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玄幻奇幻 >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 第83章 异人三

太平广记白话故事 第83章 异人三

作者:富家尔尔 分类:玄幻奇幻 更新时间:2025-11-13 08:57:06 来源:全本小说网

1、赵知微

唐咸通年间,九华山的云雾总比别处浓些,尤其凤皇岭一带,常年裹着层薄纱似的雾,雾深处藏着一间竹庐,庐前种着几丛蕙兰,庐后立着片老松——那是道士赵知微的住处。

赵知微年轻时就爱这山水,背着个装道书的布囊上了九华山,一住就是几十年。他不食人间烟火,常采蕙兰花瓣泡水喝,捡松针上的晨露当茶,每天坐在竹庐前读道书,读累了就对着云雾打坐,连说话都带着股清清淡淡的仙气。久而久之,山下人都说凤皇岭有位“活神仙”,不少想要求道的人,都背着行李往山上跑,皇甫玄真就是其中一个。

玄真第一次见赵知微时,还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少年,背着包袱跪在竹庐前,说要拜师学道。赵知微没立刻答应,只让他先在庐外劈柴挑水。玄真也不抱怨,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把庐前的院子扫得干干净净,把水缸挑得满满当当,晚上就坐在松树下,听赵知微讲道书里的道理。这一待就是十五年,从少年待到青年,玄真的性子也磨得像赵知微一样,沉静又踏实,赵知微这才正式收他为徒,把自己的道学本事慢慢教给他。

咸通辛卯年的春天,赵知微看着炼丹炉里的药料,对玄真说:“炉里还缺几味西土来的药材,你去趟京师,找家靠谱的药铺买回来。”玄真领了师命,收拾好行李就下了山,到了长安后,住在玉芝观的上清院里。

那时,有个叫皇甫枚的文人住在兰陵里,和玄真算是远房同乡,听说玄真来自九华山,还师从赵知微,便常来找他聊天,总想打听赵知微的奇事。

这天,皇甫枚又来上清院,给玄真带了些长安的点心,笑着问:“玄真兄,你师父赵道长到底有多大本事?山下人都说他会仙术,是真的吗?”

玄真泡了杯从九华山带来的松针茶,递给皇甫枚,慢慢说:“我师父从不说自己会仙术,只说‘道在心里,不在术上’。不过他确实有些常人没有的能耐——他常跟我们说,‘分杯结雾’‘化竹钓鲻’这些小法术,他早就会了,只是觉得没什么用,懒得做罢了。”

皇甫枚眼睛一亮:“那你见过他用法术吗?快给我说说!”

玄真喝了口茶,想起去年中秋的事,嘴角露出点笑意:“去年中秋前,九华山连着下了十几天雨,从初一到十五,天就没晴过。十五那天傍晚,雨还淅淅沥沥的,我跟几个师兄弟坐在竹庐里,看着窗外的雨,都叹着气说‘可惜了这么好的中秋,连月亮都看不着’。”

“这话刚说完,师父就从里屋走出来,对侍童说‘去备些酒和果子’,然后转头对我们说‘想不想去天柱峰上玩月?’”

皇甫枚听得身子往前凑了凑:“天柱峰那么高,还下着雨,怎么上去啊?”

“我们也这么问,”玄真接着说,“师父没解释,只让我们跟着他。我们跟着他出了竹庐,雨还在下,可奇怪的是,走到院子门口时,雨好像绕着我们走似的,身上一点都没湿。到了凤皇岭下,师父指着前面的云雾说‘闭着眼,跟着我走’,我们刚闭上眼,就觉得脚下轻飘飘的,像踩在云上面,耳边只有风的声音,没一会儿,师父就让我们睁眼——你猜怎么着?我们竟站在天柱峰的山顶上!”

皇甫枚惊得张大了嘴:“真的?那雨呢?月亮呢?”

“山顶上根本没下雨!”玄真的眼神里满是怀念,“那天柱峰的山顶,云雾全散了,一轮明月挂在天上,亮得能看见远处山尖的雪。师父早让侍童把酒和果子摆好了,我们围坐在石头旁,喝着酒,看着月亮,听师父讲‘月有阴晴圆缺’的道理,那感觉,就像在天上一样。”

“后来呢?”皇甫枚追问,“你们怎么下来的?”

“快到半夜时,师父说‘该回去了’,我们又闭着眼,跟着他走,没一会儿就回到了竹庐。第二天一早,山下的人还说昨天雨下得多大,可我们几个师兄弟,衣服上还带着山顶的月光味呢!”玄真笑着说,“不过师父跟我们说,这不是什么仙术,只是‘心能静,便能通天地’——我们总想着下雨看不了月亮,心就被雨困住了;师父心里没有雨,只有月亮,自然就能到能看见月亮的地方。”

皇甫枚愣了半天,才喃喃道:“原来不是仙术,是心境啊……那赵道长平时除了炼丹、读道书,还做什么?”

“师父每天都会去松树林里打坐,”玄真说,“他说松树活得久,能懂天地的道理,跟松树待久了,心会更静。有一次,我问师父‘什么时候才能像您一样,做到心无杂念’,师父指着松树上的松鼠说‘你看那松鼠,找松子时就专心找松子,吃松子时就专心吃松子,从不想别的,你要是能像它一样,心自然就静了’。”

皇甫枚点点头,又问:“那这次让你去买西土药材,是要炼什么丹啊?”

“是‘还魂丹’,”玄真压低声音,“不过师父说,这丹不是给人治病的,是给山里的草木治病的——去年冬天特别冷,好多老松都冻坏了,师父想炼些丹,化在水里,浇在松根上,让它们能活过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皇甫枚更惊讶了:“原来赵道长炼丹,不是为了自己长生,是为了山里的草木啊!”

“师父说,‘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草木活好了,人才能活得好’,”玄真说,“他还说,真正的‘道’,不是要远离人间,是要懂得珍惜身边的万物——珍惜蕙兰的香,珍惜松树的绿,珍惜月亮的明,珍惜雨水的润,这样才算懂道。”

过了几天,玄真买齐了西土药材,要回九华山了。皇甫枚送他到城外,问:“玄真兄,下次我能不能去九华山拜访赵道长啊?”

玄真笑着说:“师父说,‘有缘自会相见’。不过就算见不到,你只要记住他的话——心不被外物困住,珍惜身边的万物,就算不在九华山,也能懂他的道。”

玄真走后,皇甫枚常常想起他说的话。有一次,长安也下了场大雨,皇甫枚坐在窗前,看着雨帘,想起玄真说的“心能静,便能通天地”,便试着静下心来——果然,没一会儿,他就听见了雨打芭蕉的声音,看见了雨中冒芽的小草,甚至觉得空气里都带着股清新的味道,再也不觉得下雨烦人了。

后来,皇甫枚写文章时,常常把赵知微和玄真的故事写进去,告诉读者:这世上没有什么真正的“仙术”,只有通透的心境;没有什么遥远的“道”,只有对身边万物的珍惜。

而九华山的凤皇岭上,赵知微依旧每天坐在竹庐前读道书,玄真依旧每天劈柴挑水。炼丹炉里的药材慢慢融化,化成的水浇在松根上,没过多久,那些冻坏的老松,又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云雾缭绕的山顶上,月亮依旧明亮,蕙兰依旧飘香,像是在告诉每一个路过的人:真正的“道”,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玄虚,是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珍惜一朵花的开,珍惜一棵树的绿,珍惜一片云的飘,珍惜一轮月的明,怀着这样的心意生活,就是最好的“道”。

赵知微的故事,也像九华山的云雾一样,慢慢飘向远方,提醒着人们:别总想着追求遥不可及的“仙术”和“长生”,不如静下心来,看看身边的世界——蕙兰在开,松树在长,月亮在照,雨水在落,这些平凡的美好,才是最珍贵的“道”;懂得珍惜这些美好,才是真正的“得道”。就像赵知微说的,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们珍惜万物,就是在珍惜自己;我们善待万物,就是在善待自己的人生。

2、击竹子

成都城里的酒肆多,可要说最特别的,得数街角那家“醉仙楼”——不是因为酒有多烈,菜有多香,是因为每天午后,总会来个怪人。

那人看着三十多岁,穿件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裤脚卷到膝盖,露出结实的小腿。他总揣着两根拇指粗的竹节,一进酒肆就找个角落坐下,掏出竹节“啪、啪、啪”地击打着,节奏时快时慢,铿然的响声混着酒肆的喧闹,竟莫名好听。打一会儿,他就开口唱歌,歌词没什么华丽词藻,净是些“莫贪多,够用就好”“平常心,万事顺”的大白话,却句句透着实在。唱完了,他就捧着个破陶碗,绕着酒桌乞讨,给多给少都不恼,要是有人给酒,他倒会笑着多唱两句。

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也没人知道他从哪儿来,酒肆里的人都叫他“击竹子”。这击竹子在成都讨生活,一讨就是十余年,连酒肆老板换了两任,他还天天来,竹节击打的声音,成了成都午后的一道寻常风景。

这年秋天,击竹子突然没去醉仙楼。倒是一天清晨,他径直走进了东市的“黄记生药铺”。药铺老板黄三郎,是个出了名的热心肠,平时街坊邻里有个头疼脑热,他总是少收钱甚至不收钱,遇到讨饭的,也常给些干粮。

击竹子走进药铺时,黄三郎正忙着磨药,见他进来,便笑着问:“这位兄弟,是哪里不舒服,要抓药吗?”

击竹子却没提抓药的事,只是找了个凳子坐下,语气平静地说:“黄掌柜,我知道你是个好道、讲义气的人,这话我在心里藏了好些日子了。今天来,是有件事想托你帮忙,不知你愿不愿意?”

黄三郎放下药杵,在他对面坐下:“兄弟有话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绝不推辞。”

“我就是个讨饭的,平时在北门外七里亭的桥下歇脚,”击竹子声音低了些,“最近我病得厉害,怕是熬不了几天了。要是我走了,想请你帮忙把我烧了,别让我烂在桥底下。这里有两贯钱,是我攒下的,你拿去买柴,不够的话……就算我欠你的。还有,烧我的时候,千万别碰我的心肝,拜托了。”

说着,他从怀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包着两贯铜钱,硬塞到黄三郎手里。黄三郎想推辞,可击竹子态度坚决,放下钱就转身走了,只留下个略显佝偻的背影。

第二天一早,黄三郎心里惦记着这事,特意关了药铺,揣着钱往七里亭赶。刚到桥边,就看见击竹子躺在桥下的芦苇丛里,脸色苍白,呼吸也有些微弱。见黄三郎来,他眼里亮了些,勉强笑了笑:“黄掌柜,你真来了……多谢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黄三郎蹲下身,摸了摸他的额头,滚烫滚烫的:“兄弟,我先带你去看大夫,别放弃啊!”

击竹子却摇了摇头,喘着气说:“不用了……我自己的身子,我清楚。你答应我的事,别忘了就行。”他顿了顿,又说,“我那两根竹节,在芦苇丛里,你要是不嫌弃,就拿回去留个念想……那竹节,是我年轻时在峨眉山砍的,跟着我十几年了。”

黄三郎没再多说,只是坐在桥边陪着他。到了傍晚,击竹子的呼吸渐渐弱了下去,最后彻底没了声息。黄三郎按照击竹子的嘱咐,在桥边找了块空地,用他留下的钱买了柴,架起了火堆。烧的时候,他特意避开了击竹子说的“心肝”,心里虽疑惑,却还是守了诺。

火堆快烧尽时,黄三郎突然看见火堆里有东西在发光——不是木炭的红光,是一种温润的白光。他连忙用树枝拨开灰烬,发现里面竟有两颗鸽子蛋大小的珠子,一颗白,一颗黄,摸在手里冰凉冰凉的,还透着股淡淡的清香。

“这是……”黄三郎愣住了,突然想起击竹子说的“别碰我的心肝”——难道这两颗珠子,就是他说的“心肝”?

后来,黄三郎把这两颗珠子带回了药铺。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得了急病,高烧不退,大夫也没辙。黄三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白珠子放在孩子身边,没过多久,孩子的烧竟慢慢退了。还有一次,药铺里的老伙计咳得厉害,黄三郎把黄珠子给他含了会儿,咳嗽也缓解了。他这才明白,击竹子不是普通人,那两颗珠子,是能治病救人的宝贝。

可黄三郎没把珠子藏起来,也没拿去卖钱。遇到穷苦人治病没钱,他就用珠子帮他们缓解病痛;有人得了疑难杂症,他就把珠子借出去,从不求回报。有人劝他:“黄掌柜,这可是宝贝,你该自己留着!”

黄三郎却笑着说:“这珠子是击竹子留下的,他一辈子乞讨,却想着用最后的东西帮人,我要是藏起来,就对不起他的托付了。”

慢慢的,“黄记生药铺有宝贝能治病”的消息传开了,可没人知道宝贝是击竹子留下的。只有黄三郎,每次看到那两颗珠子,就会想起那个在酒肆里击竹唱歌的怪人——他唱“莫贪多,够用就好”,唱“平常心,万事顺”,原来不是随口说说,是真的把“善良”和“豁达”刻在了骨子里。

后来,黄三郎老了,把药铺传给了儿子,也把击竹子的故事和珠子一起传了下去。他嘱咐儿子:“这珠子不是咱们的私产,是用来帮人的。记住,做人就像击竹子那样,哪怕过得普通,也要守住本心,多帮衬别人。”

成都的午后,依旧有酒肆的喧闹,只是再也没有那个击竹唱歌的人。可击竹子的故事,却像他击打的竹节声一样,在成都城里悄悄流传着——提醒着人们:一个人的价值,从来不是看他穿得多好、多有钱,而是看他心里装着多少善意。就算是街头乞讨的人,也可能藏着一颗通透、善良的心;就算是最平凡的日子,也能活出最动人的光彩。

就像是竹子留下的珠子,它的珍贵,不是因为它能治病,是因为它承载着一份“不求回报的善意”。这份善意,比任何宝贝都珍贵,能在寒冷时给人温暖,在困境时给人希望,也能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不普通。

3、张浚

唐僖宗年间,黄巢的叛军攻破了长安,皇帝带着亲信一路逃到蜀地,天下顿时乱了起来。这时候,在河中府永乐庄的村子里,住着个叫张浚的年轻人——那时候他还没考取功名,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户人,每天扛着锄头下地,闲了就翻两本旧书,在村里没什么名气,大伙儿都只叫他“张三十四郎”(按排行叫的)。

村里住着个怪人,没人知道他叫什么,也不知道从哪儿来。有时候穿件洗得发白的粗麻衣,裤脚卷到膝盖,像个种地的;有时候又披件轻飘飘的羽毛道袍,头发用木簪挽着,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盯着天上的云能看大半天。他不爱跟人说话,村里的小孩见了他就躲,大人也只是远远打个招呼,没人敢随便跟他搭茬。

有一天傍晚,张浚刚从地里回来,扛着锄头走在满是尘土的村路上,身后忽然有人喊他:“张三十四郎,天子身边正等着你来破贼呢!”

张浚吓了一跳,猛地回头——只见那道人不知什么时候跟在他身后,手里捏着根枯枝,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却亮得很。张浚愣了愣,放下锄头挠挠头:“道长您别开玩笑了,我就是个种地的布衣百姓,连兵器都没摸过,怎么可能去破贼?”

道人上前两步,语气平和却透着股笃定:“你别小看自己,你的本事不在地里,在朝堂上。眼下皇帝在蜀地,你该去那边,早晚会有机会的。”

张浚心里一动,可转念想起家里的母亲,又皱起了眉:“道长,不是我不想去,我娘最近病得厉害,咳嗽喘得连床都下不了,我要是走了,谁照顾她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道人听了,没再多劝,只是从袖筒里摸出个油纸包,递给张浚:“这里面有两粒丹药,你给你娘服下,能保她十年无病无灾。你娘好了,你也就没牵挂了。”

张浚接过油纸包,摸着手感硬硬的,打开一看,两粒暗红色的丹药,透着股淡淡的草药香。他心里半信半疑,可看着道人认真的样子,又觉得不像骗他。回到家,他赶紧把丹药化在温水里,给母亲喂了下去。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母亲竟然能坐起来了,咳嗽也轻了大半;过了两三天,居然能下地做饭了,跟没生病之前一模一样!张浚又惊又喜,拿着空油纸包想去谢道人,可找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都没见着道人的影子——有人说看见他往村外的山道走了,也有人说他夜里就不见了,像一阵风似的。

没了母亲的牵挂,张浚想起道人的话,收拾了简单的行李,背着旧书,往蜀地的方向走。那时候蜀地是皇帝的临时行在,各地的能人都往那边去,张浚凭着肚子里的学问,还有一股子敢闯敢拼的劲儿,慢慢在官场上站稳了脚跟。他从小小的幕僚做起,跟着军队出谋划策,后来竟真的领兵打仗,一次次挫败叛军,成了皇帝身边能倚重的大臣。

再后来,张浚一路做到了宰相,帮着朝廷平定了叛乱,把黄巢的叛军赶出了中原——当年道人说的“驾前待尔破贼”,真的应验了!

张浚当了大官后,派人回永乐庄找过那个道人,可村里人说,自他走后,就再也没人见过那个穿麻衣或羽帔的怪人。张浚常常对着窗外的月亮想起他,心里满是感激:要是没有道人那两粒丹药,母亲的病好不了,他就走不出那个小村子;要是没有道人的那句预言,他可能这辈子都只是个种地的百姓,遇不到那样的机遇。

有人问张浚:“您觉得那个道人是神仙吗?”

张浚摇摇头,笑着说:“是不是神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了我一份善意——帮我解决了最大的顾虑,又点醒了我本该走的路。其实每个人身边都可能有这样的‘善意’,有时候是一句提醒,有时候是一点帮助,能不能抓住,就看你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有没有孝心守住本心。”

是啊,张浚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法术,只有一份朴素的善意和一份踏实的担当。他因为孝顺,犹豫要不要离开母亲;因为道人的善意,没了牵挂,才敢去闯;因为自己的努力,才让预言变成了现实。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机遇,也没有凭空而来的成功。有时候,一句陌生人的提醒,一次小小的帮助,可能就是改变命运的开始;而守住孝顺的本心,带着感恩去努力,才能把这份机遇,变成真正的人生价值。就像张浚,从一个庄户人到当朝宰相,靠的不只是运气,更是那份不敢忘本的孝顺,和抓住善意、踏实前行的勇气。

4、李生

唐僖宗中和末年,有个叫李生的读书人,揣着满箱的经书,往长安赶去参加明经科考试。这一路山高水远,走了没几天,就遇上一个穿素色道袍的道士,两人顺路,便结伴同行,晚上就住在沿途的驿栈或客栈里。

道士话不多,却总能在李生困乏时,说些山水趣事解闷;李生读经书累了,也会跟道士聊些民间见闻。几日下来,两人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言谈间格外投契。

等快到潼关,两人要分道扬镳了,道士忽然提起“黄白之术”(点化金银的法术),李生愣了愣——他只在古书上见过这说法,从没想过真有人会。道士看着他的神情,笑着说:“点化金银这事儿,在神仙眼里不过是粗浅的小法术,之所以不轻易传人,是因为世人大多贪心,得了这法子,就想着满足自己的奢侈**,把好好的东西用歪了。”

李生连忙说:“我要是真能学这法子,绝不敢贪心,顶多在没钱赶路、没米下锅时用用,绝不会用来挥霍。”

道士点点头,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我看你性子沉静,也不贪慕虚荣,确实是个可教的人。我把方子传给你,但你要记住——只用它来救急,别用来谋利。要是以后考上了官,有了俸禄,就再也不能用这法子了,不然就是贪心,会遭天道不满的。”

说着,道士从袖筒里摸出张纸,亲手写下方子递给李生——纸上记的全是寻常药草,什么艾草、柏叶、茯苓,都是药铺里随处能买到的,没有半点稀奇。李生接过方子,还想再问些细节,道士却摆了摆手,转身走进了人群,没一会儿就没了踪影。

后来,李生果然考上了明经科,只是刚开始没授到官职,口袋里的钱很快就花光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想起道士的方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按方子抓了药草,在客栈的小炉子里烧炼——没想到,真的炼出了一小块银子!虽然不多,却够他撑到下次机会。

再后来,李生被派到地方当小官,先是在县里做县丞,俸禄不多,偶尔遇到手头紧,还会偷偷按方子炼点银子。只是他发现,每次炼出的银子都比上次少一点,心里虽有些疑惑,却没往深处想——只当是自己操作时哪步没做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又过了几年,李生升任南昌县令,俸禄比以前多了不少,可他看着手里的方子,还是忍不住想试试。他特意找了个僻静的房间,按方子备齐药草,仔细烧炼——可这次,不管他怎么调整火候、增减药草,炉子里除了灰烬,什么都没炼出来。

李生这才想起道士的话——“得禄,则勿复为,为之则贪也”。他当了县令,有了稳定的俸禄,早就不用靠炼银子救急,可还是忍不住想多赚些,这就是贪心啊!道士的方子没失灵,是自己的贪心让方子失灵了。

没过多久,李生的侄子李智修当了和尚,云游四方时路过南昌,来看望他。李生想起自己还有之前炼出的几丸“药引”(按方子炼出的半成品),便拿给智修,嘱咐道:“这东西你留着,要是实在没钱吃饭、没钱住寺庙,就按我教你的法子,用它炼点银子救急,千万别多炼,也别告诉别人。”

智修把药引收了起来,后来游到钟离县,真的遇到了难处——身上的钱花光了,寺庙也住满了,只好暂时住在一家药铺里。他想起叔叔给的药引,便跟药铺老板借了个小炉子,按叔叔教的法子炼了一次——果然炼出了二十两银子。

智修拿着银子,先给药铺老板结了住店的钱,又买了些干粮和佛经,剩下的银子,全分给了街头乞讨的老人和孩子。他没再用那药引炼第二次,用完最后一点,就把方子记在心里,再也没提过。

后来,智修在钟离县的寺庙里住了下来,每天诵经、帮百姓做事,日子过得清贫却安稳。有人问他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他总是笑着说:“我没什么本事,只知道做人不能贪心,够用就好。”

而李生在南昌当了几年县令,再也没碰过那方子。他把方子仔细收了起来,每次看到,就提醒自己——做人要知足,为官要清廉,别被贪心迷了眼。后来,他因为政绩好,又被提拔,不管官做得多大,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还常把俸禄拿出来帮衬穷苦百姓。

有人问李生:“您当年要是一直用那方子炼银子,现在早就富得流油了,后悔吗?”

李生摇摇头,笑着说:“不后悔。我试过,贪心只会让我失去更多——方子失灵是小事,要是因为贪心丢了本心,丢了官德,那才是真的得不偿失。道士传给我的不是炼银子的方子,是做人的道理啊。”

是啊,道士传给李生的,从来不是什么“点石成金”的法术,而是“知足不贪”的本心。那方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李生的贪心,也让他及时醒悟;而智修懂得“够用就好”,所以能守住本心,不被外物诱惑。

这世上,没有真正能“点石成金”的方子,却有能让人守住幸福的道理——不贪心,知满足,珍惜眼前的拥有,不觊觎额外的得失。就像李生最后明白的那样:官做得再大,钱赚得再多,都不如守住本心来得安稳;而智修也用行动证明:清贫不可怕,贪心才最可怕。

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金银珠宝,是那颗不被贪心污染的本心;真正的“法术”,也从来不是点化金银,是懂得“知足常乐”的智慧。守住这份智慧,才能在人生的路上,走得稳,走得远,走得安心。

5、金州道人

唐僖宗年间,黄巢叛军攻破长安,皇帝带着亲信逃往蜀地的岷峨山,中原大地乱成了一锅粥。唯独金州(今陕西安康)因为地处偏僻,山高林密,没被战火波及,百姓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安康太守崔某也暗自庆幸,能在乱世中守着一方安宁。

这天,府衙门外忽然来了个道人。道人穿件青色道袍,腰间系着个装罗盘的布囊,面色沉静,进门就对崔太守拱手道:“如今中原动荡,天子流亡,宗庙社稷几乎成了荒草堆,太守难道就没想过平定贼寇,为天下出份力吗?”

崔太守正对着地图发愁,闻言苦笑一声:“道长有所不知,叛军势大,就像泰山崩塌,我这金州不过是根细木,怎么撑得住?能守住这一方百姓不遭难,我已经尽力了。”

“不然。”道人摇摇头,语气笃定,“我说的平定,不是要你带着士兵去战场拼杀,用剑戟争胜负。”

崔太守眼睛一亮,连忙起身让座:“道长有何高见?还请细说!”

道人走到地图前,指着金州境内一片空白处:“太守可知,您管辖的地方里,有个叫‘黄巢谷’的地方,谷里还有条‘统水’?”

崔太守愣了愣,摇头道:“我从未听过这个名字,不如我让人去问问本地的老人?”

他立刻召来几个土生土长的金州老人,一问之下,还真有这么个地方——黄巢谷在金州城外数百里的深山里,谷中那条通水,水流湍急,平日里少有人去,只有打猎的樵夫偶尔会路过。

道人点点头,对崔太守说:“黄巢这贼寇,便是靠着这黄巢谷的地气而生。太守若想除他,只需派些壮丁,带着锄头、簸箕,随我去那山谷,挖断它的地气,必能有奇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崔太守虽半信半疑,但眼下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便立刻点了五十个身强力壮的丁役,备好工具,跟着道人往深山里去。山路崎岖难走,一行人走了三天三夜,才终于找到黄巢谷。谷口杂草丛生,泉水从谷中奔涌而出,水声震天,谷两侧的山冈陡峭,透着股说不出的阴森。

道人拿出罗盘,在谷口转了几圈,指着谷中一处凸起的山冈说:“就是这里,先把这山冈挖断,再顺着泉水找到源头,把泉眼挖开。”

丁役们立刻动手,锄头、铁锹齐上阵,叮叮当当挖了起来。山冈的土又硬又实,挖了大半天,才挖出一道深沟。就在这时,桶水的水流突然变缓,原本浑浊的水竟慢慢变清了。道人又让人顺着水流往谷深处走,走了约莫半里地,果然找到一处泉眼,泉眼周围的土是暗红色的,透着股奇怪的气息。

丁役们围着泉眼往下挖,挖了约莫两丈深,忽然挖到一个石窟。石窟里黑漆漆的,有人举着火把往里照,竟看见里面坐着一个穿黄衣的矮人,那矮人面色蜡黄,闭着眼睛,像睡着了一样。

“就是他!”道人低喝一声。丁役们连忙上前,那黄衣矮人被火光惊醒,睁开眼看见众人,突然发出一声凄厉的尖叫,猛地站起身,朝着石窟壁撞了过去——“咚”的一声闷响,黄衣矮人倒在地上,没了气息。

众人还没反应过来,又有人在石窟角落里发现了一把宝剑。那宝剑长约三尺,剑鞘是黑色的,上面刻着奇怪的花纹,拔出来一看,剑身寒光闪闪,竟没有一点锈迹,像是刚打造出来的一样。

道人拿起宝剑,递给崔太守:“这把剑是镇谷之宝,如今黄巢的地气已断,这把剑留着,能保金州日后无灾无难。”

崔太守接过宝剑,只觉得沉甸甸的,心里又惊又喜。一行人收拾好东西,顺着原路返回金州。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黄巢的叛军在中原接连战败,最后被朝廷军队围剿,黄巢本人也兵败身亡。

消息传来,崔太守又惊又服,连忙派人去寻找那位道人,想好好感谢他,可道人早已没了踪影。有人说,看见道人背着布囊往蜀地去了;也有人说,道人在黄巢谷的山冈上化作一阵清风,消失了。

后来,崔太守把那把宝剑供奉在府衙的祠堂里,还让人在黄巢谷立了块石碑,刻上“断妖除寇”四个字,提醒后人这段往事。金州的百姓也感念道人的恩情,每年都会去山谷里祭拜,祈求平安。

有人问崔太守:“道长没带一兵一卒,只靠挖山断水,就平定了贼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崔太守笑着说:“我想,道长不是靠什么法术,是靠‘顺应天道’。黄巢作乱,违背天道,失了民心,他的‘地气’本就是不义之财,断了也活该。而我们守住金州,靠的不是兵力,是百姓的安稳——只要百姓安康,人心齐,就算有再大的乱子,也能扛过去。”

其实,金州道人的故事,从来不是什么“斩妖除魔”的传奇,而是在告诉我们:乱世之中,真正能平定灾祸的,从来不是蛮力,是顺应民心的“正道”;真正能守护一方的,也从来不是宝物,是百姓对安宁的渴望。就像道人挖断的不是“地气”,是黄巢作乱的根基;留下的也不是“宝剑”,是百姓对平安的信念。

这世上最强大的力量,从来不是刀光剑影,是人心的齐整;最珍贵的守护,也从来不是奇珍异宝,是对一方土地、一方百姓的责任。崔太守守住了金州的安宁,道人点醒了“顺应天道”的道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乱世中的一份安稳——这份安稳,比任何传奇都更动人,也比任何宝物都更珍贵。

6、徐明府

金乡县有个叫徐明府的人,没人知道他具体做过什么官,只知道他后来弃官隐居,手里有些常人不懂的道术。他平时就住在县城外的一处小院里,院里种着几棵老槐树,门口挂着个“徐记茶摊”的木牌,有人来喝茶,他就慢悠悠地斟茶聊天,没人的时候,就坐在槐树下闭目养神,谁也猜不透他的底细。

河南有个叫刘崇远的人,他有个妹妹当了尼姑,住在楚州的一座尼庵里。有一年秋天,尼庵里来了个借宿的客尼,这客尼刚住下没几天,就得了“劳病”(类似肺结核的病),人一天比一天瘦,最后连床都下不了,眼看就要不行了。

刘崇远的妹妹听说后,赶紧去看望客尼。可就在她坐在床边握着客尼的手时,在场的人都看见——客尼身上飘出一股像飞虫似的白气,慢悠悠地钻进了刘崇远妹妹的衣服里,转眼就不见了。当天晚上,客尼就断了气,而刘崇远的妹妹也开始咳嗽、发热,跟客尼之前的症状一模一样。

更可怕的是,没过几天,尼庵里的尼姑接二连三地病倒,症状都一样,而且只要病倒,没几天就会去世。整个尼庵都被恐慌笼罩着,刘崇远的妹妹躺在病床上,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赶紧让人给哥哥送信,让他想办法救救大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太平广记白话故事请大家收藏:()太平广记白话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