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 > 第119章 课·重庆大厦:低端全球化的“生存实验室”—社会学课堂实录

在香港尖沙咀寸土寸金的闹市中,重庆大厦像一座“异类孤岛”:外墙斑驳老旧,却挤满了来自129个国家的人——非洲小商人扛着装满二手手机的行李箱匆匆而过,南亚店主用夹杂粤语的英语讨价还价,非法劳工在昏暗走廊里整理货物。这座看似混乱的建筑,被《时代》杂志誉为“亚洲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却藏着与沃尔玛、星巴克等跨国公司截然不同的“低端全球化”逻辑。今天的社会学课,我们就以麦高登教授的《香港重庆大厦》为蓝本,通过这座大厦的人和事,拆解全球化的另一种可能,还会穿插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视角,带大家看懂“混乱背后的秩序”。

课堂开场:教授引导与学生提问

(和蔼教授推了推眼镜,将重庆大厦的照片投在屏幕上,照片里肤色各异的人挤在狭小店铺前,背景是泛黄的墙壁)

和蔼教授:同学们,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提到“全球化”,你们最先想到什么?叶寒,你来说说。

叶寒(推了推笔记本):教授,我会想到苹果的全球供应链,或者亚马逊的跨境电商,都是大公司主导的,有完善的规则和技术支持。

和蔼教授:很典型的“高端全球化”认知。但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提着行李箱的全球化”——就像照片里这些人,用最低的成本跨国做生意,甚至不用复杂的合同,靠“回头客信任”就能完成交易。秦易,你观察这张照片,有没有发现特别的地方?

秦易(指着照片角落):教授,我注意到不同肤色的人在同一个摊位前聊天,而且旁边既有卖咖喱的小店,又有批发手机的商铺,感觉“混乱”里又有种“各得其所”的感觉。

和蔼教授:这个观察很关键!重庆大厦的核心矛盾,就是“表面混乱”与“内在秩序”的共生。接下来我们分三个部分展开:先拆大厦的“生存生态”,再分析它能在香港存在的原因,最后聊它对全球化的启示。中途大家随时可以提问,许黑、蒋尘你们平时爱琢磨社会现象,也多分享想法。

第一部分:重庆大厦的“生态金字塔”——从心理学与易经看“秩序自发生成”

(教授切换PPT,展示重庆大厦的分层结构:底层是餐馆、电话卡店,一楼是手机批发铺,三楼以上是廉价旅馆)

和蔼教授:先给大家画个“生态金字塔”——顶端是香港本地业主,中间是南亚裔店主,底层是小商人和非法劳工。有意思的是,这个金字塔没有“官方管理者”,却能运转几十年。周游,你学过社会心理学,能不能从“群体规范”的角度分析下?

周游(点头):教授,这应该是“生存需求驱动的规范形成”。心理学里有个“最小群体范式”,说人会因共同目标形成临时群体——重庆大厦里所有人的核心目标都是“赚钱”,这个目标压过了种族、宗教差异。比如非洲商人不会因为店主是印度人就不进货,因为他们需要低价手机;店主也不会过分骗客,怕失去回头客,这是一种“互利型信任”。

和蔼教授:说得对!这种“赚钱优先”的共识,就像心理学里的“共同利益纽带”,把原本可能冲突的群体绑在了一起。再从易经的角度看,这叫“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不同群体看似“相克”,却因需求互补实现了“相生”。比如非法劳工每月只赚3000港币,却能帮店主压低人力成本;店主给小商人低价货,小商人才能把货卖到非洲——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许黑(举手):教授,我有个疑问!书里说有的店主会把山寨手机改成名牌卖,还有的“看人下菜碟”,给不懂行的坦桑尼亚人报高价,这不是破坏信任吗?为什么还能维持交易?

和蔼教授:好问题!这就要说到“底线意识”。蒋尘,你读哲学时应该接触过“功利主义”,能不能联系下?

蒋尘:是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吗?店主的“骗”是“有限度的”——他们只赚“合理的黑心钱”,不会让买家血本无归。比如把山寨机当名牌卖,但至少能正常使用;报高价但不会高到让买家转头就走。这种“不突破生存底线”的算计,本质是“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平衡”,符合功利主义里“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店主赚钱,买家也能拿到能卖的货,交易才能持续。

和蔼教授:太精准了!重庆大厦的“秩序”,不是靠法律或道德,而是靠“每个人都不想砸了饭碗”的理性。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大厦里偶尔会有种族冲突,比如印度店主和尼日利亚商人吵架,但往往5分钟就和好——因为再吵下去,当天的货就卖不出去了。这种“利益压倒冲突”的现象,心理学上叫“目标导向的冲突化解”,也是这座大厦能“乱而不倒”的核心。

第二部分:为什么是香港?——新自由主义与“包容性边缘”的哲学逻辑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出现香港签证政策对比表:左边是欧美国家对非洲人的签证要求,右边是香港“无签证可逗留14-90天”的政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和蔼教授:大家看这张表——为什么重庆大厦没出现在纽约、伦敦,偏偏在香港?吴劫,你之前做过香港经济政策的调研,先说说你的看法。

吴劫:教授,关键是香港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香港从殖民地时期就靠自由贸易起家,政府对经济干预极少,只要能带来活力,哪怕是“低端贸易”也会容忍。比如非法劳工,只要不影响香港市民就业,警察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山寨手机交易,只要不闹到媒体曝光,也不会被严查——这是一种“底线式监管”。

和蔼教授:没错!香港的新自由主义,就像给重庆大厦开了一扇“包容性窗口”。从哲学角度看,这是“消极自由”的体现——以赛亚·伯林说“消极自由”是“免于干预的自由”,香港政府不干预小商人的交易,不限制他们的逗留时间,反而让“低端全球化”有了生存空间。

叶寒(疑惑):教授,可香港是国际大都市,租金那么贵,重庆大厦为什么能做到“廉价”?书里说业主是香港人,他们为什么愿意把物业租给这些小商人?

和蔼教授:这就要说到“历史惯性”与“利益计算”。重庆大厦1961年建成,早期因为靠近美军基地,成了红灯区和嬉皮士聚集地,名声越来越差,香港本地人都不愿意住,业主只能低价出租。后来南亚人、非洲人聚集过来,形成了“贸易生态圈”——业主虽然嫌麻烦,但每月能稳定收租,比空着物业好;而且业主们组成了“立案法团”,修电梯、装监控,让大厦不至于彻底破败。这又是一种“易经”里的“否极泰来”——坏名声带来了低租金,低租金吸引了商人,商人又让物业有了价值。

秦易:教授,我还注意到一个点——重庆大厦刚好卡在“中国内地”和“非洲”中间。内地是世界工厂,有大量廉价的二手手机、服装,非洲有需求,香港成了“中转站”。这是不是也是它能存在的原因?

和蔼教授:太重要了!这是“地理枢纽”的作用。从全球化格局看,香港是“半边陲地区”(介于核心国家和边陲国家之间),一边连接内地的“生产端”,一边连接非洲的“消费端”。小商人从内地拿货,在重庆大厦中转,再带到非洲,整个链条的成本极低。这种“枢纽优势”,是纽约、伦敦没有的——它们离非洲太远,离“廉价生产端”也远,自然无法形成重庆大厦这样的生态圈。

第三部分:低端全球化的未来——从“飞地”到“共生”的哲学启示

(教授切换PPT,屏幕上左边是重庆大厦2007年的照片,右边是2024年的照片:外墙翻新,店铺变成了餐馆和旅馆,手机批发铺少了很多)

和蔼教授:大家看这两张对比图——2007年书里写的“手机贸易鼎盛期”,一家店每月能赚10万港币;现在手机铺少了,更多人去广州的“巧克力城”进货。这说明“低端全球化”的中心在转移。许黑,你觉得这意味着重庆大厦会消失吗?

许黑:我觉得不会消失,只是会“转型”。哲学里说“存在即合理”,重庆大厦的核心价值不是“卖手机”,而是“提供低门槛的全球化入口”。现在手机贸易转移了,但旅馆、货币兑换店还在赚钱——非洲商人来香港,还是需要廉价住宿,需要汇款到内地,这些需求还在。而且现在香港年轻人对重庆大厦的看法变了,开始去吃咖喱、拍照,它又多了“文化打卡地”的属性,这是一种“功能迭代”。

和蔼教授:说得好!“低端全球化”不会消失,只会换一种形式存在。从更大的视角看,重庆大厦的意义是什么?它打破了“全球化只有高端模式”的偏见——不是只有跨国公司才能参与全球化,普通人提着行李箱,靠信任和算计,也能分一杯羹。这是一种“哲学平等”的体现:无论你是沃尔玛CEO,还是非洲小商人,都有权利参与全球贸易,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赚钱。

蒋尘:教授,书里说重庆大厦是“传统文明在现代文明中的飞地”,这句话我不太懂,能不能再解释下?

和蔼教授:这是个很深刻的比喻。香港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法治、高效、富裕;而非洲、南亚的小商人,带着他们的“传统交易方式”(靠人情、靠口头约定)来到这里,形成了一块“飞地”。但这块飞地没有与现代文明冲突,反而实现了“共生”:商人用传统方式交易,却遵守香港的基本规则(不贩毒、不抢劫);香港用现代制度包容传统交易,却不强迫他们改变。这种“共生”,正是未来全球化的可能方向——不是“强者同化弱者”,而是“不同模式互相适应”。

周游:教授,那从心理学角度看,重庆大厦对这些小商人有什么影响?他们会不会因为这种“低端全球化”,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和蔼教授:会的!心理学里有个“文化适应”理论,这些商人在重庆大厦接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会慢慢形成“世界主义”的观念。比如一个尼日利亚商人,一开始只和非洲人打交道,后来会和印度店主交朋友,会说几句粤语,甚至会去内地工厂考察——他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文化”,而是学会了“求同存异”。这种“文化包容”,比赚多少钱更有价值,也是重庆大厦留给全球化的重要遗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课堂结尾:考题、总结与催更

和蔼教授(合上教案):今天我们用社会学、心理学、易经和哲学的视角,拆解了重庆大厦的“低端全球化”逻辑——它告诉我们,全球化不是“高大上”的代名词,也可以是“接地气”的生存方式;秩序不一定靠法律,也可以靠利益共识;不同文明不一定冲突,也可以共生。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也是今天的作业):广州“巧克力城”现在取代了重庆大厦的部分功能,成为新的低端全球化中心。请结合今天课上提到的“生态金字塔”“新自由主义政策”“地理枢纽”三个概念,分析“巧克力城”能崛起的原因,不少于800字。

(教授看向台下,笑着补充):如果大家对“低端全球化”感兴趣,下次课我们可以聊“东南亚的小商品市场”“拉美唐人街的贸易逻辑”,还会邀请做过实地调研的学长来分享。觉得今天内容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这门“全球化观察课”点赞,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你想聊的话题——催更越多,我们下次课的案例就越丰富!

(下课铃响,学生们围着教授提问,有的讨论作业思路,有的追问下次课的内容,课堂里的热闹劲儿,倒有点像重庆大厦里的交易场景——充满活力,又各有方向。)

课堂总结:

该内容以课堂实录形式,围绕《香港重庆大厦》展开,解析“低端全球化”。开场通过教授与学生问答,引出重庆大厦在香港闹市的“异类”定位——聚集129国人群,以低成本跨国贸易为生。

课堂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借“生态金字塔”,结合心理学“群体规范”、易经“泰卦”与哲学功利主义,分析大厦内业主、店主、小商人等群体,如何以“赚钱”为核心达成秩序与信任平衡;第二部分从香港新自由主义政策、历史惯性、地理枢纽优势,阐释大厦“廉价”且能存在的原因;第三部分对比大厦新旧照片,探讨低端全球化中心转移,结合哲学“存在即合理”与心理学“文化适应”,说明其“共生”价值。结尾留考题,提及下次课方向并呼吁点赞催更。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