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石村,日头刚过晌午,村北头的草木基地就热闹了起来。青娘蹲在新开辟的荒坡上,指尖捏着一株刚冒芽的蓝草幼苗,小心翼翼地放进挖好的土坑中。泥土带着雨后的湿润气息,混着草木的清香,漫过她的指缝——这是她和村民们花了半个月开垦的十亩荒坡,专门用来培育新的蓝草品种,可眼下,幼苗的长势却让她犯了愁。
“青娘掌柜,这幼苗怎么还是蔫蔫的?”负责育苗的王伯蹲在旁边,手里拿着水壶,眉头拧成了疙瘩。只见刚种下的蓝草幼苗,叶子微微卷曲,颜色也不是鲜亮的翠绿,反倒带着几分发黄,和旁边老基地里的幼苗比起来,差了一大截。
青娘站起身,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目光扫过整片荒坡。荒坡的土层虽然厚,但透气性不如老基地,加上前几天刚下过一场暴雨,土壤有些板结,幼苗的根须怕是没法好好呼吸。她沉吟片刻,对王伯说:“咱们得给幼苗松松土,再在根部铺一层碎秸秆,既能保水,又能透气。另外,浇水不能太勤,不然根容易烂。”
说着,她拿起小锄头,轻轻刨开一株幼苗根部的泥土,果然看到根须有些发白,没有新根冒出来。王伯见状,连忙招呼其他村民:“大家都按青娘掌柜说的做,先松土,再铺秸秆,浇水的时候慢着点!”
村民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小锄头松土,有的去村里的打谷场搬运碎秸秆,有的则拿着水壶,小心翼翼地给幼苗浇水。陈砚提着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采摘的野艾叶,他把竹篮递给青娘:“李郎中说,用野艾叶煮水浇在幼苗周围,能驱虫,还能给土壤增肥,你试试看。”
青娘眼睛一亮,接过竹篮:“还是你想得周到!咱们现在就去煮艾水。”两人快步走到基地旁的小棚屋,陈砚生火,青娘则把野艾叶切碎,放进大铁锅里。不一会儿,锅里就冒出了袅袅热气,艾香弥漫开来,飘得整个基地都是。
等艾水放凉后,村民们用瓢舀着,小心地浇在每一株幼苗的根部。青娘蹲在地里,看着幼苗被艾水滋润后,叶子似乎舒展了一些,心里稍稍松了口气。可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办法,要想让新基地的幼苗长得好,还得从改善土壤入手。
当天晚上,青娘在染坊的账房里翻找资料,希望能找到改良土壤的方法。她记得小时候,娘曾说过,草木灰和腐熟的农家肥能改善土壤结构,让土地更肥沃。可村里的农家肥大多被村民们留着种庄稼,草木灰也不够用,怎么才能弄到足够的肥料呢?
就在她发愁的时候,老周匆匆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青娘掌柜,府城的张掌柜派人送来消息,说下个月要追加三百匹蓝布的订单,还说邻县的‘裕丰布庄’也要订两百匹浅青布,咱们的染料怕是不够用了!”
青娘心里咯噔一下——现在老基地的蓝草刚到采摘期,新基地的幼苗还没长大,要是订单突然增加,染料肯定会短缺。她站起身,来回踱步:“老周,你明天去周边的村子问问,看看有没有多余的蓝草和野艾,咱们高价收购。另外,让府城染坊的狗蛋把染布的进度放慢一些,先保证已经订出去的布能按时交货。”
老周点点头,又想起了一件事:“对了,青娘掌柜,今天我去县城买工具,听说刘老板的染坊倒闭了,他之前欠了不少钱,现在躲起来了,好多布商的订单都没完成,大家都在找他呢。”
青娘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刘老板虽然之前多次找她的麻烦,但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也让人唏嘘。她摇摇头:“不管他了,咱们先顾好自己的生意。你明天去县城的时候,顺便打听一下,有没有染坊愿意跟咱们合作,咱们可以提供染料,让他们帮着染布,这样既能解决订单多的问题,也能让更多人了解草木染。”
第二天一早,老周就去了县城。青娘则带着几个村民,继续在新基地里改良土壤。她让人把村里的鸡粪、鸭粪收集起来,和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堆在地里腐熟,准备用来给幼苗施肥。陈砚则去了深山,想找找有没有新的染料草木,或许能缓解染料短缺的问题。
傍晚的时候,老周从县城回来了,脸上带着几分兴奋:“青娘掌柜,有好消息!县城里有三家染坊愿意跟咱们合作,他们说只要咱们提供染料和染布工艺,他们就帮咱们染布,工钱按每匹布五文钱算。另外,我还打听了,周边村子有不少村民种了蓝草,就是不知道怎么卖,咱们可以跟他们签订收购协议,以后他们的蓝草咱们全包了!”
青娘喜出望外,连忙让老周把那三家染坊的掌柜请来,商量合作的细节。第二天,三家染坊的掌柜如约而至,他们分别是“福顺染坊”的张掌柜、“同兴染坊”的李掌柜和“永泰染坊”的王掌柜。
青娘把他们请进账房,拿出染好的蓝布样品,递给他们:“各位掌柜,咱们的草木染布,大家也看到了,颜色鲜亮,耐洗不掉色,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单靠咱们自己的染坊,实在忙不过来。要是咱们能合作,我提供染料和染布工艺,你们出场地和工人,赚到的利润咱们按六四分成,你们六,我们四,怎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