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世子稳重点 > 第八百六十章 分权监察

世子稳重点 第八百六十章 分权监察

作者:贼眉鼠眼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8 21:40:34 来源:抖音小说网

两位傲娇的宰相,真的做到了公私分明。

政见上我可以赞同你,但原则上我依然讨厌你,并且恨不得把你弄死。

赵孝骞觉得挺好的,他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

可以争斗,而且必须存在争斗,但要把争斗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现在政事堂内的气氛和状态就很不错,是赵孝骞希望达到的状态。

“不仅是青苗法,别的新政也一样,你们应该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里面的利弊,为何没有试着修正它?”赵孝骞问道。

这个问题比较尖锐,群臣面面相觑,有些人面露难色,也有些人面露羞愧。

为何以前没有修正?

原因太多了。

最大的原因是权力利益,新旧两党之争的根源问题,是新兴权贵和旧权贵的利益之争。

新政太多方面触碰到旧权贵地主集团的利益了,这些人手握权柄,自然不肯轻易妥协。

于是对新党疯狂反扑撕咬,以至于新政在这数十年里几废几立,反复无常,这都是党争激烈的结果。

其次还有很多原因,包括皇帝的立场和态度是否坚定,两党阵营势力此消彼长,朝堂和民间自发的以及人为制造的舆论风向,士商集团为了各自的利益,争夺朝堂的话语权等等。

事情复杂到了这个地步,前几代皇帝其实是很头痛的,想解决又没有那么大的胆魄,皇帝的个人立场其实也在新旧两党之间摇摆不定,于是才造成了今日的局面。

“既然子厚和子由两位的意见一致,那么朕提出下一个问题……”赵孝骞环视群臣,缓缓道:“如何解决新政落实地方后,朝廷对地方的监管问题?”

说完赵孝骞看着章惇,道:“子厚先生,你先说。”

章惇思忖半晌,叹道:“臣能想到的,只有让御史台对地方担负监察之责,并且形成常制,由御史台派员常驻地方……”

赵孝骞紧接着问道:“可是,如何杜绝监察御史与地方官员勾结,合谋牟取私利,欺瞒朝廷呢?”

“御史台监察地方,但谁来监管和制衡监察御史的权力?”

“监察直奏之权若是在地方上无限放大,各地州府县能做主的便不是地方官员,而是这些御史了,他们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地方诸侯,这是朝廷不能容许的。”

“而皇帝和政事堂若只听信监察御史一家之言,难免混淆视听,偏颇事实,造成无数冤案错案。”

“长此以往,朝堂上的御史台坐大了,但地方上推行新政反而愈发乌烟瘴气了。诸公,朕请教,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赵孝骞说完后,群臣又惊。

今日赵孝骞说话很直白,以前朝堂上不敢提,不敢问的,讳莫如深的忌讳话题,此刻赵孝骞作为皇帝,非常直率地当面说出口了。

章惇和苏辙闻言眼皮猛地一跳,他们预感到,官家说这番话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目的的。

官家很有可能要对朝堂进行一番大的改变,甚至直接对朝廷官制动手。

元丰年以后,大宋的官制是所谓的“两府三司”。

“两府”,指的是政事堂和枢密院,一个主内政,一个主军事,军政分离,各自为政。

“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户部司。

“盐铁”的管辖范围不言而喻,度支司管辖的是朝廷收支以及粮食漕运,户部司管辖的是天下的人口户籍,统筹赋税等等。

两府三司是大宋官制的根本,自元丰以后,官制已形成了定例,包括皇帝在内,无人能改变。

或许在所有人心里,大宋的官制已经很成熟,没有必要改变。

可现在随着赵孝骞直指时弊,犀利地指出问题之后,在座的朝臣们突然察觉,好像大宋的官制确实不算成熟,其中最大的弊端是,中央集权还不够严密统一,朝廷对地方的监察监管还远远不够。

章惇首先皱起了眉,无论是新党领袖的身份,还是当朝宰相的身份,都不乐意见到现有的朝局平衡被打破。

本来推行新政已经够艰难,阻力够大了,现在官家还要对官制动手,改变如今朝堂的格局,不知将要触碰多少人和集团的利益,哪怕是皇帝,恐怕也经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吧?

忍住脱口而出的劝谏,章惇还是冷静地问道:“臣敢问官家,可有良策解决朝廷对地方的监察之弊?”

赵孝骞环视群臣,沉声道:“朕有一策,在政事堂和枢密院之外,再立一府,名为‘监察府’,将朝中的御史**立出来,监察府的组成以御史台和皇城司为主。”

“从此以后,朝堂三府,分管内政,军事和监察,三权各自分立,互不统属,其中的监察权,以御史台常驻地方的御史为主,但皇城司对御史台亦有监察制约之权。”

“监察这方面,御史台常驻地方,皇城司名下分明暗两支,明察暗访皆俱,亦有监察地方,直奏官员和各地豪强士商不法之权,皇城司不受任何官员节制统属,直属皇帝。”

“如此,三权分立,互为制衡,三者皆有互相参劾监察之责,天下事可定矣!”

赵孝骞看着满堂震惊的朝臣们,淡淡地道:“朕这个想法,不知在座诸公意下如何?”见堂内有不少朝臣张嘴欲言,赵孝骞立马又冷冷地道:“朕提醒诸位,说话之前先考虑为官的初衷和立场,就事论事,不要掺杂恩怨和党争,不要考虑个人和党系的利益。”

“朕请诸公,为生民立命!”

这番话说出口后,本欲激烈反对的朝臣们顿时安静下来。

官家有胆魄,决心改变官制格局,朝臣们自然以反对者居多。

两府之外,再立一府,等于分走了朝臣们手中的权力,触碰了他们的利益,谁会乐意赞同?

可赵孝骞的这番话,又非常犀利地刺穿了他们的内心。

是的,他们有无数堂而皇之反对的理由,可究其内心,他们反对的根源是什么?无非还是个人和党系的权力和利益。

不得不说,群臣尽管心中反对,但还是震惊于赵孝骞的强势和魄力。

这位官家是真心想当一个有为的君主,真心想给大宋天下带来不一样的气象。

而且官家一言戳中了朝堂官制的弊病,与历代帝王不同的是,他开始重视监察权了。

然而两府改为三府,牵扯的人和利益太大,哪怕赵孝骞道出了群臣自私的心思,此刻堂内还是有很多人想反对。

光靠理想是吃不饱饭的,权力和利益才能让个人和家族显赫起来。

而个人和国家的利益,往往是互相冲突的,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堂内沉寂许久,章惇终于艰难地道:“官家,恕臣直言,将朝廷的监察权独立出来,恐怕阻力很大……”

赵孝骞微笑道:“‘阻力’也包括在座的诸位吗?诸位若是反对,那么反对的理由是什么?是动了你们的蛋糕吗?”

群臣又是一惊。

好吧,今日官家是打定主意把所有敏感忌讳的话题拿到台面上说了。

朝廷的监察权,以往大多由御史台担任,而这部分的权力其实一直是归于政事堂的。

现在官家提出三权分立,把监察权单独分出来,其本质不仅是完善政令,监察地方,另外一个目的,是削弱宰相的权力,让皇权越发集中。

在座的都是老狐狸,对赵孝骞的用意自然非常清楚。

能在政事堂任职的,基本都是宰相和副宰相,赵孝骞这等于是当面宣布要削弱他们的权力,这谁愿意答应?

章惇额头都冒了汗,今日议事,官家显然是有备而来,独立监察权的事,他显然谋划已久,今日是借着讨论青苗法的利弊,顺势便将他的决定说出来。

而在他说出来后,现在已开始逼着章惇和其他的朝臣们表态了。

皇帝的意志是至高无上,必须执行的。

作为宰相,章惇很清楚这一点。

他更清楚赵孝骞与历代的大宋帝王不同,或许是戍边的经历,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强势,杀伐果断。

他把朝堂的党争,新政,甚至整个大宋的基本官制结构,都当成了必须击败的敌人,要以狮子搏兔之势全力改变它们。

良久,章惇硬着头皮道:“纵是臣和政事堂诸位同僚不反对,但官家提出的监察分立,满朝文武恐怕也很难答应,这是臣的实话。”

赵孝骞嗯了一声,道:“朕喜欢听实话,而且也有了应对的办法……”

说着赵孝骞从怀里掏出一个比拇指稍大一点的白色玉玺,那是帝王的私玺,皇帝向来随身携带的。

此刻它静静地搁在桌案上,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权。

指了指桌案上的玉玺,赵孝骞道:“这个,可否令群臣答应?”

章惇摇头:“答应不了,群臣必然以死相谏。”

赵孝骞沉默片刻,然后又从腰后掏出一样物事,正是他随身携带的短管燧发枪。

将它用力拍在桌上,赵孝骞又道:“这个,可否令群臣答应?”

章惇的后背已渗了一层冷汗,汗水打湿了衣裳,但他仍咬了咬牙,道:“答应不了,朝堂必然血流成河,天下动荡,官家会被千夫所指,背负‘暴君’的骂名。”

赵孝骞将玉玺和燧发枪同时拿起,又重重放在桌上,目光凌冽地环视群臣,道:“这个,加上这个,能不能把事儿办了?”

话音落,政事堂内死一般的寂静。

赵孝骞冷冷道:“这件事,朕是一定要做的,无论反对的声音有多大,朕的决定都不会改变。”

“诸位请记住,圣君诛心,也杀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