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八十五章 李药师良策骄敌

大业初年,李渊任殿内少监的时候,宇文士及时为奉御。

殿内少监,系大业三年始设的殿内省的次官,为殿内监的副手,负责辅助殿内监管理殿内省事务,统管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六局,分掌皇帝的膳食、医药、冕服、宫廷祭祀张设、汤沐、灯烛、洒扫以及马匹、舆辇等事务,相当於掌管皇帝生活诸事的管家角色。奉御,则便是殿内省六局的长官,各二人,正五品。这些官职皆非显贵子弟不可任。

也就是宇文士及,当时是李渊的直属下级。

宇文士及比李渊小一二十岁,李渊为人,又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无贵贱咸得其欢心,再加上他们都是关陇贵族出身,於是宇文士及深自结托,与李渊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却日前收到的这封密信,正即不久前,李渊称帝后,遣人从关中,秘密给他送来的。

信乃李渊亲手所书的招揽之书,言称关中局面已定,新朝蒸蒸日上,希望宇文士及能够说服他的兄长,放心大胆地还来关中相投,或即使说动不了宇文化及,至不济亦希望宇文士及能孤身赴关,共襄盛举。信中言辞恳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的深切信任与殷切期望。

——却是说了,李渊为何在这个时候,关山迢远,隔着大老远的,给宇文士及送这么一封召书?难道说,真的只是因为顾念与宇文士及昔年的交往,又或者是为了巩固新朝的基业,急需宇文家族的支持?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李渊真正重视的,是现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朝的国玺等国之重宝!“至不济亦希望宇文士及能孤身赴关”,实际上只是捎带之言,他最渴望能得实现的,是招揽书中最先写的“希望宇文士及能够说服他的兄长”这一段内容。

宇文士及今天回来大营,原先也是有考虑,要不要把李渊的这封密信,给宇文化及过目,但帐中兄弟三人的一番言论,特别宇文智及对他的嘲讽、处处的针对,让他改变了主意。

他知道,这种情况下,若将密信示於宇文化及,不仅无益於说服,反可能会引发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对他的猜忌,甚至可能导致兄弟阋墙,当场反目。权衡再三,因他决定干脆隐瞒。

隐瞒之意,虽已定下,可按他的判断,宇文化及现若发起与李善道部的决战,恐是胜少败多,则他肯定是不会随着宇文化及、宇文智及一起覆灭,便需另谋出路。

故而,出了帐外,他摸着腰边之物,寻思的就是要不要尽快与李渊回书一封?便想便行,走出未有十余步,他已做出抉择。这封回书,等他返回北营后就写!无论与李善道的这场决战,能否打赢,这封回书都是越早写越好,毕竟,乱世之中,变数太多,及早绸缪方为上策。

为表诚心,他再次摸了摸腰边之物,打算随信,将此物一同寄与李渊。

这物,是悬在他蹀躞带上的一个配饰,一枚金环。

荀子云:“绝人以玦,反绝以环。”“环”者,还也。放到回应李渊招揽书的这个语境中,他相信,李渊一看到金环,当就能明白他的意思。代表了他愿回归关中,辅佐新朝。且则,这金环是他随身所佩之物,寄出此环,亦足能显出他对李渊的诚意与归附新朝的决心。

且不必多说。

只说,召回了唐奉义等人后,宇文化及、宇文智及与诸臣细细计议,商量到夜深,大致议出了个进战的章程。次日,扩大了军议的范围,召集了更多的文武重臣参加,接着再议,又议了大半天,终於敲定了此次与李善道部决战的具体作战部署。遂两天后,诸部依令开始行动。

……

宇文化及部的异动,很快就被李善道察觉。

却在宇文化及诸部周边,李善道早布下了众多的斥候,凡有风吹草动,他第一时间就能知悉。

魏征、屈突通、李靖、窦建德等文武诸臣,络绎到至议事帐。李善道立在沙盘边,已是俯瞰沙盘多时。见诸人到齐,他没有废话,扬起直鞭,点了点西边、东边,说道:“军报,宇文化及分兵一部,约万余人,南下向西,渡淇水,向朝歌城而进;其在东郡之驻兵,亦约万余,进至到了卫县的黄河对岸渡口。至於其主力所部,虽大都仍暂驻扎原地,然也已有先锋一部,约万余人,向南挺进,向我清淇而来。……诸位,我瞧宇文化及这架势,他是要与我军决战!”

隋承北朝,百余年战乱,许多郡县旋置旋废,入隋以后,杨坚、杨广两朝又先后经历过两次大的地方建制更改,不少的旧郡、旧县或被废并,或被改名。清淇、朝歌就是其中之二。这两个地方,原先皆是县。大业二年,两县皆被废,改置卫县,两县之地,都被并入了卫县。

但县虽被废,县城犹存。

清淇此城,地理位置不错,位处北边的卫县县城、南边的汲县县城之间,西邻永济渠,北距黎阳县城不到百里,之间隔着童山、大伾山等十余里山区,依山旁水,既利於守,也利於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因此,李善道选择的主力驻兵之地,就在清淇城。

朝歌城,便是商朝后期时的都城朝歌,位置在清淇城的西边,两城只隔了一条淇水,约三四十里地之远。朝歌城中,现也有李善道部的部曲驻扎,为王须达所部。

宇文化及部,分兵一部,西向朝歌;黄河东岸的东郡所部,亦同步推进,逼向卫县的黄河渡口;同时主力又出营南下,意图已是相当明了,这分明是欲三路并进,夹击清淇。

魏征都皆聚在了沙盘边上。

屈突通以为然,猜测说道:“大王,近日数道军报,俱报称宇文化及诸营内则谣言四起,军心纷乱,外则粮道为我军截击,补给难继,臣若所料不差,宇文化及此必是因黎阳难下,内外交困,故急於求战,其此举实为困兽之斗,欲以决战,以求生机罢了!”

“公此判断,正与我同。不过,药师的疲敌、攻心之策,才实施未久,效果尚未尽显。宇文化及部当下,尽管如公所言,‘内外交困’,但‘困’的,怕还不够!其主力现还没动,而先发之部,三路合计,已三万余人!诸公,来势汹汹,来势汹汹啊!”李善道摸着短髭,说道。

魏征清了下嗓子,说道:“大王,敌虽势大,但我军据清淇之险,士气高昂,其休说三路并进,便是十路来攻,我军亦能坚守。‘虑宇文化及部内外交困尚且不足’,大王此虑诚是,然只要一边加强防御,严阵以守,一边继续以疲敌、攻心之策断其粮道、扰其军心,敌必自乱。待其势衰,我军再相机而动,以逸待劳,必能大破之。臣愚见,此际宜稳不宜躁,是为上策。”

李善道点了点头,目光巡视沙盘,说道:“玄成,‘待其势衰,我军再相机而动’,卿之此议,说得不错。……屈突公、药师、窦公,你们怎么看?”

李靖目注沙盘,抚须沉吟稍顷,说道:“大王,长史此议,确乎良策。然以臣愚见,如果宇文化及此番当真是孤注一掷,欲与我军决战,则清淇此城,臣以为似宜不守为上。”

“不守?”

李靖说道:“赖大王英明,疲敌、攻心之策,虽得实行,但确乎是才初见成效。宇文化及十余万众,即便他留兵一部,接着围困黎阳,估其可用与我军决战之兵,少说也得七八万,多则十来万众。清淇固险要之地,然若强守,势将成我军之累,这场仗就可能会打成消耗仗。

“兵法云之,‘敌所欲者我不为,敌所不欲者我为之’。故臣愚见,不如暂退一步,先示以弱,便放弃清淇、朝歌,撤至汲县一带,依托汲县之有利地形,诱其深入,然后待其兵骄,再行反击。如此不仅能化解其攻势,还能反守为攻,变被动为主动,一战将其尽歼!”

李善道的视线,移动在清淇、朝歌、汲县等位置上,抚摸着颔下短髭,沉思片刻,抬起头来,顾盼诸臣,问屈突通、魏征等,尤其专门点了窦建德说道:“窦公,公等就药师此议何见?”

将宇文化及的招揽书献给李善道以后,窦建德这些时日,越发的谨言慎行。

从刚才进帐起,他就一直恭谨的站在屈突通、李靖、魏征等人后边,这时闻得李善道点名,忙跨前一步,拱手说道:“大王,李公之议,深谙兵法之要,臣以为可行。”

——嘴里说着可行,实际上他心里边,却是暗叫可惜。

相比李靖的此议,魏征“坚守清淇”的建议,更符合他的心意。如果李善道采取了此策,与宇文化及在清淇硬碰硬,首先,凭李善道部的战斗力、清淇城的地利,宇文化及部肯定会损失不小;其次,他也更能寻到叛投宇文化及的机会,更有把握通过他的反戈一击,改变战局。

但是就不说李靖的此策,明显比魏征的建议更好,就只按他对李善道的了解,他也知道,魏征、李靖不同的建议,李善道必会倾向李靖之议。因而,他心叫可惜,口中附议李靖之策。

“屈突公,你何意?”

屈突通扭脸看了看李靖,眼中尽是欣赏,抚须说道:“闻昔寿光公,尝赞誉药师,‘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今观其谋略,果然寿光公慧眼识才。药师此策,盖‘退避三舍’之计也。方今宇文化及部盛而不能持久,我军少而精坚,此计用於当下,正是合宜!”

“退避三舍”,指的当然就是晋文公退避三舍,最终大败楚军之此典故。却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表面说是为报曩昔他流亡到楚国时,楚王的款待之恩,实则晋文公一代雄主,岂会只因曩昔之恩,而忽略战略大局?“退避三舍”,实际上是晋文公的“骄敌之计”。

李善道将视线定格在汲县。

清淇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方,汲县的地理位置,却比清淇更好。

汲县县城的北面和西、东两面的大部分区域,皆被永济渠、清水包裹,可供敌人进攻的方位,只有城之南面。此是其地理位置的有利之一。汲县县城向东一二十里,就是黄河,换言之,亦即汲县县城城外的开阔地界较为较窄,敌人难以展开大规模攻势,这便又就是说,宇文化及部众再多,兵力再占优势,也难以在此施展。此是其地理位置的有利之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注视汲县了多时,李善道反复思量,做出了决策。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药师此策,恰合此用兵之要津!”李善道环视诸臣,英武之气,尽显眉宇间,朗声说道,“此迎击宇文化及之进战,就依药师此策!我军退避三舍,撤守汲县,以骄敌气,待其自乱,再以精锐反击!”

顿了下,揉着短髭,他又微微一笑,说道,“不过,话说回来,清淇,却也不能轻易就放弃。”

魏征问道:“敢问大王,此话何意?”

“清淇虽非决战之地,我军若是轻易放弃,不免损我士气。故而,我意命一部精兵留守清淇,阻击宇文化及主力南下。一则,不损我士气;二则,借此也可先磨一磨宇文化及部的锐气。”

魏征的建议尽管未被采用,李靖的计策,他亦深感高明,因对李善道的决策,并无异议,此刻闻得李善道这话,便问道:“敢问大王,意留何部坚守清淇?”

“留守清淇此任,责任重要,非得善战之将不可!”李善道言道,一一扫视诸将。

高延霸的个头最高,生怕被李善道挑到,赶紧一缩肩膀,试图躲在高曦、萧裕等人身后。李善道却未多看他,目光很快就落定在了一人身上。这人四十多岁年纪,相貌清癯,士人也似。

“公,可愿领此任也?”

喜欢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请大家收藏:()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