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以外
简单说说我对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以及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为什么这么严酷的看法。
我认为,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至少在皇帝可以亲政之前还是不错的。但是,张居正的教育方法确实有问题,至少不适用于万历。
万历皇帝从小就非常贪婪,曾不止一次下旨要求增加金银,增加织造。而张居正又太想这个皇帝学生能成为一个勤政节俭的学生了,所以也多次阻止。
万历小时候,张居正的还能遏制皇帝的私欲。待皇帝的日渐长大,张居正的谏阻也就逐渐趋于无效了。到万历九年,直接进入内库的金银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万两每年,但皇帝还要向外库,也就是太仓伸手。此前,皇帝在要求增加金银的时候曾明确承诺,宫里的赏赐都从内库出,也不会向太仓手。
我认为,两人矛盾的种子,可能就是这番往来的时候埋下的。至于什么教育皇帝的时候,张居正大声了些,这都是小事。
————————
再说,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
对张居正的反攻倒算,其实是起于皇帝对冯保的清算。万历十年十二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不到半年,万历在一系列的试探之后,决定对大伴冯保动手。新晋首辅张四维立刻跟上,配合皇帝剪除冯保党羽。
十二月初八,都察院江西道御史李植张四维党羽上疏弹劾司礼监太监冯保十二大罪。皇帝借此,直接把冯保扔去了南京,并抄家没产。到十四日,对冯保的弹劾就延伸到了张居正的身上。
十二月十四日,都察院陕西道御史杨四知论故太师张居正十四罪。
这时候,皇帝的态度还算温和。
有诏:.居正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但是很快,事情就急剧恶化了。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各种针对张居正的弹劾如雪片般飞来。直接改变了万历对张居正的看法。弹劾什么的都有,这里不赘述
万历十一年八月,万历追夺张居正谥号。
万历十二年四月,辽王府状告张居正谋陷亲王,强占辽王土地。
皇帝派人去湖广清查此事,当中有一个就是丘橓。这个人和张居正的关系奇差。过去之后,直接把张家逼得家破人亡。
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为什么这么严酷呢?
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只有十九岁,而且作为天生的皇帝,万历是很不懂宫外的人情世故的。
说一个远的例证,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京里出现《续忧危竑议一书,书中托名“郑福成”寓意:郑贵妃之子福王立储成功,言神宗立东宫之事,实为不得已,大肆批评首辅沈一贯与大学士朱赓,甚至说“朱赓,就是‘朱’家要‘更’换太子”‘赓’、‘更’为谐音。因其言词诡妄,时称妖书。朱赓得此书,立即进宫面奏皇帝。万历看后大怒,即命东厂“大索奸人”。这也就是第二次妖书案
而在查案的过程中,皇帝竟然明发上谕提醒锦衣卫不妨大刑伺候,不要推避。
前面是骂办案官员拿出的证词前后不一.朕览狱词,特切痛恨,刑狱加于小人,岂有不打肯招之理?中间是骂官员们办案不力的朕自心急,莫为朕急,公然付之不理,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于心何忍?国家亦安永此食禄忘君、不忠不义之臣?好生可恶,姑且都饶这遭。先后捕获各犯,着锦衣卫设法严刑拷究,拱出奸党】这个时候,嫌犯皦生光一家早在诏狱里被锦衣卫打烂了。
第二次妖书案发的时候,皇帝已经四十岁了,尚且对外界知之甚少,更遑论十九岁的时候。
皇帝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外界尤其是那些言官小臣对张居正的弹劾,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党同伐异思想的。
换言之,皇帝本就对张居正有不满。外面这么一闹,皇帝就认为张先生是个道貌岸然的人,嘴上要他节俭,自己却贪污成性,专权独断。然后命人去查证,查证的人又挟私,所以不断恶性循环,直到逼出人命。
而且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敢为张居正说话,因为一说话,就要被打成张居正党羽。像救下张居正一家的申时行,在倒张风最甚的那段时间,根本不敢说话。还是当年在张居正夺情的时候,直接跑到张家灵堂指着张居正鼻子骂,把张居正骂哭了的王锡爵出面为申时行说话,这样的风气才稍微平息。详见《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八月十一
————————
最后,说说张居正的贪污问题。
张居正有没有贪污呢?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恐怕是算不上的。以海瑞的标准要求张居正另说。
据刑部当时列的清单,整个张家包括张居正的兄弟,儿子抄得:黄金两千四百余两,白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另有玉带十六条等等。
这笔钱多不多?多,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但这对于张居正这个当了十几年高官,最后还秉国十年的顶级文官来说,不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皇帝对张居正恩赐。实录里经常能找到皇帝赏赐张居正的记录
相较于严嵩,徐阶,乃至冯保,张居正简直清得不要再清。
更重要的是,皇帝最后对张居正的定性没有贪污。
(本章完)正文以外
简单说说我对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以及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为什么这么严酷的看法。
我认为,万历与张居正的关系,至少在皇帝可以亲政之前还是不错的。但是,张居正的教育方法确实有问题,至少不适用于万历。
万历皇帝从小就非常贪婪,曾不止一次下旨要求增加金银,增加织造。而张居正又太想这个皇帝学生能成为一个勤政节俭的学生了,所以也多次阻止。
万历小时候,张居正的还能遏制皇帝的私欲。待皇帝的日渐长大,张居正的谏阻也就逐渐趋于无效了。到万历九年,直接进入内库的金银已经增加到一百二十万两每年,但皇帝还要向外库,也就是太仓伸手。此前,皇帝在要求增加金银的时候曾明确承诺,宫里的赏赐都从内库出,也不会向太仓手。
我认为,两人矛盾的种子,可能就是这番往来的时候埋下的。至于什么教育皇帝的时候,张居正大声了些,这都是小事。
————————
再说,皇帝对张居正的清算。
对张居正的反攻倒算,其实是起于皇帝对冯保的清算。万历十年十二月,也就是张居正死后不到半年,万历在一系列的试探之后,决定对大伴冯保动手。新晋首辅张四维立刻跟上,配合皇帝剪除冯保党羽。
十二月初八,都察院江西道御史李植张四维党羽上疏弹劾司礼监太监冯保十二大罪。皇帝借此,直接把冯保扔去了南京,并抄家没产。到十四日,对冯保的弹劾就延伸到了张居正的身上。
十二月十四日,都察院陕西道御史杨四知论故太师张居正十四罪。
这时候,皇帝的态度还算温和。
有诏:.居正乃怙宠行私,殊负恩眷。念系皇考付托,侍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今已殁,姑贷不究,以全始终
但是很快,事情就急剧恶化了。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各种针对张居正的弹劾如雪片般飞来。直接改变了万历对张居正的看法。弹劾什么的都有,这里不赘述
万历十一年八月,万历追夺张居正谥号。
万历十二年四月,辽王府状告张居正谋陷亲王,强占辽王土地。
皇帝派人去湖广清查此事,当中有一个就是丘橓。这个人和张居正的关系奇差。过去之后,直接把张家逼得家破人亡。
万历对张居正的清算为什么这么严酷呢?
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万历皇帝在清算张居正的时候只有十九岁,而且作为天生的皇帝,万历是很不懂宫外的人情世故的。
说一个远的例证,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京里出现《续忧危竑议一书,书中托名“郑福成”寓意:郑贵妃之子福王立储成功,言神宗立东宫之事,实为不得已,大肆批评首辅沈一贯与大学士朱赓,甚至说“朱赓,就是‘朱’家要‘更’换太子”‘赓’、‘更’为谐音。因其言词诡妄,时称妖书。朱赓得此书,立即进宫面奏皇帝。万历看后大怒,即命东厂“大索奸人”。这也就是第二次妖书案
而在查案的过程中,皇帝竟然明发上谕提醒锦衣卫不妨大刑伺候,不要推避。
前面是骂办案官员拿出的证词前后不一.朕览狱词,特切痛恨,刑狱加于小人,岂有不打肯招之理?中间是骂官员们办案不力的朕自心急,莫为朕急,公然付之不理,君父之仇不共戴天,于心何忍?国家亦安永此食禄忘君、不忠不义之臣?好生可恶,姑且都饶这遭。先后捕获各犯,着锦衣卫设法严刑拷究,拱出奸党】这个时候,嫌犯皦生光一家早在诏狱里被锦衣卫打烂了。
第二次妖书案发的时候,皇帝已经四十岁了,尚且对外界知之甚少,更遑论十九岁的时候。
皇帝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外界尤其是那些言官小臣对张居正的弹劾,是带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党同伐异思想的。
换言之,皇帝本就对张居正有不满。外面这么一闹,皇帝就认为张先生是个道貌岸然的人,嘴上要他节俭,自己却贪污成性,专权独断。然后命人去查证,查证的人又挟私,所以不断恶性循环,直到逼出人命。
而且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敢为张居正说话,因为一说话,就要被打成张居正党羽。像救下张居正一家的申时行,在倒张风最甚的那段时间,根本不敢说话。还是当年在张居正夺情的时候,直接跑到张家灵堂指着张居正鼻子骂,把张居正骂哭了的王锡爵出面为申时行说话,这样的风气才稍微平息。详见《神宗实录万历十三年八月十一
————————
最后,说说张居正的贪污问题。
张居正有没有贪污呢?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恐怕是算不上的。以海瑞的标准要求张居正另说。
据刑部当时列的清单,整个张家包括张居正的兄弟,儿子抄得:黄金两千四百余两,白银十万七千七百余两,金器三千七百一十余两,金首饰九百余两,银器五千二百余两,银首饰一万余两,另有玉带十六条等等。
这笔钱多不多?多,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就是一笔天文数字。
但这对于张居正这个当了十几年高官,最后还秉国十年的顶级文官来说,不多,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皇帝对张居正恩赐。实录里经常能找到皇帝赏赐张居正的记录
相较于严嵩,徐阶,乃至冯保,张居正简直清得不要再清。
更重要的是,皇帝最后对张居正的定性没有贪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