水旺之时,肾气虚的梦境与水相关,水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会引发人在梦境中的不安和恐惧。
肝气虚时,人会梦见菌香草木;在木旺的时节,则会梦见自己伏在树下,不敢起身,因为肝属木,木旺之时,肝气虚的梦境与草木相关,木的生长和扩展特性会影响肝的功能,使人在梦境中感到压抑和束缚。
心气虚时,人会梦见救火和雷电;在火旺的时节,则会梦见大火熊熊燃烧,因为心属火,火旺之时,心气虚的梦境与火相关,火的热烈和破坏性会引发人在梦境中的紧张和激动。
脾气虚时,人会梦见饮食不足;在土旺的时节,则会梦见砌墙盖屋,因为脾属土,土旺之时,脾气虚的梦境与土建工程相关,土的稳定和建设特性会影响脾的功能,使人在梦境中关注与饮食和居住相关的问题。”
“这些梦境都是五脏气虚、阳气有余、阴气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诊断时,应当结合五脏的脉象进行仔细分析,然后调整其阴阳平衡。有关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已在《经脉》篇中有所论述。
通过对气的盛衰、气之逆顺以及梦境产生的机理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通过黄帝的详尽解释,雷公对方盛衰、气逆厥症以及梦境产生的机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为他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他深刻体会到,气的运行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而梦境作为人体内部状态的一种反映,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他决心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同时,他也认识到,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在心中默默发誓,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水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精微论篇
本篇借助雷公的提问,系统且全面地总结了《黄帝内经》的核心要义,并以其独特的视角,通过剖析鼻涕与眼泪的不同表现状态,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情感与生理结构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人体所产生的重要而显着的影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庄严而肃穆的明堂里,黄帝端坐其中,神情庄重。雷公则怀着无比的恭敬之情,向黄帝谦逊地问道:“蒙您悉心传授,我已然领悟了您所授予的精深医道,并竭力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我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所涵盖的内容广泛多样,涵盖了经典理论的深刻阐述、从容形法的精妙运用、阴阳刺灸的巧妙技巧以及汤药滋养的丰富知识等方面。然而,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高低差异,他们在将这些理论知识具体应用于实际时,未必能够做到完美无缺,恰如其分。
例如,我首先向学生们详细告知了关于病人的情感波动变化、所处环境的燥湿寒暑差异以及阴阳男女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随后,我进一步询问他们对其中原理的理解和看法,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贫贱富贵与疾病之间的微妙关联、人体的适应程度及其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我严格要求弟子们必须精通这些深奥的理论,并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紧密地与治疗原则相结合。这部分内容,我已深深领悟并接受了您的教诲。
如今,我有一些浅显愚陋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经典中并未明确记载,恳请您能为我详细解答。”
黄帝听闻此言,不禁赞叹道:“你的研究领域当真是宽广无垠啊!”
雷公接着问道:“请问,在人们哭泣之时,有时眼泪与鼻涕同时流出,而有时却仅有眼泪流出且鼻涕甚少,这其中的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黄帝不紧不慢地回答:“关于这一点,在医经中是有明确记载的。”
雷公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并未就此停止,他继续追问道:“那么,还望您能为我解惑,眼泪究竟是如何产生的?而鼻涕又源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呢?”
黄帝以深邃的见解解释道:“虽然这些问题看似对具体的治疗并无直接的帮助,但作为医生,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心脏,犹如五脏的统帅,而眼睛则是心脏的外部表现窗口,人的视觉和神色正是心脏功能的外在体现。因此,当人在心情愉悦、意气风发之时,眼睛会显得明亮而有神,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若心情低落、郁郁寡欢之时,眼睛则显得黯淡无光,毫无生气。所以,当人内心感到极度悲伤而哭泣时,流出的泪水是由体内积聚的水液所产生的。这些水液属于至阴之性,源自肾脏的精气。肾精如同一位严格的守护者,对这些水液进行着严密的控制和约束,使其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轻易外流。”“水的精华被称为志气,而火的精华则是神气。
当水火两种力量相互交感,神志共同感受到悲伤的侵袭时,泪水便会自然而然地流出。因此,有谚语这样说道:心悲即为志悲。肾志与心精如同亲密无间的伙伴,同时汇聚于眼睛。当两者都沉浸在悲伤之中时,泪水便会汨汨而出。然而,神气只传于心精,却不会传递给肾志,因此,当肾志独自陷入悲伤的漩涡时,泪水也会随之流出。哭泣时流的鼻涕,其根源深藏于脑部。脑部属阴,髓如同珍贵的液体,充溢于骨孔之中并藏匿于脑中,而鼻窍与脑紧密相通,所以脑髓一旦发生渗漏,便会转化为鼻涕。肾志主宰着骨骼,所以当泪水流出时,鼻涕也会紧随其后,因为鼻涕和眼泪同属水性。鼻涕与眼泪,犹如兄弟般情深意重,在危难时刻共同面对生死,在安乐时光里共同享受幸福。当肾志率先感受到悲伤的冲击时,鼻涕会伴随着泪水一同流出,形成涕泪横流的凄楚景象。”
雷公听后,对黄帝的见解钦佩不已,赞叹道:“您所讲的道理真是深刻至极!然而,我仍有疑问,有人哭泣却无眼泪流出,或者虽有眼泪但量极少,且鼻涕并不随之流出,这又是何故呢?”
黄帝缓缓回答:“哭泣而无泪,是因为其内心的悲伤程度并未达到触动泪水的程度。眼泪不流出,是因为心神缺乏慈悲,未被悲伤的情绪所深深感动。心神不慈悲,则肾志不会感到悲伤,心神与肾志的阴阳之气相互对峙,彼此之间无法产生交感作用,眼泪自然难以流出。志悲的外在表现是内心凄惨无比,这种凄惨的情绪如同汹涌的浪潮,会猛烈地冲击脑部,导致肾志被迫离开眼睛。
肾志离开眼睛,则神不能稳固地守护精,精和神都离开了眼睛,泪水和鼻涕就难以流出了。况且,你是否曾经念诵过医经中的话语?气厥之时,眼睛会暂时看不见。当人在气厥的状态下,阳气如同潮水般集聚于上部,而阴气则迅速走向下部。阳气在上部积聚,导致上部如同炽热的火焰般发热;阴气在下部积聚,使得足部发冷并可能肿胀。由于一水难以战胜五火,眼睛会因阴阳失衡而暂时失明。因此,当眼睛遇到风吹时,会因阳气内守于精,火气炙烤,而导致流泪不止。这就好比火势紧急时会引发风的产生,风的吹动又会引起雨的出现,同样属于同类情况。”
喜欢我的中医生涯之路请大家收藏:()我的中医生涯之路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