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青娘的商业智慧 > 第59章 雨夜盘账藏暖意,晨露寻料遇新知

青石村的雨,总在入秋后添几分黏腻。青娘把最后一缕染好的青布从竹竿上取下时,檐角的雨珠正顺着瓦当串成细线,落在院角那丛野艾上,溅起细碎的绿雾。她拢了拢身上洗得发白的粗布衫,将布叠得方方正正放进樟木箱——这是昨天答应给东头王阿婆染的,老人家要给远在镇上读书的孙儿做件新夹袄,特意嘱咐要“耐脏又显精神”。

屋内的小油灯已经燃了大半个时辰,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桌角的账本上,照亮了一行行歪歪扭扭的字迹。青娘坐在矮凳上,手指沾着草木灰,在糙纸上慢慢核对着:“李大叔,染两匹蓝布,换糙米三斗;张婶,染一匹碎花布,换红薯干一筐;王阿婆,染一匹青布,换陈年艾叶一捆……”她算得仔细,每一笔都要在心里过两遍,生怕记错了村民的托付。

这账本是货郎老周上次来给她的,说是县城里商铺记账用的“流水簿”。青娘起初不会写,就用炭笔在纸上画符号:画个谷穗代表糙米,画片叶子代表布料,后来老周教她写自己的名字,教她写“布”“米”“换”这些简单的字,如今竟也能勉强把账记全了。

“还差陈猎户的两匹灰布没染。”青娘指尖停在账本空白处,想起陈猎户那天送兽皮来的模样。他站在院门口,手里攥着张刚剥的野兔皮,耳尖有点红:“青娘,能不能帮我染两匹灰布?我想给山里的妹妹做件挡风的褂子,她总说夜里巡山冷。”当时她应得爽快,可如今院里的蓼蓝不够了,若是去后山采,这雨怕是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正犯愁时,院门外忽然传来“吱呀”一声轻响,接着是熟悉的脚步声——是林砚秋。青娘赶紧起身去开门,门轴转动的瞬间,一股带着雨气的凉意涌了进来,混着他身上淡淡的松墨香。

“这么晚还没歇?”林砚秋站在门廊下,手里举着个油纸包,雨水打湿了他的青色长衫下摆,却没让油纸包沾半点水。他是上个月来青石村的,说是要写一本“乡土风物志”,住在村西的旧祠堂里,平日里总爱到各处走动,看村民种庄稼、做手艺,偶尔也会来青娘的染坊,看她煮染料、晾布匹。

“在对账呢,怕漏了村民的东西。”青娘侧身让他进来,顺手拿过墙角的布巾递过去,“快擦擦吧,淋了不少雨。”

林砚秋接过布巾,却没先擦自己,反而把油纸包递到她面前:“下午去后山采野果,见着几丛成熟的菘蓝,就多采了些,想着你染布能用。”油纸包打开,里面是满满一包深绿色的菘蓝叶子,叶片上还带着新鲜的露水痕迹,显然是精心挑选过的,没有一片黄叶。

青娘心里一暖。她之前跟林砚秋提过,菘蓝是染灰布的好原料,只是这季节后山的菘蓝大多没成熟,没想到他竟记在了心上。“这可太谢谢你了,正愁陈猎户的布没原料呢。”她赶紧把菘蓝拿到院里的竹筛上摊开,雨已经小了,细密的雨丝落在叶片上,像是撒了层碎银。

林砚秋跟着她走到院里,目光落在那些挂在竹竿上的染布上。月色透过云层洒下来,给蓝布镀上一层柔和的光,青布则泛着淡淡的艾草香,连最普通的灰布,也因为染得均匀,显得格外厚实。“你染的布,比镇上布庄卖的还细致。”他轻声说,“上次见王阿婆拿着你染的青布,跟邻里夸了好几天,说你染的布不褪色,还带着艾草的香味,孙儿穿了都少招蚊虫。”

青娘听了,嘴角忍不住弯起来。她染布时,总爱往染料里加些晒干的艾草或薄荷,一来能让颜色更鲜亮,二来能防虫蛀,这些都是祖传的法子,没想到竟成了村民口中的“好手艺”。“都是些过日子的小门道,能帮到大家就好。”她低下头,用手指轻轻拂过一片菘蓝叶子,叶片上的绒毛蹭得指尖发痒。

两人回到屋内,青娘给林砚秋倒了杯热茶,是用晒干的野菊花泡的,带着淡淡的苦味,却能驱寒。林砚秋捧着茶杯,看着桌上的账本,忽然问道:“你这账本,是按‘以物易物’记的?”

“嗯。”青娘点点头,“村里大多是这样,大家手头紧,拿粮食、布料、草药来换染布,比用钱方便。”她指着账本上的“三斗糙米”,“李大叔家今年收成不好,三斗米是他省出来的,我要是收了钱,他家里怕是要断顿了。”

林砚秋若有所思地看着账本,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我在县城见过商铺记账,他们会把‘物’折成‘钱’,比如一匹布值多少文,一斗米值多少文,这样算下来,盈亏更清楚。你要不要试试?”他说着,拿起炭笔,在账本空白处写下:“一匹蓝布,市价五十文;一斗糙米,市价十五文。两匹蓝布换三斗糙米,折合一百文换四十五文,此处需补五十五文,或等价物。”

青娘凑过去看,眼睛慢慢亮了。她之前总觉得有些交换“不对劲”,比如张婶用一筐红薯干换一匹碎花布,红薯干放久了容易坏,而碎花布费料又费工,可她不好意思说,如今林砚秋这么一算,她才明白问题出在哪——不是村民故意占便宜,是大家都没个“准数”,全凭心意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村里大多没现钱,要是折成钱,会不会伤了和气?”青娘有些犹豫。她在青石村住了十年,靠的就是邻里间的信任,要是因为“算得太细”让大家觉得生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林砚秋放下炭笔,喝了口热茶:“不是让你跟大家算得清清楚楚,是让你心里有个数。比如下次有人来换染布,你可以说‘这匹布要费两斤蓼蓝,两斤柴禾,要是拿粮食换,得够我煮染料、过日子才行’,大家都是通情达理的,不会为难你。”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你靠染布活命,手艺是你的本分,可也不能让自己亏着,不然怎么长久帮大家染布呢?”

这话像是点醒了青娘。她之前总想着“能帮就帮”,上次给西头赵婶染布,赵婶只拿了一把自家种的青菜来,她也收了,结果那几天煮染料的柴禾不够,还是去后山砍了半天才凑齐。如今想来,不是不能帮,是要“有分寸”地帮——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亏待别人。

“我明白了,谢谢你。”青娘拿起炭笔,在账本上照着林砚秋的样子,把“张婶的红薯干”折成了钱,又在旁边写了句“下次可建议换半筐红薯干加一把艾草”。艾草是染布用的原料,既不占地方,又能用得上,比容易坏的红薯干实用多了。

林砚秋看着她认真的模样,嘴角露出一丝浅笑。他来青石村这些日子,见多了为生计奔波的村民,却少见青娘这样的——手上有手艺,心里有分寸,待人真诚又不迂腐。他想起昨天在村里听见的闲话,有人说青娘“傻”,放着镇上布庄的高价不赚,偏偏要帮村民染布换粗粮,可只有真正懂的人知道,这“傻”里藏着的,是最实在的生存智慧。

雨不知何时停了,窗外传来几声虫鸣,伴着远处村民家的狗吠,显得格外宁静。林砚秋看了看天色,起身道:“时候不早了,我该回祠堂了。明天要是晴天,我带你去后山看看,那边有一片野生的黄芩,说不定能当染料。”

“真的?”青娘眼睛一亮。黄芩她知道,小时候听祖母说过,黄芩的根能染出淡黄色,只是她一直没见过野生的。若是能找到黄芩,就能多染一种颜色,村民们也能有更多选择。

“嗯,我上次去采菘蓝时见着的,长得还挺茂盛。”林砚秋走到门口,又回头道,“你要是需要篮子,明天我给你带一个,后山的路不好走,用竹篮装更稳。”

“好,麻烦你了。”青娘送他到院门口,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才转身回屋。她走到桌边,拿起账本,借着油灯的光又看了一遍,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忽然变得亲切起来——这不仅是账本,更是她在青石村扎根的底气,是邻里间的信任,是往后日子里的希望。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青娘就醒了。她推开窗,见天边泛着淡淡的鱼肚白,空气里带着雨后的清新,还有一丝艾草的香味。她赶紧洗漱完毕,煮了点红薯粥,又拿了两个之前蒸的杂粮馒头,用布包好放进篮子里——后山的路远,得带点吃的。

刚收拾好,院门外就传来了敲门声。青娘开门一看,是林砚秋,他手里拿着一个竹篮,篮子上还盖着块粗布,里面像是装着什么东西。“早啊,”他笑着说,“我给你带了点东西,路上吃。”

青娘接过竹篮,掀开粗布一看,里面是几个用油纸包好的糖糕,还有一小罐蜂蜜。“这太贵重了,我不能要。”她赶紧把竹篮递回去,糖糕在镇上要两文钱一个,她平时舍不得买。

“拿着吧,是我托货郎老周从镇上带的,放着也是放着。”林砚秋把竹篮推回去,“后山的路要走一个时辰,光吃馒头噎得慌,就着糖糕正好。”他语气真诚,没有半点客套,青娘不好再推辞,只好收下,心里暗暗记下,下次染好布,一定要给林砚秋送一匹最好的。

两人沿着村后的小路往山上走。清晨的露水打湿了裤脚,脚下的泥土软软的,带着青草的香味。林砚秋走在前面,时不时停下来,指着路边的植物给青娘介绍:“这是紫苏,叶子能染紫色,就是颜色不太牢;那是茜草,根能染红色,不过要煮很久……”

青娘听得认真,手里拿着个小本子,把他说的植物都记下来,画上简单的符号。她发现林砚秋懂的真多,不仅知道哪些植物能当染料,还知道怎么种、怎么收,甚至知道不同季节的植物颜色有什么差别。“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她忍不住问。

林砚秋放慢脚步,转头道:“我小时候跟着祖父住过乡下,他是个老郎中,懂不少草木知识。后来我去县城读书,也爱读些《齐民要术》《农桑辑要》之类的书,里面有不少关于染料的记载。”他顿了顿,又道,“其实民间的手艺,很多都藏在这些书里,只是很少有人去看,也很少有人把书里的知识用到实际中。”

青娘点点头。她祖母留下的那本《草木染记》,里面也记了不少染料方子,可很多她都没试过,一是找不到原料,二是怕做错了浪费布料。如今听林砚秋这么说,她忽然想把那本书再好好看看,说不定能发现新的法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走了大约一个时辰,林砚秋忽然停住脚步,指着前面一片山坡道:“到了,就是那里。”青娘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山坡上长满了绿色的植物,叶子呈披针形,边缘有锯齿,开着淡紫色的小花,正是黄芩。

“太好了!”青娘快步走过去,蹲下身仔细看着。黄芩的根埋在土里,得用小铲子挖,她从篮子里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挖着,生怕把根挖断了。林砚秋也蹲下来帮忙,他挖得很有技巧,先在根的周围挖一圈土,再轻轻一拔,整根黄芩就出来了,根须完整,没有一点损伤。

“挖黄芩要顺着根的方向挖,不能用蛮力。”林砚秋一边挖,一边教青娘,“挖出来之后,要把泥土抖干净,晒半干再收起来,这样不容易坏。要是马上用,就洗干净煮水,煮出来的水是淡黄色,染布的时候加点明矾,颜色会更鲜亮。”

青娘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挖了半篮子黄芩。她站起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看着篮子里的黄芩,心里满是欢喜——有了这些黄芩,她就能染出淡黄色的布了,说不定还能试着把黄色和蓝色混在一起,染出绿色的布,那样村民们的选择就更多了。

两人坐在山坡上休息,青娘拿出带来的杂粮馒头和糖糕,分给林砚秋一半。糖糕很甜,咬一口,甜味顺着喉咙滑下去,心里也甜甜的。林砚秋看着她吃得起劲的样子,忽然问道:“你有没有想过,去镇上开个染坊?”

青娘愣了一下,手里的馒头停在嘴边。去镇上开染坊,她不是没想过,货郎老周也跟她提过好几次,说镇上的布庄都愿意跟她合作,给的价钱也高。可她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她在青石村住惯了,跟村民们熟络,要是去了镇上,面对的都是陌生人,她怕自己应付不来。

“我……还没想好。”青娘低下头,小声说,“村里的村民还需要我染布,要是我走了,他们就得去镇上染,又贵又不方便。而且我在镇上没熟人,不知道能不能站稳脚跟。”

林砚秋看着她,眼神里带着理解:“我明白你的顾虑。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要是你在镇上开了染坊,不仅能赚更多钱,还能把青石村的草木染手艺传出去,让更多人知道。到时候,说不定会有更多人来青石村买布,甚至来学手艺,那样村民们也能跟着受益,比如卖些自己种的染料原料,或者帮你打理染坊,赚点零花钱。”

青娘抬起头,看着林砚秋,心里忽然一动。是啊,她之前只想着自己,想着村民们需要她,却没想过,她走出去,或许能给青石村带来更多机会。比如村民们种的蓼蓝、艾草、黄芩,要是能卖给镇上的染坊,就能多一份收入;比如村里的年轻人,要是能跟着她学染布,就能有一门手艺,不用再出去打工受苦。

“可是……我怕自己做不好。”青娘还是有些犹豫。她没去过镇上的染坊,不知道里面的规矩,也不知道怎么跟布庄打交道,更不知道怎么应对那些可能出现的麻烦——比如同行的排挤,比如官府的苛捐杂税。

林砚秋放下手里的糖糕,认真地看着她:“没有谁一开始就会做所有事。你在青石村,能靠手艺活下来,能赢得村民的信任,就说明你有能力。去镇上开染坊,不过是把你在村里做的事,换个地方,做得更大一点。要是遇到麻烦,我可以帮你,我在县城认识些人,或许能帮上忙。”

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让青娘心里的犹豫少了很多。她看着山坡上的黄芩,看着远处的青石村,忽然觉得,去镇上开染坊,或许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她有手艺,有村民的支持,现在又多了林砚秋的帮助,说不定真的能做成。

“我再想想。”青娘轻声说,语气里却多了几分坚定,“等我把村里的染布订单都做完,把黄芩的染料试好,再跟村民们商量商量。”

林砚秋点点头,没有再劝。他知道,青娘是个有主见的人,一旦她想清楚了,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他看着远处的天空,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金色的阳光洒在黄芩上,让那些淡紫色的小花显得格外鲜艳。

两人收拾好东西,提着装满黄芩的篮子往回走。路上,青娘忽然想起一件事,转头问林砚秋:“你说的那本《齐民要术》,在哪里能买到?我想看看。”

林砚秋笑了:“镇上的书铺就有,不过有点贵。要是你不着急,我可以把我带来的那本借给你看,我已经看完了。”

“真的?那太谢谢你了!”青娘高兴地说。她早就想多学些关于草木染的知识,只是一直没机会,如今能借到书,正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回到村里时,已经是中午了。青娘把黄芩摊在院里的竹筛上晾晒,林砚秋则回了祠堂。她看着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