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孙二娘的包子铺 > 第263章 瓷瓶换得清白名

孙二娘的包子铺 第263章 瓷瓶换得清白名

作者:凌霄异客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9-30 06:59:07 来源:全本小说网

郓城县的晨露还凝在瓷窑的青砖上,陈阿狗蹲在窑门前,指尖抚过新出窑的“清白瓷”瓶。这瓶素面无纹,只在瓶颈处用青花题了“清白”二字,釉色莹白得像雪,是他用柳画师案上搜出的“洗尘釉”方子烧的——那方子混了黑风岭的山泉水,烧出的瓷白中透青,倒比当年阿姐的手艺更添了几分凛冽。

“师父,东京来的李员外又派人催了,”小徒弟抱着个锦盒跑过来,盒里是只摔了豁口的“墨影青”瓶,正是前几日刘通判“丢失”的那只,“他说只要您肯复刻这瓶,愿出五十两银子。”

陈阿狗的手猛地收紧,指甲在“清白”二字上掐出白痕:“告诉李员外,陈家窑只烧自己的瓷,不仿别人的东西。”他瞥了眼锦盒里的豁口瓶,瓶身黑风岭的山石纹里,那点泛绿的铜屑金还在——冯成用这瓶栽赃的事虽已了结,可这仿品流落在外,终究是根刺。

孙二娘提着竹篮走进窑院,篮里是刚出锅的糖包,热气把竹篾熏得发亮:“阿狗,朱都头让俺给你带个话,刘通判在牢里翻供了,说那真瓶不是送岳父,是给梁中书的生辰贺礼,瓶底刻着‘梁府’二字,被他用泥金盖住了。”

陈阿狗霍地站起来,碰倒了身边的素坯架,未上釉的瓷坯摔在地上,碎成星星点点:“梁中书?他还敢收私窑的瓷?”他想起阿姐瓷谱里夹的那张字条,上面写着“梁府索瓷百件,柳某不敢应”,墨迹被泪水晕得发蓝——原来十年前,柳画师就被梁府逼着仿官窑,阿姐是为了护着秘方,才被他下了毒手。

“朱都头说,刘通判想戴罪立功,”孙二娘往他手里塞了个糖包,红糖馅烫得他指尖发麻,“让你把那豁口瓶送去府衙,他要核对瓶底的‘梁府’印记。”

陈阿狗攥着糖包,指节泛白:“俺去!这瓶既是罪证,就该让它见天日。”他转身往窑里走,小徒弟追着喊:“师父,那‘清白瓷’还没晾透呢!”他头也不回:“晾在窑门口,让日头晒晒,更硬挺些。”

一、瓶底的“梁府”印

济州府衙的石阶泛着青黑,陈阿狗抱着锦盒,每一步都踩得“咚咚”响。朱都头在二门口等着,官服上的铜扣在日头下晃眼:“阿狗,刘通判就在堂上,你把瓶给他看,别慌。”

公堂之上,刘通判穿着囚服,头发乱得像草,见了锦盒里的豁口瓶,突然扑过来抢,指甲在瓶底乱抠,泥金簌簌往下掉,露出个暗红的印记——正是“梁府”二字,笔画里还嵌着点朱砂,与陈阿狗家传的印泥一个色。

“是他!是梁中书的管家让俺盖的!”刘通判的声音嘶哑得像破锣,“他说只要把这瓶送进梁府,就保俺升知府!那真瓶……那真瓶被俺藏在黑风岭的山洞里,怕被人发现才谎称丢了!”

陈阿狗突然想起阿姐瓷谱里的画:黑风岭深处有个鹰嘴洞,洞口长着棵歪脖子松树。他往前迈了半步:“刘通判,你可知这瓶上的青花是谁画的?”

刘通判一愣:“不是柳画师的徒弟吗?”

“是俺阿姐陈阿翠,”陈阿狗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瓷坯,“这黑风岭的山石纹,她画时总在松针处多添三笔,说是‘松三针,人三命’,暗指柳贼、前知府,还有……你这种帮凶!”

刘通判瘫在地上,冷汗浸透了囚服。朱都头一拍惊堂木:“带刘通判去黑风岭找真瓶!陈阿狗,你也同去,认认那洞口。”

二、鹰嘴洞的秘

黑风岭的山道被夏雨泡得泥泞,陈阿狗在前头引路,手里攥着根窑工用的铁棍,棍头缠着阿姐织的红布条。刘通判被两个衙役架着,脚脖子在石头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嘴里还不停念叨:“就在前面……那松树歪得像鹰嘴……”

转过三道山梁,果然见着棵歪脖子松,树下的山洞黑得像无底洞。朱都头让人点了火把,火苗往洞里窜,映出堆干草,草下埋着个木箱,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只完整的“墨影青”瓶,还有本账册,记着梁中书历年收受的私瓷,其中“陈家窑”三个字被圈了红圈。

“这账册……”陈阿狗的手指抚过“陈阿翠”三个字,墨迹被水洇过,晕成了团蓝,“是俺阿姐的笔迹!她当年被逼着给梁府画瓷样,偷偷记了账,想日后报官!”

正说着,洞外传来马蹄声,二十多个穿黑衣的汉子举着刀冲进来,为首的脸上有块刀疤,正是梁中书的护院总管:“刘通判,识相的把瓶和账册交出来,饶你不死!”

朱都头拔刀喝道:“光天化日,敢劫官差?”刀疤脸冷笑一声:“在这黑风岭,老子就是天!”汉子们蜂拥而上,火把在洞里撞来撞去,火星溅在干草上,“噼啪”燃了起来。

陈阿狗抱着木箱往洞深处退,那里有个仅容一人钻的石缝,是阿姐小时候带他藏猫猫的地方。他把账册塞进怀里,将“墨影青”瓶往石缝里塞,瓶身却被卡住,“咔嚓”裂了道缝。

“阿姐,对不住了……”他咬着牙,用铁棍把瓶敲碎,碎片里滚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是半块玉佩,刻着“忠”字——是当年阿姐给那柳姓画师的定情物,背面还留着牙印,是阿姐生气时咬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孙二娘的包子铺请大家收藏:()孙二娘的包子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三、玉佩里的恩怨

洞外的厮杀声渐渐歇了,朱都头浑身是血地走进来,手里提着刀疤脸的人头:“阿狗,没事吧?”陈阿狗举起那半块玉佩,声音发颤:“朱都头,这玉佩……能定柳贼的罪吗?”

“能!”朱都头接过玉佩,上面的牙印还清晰,“柳画师当年说阿翠姑娘移情别恋,才杀了她,这玉佩就是他撒谎的证据!”

回到瓷窑时,孙二娘和张青正等着,蒸笼里的包子还冒着热气。陈阿狗把账册和玉佩往案上一放,突然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俺阿姐的冤屈,总算能洗清了。”

孙二娘往他碗里盛了碗热汤:“哭啥?该笑!你看这窑火,烧了十年,不还是把清白烧出来了?”张青蹲在灶前,往火里添了块松柴:“俺托人给梁山的宋押司送了信,他说这账册能扳倒梁中书,让你阿姐的名字,堂堂正正记在官府的卷宗里。”

几日后,济州府贴出告示,柳画师、前知府、刘通判等一伙人被抄家问斩,梁中书因收受私瓷被弹劾,贬去了岭南。陈阿狗的瓷窑前,新立了块石碑,刻着“陈阿翠之窑”,常有百姓来烧香,说这窑烧出的瓷能辨善恶。

东京的李员外又来了,这次没提复刻瓷瓶,只说要订一百只“清白瓷”,送进国子监:“让天下读书人都看看,郓城有这样的好瓷,更有这样的硬气人。”

陈阿狗在石碑前摆了只新出窑的“清白瓷”,瓶里插着从黑风岭采的野菊花。孙二娘提着包子笼走过来,往碑前放了个糖包:“阿翠姑娘,尝尝这甜的,往后啊,都是好日子了。”

张青蹲在窑门口,看着陈阿狗给新瓷上釉,突然道:“你说这瓷瓶换清白,值不值?”孙二娘往他手里塞了个热包子:“咋不值?就像这包子,馅里的苦得揉透了,才能吃出甜来。”

窑火“噼啪”响着,映得“清白瓷”瓶泛着暖光,远处的郓城街面上传来吆喝声,卖花的、挑担的、赶车的,混着瓷窑的烟火气,在春风里缠成一团,像幅最踏实的画。

陈阿狗蹲在石碑前,指尖摩挲着“陈阿翠”三个字,那新刻的纹路还带着石粉的糙感。日头晒得瓷窑的青砖发烫,他起身拍了拍灰,转身往窑里走——李员外订的“清白瓷”得赶在秋收前烧出来,国子监的先生们等着用呢。

刚走到窑口,就见孙二娘挎着篮子站在那里,篮子里是刚蒸好的槐花糕,热气裹着甜香往人鼻子里钻。“喏,给你加个餐。”她把篮子往案上一放,眼尖瞥见角落里堆着的碎瓷片——是那天在鹰嘴洞敲碎的“墨影青”瓶底,“咋还留着这破烂?”

“留个念想。”陈阿狗拿起最大的一块,上面还沾着点泥金,“阿姐当年总说,碎瓷也有碎瓷的用处,能拼出真相。”他忽然笑了,“你说巧不巧?这碎片上的‘梁府’印,正好对着石碑上阿姐的名字,像她自己在点头似的。”

孙二娘拿起一块碎片,对着日头看:“是挺巧。对了,张青去梁山送信回来,说宋押司托他带句话——梁中书倒了,他手下那些私窑全得封,往后这济州府的瓷,就数你陈家窑最风光了。”

“风光啥,”陈阿狗低头揉着瓷泥,掌心的温度把泥团焐得温热,“俺就想把阿姐的手艺传下去。你看这‘清白瓷’的釉料,她当年试过百种配方,才调出这白中透青的色,说是‘做人得像这瓷,看着素净,底子得硬’。”他把泥团摔在转盘上,脚一蹬,转盘“嗡嗡”转起来,泥团渐渐拉成个细长的瓶坯,瓶颈处被他轻轻捏出三道浅痕——是阿姐当年的“松三针”。

正忙着,窑门外吵吵嚷嚷起来。朱都头带着两个衙役,押着个穿绸衫的汉子进来,那汉子哭得涕泪横流:“大人饶命!小的就是个烧窑的,哪知道那是赃银买的料啊!”

陈阿狗停了手,看着那汉子眼熟——是城西“王记窑”的王老三,前阵子总往梁府送瓷。朱都头踹了王老三一脚:“少装蒜!从你窑里搜出的账本,记着用梁府给的银子买了批上等苏麻离青,专供梁中书送礼。陈阿狗,你给看看,这料是不是梁府流出来的?”

陈阿狗拿起衙役递来的青料,放在鼻尖闻了闻,又用指甲刮了点粉末捻了捻,眉头一皱:“这料是真的苏麻离青,但里头掺了铅,烧出来的青花看着艳,实则脆得很——阿姐当年试过,说这种料伤窑又伤人,宁可不烧也不用。王老三,你为了贪便宜,连这都敢用?”

王老三脸一白,瘫在地上:“是梁府的管家逼的!他说不用这料,就砸了俺的窑……”

“逼你就从?”陈阿狗把青料扔回给他,“阿姐当年被柳贼逼着仿官窑,宁死都没动过假料。手艺丢了能捡,良心丢了,烧再多瓷也填不回来。”

朱都头听得点头:“说得好!王老三,跟我回府衙说清楚,把梁府的余党都供出来,或许还能轻判。”押着人走时,朱都头回头道:“阿狗,这案子结了,官府奖你五十两银子,说是‘揭发有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孙二娘的包子铺请大家收藏:()孙二娘的包子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银子就免了,”陈阿狗摆摆手,指着刚拉好的瓶坯,“帮俺把阿姐的名字刻在府衙的功德碑上就行。她不是贼,是被冤死的,得让全城人都知道。”

朱都头应了声“妥了”,脚步声渐远。孙二娘凑过来看那瓶坯:“行啊你,现在说话越来越有分量了。”陈阿狗笑了,转盘上的瓶坯在阳光下泛着湿润的光,像裹了层晨露。

傍晚时,张青从梁山回来,带来个消息:宋押司派了个画匠来,要给陈家窑画幅《窑火图》,送进东京太学。“那画匠说了,得等你烧出这批‘清白瓷’再动笔,说要借这瓷的光。”张青递过个布包,“这是宋押司给的,说是阿姐当年托人带给梁山的信,一直没机会给你。”

陈阿狗拆开布包,里面是张泛黄的纸,字迹娟秀却有力:“吾弟阿狗,若姐不归,勿念。守好窑,守好良心,便是对姐最好的孝。”纸角还有几滴干了的泪痕,晕得“良心”二字有些模糊。

他把信纸小心地夹进阿姐的瓷谱里,抬头时,见窑工们正往窑里码坯,夕阳从窑口照进来,把坯子的影子拉得老长。孙二娘在窑边支起灶台,蒸槐花糕的香气漫了满院,张青蹲在灶前添柴,火光在他脸上跳。

陈阿狗深吸一口气,走到窑前,拿起火把,犹豫了一下,又放下——等月亮升起来再点火。阿姐说过,月夜烧窑,瓷釉里会映出星星的光,像她当年在窑顶看星星时,眼里闪的亮。

月亮爬上树梢时,他点燃了窑火。火光“轰”地窜起来,舔着一排排“清白瓷”坯,釉料在高温下渐渐融化,白中透青的色晕慢慢散开,瓶颈的三道浅痕在火光里若隐若现。陈阿狗站在窑边,看着火光映红的夜空,仿佛看见阿姐站在窑顶,梳着双丫髻,冲他笑:“阿狗,你看,这窑火多干净。”

他笑着应了一声,声音轻得像风:“嗯,阿姐,干净得很。”

夜风吹过窑院,石碑上的“陈阿翠之窑”在月光下泛着浅白的光,旁边新摆的那只“清白瓷”瓶里,野菊花的花瓣轻轻晃着,像是在点头。远处的郓城城里,更夫敲了三更,梆子声混着窑火的“噼啪”声,在夜里漫得很远。

喜欢孙二娘的包子铺请大家收藏:()孙二娘的包子铺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