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唐锦绣 > 第二一七五章 叙功之争

天唐锦绣 第二一七五章 叙功之争

作者:公子许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0-19 09:06:09 来源:抖音小说网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

淅淅沥沥的雨水自云层降下,到了地面被冷风吹过遂冰冻凝结,一会儿是雨、一会儿是雪,地上积满了雨雪混合之物,即便内侍们拿着笤帚、铲子连续清理,却依旧难以清除。

刘洎一手擎伞,一手提着衣摆,官靴踩在泥泞的地面发出“噗嗤噗嗤”的响声,好不容易到了御书房门外,将伞递给一旁服侍的内侍,又脱掉官靴换了一双轻软布鞋,这才走进门里。

今日阴雨,御书房内光线昏暗,并未燃起灯烛,刘洎眯着眼睛看了一圈,才慢慢适应。

见陛下正坐在靠窗的地席上,李积、马周、刘祥道、裴行俭分列左右,赶紧快步上前躬身施礼:“微臣觐见陛下。”

李承乾看上去心情不错,笑呵呵摆手:“爱卿不必多礼,快快入座,喝杯热茶暖一暖,看你衣摆都湿了。”

“多谢陛下。”

刘洎上前,跪坐在陛下左手边与马周之间的空位。

李承乾指着茶几上的几份公文:“裴爱卿刚刚收到太尉自华亭镇送来的战报,爱卿也看一看。”

刘洎眉毛一动,伸手去拿公文的同时,笑问:“此战由太尉一手策划,所用皆是心腹,想来必是旗开得胜。”

李积充耳不闻,马周缓缓喝茶,裴行俭看了他一眼,虽然不满其言辞机锋、包藏祸心,却并未出言怼回去。

斗争也好,针对也罢,任何言辞其实都在其次,最主要是始终保证成绩。

只要前线不断取得胜利,任何诋毁之言辞都苍白无力。

刘洎一目十行将战报看完,面上无甚表情,心里却叹了口气。

他知道不该妄想水师战败,因为他意味着一场波及整个帝国的危机,也不认为房俊一手策划、苏定方前线指挥的这场大战会失败,但是见到林邑国毫无抵抗之力便彻底投降,还是忍不住有些沮丧。

军方任何一场胜利,都会带给文官集团巨大压力。

看着战报上林邑投降、兵分三路大举进攻的描述,以及为姜恪、李谨行、李景仁请功的言辞,刘洎沉吟稍许,道:“微臣认为可以讨论一下姜恪之褒奖,至于李谨行、李景仁两人……可以稍微等一等,待谨慎核实其战绩之后再论功行赏不迟。”

裴行俭蹙眉,反驳道:“中书令‘谨慎核实’之言是否怀疑苏定方虚报战功?然李谨行、李景仁两人长途奔袭攻陷雾温岭,又驻守军寨连场恶战,以少胜多、确保战略重地不失,军中上下莫不推举敬佩。况且如今水师上下数万人马大举进攻,正需要对有功人员之嘉奖来鼓舞士气。”

他的不满是有理由的,军队叙功之事早已是兵部之职权,只要兵部核实之后便可签发奖赏,重大战功则拟定奖赏条件之后上报陛下,由陛下签发颁放。

与你中书令有何关系?

刘洎笑着道:“裴尚书不必着恼,前方将士浴血奋战、功勋赫赫,我岂能质疑其战功?只是李谨行、李景仁两人毕竟血战立功,杀敌多少、雾温岭到底有多重要都需要仔细衡量,万一有所低估那便寒了前线将士之心……”

说到此处,他转向陛下:“……而姜恪出使林邑、单枪匹马入敌国都城,一己之力促使林邑投降条约之签署,更为帝国争取了极大的利益……这些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反倒更容易衡量其功绩。”

李承乾明白了刘洎此举之用意。

一则因为牵扯到李景仁,对于这位江夏郡王之子嗣,他是想要以军功恢复江夏郡王府之爵位传承的。但仅仅是血战雾温岭之功,并不足以覆盖李道宗反叛之罪,若李景仁能再立新功、合并一处,或许有商榷之余地。

再则,是对水师之打压。

非是打压有功之臣,而是压制一下水师的气焰,否则刚一开战便全国通报其赫赫功勋、鼓舞嘉奖,愈发使得水师上下气焰高涨。

至于姜恪之功……却是正好符合文官之利益——斩将杀敌固然功勋赫赫,但如姜恪这样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堂皇大气呀!

与其杀人盈野、伐师灭国,何如剑胆琴心、令敌酋感念于大唐之强盛,从而主动内附?

一抑一扬,符合文官之利益。

当然也符合他这个皇帝的利益。

强盛的军队是皇权的根基,但超出掌控的强盛军队,却是皇权的隐患……

李承乾心中已经属意刘洎之言,却看向李积,温言问道:“英公对此有何谏言?”

李积略一沉吟,颔首道:“中书令之言顾虑周详、公允明正,微臣附议。”

他与房俊确实结成联盟,共同维系军方之利益。

但彼此之间却又代表着不同派系之利益,此番中南大战完全由房俊一系所主导,他付出了不少代价才勉强将一些贞观勋贵子弟送去岘港,如今又岂能愿意眼睁睁看着房俊一系攫取功勋、声势大涨?功勋是不能埋没的,这是帝国立国之本。

但主次轻重却可以商榷……

李承乾满意的点点头,又看向马周:“侍中以为如何?”

马周对这些争权夺势不感兴趣,也不愿掺和:“陛下烛照万里,乾纲独断即可。”

李承乾欣然道:“那就依从中书令之谏言,先商讨对姜恪之奖励,李谨行、李景仁之功绩稍后再议。那么,裴爱卿认为以姜恪之功应当如何奖赏?”

他可以听从刘洎之谏言强行认定主次、先后,但对于有功之臣的叙功、奖赏,还是应当由兵部来拟定。

若是此刻剥夺兵部之职权,那个棒槌回京之后必是要找他来闹一闹的。

顶不住啊……

裴行俭显然早有预案,见陛下询问,不疾不徐道:“兵部拟定,授爵开国县男,勋转上骑都尉,散官定远将军,官拜水师郎将。”

一旁刘洎蹙眉。

大唐的官职体系其实有些复杂。

譬如勋阶上骑都尉、散官定远将军,皆属于荣誉性质与实际担任官职并无干系,爵位决定待遇,最后的水师郎将才是真正的官职——通常称为副将。

在水师序列之中,都督、主将、副将、偏将、校尉,由上至下分列五级,其中副将即郎将已经是高级武官,拥有独自统兵作战之权限……

其余这些刘洎不甚在意,既然要将姜恪推出来做一个典型,彰显“出使林邑、说服其国”的“高贵”来贬低杀伐陷阵的“粗俗”,总是要给予一些超过常规奖励的东西,

但授予爵位却不可轻易为之,即便是“五等爵”最低一级的“男爵”!

“姜恪此番固然立下奇功,但爵位焉能轻授?长此以往,必将为帝国增添太多负担,遗患无穷。”

听刘洎反对,李承乾不置可否,只是颔首道:“应当慎重对待。”

“爵位”乃国之根基,“无军功不可授予”,可即便有军功也不能轻授,因为爵位是可以传承的,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都食国家之俸禄,前辈们浴血奋战立下战功,再是如何奖赏亦不为过,可等到传承几代之后子孙成了纨绔子弟却依旧趴在国家身上吸血,除了给国家增添负担之外,全无益处。

历朝历代早已有史为鉴,开国之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集团很快便会腐坏、堕落、变质,逐渐成为国家不可承受之巨大负担。

以姜恪之功,在开国之时毫无意外必然封爵,可放在现在却值得商榷。

裴行俭则据理力争:“陛下素来仁厚为本、孝悌治国,赏罚分明、内外如一,如今不论姜恪亦或李谨行、李景仁皆立下大功,岂能以增添国家负担为由有功不赏?李谨行、李景仁之功或可等待仔细衡量之后再做定夺,可姜恪之功已经摆在御案之上,若不封爵,势必寒了前线将士之心,一旦军功体系动摇,大唐赖以立国之根本不复存在,还如何威镇寰宇、所向披靡?”

李承乾沉吟稍许,终于吐口:“就依从爱卿之谏言,对姜恪予以封赏吧。”

他虽然从未上过战场,但却是从隋末乱世走来,亲眼见到父祖如何在乱世之中横扫天下、一统**,对于征战之事熟稔于心。

打仗是要死人的,若无勋阶、爵位之封赏,谁会给你卖命?

自秦汉以来,正因有军功封爵之犒赏,才有了百战百胜之战功,才有了“一汉当五胡”之神话。

倘若有功之人不能得其匹配之封赏,整个军功体系都将动摇。

这是亡国之兆。

“陛下英明!”

裴行俭稍稍松了口气。

看似对姜恪、李谨行、李景仁等人战功封赏之商讨,实则却是军队、文官、乃至于皇权的博弈。

兵部不能退让半步。

李承乾见气氛有些凝重,倏地展颜一笑:“自皇儿诞生以来,百事顺遂、瑞雪连连,可见其福运昌隆、天纵之资。正好水师大胜,天佑大唐,就近几日朕在宫内设宴招待诸位当世大儒为皇儿取名,各位爱卿也都到场助兴,帮朕参谋参谋。”

此言出口,御书房内的气氛却愈发凝重。

“福运昌隆”也好,“天纵之姿”也罢,这是能拿来形容一个庶出皇子的词汇吗?

此等言语,却将太子至于何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