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丝路大枭雄,从农家种田郎开始 > 第269章 又起旱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材引进之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久久为功,在有了思路后,宋应奎先确立制度和执行方案,再稳步推进。

“建商务印书馆之事,由两位厅长一起主抓,印书馆成立后在洮阳和洛阳两地同时运行。洮阳这边主要做的是编辑和刊印之事,而洛阳那边则负责搜罗书稿、联络作者,适当的对书刊在大郑境内发卖事宜!

书馆刊编工作,主要分两个方向,一个是成书刊印发行,另一个是期刊刊印发行。成书这块哪、要经典和杂志并重,印经典的目的是为了让洛阳那边的书馆有书可卖看着像那么回事,印杂志的目的则是为了搜罗可用之才。待运行正常后,以月为期、最少要约稿出一本以上的新书。内容主要包含、算学、百工、天下博志、农医著述等。

期刊这块哪、共分四类分别为《时文选刊》《自然物理》《百工巧思》《农医论道》。其中《时文选刊》这块,既要选些天下流行的时文进行刊登、宜要适当放些志怪小说、以及其它三刊登印的比较重要的文章。

每月一期,一期印三千份,在咱云谷境内发卖一千份,另外两千份在洛阳那边发卖。其它三刊,则要注重专业性,为确保质量、可以适当的从刊印的成书中选摘一些内容,两月一期、一期印一千份,给洛阳那边送两三百份发卖即可!”

叫来了二舅爷和郭凯峰,宋应奎给他们交代起组建商务印书馆的安排。这玩意既涉及到文教又涉及到外事和商业,还真得两大厅长同时出面主抓才行。

按说哪、办商务印书馆的目的是为了搜罗杂书和人才,用不着印什么经典和时文。但是哪、要想印书馆在洛阳那边站住脚和有影响力,不弄这些还真不成。

印刷和发卖经典,是为了给洛阳那边的书馆提供一些掩护和事由,只往外卖所谓的杂书,估计书馆会门可罗雀。

办《时文选刊》的目的也差不多,在这个时代、有销量和影响力的肯定是时兴的诗文和志怪小说之类的,专业期刊很难有用户的。

宋应奎的想法就是用时文和志怪小说作为卖点,稍微夹带些科技类的作品,从而挂羊头卖狗肉,打开影响力,更好的发挥办印书馆的作用。其它三本杂志、就不求什么市场和销量了,只在云谷境内发挥作用就行。

“大统领、在洛阳办书馆,会不会有麻烦?朝廷的谏台对书文盯的很紧,很容易闹出事端的。”二舅爷对在洛阳大张旗鼓的搞文化活动很是担心,大郑那边虽然没有后世那样的出版审查机构,但文化监察还是有的。没事找事的台谏官们,除了在官场上找事外,盯的最紧的就是文化方面的动向,就靠着在文章上扑风捉影,做文章搞是非哪。

“印书馆所印书刊,除了《时文选刊》这块可能会惹麻烦外,其它的书籍与朝堂大政没有关系,应该是惹不出事端的。而《时文选刊》这块,在选定内容时慎重一点,尽可能的避免议论朝政的文章出现,想来也惹不出啥事。

商务印书馆,要尽可能的包装成一个咱云谷境内的民营印书馆,不显露其官办的属性。在内容上、咱只谈技术、风月,不谈国事、政事,以防猜忌!投稿之人,要尊重他们自身的意愿,最好是少用本名、多用笔名,印书馆要注意保密,严禁泄露作者信息。”

在大郑境内搞文化活动,这玩意确实很敏感,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和切割工作,搞擦边的事都要尽可能的避免才行。本来哪、办印书馆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舆论宣传、咱图的是人才和学识。

“大统领、约稿这块、稿酬当以何标准算?得定个标准出来,不然洛阳那边的书馆办事处不好操切啊。”郭凯峰这边不操心书刊内容上的事,他比较关心的是成本问题。

“以字数多寡来定稿酬,成书这块的稿酬定在每册五十到两百块银元之间,期刊那块、诗词每字二十文,其它文章每字五文。稿酬这块的钱、由大库来贴补。其它费用、由商务印书馆自行承担。为了让印书馆有自立之基,军政府会安排相关系统集中订购书刊,出版书刊的半数会被集采,剩下的则自己想办法来销售,以增加盈利。”

眼下的条件出版书籍和期刊,想要通过正常的商业经营来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特别是要付高额稿酬的情况下,就更不行了。但将其完全办成一个官营贴补的产业,不利于工作人员上进。

考虑再三、宋应奎的办法就是官方兜底,将稿酬这块整体承担了,并且采购一半的产能。如此一来、印书馆维持运营没啥难度,至于说挣不挣钱,就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

筹办印书馆、组建云谷大学,最近一段时间,宋大统领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上,别说、这类工作还挺费心力的,杂七杂八的小事是层出不穷,这些小事、底下人又很难拿主意,没大统领的确认和指导真不成。

就在宋大统领为文教事业忙碌之时,行政厅那边通报了一件大事,今年可能又要起旱情了。自三月底以来,直到五月中旬、云谷治下的多数地方,基本上没有降雨,而且据有经验的农民判断,接下来的时间,很可能也不会下雨。

一听有旱情,宋应奎心中不由一个激灵。对于还处于农业社会的云谷来说,爆发旱情可是大事中的大事,由不得人不重视。要知道、目前西肃所出现的局面,很大原因就是靖历元年的那场大旱造成的。行政厅那边判断,今年的旱情很可能比靖历元年的旱情更严重一些。

“怎么这么晚才来通报旱情之事?工作干的也太过疏忽了。农为国本,难道连这个都不懂吗?”收到通报后,宋应奎赶紧召来二舅爷和行政厅主要官员,开口便训斥起来。

从三月底,旱情就有了迹象,结果拖了近两个月,自己才知情,这像话吗?再说自己这边,也因为其它的工作,对天气和降雨疏忽了关注,明明能感知到的事,却偏偏没有察觉到,真是让人懊恼!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