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皇帝首肯,曙光在前
残夜的月光像一层薄纱,笼着暂居小院的青石板路。路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身下的竹席已被汗浸湿大半。怀中的静思园地契副本硌着胸口,冰凉的锦盒触感与滚烫的心跳形成鲜明对比,每一次翻身,都能听见盒内纸张轻微的摩擦声,像一根细针,时时刺着他紧绷的神经。
“皇上会答应吗?王肃会不会在内阁散布谣言?”无数念头在脑海中翻涌,他索性披衣起身,走到院中的老槐树下。夜风卷着槐花香掠过脸颊,带着几分凉意,却吹不散心头的焦灼。树影婆娑,将月光剪得支离破碎,落在地上,像极了此刻混沌的心境。
不知站了多久,东方终于泛起鱼肚白。天际的微光穿透云层,给小院镀上一层朦胧的暖色。路智搓了搓冻得发僵的手,正准备回屋洗漱,院门外突然传来“笃笃”的叩门声,力道急促却沉稳,正是李大人府上仆役的习惯。
他几乎是飞奔着冲过去开门,门轴“吱呀”一声转动,李大人的身影立刻撞入眼帘。老大人身着半旧的朝服,眼窝带着明显的青黑,显然也是一夜未眠,可那双总是带着疲惫的眼睛里,此刻却燃着明亮的光,像极了冲破阴霾的旭日。
“路公子!快!”李大人一把抓住他的手臂,指腹的薄茧蹭得他皮肤发疼,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皇上宣我们即刻进宫!内阁议过了,成了!”
路智的大脑瞬间一片空白,耳边只剩下自己“咚咚”的心跳声。他下意识地摸了摸怀中的锦盒,冰凉的触感瞬间化作暖流,顺着指尖蔓延至全身。“李大人……您说的是真的?”他声音发颤,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千真万确!”李大人拍了拍他的肩膀,力道大得几乎要将他拍倒,“周大人在阁议上据理力争,还拿出了百姓联名的请愿书,皇上当场拍板,准了!快些收拾,内侍还在府外等着!”
路智这才回过神来,转身冲进屋内,胡乱抓了件干净的长衫套上,连腰带都系得歪歪扭扭。李大人看着他慌乱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莫急,莫急,陛下已应允,不会再变卦。”话虽如此,他自己却也不停地整理着朝服的领口,指尖微微发颤。
两人快步走出小院,内侍早已牵着两匹骏马等候在巷口。马背上的铜铃随着呼吸轻轻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清晨的寂静中格外悦耳。翻身上马时,路智的靴底不慎蹭到了马镫,发出“叮”的一声轻响,却像是敲开了新希望的大门。
策马穿行在京城的街道上,晨光已洒满街巷。包子铺的热气袅袅升起,混着豆浆的甜香扑面而来;挑着担子的小贩沿街叫卖,声音洪亮;早起的孩童追着蝴蝶奔跑,笑声清脆。这寻常的市井烟火,在此刻的路智眼中,却充满了生机与暖意——不久后,这些百姓或许都会走进静思园,亲眼见证文化复兴的盛景。
再次踏入皇宫内殿,路智的心境已与昨日截然不同。殿内的檀香依旧浓郁,却不再让人窒息;龙椅上的皇帝依旧威严,目光却比昨日柔和了许多。阳光透过明瓦,在金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将殿内的陈设都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草民路智(臣李嵩),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两人跪地行礼,额头贴在冰凉的砖石上,路智却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虽快,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坚定。
“平身。”皇帝的声音依旧低沉,却少了几分昨日的审视,“内阁的议复,你们应该已经知道了。”他顿了顿,目光落在路智身上,带着一丝期许,“朕虽准了你们用静思园,但丑话说在前面,此次活动若出半点差池——无论是惊扰了皇家禁地,还是被人钻了空子生事,朕都唯你们是问。”
路智连忙上前一步,拱手行礼,声音铿锵有力:“陛下放心!草民定当竭尽全力,将活动筹备得万无一失。若有任何差池,草民愿以项上人头谢罪!”
“不必如此。”皇帝摆了摆手,从龙椅旁拿起一份奏折,递给内侍,“这是内务府拟的静思园修缮章程,你们照着办。园内的古建只能修补,不可改动;所用物料需从官库支取,事后凭单据核销;活动当天,朕会派禁军外围警戒,内务府也会派专人到场监管。”
他目光扫过二人,语气缓和了些许:“朕并非不信你们,只是皇家禁地非同小可。朕盼着你们能办好这场盛会,让天下人看看,我朝的文脉并未断绝。”
路智接过内侍递来的章程,指尖触到泛黄的纸页,心中涌起一股暖流。皇帝的安排看似严苛,实则是在为活动保驾护航——有了禁军和内务府的支持,孙富即便想捣乱,也得掂量掂量。“草民谢陛下体恤!定不负陛下所托!”
“退下吧。”皇帝挥了挥手,重新拿起案上的奏折,“待盛会那日,朕会亲自去看看。”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炸得路智和李大人皆是一愣。他们连忙再次跪地谢恩,退出内殿时,脚步都带着几分飘虚——皇帝亲赴盛会,这不仅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更是对文化复兴最有力的支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出皇宫,阳光正好。李大人望着路智手中的修缮章程,笑得合不拢嘴:“路公子,这下咱们可是如虎添翼!有了陛下的背书,孙富再想动手,也得顾忌三分!”
路智紧紧攥着章程,指尖因用力而泛白。他抬头望向天边,晨光万丈,将皇宫的琉璃瓦照得熠熠生辉,仿佛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希望的碎屑。“李大人,我们现在就去筹备处,把消息告诉大家!”
“好!”
筹备处设在城南的一处旧宅院,原是前朝一位文人的故居,庭院宽敞,还带着个小小的戏台,正适合商议事务。两人策马赶到时,院内早已热闹起来——林伯带着清风棋社的弟子在整理棋谱,柳儿和琴坊的姑娘们在调试琴弦,陈三掌柜正指挥着几个伙计搬运木料,连清流党的几位门生也在帮忙抄写邀请函。
“路公子!李大人!”陈三掌柜最先看到他们,放下手中的木料迎了上来,脸上满是焦急,“怎么样?皇上答应了吗?”
他这一喊,所有人都停了手中的活计,齐刷刷地望过来。柳儿抱着古琴的手微微收紧,琴弦发出轻微的颤音;林伯捋着胡须的动作顿住,眼神中满是期待;几个年轻的门生更是往前凑了凑,连呼吸都屏住了。
路智深吸一口气,举起手中的内务府章程,声音洪亮:“皇上准了!静思园能用了!而且——”他故意顿了顿,看着众人紧张的神情,忍不住笑了,“皇上还说,盛会那日,他会亲自到场!”
“真的?!”陈三掌柜猛地跳了起来,声音里满是狂喜。
“太好了!”柳儿抱着古琴的手松了些,琴弦的颤音化作一串清脆的音符,她的眼眶微微泛红,却笑得格外灿烂。
林伯捋着胡须,连连点头:“皇上亲赴,这是天大的荣耀!咱们的文化复兴,有希望了!”
庭院内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伙计们扔下手中的活计,互相击掌庆贺;姑娘们抱着琴,小声地笑着,眼角的泪光在阳光下闪闪烁烁;门生们更是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毛笔,墨汁溅在宣纸上,却没人在意。
路智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暖暖的。这些日子的奔波与焦虑,在这一刻都化作了值得。他拍了拍手,示意大家安静:“各位,皇上的首肯是天大的鼓舞,但也是沉甸甸的责任。接下来,我们要各司其职,务必把活动筹备得尽善尽美!”
“好!”众人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得院中的老槐树叶子都轻轻颤动。
首先是场地修缮与布置。路智带着工匠们直奔静思园,李大人则去内务府对接物料事宜。刚踏入静思园的朱漆大门,工匠们便忍不住发出了惊叹——满园的草木虽已荒芜,却掩不住骨子里的精致。青石板路上的云纹雕刻、湖心亭的飞檐翘角、回廊的雕花栏杆,每一处都透着皇家的气派。
“张师傅,你带几个人先修墨韵堂的屋顶,务必在三日内完工。”路智指着北侧那座半塌的楼阁,对领头的工匠说道,“瓦片要用官库领的青灰瓦,与原有的风格统一,不能用新瓦。”
张师傅是京城有名的古建工匠,摸了摸墨韵堂的梁木,点了点头:“路公子放心,这梁木还结实,只是漏雨坏了些椽子,换了新的就能用。不过得用老杉木,新木容易变形,与旧梁不搭。”
“没问题,李大人已经去内务府协调了,老杉木下午就能送到。”路智答道,又转向另一位姓王的工匠,“王师傅,你负责湖心亭的修缮。亭柱的漆要重新刷,用最好的生漆,颜色要仿当年的朱砂红;栏杆坏了的地方,用同样的楠木修补,接口处要打磨光滑,不能留痕迹。”
王师傅应着,拿出卷尺开始测量:“放心吧,保证修得跟当年一模一样。”
路智沿着回廊往前走,脚下的青石板被杂草顶得微微凸起。他蹲下身,拨开杂草,指腹抚过石板上的棋纹雕刻——这竟是当年先帝与文人对弈时,特意刻下的棋盘。“这里要清理干净,保留原有的棋纹。”他对身后的弟子说道,“再摆上十张梨花木棋桌,围着回廊摆放,让观众能清楚看到对弈过程。”
弟子连忙记下,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远处工匠们的敲打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忙碌而充满希望的乐章。
正忙碌着,李大人带着内务府的太监来了。那太监身着深蓝色宫服,尖着嗓子喊道:“路公子,李大人,内务府拨的物料到了,清点一下吧。”
路智连忙迎上去,只见园门口停着十几辆马车,车上堆满了青灰瓦、老杉木、生漆、绸缎等物料。“有劳公公了。”他拱手行礼,指挥着伙计们卸货。
太监绕着园子走了一圈,目光在各处古建上扫过,尖声道:“路公子,咱家丑话说在前面,这些古建都是皇家宝贝,若是修坏了一块木头、刮花了一道雕刻,咱家可没法向皇上交代。”
“公公放心,所有工匠都是修古建的老手,定不会损坏分毫。”路智笑着递上一杯热茶,“您先歇会儿,我让人给您备了点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儒心弈世请大家收藏:()儒心弈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