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南明崛起 > 第330章 云南根据地的建设1

南明崛起 第330章 云南根据地的建设1

作者:阳江牡丹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15 19:43:47 来源:全本小说网

那嵩若有所思:“原来如此,兄台真是见多识广,能将这不同之处融会贯通,造出如此利器,实乃大才。”

梁二钊笑道:“兄台谬赞。我观兄台今日在重围之中,镇定自若,长刀所指,清军莫敢近身,那股英雄气概,令我深感敬佩。”

那嵩正色道:“我身为土司,守土有责。这云南的山川百姓,皆在我心中。清军残暴,妄图侵占我家园,我怎能退缩?唯有拼死一战,方不负祖宗,不负乡亲。”

梁二钊赞叹道:“兄台心怀大义,一身正气,有兄台这样的豪杰在,这云南之地,清军定难以轻易得手。”

那嵩目光坚定:“不错,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定要与清军周旋到底。不过,梁兄弟,你说这清军屡屡来犯,我们当如何应对才是长远之策?”

梁二钊沉思片刻,缓缓道:“清军虽强,但我等有地利人和。我们可继续加强这乡村学堂之建设,不仅教民众读书识字,更要让他们知晓天下大势,明白抗清之意义。”

“如此,可源源不断地招募到更多有志之士。再者,我等还需进一步挖掘云南之资源,打造更多精良武器,训练出更精锐之部队。此外,发展生产亦至关重要,唯有根基稳固,方能持久抗清。”

那嵩抚掌道:“梁兄弟所言极是。这学堂之事,你一直用心操持,如今已见成效。日后,我也当多多助力,让更多的孩子能入学堂,学本事。只是这发展生产,不知从何入手?”

梁二钊道:“云南之地,物产丰富,然生产方式颇为落后。我等可先从兴修水利开始,引山间溪流灌溉农田,使庄稼得以丰收。再引入新的农作物品种,如番薯,此作物耐旱且产量颇高,可解粮食之困。”

顿了一顿,又说道:“同时,发展特色手工业,如利用本地的丝绸、茶叶等资源,加以精致加工,不仅可供自用,还可与外界贸易,换取所需物资。”

那嵩点头称是:“此计甚好。但这兴修水利,需大量人力,且耗时良久,恐清军不会坐视不理。”

梁二钊笑道:“兄台勿忧。我们可组织民众,分段而修,且安排士兵巡逻护卫。再者,可利用夜色掩护,悄然施工。至于时间,虽长却不得不为,此乃长远根基。”

于是,在梁二钊的谋划与那嵩的支持下,根据地的生产发展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

梁二钊从绿水书院调配了精通水利的学子,与当地有经验的老农一道,翻山越岭,勘察地形。

他们沿着山势,规划水渠的路线,标记出需要挖掘的地段。

民众们听闻是为了改善农田灌溉,纷纷踊跃参与。男女老少齐上阵,年轻力壮的男子挥舞着锄头,奋力挖掘泥土;妇女们则用竹筐搬运土石,孩子们也在一旁帮忙递水递工具。

在引一处山溪之水时,遇到了难题。山溪水流湍急,且地势落差较大,若直接引水,恐冲毁渠道。

梁二钊苦思冥想,借鉴了书院中关于力学与水利的知识,设计出了一种简易的水坝与引流装置。

先以巨石和木桩搭建水坝,减缓水流速度,再通过迂回的渠道,逐步降低地势落差,使溪水缓缓流入农田。

而在特色手工业方面,梁二钊邀请了各地的能工巧匠,来到根据地传授技艺。

有擅长丝绸纺织的工匠,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织机和纺织技法,教导当地的妇女如何将云南的蚕丝织成精美华丽的绸缎。

原本粗糙的丝绸制品,在学习新技法后,变得细腻柔软,图案精美,无论是色泽还是质感,都有了质的飞跃。

茶叶的加工也得到了改进。以往只是简单的炒制,如今学会了更为精细的发酵与烘焙工艺。

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醇厚。这些改良后的茶叶被制成茶饼,包装精美,除了供应本地,还通过秘密的商路,运往周边地区,换取了盐、铁等珍贵物资。

一日,梁二钊在云南地区巡查时,偶然发现田间有少量玉米种植。

那玉米植株挺拔,叶片在风中沙沙作响,结出的玉米棒子虽个头不大,但粒粒饱满。

梁二钊心中一动,想起李奇曾经说过,在很远的地方,有那长得象粟米一样的植物,长出的粟米象一粒粒珍珠一样大,晶莹剔透,产量很高,适合南北各地区种植,当地土人把这种植物叫做珍珠粟。

他心想,这或许就是院长提及的玉米,若能大规模种植,对根据地的粮食供应将大有裨益。

梁二钊连忙把发现的玉米让人报回给李奇,自己则小心翼翼地收集了一些玉米种子,详细记录下发现的地点与玉米的生长状况。

李奇收到消息后,心中满是期待与好奇。

当那包带着云南泥土气息的玉米种子被放置在他的桌案上时,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仔细端详。

那一颗颗玉米粒,色泽金黄,颗粒饱满,虽然与他记忆中后世的玉米在外形上略有差异,但已经能看出几分相似之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南明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奇深知,这可能是改变云南粮食格局乃至整个抗清局势的关键。

他立刻召集书院中的农学科研人员,众人齐聚在书院的试验田旁的一间屋子。

李奇将玉米种子展示出来,说道:“诸位,此乃梁二钊从云南送来之物,极有可能就是那传说中的玉米。若真能成功种植并推广,其意义非凡。”

农学科研人员们围拢过来,纷纷拿起种子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查看种子的纹理,有的轻轻捏着种子感受其质地。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学者说道:“院长,从这种子的外观和其在云南的生长情况来看,与古籍中对玉米的零星记载有相符之处,但我们仍需谨慎试验。”

于是,众人在试验田中开辟出一块肥沃且光照充足的土地,精心翻耕、平整。他们按照不同的种植间距和深度,小心翼翼地播下了玉米种子,仿佛在埋下珍贵的希望。

随后,在种子周围筑起了小土埂,以便更好地保持水分。科研人员们日夜轮流值守,时刻关注着土壤的湿度、温度,记录着每一颗种子的发芽情况。

而在云南这边,普洱土司那嵩收到了李奇送来的番薯藤。

那番薯藤鲜嫩翠绿,充满生机。梁二钊带领工作队亲自指导种植。他们选择了山区的一片缓坡地,这里土壤疏松,排水良好。

梁二钊对那嵩说道:“那嵩兄,这番薯藤乃是绿水书院精心改良之物,适应性极强,在这山区种植,只要管理得当,产量必定可观。”

那嵩点头,眼神中充满期待:“梁兄弟,若真能如此,我这普洱的百姓们可就有福了,再也不用为粮食发愁。”

工作队先将土地开垦出来,去除杂草和石块,然后挖好种植坑。

他们把番薯藤剪成合适的长度,将一端斜插入坑中,再轻轻覆盖上一层薄土,浇上适量的水。

在番薯藤生长期间,工作队定期前来查看,指导百姓施肥、除草、培土。

百姓们起初对这新作物半信半疑,但看到工作队如此用心,也都积极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番薯藤茁壮成长,藤蔓爬满了山坡,叶片在阳光下绿得发亮。地下的番薯逐渐长大,将土地拱起一个个小土包。

收获的季节来临,那嵩带着百姓们来到番薯地。当第一块番薯被挖出来时,众人都惊呆了。

那番薯又大又圆,色泽橙红,散发着淡淡的香甜气息。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动手挖掘,不一会儿,番薯就堆成了小山。

与此同时,那嵩也没有忘记本地的普洱茶。

在梁二钊的建议下,他组织人手精心挑选了一批品质上乘的普洱茶。

这些茶叶条索紧实,色泽乌润,香气扑鼻。

那嵩说道:“梁兄弟,这普洱茶是我普洱的瑰宝,烦请绿水书院帮忙寻个好销路,让它能走出云南,换得更多物资。”

梁二钊点头应下,安排专人将普洱茶运送回绿水书院。李奇收到茶叶后,对其品质赞不绝口。

他召集书院中擅长商业经营的学子和一些与外界有贸易往来的商人,共同商议普洱茶的销售之事。

他们为普洱茶设计了精美的包装,突出其产地特色和独特风味。然后通过书院在各地的人脉和商业渠道,将普洱茶推向市场。

一时间,这来自云南的普洱茶在一些繁华的城镇引起了轰动,文人雅士们对其独特的韵味赞赏有加,富商们则竞相购买收藏,普洱茶的价格也一路攀升。

随着玉米试种的逐步推进,试验田中的玉米苗茁壮成长。

它们长出了粗壮的茎秆,宽大的叶片在风中摇曳,像是在欢快地舞蹈。

玉米开始抽穗,那一个个穗子逐渐饱满,玉米粒也慢慢变得坚硬、金黄。

喜欢南明崛起请大家收藏:()南明崛起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