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63章 官商合流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第263章 官商合流

作者:墨轩先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08-29 06:11:46 来源:全本小说网

次日一早。

张书缘便带着孙居相、毕际壮、王德化等人,去往了东城的武清县衙门分管驻地。

“小的拜见诸位大人。”

刚进来,衙内的一众差吏便就是躬身低头见礼。

“恩,免了。你家县丞何在?”

“大人,小官便就是武清县丞。”

这说着话时,一头戴八品官帽,相貌是极其瘦小的小官就走上了前来。

“你就是武清县丞姚择扬?”

“小官正是,请大人们随小官入内谈话。”

“恩。”

这姚择扬是低声下气的言语,他至今为止也只是在考科举时见过这么多大官。

而这姚择扬,是去年庚午科山东乡试举人之一。

据史书记载,此人于去年参加科举乡试后,因及第的名次不高,只被授予了大理寺观政之职,于崇祯四年时才被升任到武清知县。

只不过,由于张书缘的插手,以至于连这位八品小官的仕途都有了改变。

“恩,既然你在此,那本阁问你,王和志的尸首可曾检验?”

走入县衙正堂,张书缘自不多让地就坐到了主位。

“启禀大人,王大人的尸首已被衙内仵作查验。其死亡原因是颈断而亡。”

“恩,那其他各处可有伤痕?体内有无检测出毒素?”

张书缘知道,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后世那般的检测手段,但也还是能从尸体上检查出不少不少东西的。

“这……”

也不知道这姚择扬是紧张,还是没有检查清楚,反正张书缘问到此处时,他就说不清楚了。

“来呀,传仵作。”

见他说不清楚,张书缘就只得是叫仵作来问话了。

“小的温文见过阁部大人及诸位大人。”

很快,此间的仵作便就进来了,而这仵作看起面貌大致是有个五十四岁左右,手上的茧子很重,一看就知是位常年在一线活动的将官。

“恩,起来吧,本阁问你,你要如实回答。你在那王知县的身体表面除去检查出脖颈之伤外,可还有发现其他伤口或体内检测出毒素?还有其死亡时辰可有确定?”

“回大人话,小的只在王县令的尸首上检查到脖颈处有勒痕,身体其他各处均无创口,也未曾在其体内检测到毒素。其死因符合上吊自戕之特征,而其的死亡时间大致是在上月的二十九日前后。”

这名叫温文的仵作,虽然也是很紧张,但与紧张相比,他更怕因自己说不好话,从而被衙门给辞退了。

“恩,既然你说符合其自戕的特征,那本阁问你,那勒痕之状是如何分布的?”

听到这人的死亡时间,张书缘瞬间就皱起了眉头,因为那段时间是自己与温体仁等人正在洽谈财政的问题。

虽然当时的温体仁是极度不愿意给李长庚的支出投票,但要知道他可是身为当朝的户部尚书的人,而且这本就是处于年度统筹之时,所以他定然会责令户部的人来检查账单,更是会借助巡银局这个新衙门来打击异己。

毕竟,一个地方的财政,可不只有户部的清吏司说了算,还有那一县之长或知州那些人。

在以往,大明的地方仓库是分为两种,一种是税赋库,一种是赈灾库,而这两种库房都有两方人马的插手。

说实在的,大明的赈灾手段并不与其他朝代相同,所用的手法并不是直接给灾区拨款,而是采取了均粮输送、动员商户、以及以工代赈和蠲免赋税等手段。

毕竟,朱元璋自小受过苦,见过易子相食的残酷,所以在他建国之后,就设立了赈灾粮库,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朝廷便就会责令地方大开赈灾库,将其中的粮食及农具等生活用品直接发放给百姓,帮助百姓度过眼前的难关。

我们再说回来。

“大人,我知县脖颈处的勒痕…是…是由…”

一提起死者脖颈处的勒痕,这仵作有些麻爪了,支支吾吾没说出个所以然。

“哦?温仵作,为何如此纠结?是未曾检查仔细,还是未曾记录明白啊?”

见他是这副德行,张书缘旋即就敲了敲桌子。

“回大人,小的记录清楚了,但方才是小的一时健忘,还请大人恕罪。”

“免了,速去将记册拿来。”

冷哼了一声,他也懒得和这仵作打交道,直接就让他交出案卷记册了。

很快,此案的卷宗记册就送到了他张书缘的手中。

可看了好一会儿,张书缘也并未发现什么不对,只得是将这册子交给了孙居相他们来看看了。

而跟张书缘不同,孙居相这些人本就对文字敏感,不多时便就发现了不对之处。

“温仵作,本官问你,这死者的脖颈处为何会呈现出四指宽且平均的血印勒痕?这按理说,若是自戕这血印绝不会是平均之状,而是会表现出向下蔓延之态。”

孙居相说的的确没错,若是一个人被吊死,其体内的血液必然是会因地心引力而往下流动的,绝不会出现这么粗且平均的淤青血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这小的就不甚清楚了,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这上吊自戕的人,其脖颈处的勒痕都会有因皮下出血而扩大……”

这仵作也说不个所以然来,言语中全然是在表达自己也不清楚这原因。

“孙侍郎,毕侍郎,本阁着你二人即刻去停尸间,再度勘验尸首,着重检查其脖颈、手指、面部以及下体。”

看了眼仵作及跟随而来的天津巡抚贺世寿等人,张书缘便就下了如此命令。

而他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先入为主了,下意识就在想这王和志是被人害死后,再悬挂于房梁的。

要不然,这有什么事儿能让一堂堂七品县官老爷,好端端的在大年三十前夕自戕的?

这没过两个时辰,孙居相与毕际壮就去而复返了。

“什么情况?”

见他们回来了,张书缘立即就开口问道。

“启禀部堂,卑职在死者的左手指甲中发现了几缕青色丝线,但这青丝并无在当时的现场所看到。”

“回禀阁部,下官在死者的脖颈皮下发现,其索沟处呈深浅出“八字形”凹陷,上深下浅且不闭锁。但在其脖颈后部也有发现此类凹陷。除此之外,下官还在死者的面部及口腔处发现,其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全,口里可见红色流涎。”

孙居相二人不愧是一代名臣及名臣之后,他二人所说的内容就是要比那小仵作的要清晰。

“恩?脖颈后部有勒痕,那这勒痕的淤血可与前部的吻合?”

“回阁部的话,死者皮下淤血不同,前者的要更重,应当是跟绳索的不同有关。”

一听这话,张书缘就捏起了手,心说自己还真没猜错,如此看来那这王和志的死,真就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害怕查账了。

“既然如此。毕侍郎代本阁去请三法司介入。”

“是!卑职这就去办!”

“还有孙侍郎、王公公、毕侍郎。本阁以总督钦差之名,命你等人即刻倒查我天津三十年之内的一切账款来往!”

“是,卑职/下官遵命!”

“恩,去吧!”

以总督管之名下令后,张书缘抬手就让这几位下去了。

“周天命何在!”

“末将在!”

这虽说昨夜张书缘是没跟周天命坐下好好聊聊,但这周天命能以平头老百姓之姿做到游击将军一衔,其自然是有着过人的智慧。

所以,他能出现在这,自然就是他觉的跟着内阁走能拿到好处。

而起初,见他是跟着张书缘出现后,杨麒与贺世寿就傻了,心说这小子是啥时候搭上内阁这条线的。

可纳闷归纳闷,但眼下的他们实属是不能问。

没错,昨晚的临时起意,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虽然他张书缘知道这大概率是不可能发生在杭州府遇到的事,但为了以防万一,同时也为了布局,所以他想试一试这游击将军了。

“本阁命你暂代杨将军之职,即刻起守好四方城门与城内治安,若有动荡,本阁唯你是问!”

“末将遵命,请阁部放心!”

周天命是身着甲胄,重重的抱了一拳就躬身退了出去。

“贺大人、杨大人,此乃非常之际,不介意本阁越权吧?”

交代完了一切,张书缘便就看向了坐在不远处的贺世寿与杨麒。

“阁部所言甚是,非常之际当用非常之法,下官等理解阁部……”

看着张书缘腰间的天子剑,贺世寿二人就没什么脾气了,只能是顺着他的话说。

“好,既然两位理解,那本阁也不再多说,即日起包括你二位在内,若无公办就不要随意走动了,以免让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冷眼看了他们一眼后,张书缘便一甩袍子离开了县衙。

……

众人离开县衙后,没过半日,整个天津卫就震动了起来。

户部与工部的那些小堂官是纷纷被拘禁,而静海与武清县的刑科、法科还有巡察御史更是纷纷出动,开始围绕着王和志的人际关系展开了调查!

至于户部的巡银局,则是会同商司的商科管制局,开始倒查城内所有大户兼衙门的账了。

随着国家机器的开动,瞬时间,整个天津城就陷入到了人心惶惶的状态之中了。

但好在,由于有大明第一日报在,再加之未曾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所以这城内的舆情到还在控制之中,并未造成什么动荡。

可如此查了没过几日,城内的那些大商贾就扛不住了,纷纷就向商业司递出了请求会见的帖子。

面对这些递来的帖子,张书缘先是琢磨了一二,然后便就让人去通知他们与十天后,也就是本月的十五日在东城的武清县衙门会见了。

没辙,眼下的天津卫矛盾着实太大了,先是山东运河受阻,后是百姓状告大户,然后再又发生了县令身死之事。

这诸多杂事,就没有一件事不是跟他的新政有关的。

……

经过了近十天的调查,巡银局与商科管制局也有了些发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据他们二衙的调查看来,这天津卫的官府账款来往很是怪异,尤其是万历后期到天启前期那几年,整个地方官场的人是犹如走马观花一般,基本上都不会坐满三年任期,就会以各种理由调走。

而这每调走一人,天津卫的财政就会出现一阵欣欣向荣之景,然后很快就会陷入被朝廷抽调之中了,过不了半年就会开始向朝廷哭穷。

至于民间富商和百姓那边交出的账本明细,则也是很怪异,明明每年都会上缴大量的税银,但府衙就是会时不时的上报本年度有赤字的情况,甚至到了朱由检接手的前二年,这里还发生了拖欠税款之事!

看到这情况,没等张书缘发话,孙居相三人就调查起了那些富庶之年的情况。

又经过了好一阵的梳理,最终一份赋税总词就送到了张书缘的手中。

这据毕际壮三人所讲,这税赋最怪异的时间段,有三位升迁最快的官员出任武清县令。

一是出身于掖县名门毛氏的毛九华,二是万历壬辰进士李本固、三是云南举人朱万寿。

而这三人分别以不到三年的速度,在天启朝攀升为了江西道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及刑部主事。

而孙居相他们之所以查到这三人头上,主要是他们在任时的账单与中枢收到的账单极不统一,有着少说有十一万两的差额。

看到这本账单,张书缘顷刻间就回想起了后世经典电影中的台词,那便是“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帐!”

“毕侍郎,那这三人的出职期间,我城内的大商贾可有收入暴涨之象?”

坐在大堂内,由于谈起了政务,张书缘也就没用际壮二字相称了。

“回禀部堂,我城中的永华船运、杨氏铁坊、丰裕粮行等三十七家商贾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比之其他产业足有四成之高!”

说这句话时,毕际壮是极其的严肃,很显然也是被这数据给惊到了。

“四成…,这样吧孙侍郎,此事牵扯你户部,本阁想请你立刻回京一趟,去吏部调集此三人及日前跟王和志有会面之人的户籍入仕资料,看看这武清衙门里有那些人是与那三人有关。”

“下官明白,下官在来前就已嘱咐了下面人回京取文了。”

孙居相不愧是名落史册的人,在他察觉出不对之后,就派遣手下的主事回去取资料了。

“恩,还得是我执政为民的孙侍郎啊,不错不错。”

听到孙居相已先越过自己出手了,张书缘并没有为此而生气,反倒是乐于见到这一幕。

说句实话,这和孙居相打了这么久的交道,张书缘便发现其还真是个极其较真的人,基本上只要是他认定的事,那是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既然孙侍郎已命人去取文书档案了,那诸位就随本阁在明日见见那些个巨富商贾吧。”

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哪怕他张书缘再想居于宏观调控,也不得不亲自下场了。

因为,这天津城的地方官,就没一个是能让他所信任的,大多都是些投机者,尤其是贺世寿这个巡抚!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