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雾还未散尽,青娘已经站在木屋前的空地上。她把昨天修订好的"协议最终稿"重新翻看了一遍,确认每一条都已谈透、改到位。今天,她要做的,是把"质量标准"从纸面上,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手上、眼里、心里。
"各位,"青娘把一张大幅的"质量标准示意图"贴在木板墙上,"这张图,我们每天都要看一眼。它分四个部分:采摘标准、分级标准、验收流程、不合格处理。"
她用手指着图,逐条讲解:
"第一,采摘标准。我们坚持'一芽两叶'。芽要肥壮,叶要嫩匀。鱼叶不采,病虫叶不采,老叶不采。采摘要轻,捏住节间轻轻一提,带梗不过指节。"
她转身,从茶箱里取出一个白瓷茶盒,里面是她提前准备好的"标准样"。她用镊子拨了拨,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什么是"一芽两叶",什么是鱼叶、病虫叶、老叶。
"第二,分级标准。我们分三级:特级、一级、二级。"青娘又取出三个小瓷碟,分别盛放特级、一级、二级的干茶样。
"特级:芽头肥壮,两叶匀齐,叶背绒毛密,色泽鲜活,无任何杂质。冲泡后香清、水细、回甘绵长,耐泡度高。
一级:芽头较壮,两叶基本匀齐,少量夹叶,无杂质。冲泡后香气清高,滋味甘醇,耐泡度良好。
二级:符合'一芽两叶'基本要求,叶质略薄,色泽稍暗。冲泡后香气纯正,滋味清爽。"
她强调:"分级不是为了分高低,而是为了让每一杯茶都物有所值。"
"第三,验收流程。鲜叶下树后,两刻钟内送至验收点,不得日晒雨淋。验收时,先观形,再闻香,后手感。合格的,开具验收单,当场预付三成;不合格的,当场剔选,能补救的补救,不能补救的,按不合格处理。"
"第四,不合格处理。混入鱼叶、病虫叶、老叶的,按比例扣减;严重混迹、掺杂的,整批拒收,并记入'质量档案';连续两次不合格的,暂停合作一周,进行再培训。"
青娘讲完,茶农们纷纷点头。但她知道,光靠讲是不够的,必须让每一个人亲手做一遍,才能真正掌握。
"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测试。"青娘把茶农们分成三组,每组发一个白瓷盘和一把镊子,"你们从自己今天采的茶里,挑出一小把你们认为最符合'一芽两叶'的,放在白瓷盘里。我们当场评。"
茶农们散开去挑。青娘和沈行舟、周老穿梭在茶行间,不时停下来,指出某个人的问题。
"王婶,这把里有一片鱼叶,看到没有?这一片小的,形状像鱼尾的,要剔掉。"
"李伯,你的鲜叶有点晒过了,颜色偏暗,下次注意。"
"赵老,你这把不错,干净、匀整。"
挑完后,大家把自己的"作品"端到验收台前。青娘把三组的茶样并排放在一起,让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差异。
"大家看,"青娘用镊子轻轻拨开,"这一组的芽头最齐,绒毛最密,这是特级的潜质;这一组稍次,但也符合一级;这一组有几片老叶,只能算二级。"
她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把每一组的优点和不足都指出来,让大家自己比较。
"分级不是我给的,是茶自己长出来的。"青娘微笑,"我们要做的,是把它认出来。"
为了让标准更加直观,青娘又拿出一个放大镜和一张色卡。
"用放大镜看叶背的绒毛,密而匀的,通常叶质更好;用色卡对照色泽,鲜活的通常品质更佳。"她解释道,"这些工具不是为了刁难大家,而是为了让我们少犯错。"
验收开始前,青娘让当天的"标准员"阿禾用"标准勺"舀了一勺鲜叶,放在白瓷盘里,作为当日的"参照样"。
"从今天起,每天开赛前,'标准员'都要做一个'参照样'。我们采下来的茶,就对照它来挑。"
验收进行得很顺利。青娘发现,经过几天的培训和实践,大多数茶农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一芽两叶"的标准,只是在细节上还需要不断提醒。
"青娘,"北坡的阿牛忽然开口,"我们北坡的老茶树,你说的'老丛标准',是不是也写进这个'质量标准'里?"
"当然。"青娘点头,"老丛标准是'质量标准'的补充条款。芽头可以稍欠整齐,但叶质必须厚实,无病虫叶,无老叶。价格比基准价略低,但仍然高于茶市均价。我们会把'老丛标准'的示意图也贴出来,和通用标准并列。"
她转身,又贴上一张"老丛标准示意图",并把北坡的几个茶农叫到跟前,让他们对照示意图,现场挑出一把符合"老丛标准"的鲜叶。
"这样一看,就清楚多了。"阿牛恍然大悟,"原来老丛不是'随便采',而是'有自己的标准'。"
"对。"青娘笑了,"标准不是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中午时分,验收告一段落。青娘把今天的验收数据简单统计了一下,对大家说:"今天的整体合格率比昨天提高了一成。这说明我们的标准是可行的,也是可提升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顿了顿,又道:"为了让标准不被遗忘,我们设立'质量日'。每周五下午,我们停工一个时辰,做一次'质量复盘':看谁的合格率最高,看谁的进步最大,看谁的问题最多。我们把问题当场解决,把经验当场分享。"
"好!"茶农们齐声应道。
下午,青娘又组织了一次"盲评"。她把三杯不同等级的茶汤放在桌上,不标明等级,让茶农们通过观色、闻香、品味来判断哪杯是特级、哪杯是一级、哪杯是二级。
结果出乎意料地好。大多数人都能准确判断出特级和二级,只有少数人在一级和特级之间犹豫。
"这说明什么?"青娘笑着问。
"说明我们的眼睛和嘴巴,已经开始认标准了。"沈行舟接过话。
"没错。"青娘点头,"标准不只是写在纸上,更要写在我们的眼睛里、嘴巴里、手心里。"
傍晚,青娘把今天的"质量标准执行情况"记录在"茶路笔记"里:
"今日合格率提升一成。问题主要集中在:1. 个别鱼叶未剔净;2. 鲜叶日晒;3. 老丛标准执行不稳定。改进措施:1. 每日'参照样'必做;2. 鲜叶入篮后立即覆盖湿布;3. 老丛标准现场示范常态化。"
她合上笔记,抬头看见沈行舟正望着她,眼神里有掩饰不住的欣慰。
"你今天做得很好。"沈行舟说。
"我们做得很好。"青娘纠正,"标准不是一个人的事。"
夜深了,山里安静得只剩下虫鸣。青娘躺在木床上,却没有立刻睡着。她的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今天的画面——"质量标准示意图"、"参照样"、盲评、茶农们认真比较的眼神……每一个细节,都让她更加坚定。
"青娘,"她在心中默念,"记住今天。标准不是一天的事,是每一天的事。"
第二天一早,青娘和沈行舟就要回城参加试茶会了。周老、赵老、王婶、李伯和其他茶农都来送行。
"山里的事,就拜托你们了。"青娘说,"按标准来,有问题随时送信给我。"
"放心吧。"赵老拍了拍胸脯,"说清楚,做得到。"
青娘和沈行舟并肩向山下走去。雨后的山路虽然还有些湿滑,但空气清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照得路面斑驳陆离。
"青娘,"沈行舟忽然开口,"等到了城里,试茶会那天,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质量标准'展示给大家看?"
"当然。"青娘点头,"让城里的客人也知道,一杯干净的茶,背后是一套清晰的标准。"
他们的脚步声在山间回响,像在为即将到来的试茶会做着最朴素的铺垫。
喜欢青娘的商业智慧请大家收藏:()青娘的商业智慧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