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 > 第262章 御史临边,风波乍起

公元前196年 汉高后二年 农历八月下旬

北地的八月,暑气渐消,早晚已有了些许凉意。广袤的田野里,粟穗低垂,黍浪翻滚,丰收在望的景象暂时冲淡了边境的肃杀之气。狄道城内,重建的屋舍渐次完工,市井的烟火气也浓郁了几分。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却被一队自东南方向疾驰而来的车驾轻易打破。八月中,朝廷派出的御史,终究还是来了。

来的并非此前犒军巡边的张御史,而是一位姓田的年轻御史(虚构人物),据闻是吕后身边一位新近得宠的近臣之子,名为田仁。其仪仗虽不算极其浩大,但旌旗鲜明,随行甲士精悍,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中央威权。车驾抵达狄道之日,靖王李凌率北地文武官员依制出城迎候。只见那田御史年不过三旬,面容白净,眉眼间带着几分世家子弟的矜持与审视,下得车来,对李凌的礼节虽不失恭敬,但言语间却少了几分对藩王的敬畏,多了几分上官特使的疏离与考较之意。

“下官田仁,奉皇太后及陛下旨意,特来北地郡,核查边务,询察民情,宣示朝廷恩威。靖王殿下镇守边陲,劳苦功高,下官早有耳闻,今日得见,幸甚。”田仁手持节杖,声音清朗,却带着一股公式化的味道。

李凌面色如常,拱手还礼:“田御史一路辛苦。北地僻远,条件简陋,然军民一心,皆感念朝廷恩德。御史莅临,正可体察下情,本王定当全力配合。” 双方寒暄已毕,李凌将田仁一行迎入城内,安置于早已备好的馆驿之中。

当日晚间,李凌设宴为田仁接风。宴席之上,觥筹交错,看似宾主尽欢。周勃、高顺、公孙阙等北地要员作陪,言辞谨慎,应对得体。田仁则看似随意地问及北地风土、民生疾苦,实则句句暗藏机锋,不时提及去岁战事损耗、今岁赋税征收、以及与羌胡部落的往来等敏感话题。李凌与周勃等人早有准备,回答得滴水不漏,既陈述困难,又彰显治理成效,尤其强调在北地军民的奋勇抵抗下,匈奴已退,边境暂安,民生正在恢复。

田仁听罢,面上带笑,称赞了几句“王爷治军有方,长史理政得法”,却并未深入追问,只是淡淡道:“下官奉旨巡查,职责所在,日后还需详细核验文书,走访地方,若有叨扰之处,还望王爷海涵。” 李凌自然满口应承。宴席在一种表面和谐、内里紧绷的气氛中结束。

【系统提示:宿主面临中央朝廷特使的正式审查,需在恪守臣节与维护自身统治权威间取得精妙平衡,政治智慧与应变能力面临直接考验… 宿主状态:外松内紧,谨慎应对,以守为攻,在配合审查的同时,着力展示治理成效与忠诚,化解潜在风险…】

次日开始,田仁便展开了正式的巡查工作。他首先调阅了北地郡近年的户籍、田亩、税赋、军械库存等各类卷宗文书,要求极其细致。公孙阙早有准备,将整理得井井有条的账册一一呈上。这些文书,表面数据清晰,如实反映了北地战后恢复的艰难与成效,但在关键处,如互市的具体规模、某些隐秘开支、军队的真实员额等方面,均做了合乎情理的“润色”与模糊处理,既让人挑不出大的错处,又保全了核心机密。

田仁查阅数日,时而提问,公孙阙皆对答如流,解释合理。期间,田仁还提出要视察武库、粮仓。李凌亲自陪同,武库中兵器甲胄摆放整齐,但数量明显经过调整,既显示武备不懈,又不至于显得过于充盈引人猜忌;粮仓中储粮亦按计划展示,凸显储备不足,亟待补充的形象。田仁仔细查验,未置可否,只是命随行书吏详细记录。

随后,田仁提出要巡视边境防务。李凌安排高顺陪同,前往狄道附近的几处重要关隘、烽燧。但田仁似乎意不在此,行至半途,忽然提出要转向西北,去往传闻中与羌人互市的“野狐泉”一带查看。此举出乎北地众人意料,显然田仁对互市之事知之甚详,且抱有浓厚兴趣,甚至可说是怀疑。

高顺一面派人飞马回报狄道,一面依计行事,引田仁前往野狐泉。到达之后,但见泉眼依旧,草地茫茫,除了几个废弃的临时灶坑和车辙印记,并无任何市集痕迹。高顺解释道:“御史明鉴,此处确为往年与附近羌部偶尔易货之地,然规模甚小,不过以物易物,换取些牛羊皮毛,且自去岁战事起,早已荒废。王勇将军前番亦曾问及,下官等已详细回禀。” 他将此事轻描淡写,并巧妙地将王勇之前的质询一并带出,暗示此事早已澄清。

田仁在野狐泉徘徊良久,仔细查看了那些痕迹,又询问了驻守附近烽燧的士卒,得到的回答与高顺所言大同小异。他眉头微蹙,似乎有些失望,但并未深究,只是淡淡道:“边郡与戎狄往来,须格外谨慎,切记朝廷法度。” 便率队返回。

田仁的巡查持续了十余日,其间他还“随机”走访了几处乡里,询问百姓赋税、徭役情况,甚至私下接见了几位当地颇有声望的耆老豪强。李凌对此并未阻拦,反而下令各地官吏务必如实呈报情况,不得隐瞒,但暗中亦派人留意田仁接触了哪些人,谈了些什么。反馈回来的消息显示,北地百姓经过去岁战火,对能带领他们守住家园的靖王多有感念,虽生活困苦,但对官府并无太多怨言,这无疑让田仁难以找到攻讦的借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然而,风波总在意料之外发生。就在田仁巡查接近尾声,即将启程返京复命的前两日,狄道城内发生了一起不大不小的骚乱。一伙约二三十人的流民,因不满粥厂施粥份额减少(实为按计划轮换粮仓,临时调剂),聚集在郡府门前鼓噪,与维持秩序的差役发生了推搡冲突,虽很快被闻讯赶来的周勃派人弹压下去,未酿成大祸,但此事恰好被正在附近“体察民情”的田仁撞见。

田仁当即召来李凌和周勃,面色严肃:“王爷,周长史,本官方才所见,流民聚集,几近生变。北地新定,民心不稳,此等事件,恐非吉兆。是否郡府赈济不力,或有何隐情?”

周勃连忙解释:“回御史,此事乃误会。因近日正在轮换仓廪,清扫除虫,故临时调整了施粥点与时辰,未能及时告知周全,致使部分流民误解。下官已即刻处理,增派人手解释,并确保粥食供应无误。此类小事,惊扰御史,下官之罪。”

李凌亦接口道:“田御史所见极是。北地战后,流民安置确为大事,本王与周勃长史一直不敢懈怠。然郡库空虚,捉襟见肘,难免有疏漏之处。此次事件,本王定当严查,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还望御史体谅边郡艰难。”

田仁目光在李凌和周勃脸上扫过,沉吟片刻,方道:“王爷与长史既如此说,下官便放心了。只是民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望慎之重之。” 此事便就此揭过,但田仁眼中一闪而过的疑虑,却并未逃过李凌的眼睛。

八月末,田仁结束巡查,准备返京。临行前,李凌再次设宴饯行,并备下了一份不薄不厚的程仪。席间,田仁的态度似乎缓和了许多,对李凌治理北地的辛劳多有慰勉,并表示回朝后,定当将北地军民忠勇、边务井井有条之情形,如实奏报太后与陛下。

送走田仁后,周勃等人皆松了口气,认为此次审查总算有惊无险地度过了。然而,李凌却并无多少轻松之色。他回到书房,对紧随其后的周勃、公孙阙道:“田仁此人,年轻气盛,又是吕后近臣子弟,其心难测。他此行,表面虽未深究,然其对互市、对流民事件之关注,绝非偶然。其回京之后,奏章如何撰写,仍在两可之间。我等不可掉以轻心。”

“王爷之意是?”周勃问道。

“勃兄,子通先生,”李凌目光深邃,“立即着手两件事:其一,对流民安置事宜,再做仔细排查,消除任何可能引发怨言的隐患;其二,让我们在长安的人,密切关注田仁回京后的动向,尤其是其奏对内容的风声。我们要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后续风波。”

窗外,秋风渐起,卷起几片落叶。李凌知道,田仁的离去,并不意味着麻烦的结束,或许,只是一场更大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北地这艘船,仍需在暗礁密布的水域中,谨慎航行。

【史料记载】

* 官方史·汉书·高后纪:“高后二年秋,遣御史田仁巡北地,察边务,靖王凌协理无误。”

* 家族史·始祖本纪:“高后二年八月,御史田仁至北地,核查文书边务,尤关注互市。凌公从容应对,导其视荒废之野狐泉,答词谨严。虽有流民小隙,迅即平息。仁终未得隙,返京。”

*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高后二年秋,圣朝御史田仁巡圣域,查边市。上帝示以虚迹,应对得宜,仁不得要领而去。”

* 狄道秘录·御史巡边记:“田仁奉旨查北地,重点在互市。李凌虚与委蛇,导视荒芜,流民小乱速平,仁无功而返。”

(第二百六十二章 完)

喜欢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请大家收藏:()千秋世家:从秦末开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