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112章 商业司落地

“诸位爱卿请起,朕还有话说。此司虽然成立,但我朝却是第一次施行如此大事,而此司是由张师傅所提,故此,朕以为此司便交由张师傅兼任可好?”

朱由检是乐呵呵的看着群臣,眼神中好似是在思索除了张书缘外,还有谁能担此重任,可扫视了一番,朱由检却无奈的摇了摇头。

因为,这满朝文武的眼中,除了散发的贪婪的精芒外,就没了别的神色。

而文武百官是眼红的发紧,他们能想象得出这衙门的油水有多大,所以在朱由检的话音落下的那一刻,便接二连三的跳出了十几个人来反对。

这些跳出来的人,大都是朝中的三四品大员,他们或是家中有产,亦或是他们之中有人做过户部的左右侍郎。

而所用的反对理由,是他张书缘没有做过户部主事,没有经手过大财,容易使此事夭折。

见他们用这蹩脚的理由反对自己,张书缘简直是快气笑了。

他们是怎么敢认为自己不会算账的?

看了眼朱由检,张书缘就便想站出来反驳了。但他还没开口就见朱由检说道。

“郭爱卿所言甚是,但朕有一问,若你等入主可有经营对策?”

朱由检看着站在大殿中央的郭允厚问道。

“陛下,若臣就任,一当募集官员就位,二乃与马士加路也谈判,三臣定会派人远洋诸国开拓新的贸易。”

郭允厚不愧是做过户部主事的人,一张口就是老成之言。

“嗯,郭卿所言老成,但贸易时你怎知我朝采购几许?”

轰。

这一个问题,瞬间朱由检就将郭允厚给问住了。

“这……”

见皇帝问出了这个问题,当场所有想争抢这个职位的大臣就麻了,心想这上哪儿知道去?他们总不能去整个天下跑一圈吧?

其实,他们不是不知道该如何计算,而是朱由检问的太急没给他们思考空间,因为算这个太容易了,只要找找户部下面的清吏司问问就知道了。

“陛下,这个问题臣知道。”

见百官愣住了,张书缘就便笑着站了出来。

“哦?张阁部知道?”

韩爌等人也懵了,心说你一个二十六七岁的人能知道天下的消耗是几许?

“启奏陛下,臣查阅过户部近七十年的档。我朝一年的田赋大约在两千余万石间浮动。而我朝前年田赋岁入不到一千五百万石,折合白银不过六百余万两。结合我朝张居正首辅测算出的田亩总数推算可得,我朝农事正常产出大约在两万万至三万万石间。”

“我朝一个劳力的口粮大约是一年三石左右,所以结合此数据再加上我大明有九州万方万万人数,臣便不难得出我朝一年的消耗产出大致是有多少了。”

“而臣大胆结合眼下形势推测,我朝应当缺额有五千至七千万石的粮食缺额,若没有这等缺额,恐怕便不会发生饿死人的情景了……”

张书缘并没有戳这满朝文武的肺管子,因为他做的是要把所有人都给拉上这艘贸易大船。

眼下大明的田亩是有很多问题的,其中有大量的士绅、读书人、勋贵、军户这些不缴岁赋的群体在,加上肆虐的天灾,再想想那张居正丈出的七百万顷田,不用想就知道,这里面肯定是有很多猫腻的。

当然,他记得些后世关于历代的粮食研究。

据后世的《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推测,明代中晚期的粮食年产量约有1716亿市斤或1500亿市斤不等。如果按后世推测的1500亿市斤换算,那结果是九亿七千多万石。

可别看后世推测有这么多,但要知道那也只是推算。

所以,实际情况远没有推测的那么多,因为真要有那么多的话,明末百姓又哪里来的吃不上饭?朝廷是又如何收不上岁赋的呢?

据张书缘所接触到的信息来推测,大明最好的时候应该是有个五亿石左右。

可毕竟不是年年都风调雨顺,所以结合眼下那一亿左右的人口以及这种种弊端来看,一旦遇上个风吹草动,就很容易陷入没饭吃的境地了。(粮食不但要给人吃,还要饲养牲畜,收获时还有损耗)

我们再说回来。

听着张书缘给出的模糊数字,众人细细一想也大抵就是如此了,因为这粮食缺口算的是大明两京一十三省的,而整个天下究竟是缺多少粮又有谁能说得清呢?

虽然韩爌与郭允厚等人是心有不甘想反驳,但奈何人张书缘先抛出了这个数字,他们再回答就有些犯难了,这总不能他们也给出个这样的答案吧?

见此情况,那些想要争抢这个位置的人就傻了。

“嗯,不愧乃天定阁臣。好了,朕意已决,我朝的商业司尚书就由张书缘担任!”

“谢陛下隆恩,臣定为我朝万年基业万死不辞!”

见朱由检将位置甩给了自己,张书缘赶忙跪地叩首领旨。

“呵呵,张师傅何须说什么死啊活的,朕要你,要诸位都好好活着,随朕一起开创大明的明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伴。”

“奴婢在。”

“传朕旨意,着内官监吕直即刻于归极门修建商业司政房。”

“奴婢遵旨。”

这归极门也称六科廊,此地位于午门的左侧,那里是分布着六部的办公院。

敲定了此事,朱由检便就宣布退朝了,带着哼着小曲就去往了乾清宫。

结束了这长达近两个时辰的早朝,张书缘早已是累的腿肚子都转筋了,不但他是如此,各部堂官主事皆是如此,要知道这一个时辰可是等于两个小时啊。

眼见快到午时了,张书缘便径直去文渊阁办公了。

当然,在文渊阁的时候,韩爌等人是纷纷找他谈话,言语中很是羡慕他今日的所得。

要知道,他已经是在负责惠民坊了,这要是再加上商业司尚书,一但事成,那他张书缘可就成了大明朝中最富有的人了。

不过,他们找张书缘也不是想恭贺他,主要还是想往商业司里塞人,毕竟你都吃了肉了,总不能连口汤也不能给兄弟们尝尝吧?

对此,张书缘是连连恭谦与他们打太极,别问,问就是张某会考察诸位推荐的人。

而韩爌等人推荐的有,户科都给事中解学龙、少詹事周道登、户部右侍郎孙居相,前南京礼部尚书钱象困,等寥寥数十人。

说实话,这些人张书缘是打心底里一个也不想用,但奈何他是真想将中枢中的人给拉到一起,进而起到推动大明自上往下的改革。

可想了想张书缘就决定等他找到了合适的左右侍郎后,再安排他们的人了。

三天的光阴一晃而逝。

在这三天里,张书缘是忙的脚不离地,早上去上朝,中午在想如何跟马士加路也谈判,下午还要梳理文渊阁的奏疏,到了傍晚他还得的去见朱由检沟通。

总得来说,他此时恨不得是把一个时辰掰成三瓣儿来用。

等到了本月的农历二十(1月13日),眼看着快过年了,韩爌等人终于是等不及了,纷纷给他提了请帖要请他喝酒。

见此,张书缘是摇头苦笑,没曾想自己还体验了一把明星待遇,走到哪儿都会有人欢迎。

不过,在接到他们的宴请之后,张书缘也知道不能在拖了,于是他便就找上了同为内阁成员的毕自严。

因为,这个人太懂财政了,完全不是自己这个普通人能比的。

对于张书缘的上门拜访,毕自严则是有些惊愕,但转念一想他就明白了张书缘来此的目的。

毕自严这个人就是那种很典型的经济学者,浑身上下透露着一股不苟言笑的韵味,为人也很孤僻,常常闷头搞计算。在文渊阁时他也只是偶尔与众人寒暄,完全不像那朝中大臣那样去附炎趋势。

虽然不附炎趋势,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明世事,不通人情,反而对于世间的一切,毕自严早已是熟门熟路了,要不然他也做不到历史上的户部尚书之位。

“下官拜见阁老,小子不请自来还望见谅。”

站在毕自严家的正堂里,张书缘是抱歉的开口。

“呵呵,张部年轻有为,你我又同朝为官,老夫也早就是想与张部聊聊了,但一直也没个合适的机会。”

坐在主位上的毕自严,摘下脸上带的眼镜就笑呵呵的说道,同时又安排下人给张书缘上茶。

“对了,张阁来此是有何事啊?”

寒暄了两句,毕自严便就正色的看向了张书缘。

“哦,回阁老的话,小子来此是想请您帮忙。”

张书缘知道毕自严的性格,面对这样一个忠心老臣,他犯不上去玩什么弯弯绕,有什么话直说就可。因为人毕自严可是在户部坚守了十年之久,为朱由检抹去了很多麻烦。

“哦?可是事关商业司?”

毕自严是和煦的笑着,仿佛他早就猜出了此事一般。

其实,张书缘找他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在整个中枢里能论上财政大牛的也不过就那么寥寥几人,除了他毕自严外,还有郭允厚、杨景辰、王永光等几人。

可那王永光等人出身实在不明,不是与东林党牵扯过深,就是与浙党瓜葛不断,反倒是这闷头搞经济的毕自严立场严明,适合深谈。

据后世记载,毕自严自元年上任户部,见财政崩溃被魏忠贤侵吞挥霍一空后,旋即就提出了裁汰冗兵、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事。后来,他为了杜绝地方侵吞赋税银两,他亲自主持编订了赋役清册,并亲自主持核查清丈了官屯地亩,明令按亩起科,使得崇祯元年财政得以增加……

画面再回到眼下。

“正是,阁老熟知我大明眼下财政弊病,小子想来应该能是与阁老谈论一二。”

张书缘是恭敬的回答,神色很是敬重这位老臣。

“不敢不敢,张部能谋划出商业司一事,应当是比老夫看的透。不过老夫猜想张部不是单纯想料弊病一事吧?”

“是,小子此来一是想与毕阁老谈论,二是想请阁老兼任我商业司左侍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张书缘有些不好意思的开口,毕竟人是一二品大员品阶,又如何让人来兼一个三品的侍郎呢?

“呵呵,张阁这不是老夫推辞,是老夫有心无力啊。不过,若张部实在不知该找谁,那老夫可向你推荐一人。”

“哦?敢问阁老想推荐谁?”

“若张阁是要办事之人,老夫自当推荐吾儿际壮。若是想调和,老夫则推荐工部右侍郎张凤翔,此子有些才华,也知计算,应当能充当些作用。”

见张书缘是来请自己入商业司的,毕自严便思量了一番,旋即扔出了两个人选,至于他自己实在是没那个精力在牵扯一份工作了。

大明的内阁是有管理六部的权限,而作为理财大师的毕自严,虽然是刚刚担任了半年户部尚书就被调任到了内阁,但他却依旧是将重心放在了国内的财政上,时常拉着温体仁谈论财政问题。

“际壮?”

听到这个名字,张书缘旋即就知道这个人是谁了,这是他毕自严的大儿子毕际壮!

毕际壮今年二十三岁,别看他小,但他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一方理财大师了,虽然没有像父亲一般入朝为官,但他所经营的店铺却是在老家淄川享有了极好的名望。

而且其还深受父亲的熏陶,时常于家乡布施,带领百姓们耕种。

不过,听到这个名字后,张书缘就愣了,在他的记忆里这位小哥应该是去世了才对。

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张书缘当即就决定用这善于经商且爱戴乡民的毕际壮了。

他就不信,这毕自严的大儿子没能从他老子身上学到理财精髓!

“既然是阁老推荐,那小子就不免请阁老去一封信,请贵公子入京。”

“哦?张部就这么相信犬子?就不怕老夫所举非人?”

“呵呵,阁老说笑了,这正如俗语说的好,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您这位财学大师在,我相信贵公子一定不比您差。”

张书缘笑着开了个玩笑。

听到他这话,毕自严也高兴的笑了起来,没辙人都给他戴高帽了,他还能说什么?只能是传信回老家,让儿子进京了。

“诶,张部过誉了,老夫也不过是肯熬,这要换了旁人一定是会比老夫做的好啊……”

在与毕自严寒暄了一会儿后,见主要的事情已经谈妥了,张书缘便就起身告辞,打算去赴韩爌等人的宴了。

喜欢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请大家收藏:()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