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普选之路:从权力博弈到全民投票的百年蜕变——欧洲史专题课(新学期特讲)
新学期这堂欧洲史课,咱们聚焦英国普选制度的诞生历程。核心脉络如下:1832年《改革法案》虽拓展选民范围,却让工人阶级受骗,催生宪章运动;该法案更打破贵族与商人壁垒,使上议院失势、王权虚化,成为英国宪政关键转折点。此后,迪斯雷利代表保守党推出《人民代表法案》,赋予城市合格户主投票权;1884年自由党将此标准推广至农村,男性选民比例超60%。1918年英国实现男性普选,同时部分女性获投票权,10年后男女选举平权。课堂将以师生对话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视角,拆解普选背后的权力博弈逻辑,结尾留题引导思考。
(课堂铃声刚落,和蔼教授拿着一张英国选民比例变化表走进教室,叶寒、秦易、许黑、蒋尘、周游已坐好,笔记本上贴着“宪章运动”“迪斯雷利改革”等标签)
和蔼教授:同学们,新学期咱们聊英国民主进程的核心——普选制度的实现。上节课说到1832年《改革法案》,它不光改了选民标准,还有个更关键的影响,谁能说说?秦易,你从材料里找找线索。
秦易:教授,是王权虚化!法案通过时,威廉四世说要册封足够多辉格党贵族进上院,上议院这个“定海神针”不管用了,国王从此成摆设,现在英国王室统而不治,根子就在这!
和蔼教授:太对了!这才是《改革法案》超越光荣革命的地方。以前上议院像裁判,有时候帮国王、有时候帮下院,维持权力平衡。1832年之后,下院能通过国王“封贵族”倒逼上院,上议院的制衡力没了,王权自然就虚了。从哲学“权力制衡理论”来看,三权(国王、上院、下院)中的两权(上院、国王)失势,下院成了核心,英国政治格局彻底变了。
而且这法案还打破了贵族和商人的“防火墙”——以前商人再有钱也难成贵族,现在辉格党能把下院议员封成贵族,商人阶层就能通过政治途径往上走。许黑,你再说说工人阶级的反应,他们为啥发起宪章运动?
许黑:因为被骗了!法案规定城市年租10英镑才有投票权,工人根本住不起,啥好处没捞着,怒火中烧就搞了宪章运动,核心要普选。不过运动虽然失败,格罗特写的《希腊史》把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这些以前的“民粹”洗成正面人物,帮普选思想涨了人气!
和蔼教授:这就是“群体期望与现实落差”导致的觉醒,从心理学角度看,工人阶级本来期待改革能改善处境,结果发现只是“资产阶级分蛋糕”,愤怒自然会转化为抗议运动。而格罗特的《希腊史》就是“观念重塑工具”,通过改写历史,让大家觉得“普选是历史传统”,为后来的改革铺路。
接下来就到了关键人物——迪斯雷利。他是保守党人,却推出《人民代表法案》给工人投票权,这不是“胳膊肘往外拐”吗?蒋尘,你说说他为啥这么做?
蒋尘:教授,这是欧洲政治的老套路——上层联手下层打中间层!英国以前国王联商人打贵族,现在资产阶级成了新中间层,迪斯雷利就联合工人,用给选票的办法让保守党重新掌权。而且1867年俾斯麦在德国也搞普选,不过是给农民选票,迪斯雷利是给城市工人!
和蔼教授:蒋尘总结得太到位了!这就是欧洲政治的“权力博弈逻辑”,从哲学“阶级斗争理论”来看,当旧的中间层(贵族)被取代,新的中间层(资产阶级)出现,上层就会寻找新的底层盟友,通过让渡部分权利(比如投票权)巩固自身地位。
迪斯雷利的法案还不算真正普选,得是“户主”且没领过救济才行——比如《老友记》里钱德勒和朋友合租,就没投票权,而且只覆盖城市,农村还是40先令地产的老标准。但“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1884年自由党把“户主标准”推广到农村,选民一下超500万,成年男性投票率超60%。从《易经》“渐卦”来看,“渐之进也,女归吉也”,英国普选就是“渐进式”的,一步一步扩大范围,避免了法国式的暴力动荡。
叶寒:教授,那英国啥时候实现真正普选?女性投票权又是怎么来的?
和蔼教授:叶寒问的是普选的“终局”。1918年一战期间,英国实现男性普选——只要年满21岁男性,哪怕没房子、领救济,都有投票权。从1832年到1918年,花了86年!这86年很关键,英国能保持保守主义传统,没像法国那样民粹横行,就是因为改革循序渐进,矛盾慢慢释放。
女性投票权更晚:1918年法案里,只有年满30岁的户主或户主妻子,共800万女性有投票权;10年后(1928年),才实现男女选举平权,年满21岁女性和男性一样有投票权。而法国女性要等到1944年才获平权,比英国晚16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请大家收藏:()师生心理学江湖:对话手册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