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 > 第136章 政敌攻讦

元景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以工代赈”之策遂成朝廷赈灾之方略。诏命下达,新成立的“京畿水患赈济抚循使司”即刻运转,户部拨付首批钱粮,工部遣员勘测河道,都察院选派御史监理,一派雷厉风行之势。消息传出,滞留京郊、惶惶不可终日的灾民闻知可以凭劳作换取饱暖,群情稍安,翘首以盼。京师舆论亦多为称颂陛下圣明、此策得宜之声,萧景珩之名,再次成为街头巷议的焦点,其“急公好义、谋国以忠”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

然而,朝堂之上,从来不是铁板一块。阳光之下,必有阴影随行。就在赈济事宜紧锣密鼓推进之际,一股潜流已然在暗处汹涌汇聚。

这日例行早朝,政务奏对已近尾声。正当司礼监太监欲唱“有本早奏,无本退朝”之际,一人手持象牙笏板,稳步出班,正是礼部右侍郎孙知远。他面色沉静如水,目光却锐利如鹰隼,对着御座方向深深一揖,朗声道:

“陛下!臣有本奏!”声音洪亮,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讲。”元景帝目光落下,语气平淡。

孙知远直起身,并未直接提及赈灾之事,而是先论一番古今治乱之道,言及“治国之道,首在安民;安民之要,在于休养生息,不夺农时,不疲民力”。铺垫已足,他话锋陡然一转,直指核心:

“然,近日朝廷推行所谓‘以工代赈’之策,臣细思之,窃以为有不妥之处,甚至…… 恐藏隐患!” 此言一出,满殿顿时鸦雀无声!无数道目光齐刷刷聚焦于他身上,更有不少官员下意识地瞥向了翰林院班列中神色平静的萧景珩**!

“哦?孙爱卿有何高见?”元景帝眸光微闪,不动声色。

孙知远深吸一口气,言辞变得激烈起来:“陛下!此次水患,灾民流离,饥寒交迫,体弱力衰,此乃事实!朝廷正当广施仁政,开仓放粮,使其得以温饱,恢复元气!然‘以工代赈’之策,却要驱使这些疲惫之众,从事修堤筑路等繁重劳役!此非但不是体恤民瘼,反而是雪上加霜,可谓‘劳民’!” 他掷地有声,将“劳民”的帽子狠狠扣下!

不等众人反应,他步步紧逼:“再者,兴修水利、筑造道路,本属工部常例,自有预算、有章程。如今却要动用赈灾钱粮,以高于常例的工钱招募灾民,此非但混淆了常例与赈济的界限,更恐靡费国帑,虚耗钱粮!若工程延期或效果不彰,则赈济未成,而国库已空,岂非‘伤财’?!” “伤财”二字,他咬得极重!

最后,他目光似是不经意地扫过萧景珩,语气带着深深的质疑:“更有甚者,臣闻此策乃由翰林院某侍讲所倡。该员年轻新进,未尝亲历地方,不谙民情疾苦,却妄议朝廷大政,其心…… 可否纯然为公? 抑或是…… 急于表现,哗众取宠,乃至不惜以万民生计为赌注,博取陛下青睐?此等‘与民争利’、动机可疑之策,臣…… 深以为忧!”

一番话,层层递进,扣帽子的手法娴熟老辣!先将策略定性为“劳民伤财”,再质疑献策者的资历与动机,将其拔高到“罔顾民生、博取名望”的道德层面进行抨击,毒辣异常!

殿内气氛瞬间凝重到了极点!许多官员面面相觑,虽觉孙知远之言过于苛刻,然其指出的问题,如灾民体力、工程效率、钱粮耗费等,确也是实际可能存在的风险,不由让人心生疑虑。吴谦之父等与孙知远交好或立场相近的官员,则纷纷出言附和,一时之间,反对之声,甚嚣尘上。

萧景珩静立班中,面色依旧平静,然袖中的手已微微握紧。他深知,这并非简单的政见之争,而是孙知远等人借题发挥,旨在打击他个人,甚至阻挠新政。若应对不当,非但前功尽弃,更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就在元景帝眉头微蹙,似要开口之际,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周秉正毅然出列,声若洪钟:

“陛下!孙侍郎之言,臣不敢苟同!”

周御史须发皆张,满面怒容:“‘劳民’? 请问孙侍郎,任由灾民坐等救济,无所事事,滋生事端,乃至饿殍遍野,就不是‘劳民’、‘伤民’了吗? ‘以工代赈’,使其自食其力,有尊严地活命,同时为家乡重建出力,如何就成了‘劳民’?此乃变消耗为生产,化负担为动力之良策!”

“‘伤财’?”周御史冷笑一声,“常规工程预算,几时足额及时过?如今水患紧急,若按部就班,等到工部筹措齐全,灾民早已饿死大半!以赈灾之款,行救灾之事,钱粮用途清晰,御史全程监理,何来‘伤财’?难道非要等到酿成大乱,耗费军饷平叛,那才叫不‘伤财’吗?”

他最后目光炯炯,逼视孙知远:“至于质疑献策者用心?更是荒谬!萧侍讲献策之时,灾情如火,其心念念在民,奏疏之中,数据详实,思虑周详,满朝皆见!岂容以‘年轻’、‘资浅’为由,妄加揣测,寒了天下忠臣义士之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周秉正仗义执言,有理有据,顿时稳住了阵脚。支持“以工代赈”的官员也纷纷出言声援。

然孙知远岂肯罢休?双方引经据典,各执一词,在朝堂上激烈辩论起来,互不相让。

就在争执不下之际,萧景珩深吸一口气,从容出列,对着御座躬身一礼:“陛下,臣萧景珩,可否就孙侍郎所疑,陈情数言?”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他!元景帝颔首:“准奏。”

萧景珩挺直脊梁,目光清澈而坚定,朗声道:“孙侍郎忧国忧民,所虑深远,臣感佩。然,于‘以工代赈’之策,臣有几处浅见,望侍郎与诸位同僚垂察。” 他先礼后兵,姿态谦和。

“其一,关于‘劳民’。”他看向孙知远,“侍郎言灾民体弱,不宜劳役。然,‘饥肠辘辘,坐以待毙’与‘食能果腹,力有所用’,孰更伤民? 修堤筑路,固然辛苦,然所获食物工钱,足以养家糊口,更可亲眼见证家园重建之希望,此非‘劳民’,实乃‘安民’、‘励民’!《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 使其有恒产,方有安定之心。若只一味施舍,徒养成惰性,绝非长久之计。前朝范文正公救灾,亦采用类似之法,成效卓着,史册昭昭!”

“其二,关于‘伤财’。”萧景珩逻辑清晰,“赈灾钱粮,用于赈灾,天经地义。若用于工程,则工程成果(如坚固河堤、畅通道路)便是实实在在的财富,惠及当代,利在千秋!此乃将死钱变活钱,化消耗为积累!反之,若钱粮仅用于维持生存,消耗殆尽,则一切归于虚无。孰优孰劣,一目了然。且工程由朝廷主导,御史监理,贪腐之弊,远小于单纯发放钱粮!”

“其三,关于‘与民争利’及臣之用心。”萧景珩语气转为沉凝,“此策核心,在于‘赈’字,一切为救灾民、稳地方。工程乃手段,非目的,何来与常规工程‘争利’?至于臣……”他坦然迎向各方目光,“臣一介书生,蒙陛下不弃,委以侍讲之职,唯有竭尽所能,为君分忧。见灾民流离,心如刀绞,苦思对策,唯求能略尽绵薄。若此策有成,是陛下圣明,百官协力;若有不逮,臣愿一力承担! 然臣坚信,只要章程严密,执行得力,‘以工代赈’必是利远大于弊!”

他一番陈词,引经据典,数据结合情理,既回应了质疑,又阐明了策略的长远之利,态度不卑不亢,言辞恳切在理。殿内许多中立的、务实的官员闻言,不由纷纷点头,觉得萧景珩所言,确实比孙知远一味批判更为切实可行。

元景帝端坐龙椅,静静听着,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他见火候已到,便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好了。”二字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

“孙爱卿所虑,不无道理,警示之意,朕心知之。然,萧景珩、周秉正等臣工所言,亦切中肯綮。”他目光扫过全场,“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法。‘以工代赈’之策,既已颁布,便当全力推行,务求实效。各相关衙门,需精诚合作,严格章程,加强监理,杜绝弊端。若有无端阻挠、敷衍塞责者,朕必严惩不贷!”

皇帝再次明确支持,并强调执行与监督,等于间接驳回了孙知远的攻讦!孙知远等人面色难看,却也不敢再强辩,只得悻悻然躬身称是。

一场来势汹汹的政敌攻讦,在萧景珩有理有据的辩论和元景帝的强力支持下,暂时被击退。

然而,萧景珩心中明白,这仅仅是开始。孙知远等人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必定会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千方百计地寻找纰漏,制造事端。

喜欢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请大家收藏:()诗酒趁年华:我靠文抄走上巅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