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便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残酷无情。
因此,朱元璋对朱权期望不高,只求他不与老四同流合污,不站在老九的对立面,便已足够。
反之,若朱权能与老九携手,朱元璋反倒会感到宽慰,因他深知老九的品性,定不会误导朱权。
“你先去歇息吧,为父与你大哥尚有事相商。”朱元璋嘱咐朱权后,如此吩咐。
“儿臣告退。”朱权恭敬回应,随即退出。
“父皇,十七弟如此亲近老九,您该放心让他就藩了吧?”朱标含笑问道。
“嗯,确实放心不少。”
“只因大宁与北平近在咫尺,老四那小子让人难以安心。”朱元璋微微点头。
朱标明白朱元璋的担忧,老爷子梦中曾见老四作乱时,还胁迫老十七同流合污。
唉,老四真是让人操心。
但老爷子也透露,最终老九会胜出,且善待藩王兄弟,包括老四也被放回北平,这让朱标稍感宽心。
“标儿,昨晚为父梦见老九家二子朱匣焌降生了。”朱元璋待左右退下,对朱标说道。
“什么?”朱标一脸愕然。
老九家怎有个二子名朱匣焌?
老九现今不就一子,曰朱匣秋吗?
这朱匣焌从何而来?
“乃老神仙推演之未来,朱匣焌实为老九与徐家三女的首子!”朱元璋见朱标惊讶,遂解释。
“原来如此!”
“那父皇梦中见朱匣焌何事?”朱标恍悟,急问。
实则,提朱匣焌,必涉及其兄朱匣秋。
朱元璋将二人之事并述于朱标。
“标儿,朱匣秋与你甚似!其临终前,荐老九立次子朱匣焌为皇太子,胸襟何其广,眼光何其远?”
言及朱匣秋欲传位于朱匣焌,朱标苦笑。
他自能理解朱匣焌之意,虽己亦有两子,然需择最合适者!
若亲子更适,岂有不选之理?
但若亲子不适,硬选之,或反害之!
朱元璋赞朱匣秋,亦赞朱标。
只是这一切皆基于他与朱匣秋皆早逝之假设!
这让朱元璋与朱标心中皆泛苦涩。
“虽如此,但父皇不是说,朱匣焌为藩王时,多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吗?”
“他如此模样,岂适合为大明太子?”
朱标心定,亦提出疑问。
朱元璋言朱匣焌为汉王时,对封地之事基本不问,屡遭官员弹劾不作为!
此与老九大相径庭!
老九反之,做得过多,亦遭弹劾!
“初时,吾亦如此想!”
“你不知朱匣焌为汉王时,曾出使西域六国,老九派之!”
“你猜他做了何事?”
朱元璋听后,不禁轻笑,随即述说了朱匣焌率五十六名随从直抵西域六国,并在该国君主及百官面前炫耀武艺之事。
朱标闻言惊愕不已!
朱匣焌莫非疯了?
仅凭五十余人,竟敢深入异国,还在人家君主面前亮刀?!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在征服西域六国的过程中,未施诡计,而是光明正大,手持利刃,口中还高呼“以德服人”!
天哪!
他朱匣焌手中的大刀难道就叫“以德”?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般“以德服人”之举,竟真的奏效了!
仅凭五十余人,以这种方式横扫六国,短短三月,便令六国臣服于大明!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后来朱匣秋得知此事,也曾询问过他,你可知道他如何回答?”
“他说,他手中的刀确实名叫‘以德’,所以‘以德服人’并无不妥!”
朱元璋话音未落,朱标尚沉浸在震惊之中,他又补充道。
朱标无言以对。
竟被他猜中了?
这也太荒谬了吧?
刀名“以德”,谁会相信?
“后来,朱匣焌在大哥朱匣秋去世后,继任皇太子,也开始监国。”
“你猜他怎么做?”
朱元璋接着讲述了朱匣焌监国时排除异己,几乎将朝堂来个大换血的事情。
朱标在一旁听得嘴角不停抽搐!
治国怎能如此?
掌权者闭目塞听,不顺眼者一律清除!
轻则免职,重则丧命!
满朝文武皆成了俯首听命的顺民?
朱匣焌这是要翻天啊!
所幸后来老九及时出现,开始教导朱匣焌治国之道,总算将这个偏离正轨的年轻人拉回了正道!
朱匣焌终究未能坐上皇位,便已先行离世,令老九再次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言及此事,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俩长久地沉默着。
朱匣秋与朱匣焌的命运,与朱标何其相似,一生监国,却始终与皇位无缘,何其讽刺。
“时候不早了,你且回去歇息吧。”朱元璋终是开口,对朱标说道,“我这边还需处理奏折。”
今日带兄弟二人出宫,御书房内尚有诸多奏折未批。
“儿臣告退。”朱标应声离去,朱元璋则继续忙碌。
此后一段时间,他恐难以再进行模拟推演,国运值已尽,需从头积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而他最为好奇的,乃是老九之子朱匣烨的命运。
只是,2890点的国运值,需一月方能积满。
至于推演老九的一生,所需国运值更多,短时间内已无望。
若想不思此等事,唯有投身于他务。
忙碌国事,亦是不错的选择。
……
汉中府内,城区建设如火如荼。
只要汉中持续高速发展,基础建设便不会停歇。
一切均朝着最佳方向发展,朱松对此颇为满意。
此刻,他正与耿青等人在汉中城中心一块规划好的空地上视察。
按朱松之意,此处将建一座大型综合商业楼,类似后世的CBD或大型购物中心。
汉中作为试点,而这商业中心亦将为汉中府的先行之例。
虽全民通电尚难实现,但为此商业中心供电,朱松自信能够做到。
待这片商业中心竣工,朱松便能衡量出汉中城在当代的商业潜力。
赚钱之事,非一人之力可为。
朱松深知,资源不可独揽,自己受益时亦需惠及他人。
否则,何以聚人心?
因此,商业中心建成后,朱松除保留部分铺面楼层自用外,其余大部分将售予富绅巨贾。
此理浅显,商人得利,钱袋饱满,商税增多,国库亦随之充盈。
国家经济欲腾飞,必自农转商。
昔日小农经济,束缚重重,阻碍大明之发展。
而今汉中,生机勃勃,发展迅猛。
凡瞩目汉中者,无不惊叹其速度。
汉中经济崛起,百姓安居乐业,他地百姓、商贾、官府岂能不心生艳羡?
推行新政之要,在于民心。
无论百姓、官员,乃至反对者,皆务实也。
示以成果,反对者亦会转态支持。
此乃现实,皆因利益所驱。
众人见利,何反之有?
反之,此时阻人财路者,必遭众怒。
试点之利在此。
朱松仿后世伟人之道,先富经济特区,再富百姓,总结经验,逐步带动他地共富。
此乃新政推行之正道。
仅凭热情,贸然全国推行,百姓不反已属万幸!
汉中府日益繁荣,令其他藩王艳羡不已,尤以蜀王、湘王、晋王与朱松合作为甚,多地亦纷纷效仿。
楚王于荆襄,燕王于北平,周王于开封,皆试图模仿朱松,欲复制汉中府的发展模式。
襄阳、北平、成都、应天、西安、太原等地亦废除宵禁,此趋势将愈演愈烈。
年关将至,朱松返府后仍忙碌不已。
徐妙锦步入书房,见朱松伏案疾书,好奇询问:“殿下,您在撰写何物?”
朱松头也不抬,答:“关于建议朝廷废除黄册制度,允许百姓自由迁徙的奏章。”
“自由迁徙?”徐妙锦惊讶,“黄册制度乃陛下亲定,此奏若上呈,恐遭百官弹劾。”
朱松搁笔,正视徐妙锦:“大明欲发展市场经济与工商业,必先打破地域壁垒,实现真正融合。
观汉中府今日之盛,自由迁徙之功也。
汉中府何以飞速发展?其根本何在?”
徐妙锦思索片刻,恍悟:“需有人!”
朱松点头:“正是!人为本,发展之源,社会安定之基。
若将人束缚一地,虽一时便于朝廷治理,却会阻滞国家发展。”
“汉中府作为试点的价值便在于此!”
“现今,西北之地,含西安在内的所有城镇州府,凡本王所辖之处,百姓出行已基本自由!”
“其益处,众人皆有目共睹!”
朱松含笑颔首。
新纳的汉王妃聪慧过人,令他极为满意,许多事务一点即透,无需多言。
---分割线---
朱松心道:这天下与皇位,迟早归于我手。
他笔下这份建议,并非即刻要求朝廷在大明全境推行百姓自由迁徙,而是需循序渐进。
操之过急,恐适得其反。
其计划仿后世之法,除西北封地外,拟以江南应天府、南之广州、西南泉州港为中心,各选重镇设经济区,先行试点改革。
朱松欲验证,凭己之力,能否再创如后世长三角、珠三角般经济圈。
他深信,天下与皇位终将属他。
只要大明依其规划前行,众人皆将受益,支持者必众。
获取民心,乃成事之基。
如何最快累积民心,使之成为全国所向?
唯有令大明整体受益,经济飞速增长,此为上策。
官员百姓,心中自有衡量。
朱标本为皇位继承人,但朱松深知,他能做的仅是让其多存活些时日。
朱标一旦逝去,新储君之选,势在必行。
喜欢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请大家收藏:()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