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且隋 >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且隋 第76章 预研玻璃,踏进通天桥

作者:玄武季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6 16:51:51 来源:全本小说网

阿布在干什么呢?

在重影军的工兵营里,阿布、司徒和一帮陶器师傅们,围着歪果仁阿里恰巴尔,在老掌柜的翻译下,问东问西。

对琉璃都很少见的众人,更是对玻璃莫名其妙。

为了让大家对玻璃有个直观认识,阿布甚至将隋帝御赐的一支五彩琉璃马拿了出来。

这玩意儿,摸着像玉,敲起来像瓷,看起来光怪陆离,实在是好看得紧。

一听老大要通过这蓝眼睛红头发的歪果仁,搞出类似的宝贝,大家热情度非常之高。

搞玻璃,重在原料。

原料很简单,就是纯碱和石英。

在大中国,碱矿和石英石矿真是丰富的不得了。

可在这个时代,知道这玩意、认识这玩意的人就非常稀罕了。

被称之为苏打的纯碱,它的学名叫碳酸钠,纯净的碳酸钠阿布在上化学课的时候见过,但原生态的天然碱,阿布真没见过。

不过,阿布前世的脑子里,依稀记得在靠近这营州不远的内蒙,有一个叫查干什么地方,是整个大中国北方最大的露天碱矿。

露天啊!阿布都有点流口水了。

但难就难在不知道这地方具体在哪儿,现在会不会叫查干什么的。

没关系,阿布发扬神棍精神,大笔一挥,就画出个圈,标注“查干、碱湖、西北、露天”等几个文字备用。

然后,就是石英矿了。

这个年代,当然不可能搞化学提炼那一套,因为炼丹工作者们的科研水平还没发展到高级阶段。

现在的石英,主要是指天然的二氧化硅矿,基本上有三种自然变体,即蛋白石、玉髓和石英。

蛋白石和玉髓,太稀罕和珍贵,就别提了。

可石英,大中国老祖宗早就有认识和研究。

大中国古人最早称石英为“水玉”,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已称为石英,并按颜色将其分为6种。

按照阿布后世的记忆,大中国的石英矿藏非常丰富,徒泰山附近应该就有。

只是这玩意太偏,阿布实在是对它的所在,没有任何记忆。

没关系,和阿里恰巴尔嘴中的“天然苏打”一起,让搜影带着阿里恰巴尔四处去找。

阿布,有的是时间,只要能在他从洛阳赶回来之前,有结果就行。

当然,再长点,咬咬牙,也不是不可以接受。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就到了该启程前往大隋的日子。

这些天,阿布除了去农场看看,哪儿也没去,好好的陪着怀孕的娥渡丽。

小鸟依人的娥渡丽,渐渐退去以前的剽悍利落之气,变得温柔委婉许多,也对阿布有了更多的依恋。

之前,靠着白青,阿布和温璇、李贤来往联系过好多次。在这期间,阿布早早将自己要前往大隋的消息告知了她们。

本来,温璇是计划跟着阿布,一起去大隋来个小情侣双人踏山河的。

但非常可惜的是,恰在计划中要赶过来汇合的日子,她阿妈高琬生病了。

病虽然不要命,但如果这时候离开,温璇就不合适了。

于是,在万分遗憾之余,阿布只有带着自己庞大的朝拜队伍,前往西边的大隋。

而白青,因为担心受不了中原的天气,也做了好久心理建设后,就连同金笛一起,交代给娥渡丽。

队伍中,有从高句丽王都城赶过来的以阿史那辛明、三行者为首的突厥商队,还有以刚认识不久的以布教法王阿尔萨普尔为首的萨珊波斯人商队。

为了跟着阿布契郎,突厥人送给他五百匹突厥良马和五百名突厥战士,还有一百多个工匠。而波斯人,则又送给他一批香料、种子,还有三十几个手工匠人。

阿布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有技术的人才,比什么金银财宝有价值的多了。

仔细问问,里面有铁匠、金匠、银匠、皮匠、医生、学者、建筑师、雕塑师、音乐师、织毯匠、毡匠等。

最厉害的是,里面有来自萨珊波斯的四个造船匠,还有七八个分别来自两地的打制武器铠甲高人。

这一下,阿布差点乐得把自己的鼻血都弄出来了。

东西融合,东西融合呀!

这样,连个推辞也没有,阿布就像一只貔貅,全部吞下,并很迅速地就将这些宝贝们分散各部。

一部分送去了陀太峪工兵场,一部分进入到重影的后勤将作营,其余的送去了贾农的民政工坊。

这个队伍着实不小,直奔八百多人、一百多辆大车而去了。

不说这两股人马那一长串大车上装着什么,但就阿布自家的商队大车上,除了往常进贡给隋帝的铜锭、毛皮、海东珠,还有各种各样的陀太峪特产。

各种铁制品,如铁锅、铁铲等。

各种骨制品,如牛角梳、骨笛等。

最多的是雪白的瓷制品,如碗、碟、杯等,油亮光滑,如玉如雪。

……

这里面,还有五百多名阿布的卫队。

整个大队,浩浩荡荡,朝西南而行。

他们首站的目标,涿郡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白青,在天空中陪伴阿布他们飞了好远,最终在阿布的挥手中折返而回,慢慢消失在远天云层之中。

春秋时,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邗沟。

到了隋朝,在邗沟的基础上,两代皇帝大幅度扩修延展,遂成。

时人,称这条运河,御河。

御河,南起余杭,北到涿郡,西到东都洛阳,全长三千六百多里。

御河,后人称之为京杭大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大中国古代的三项最伟大工程。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大隋王朝,做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既有经济方面的考虑,又有军事行动的目的。

一统天下之后,原本一直在黄河流域的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向长江流域南移。

大隋先是定都长安,后又迁都洛阳,其政治中心绝不可能伴随经济发展而南移。

因此,为了加强对富庶经济区的联系和管理,同时让南方富足的粮食等物资调剂北方,再加上帝国对北方边境治安维稳的需要,扩修贯通南北的运河就成为必行之举。

御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永济渠,在黄河以北,从洛阳对岸的沁河口向北,直通涿郡。

通济渠,从洛阳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山阳渎,又称甘沟,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径直向南,到江都,西南接长江。

江南河,北起京口,南至余杭,广十余丈,全长八百余里。

涿郡城北有涿水,西出涿鹿山,故名。

御河的北端大码头,就在涿郡城外涿鹿山下的涿水河边,此地名曰通天桥。

通天桥没有桥,而是有一座天下闻名的码头。

通天桥是大隋国家最北端的漕运起点,也是一个商业交通要冲,自然以码头为核心,生成一座大镇。

站在涿鹿山高处,鸟瞰通天桥,却见:

人烟稠密,店铺林立,街道纵横。

装载货物的牛车、行色匆匆的力工、骑着牲口的游商、闲庭信步的游人、留恋店铺的妇孺……像一条条涌动在街市中的河流。

他们,流淌在通天桥或通往涿郡城、或通往塞外的大道上。

叫卖声、牛叫声、马蹄声、车轮声、骂街声、尖叫声、嬉笑声、歌声、胡笳声……

再看那涿水连接的御河里,漕船、客船、商船、游船、货船云集,往来不绝,首尾相接。

河道拥挤,千帆尽落;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

码头上的衙役,乘着一种叫游艇的小艇,穿梭在大小船只之间,指挥交通。

有的满载货物,顺流西去;有的正靠岸停泊,紧张地卸着货物。

阿布带领的庞大商队,并没有能引起这座繁华大镇的任何波动。

像阿布这样的商队,仅仅是一支稍微大一点的商队罢了。

随着大隋的稳定和繁荣,来自域外的商队多了去了,像突厥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室韦人、契丹人、新罗人、百济人、倭国人的商队,动辄过千。

甚至,有时候因为入关人员太多,会被关口的官员限制颁发通行身牌。

阿布他们,自然是住进了自家在通天桥的产业里。

和在高句丽王都城不一样,这里的店铺只有自家产业,再无老王家陪嫁的产业了。

通天桥的亨德利,格局是照着王都城昌鑫隆产业的格局置办的。

可即使如此,一下子这么多人,住下来肯定不够。

还好,先行的狐带着人早已经在近左租下了两处客栈,才勉强将众人安顿下来。

要将所有的货物、行李装上货船,还需要一点时间。

阿布索性下令,修整一晚,明早登船。

于是,好多第一次来到大隋繁华之地的塞外土鳖们,胡乱收拾一番,便三三两两的去这繁华大镇体验一番。

穿越后的阿布,也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传说中的涿郡城,可一点也没有记忆中的古都的辉煌雄壮,也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大一点的郡城罢了,格局和营州城没什么两样。

阿布觉得,这涿郡城还没有通天桥的热闹和痛快。

这次出来,阿布是和突第齐喆老爷子一起带队的。

老爷子毕竟年岁大了,尽管才四十多岁,可一路马背劳顿,身子骨也是疲乏的紧,所以早早就歇着了。

于是,阿布带着胡图鲁等一干卫队,谢绝了突厥人和波斯人的晚宴邀请,早早地趁着下午阳光,就在这通天桥的码头和街道上闲逛起来。

走着看着,不时地带着大家品尝着涿郡的地方小吃。

在繁华码头不远处的一个街道里,一个榨油坊引起了阿布的主意。

古法榨油,阿布是没见过的。

从前世有记忆开始,老家的油都是用榨油机榨出来的,全都是一股工业味。

“哐!”

“哐!”

……

木头沉闷的撞击声,一次次的敲打着阿布的心胸。

这是一间飘散着浓浓香味的油坊,甚至是整条街都散发着它传出来的浓郁香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虽然贾农给自己的那本《齐民要术》手稿原着上面,已经非常详细的介绍了这种纯粹利用木头和人力的榨油工具,但亲眼所见,还是让人震撼不已。

粗大无比的一整根圆木,一个个发着油光的铁箍,悬挂起来的撞木,一块块三角形的楔子……

吆喝着雄浑“嗨、嗨”的嘶吼,汉子们光着臂膀,流着汗水,古铜色的脸庞上满是沧桑和倔强。

因为自己将来也要搞榨油技术,在机械榨油法没搞出来之前,还得靠老祖尊发明的这玩意,所以阿布对榨油的流程看得仔细。

这个时代的榨油过程,主要有火炒、石碾、火蒸、包饼、排榨、槌撞几个过程。

把油料作物晒干后,先倒入土灶上的斜锅内翻炒。

等炒成茶黄色,摊凉,上磨碾碎成粉末状。

上锅蒸熟,打坯分包,然后热粉包分装在铁箍里,做成饼。

等油粉饼一块块整齐地码放在主榨的油壕内,就用木楔挤紧。

推动撞木,锤击油壕,加楔,油便会从油粉饼中一点点挤出,然后顺着槽眼一路流到顶端的油桶内。

缓慢,简单,纯粹,暴力,充满时间和画面的美感。

阿布,看着看着,竟然有点痴了!

油坊旁边,是一条通向御河的小路,长满青草。

阿布信步走向河边,发现在河边上还有一条沿河的路,左边通向码头,右边却是一路延伸而去。

这条路甚是宽阔规整,靠外的一边种着整齐的杨树和柳树,这时候已经枝叶繁茂,随风起舞。

这大概就是炀帝下令在御河两岸,筑起的御道和杨柳吧!

阿布他们,索性就沿着这御道一路慢慢行进下去。

在路上,他们碰到了好几批赤身露体的纤夫,他们黝黑的皮肤、冷漠而绝望的表情,给阿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阿布突然被一个念头击中。

“那这些人呢?京杭大运河上的纤夫?”

据说,隋帝每次出行,岸上便有八万多纤夫给他拉船。

夸张吗?

很夸张,毕竟史书的记载的好多都是他那个亲戚李二让人写的。

但是,劳民伤财,是肯定的。

“不能说轻车简从,你多用用帆啊、牲口啊、科技啊什么的,就不行?”

“你就不能把龙船搞得小些、先进些?”

阿布继续吐槽自己将在不久之后要拜见的杨广。

“你这么作,可知道那李二发动民间KOL是怎么编排你的?”

“……沿途供香油,黍稷,铺地行舟。又选出五百美女,分5班,每班100,轮流拉纤……”

“……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两百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一百二十个房间……“

”……船皆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

“……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挽龙舟者几百人。挽漾彩者有九千人,人称殿脚,穿锦绣衣……”

更有甚者,这样说当时小杨同志巡游的情景:

“……每龙舟用一百羊、一百美人拉。令下,肥羊美人力缆之,龙舟缓行。帝坐舟中,白羊,美人,彩缆,甚美……”

有些有点可信,但有的就太夸张了。

可是,失败者没有名誉权,特别是涉及到江山更替之后的前任!

“嗨!胡蛮子,你给我站住!”

耳边传来的一声断喝,将阿布的无限遐思打断。

正看着河面发呆的阿布,扭头一看,原来他们在不觉之间,便来到了一处御河拐弯之地。

这地方,就在御河和御道外边,紧挨着一片高大茂密的杏树林,很是僻静冷清。

而面前不远处,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锦衣阔嘴少年猛汉,凶巴巴地挡住去路。

后面,也是七八个面色不善、衣着不俗的彪悍之士。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且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