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历代风云五千年 > 第321集:游士的归宿

历代风云五千年 第321集:游士的归宿

作者:竹晴园 分类:都市白领 更新时间:2025-07-24 20:29:16 来源:全本小说网

栎阳行

淳于髡踏入栎阳城门时,正赶上一场初春的沙尘。风卷着黄土掠过夯土城墙,把他那顶从临淄带来的竹编冠吹得歪歪斜斜。他伸手扶冠的当口,听见城门口两个穿粗麻短打的秦兵正在争执,一个说“今年的甲胄该换了”,另一个立刻接话“等秋收后军功爵升了,自然有新的”。

“倒是比临淄的兵卒多些锐气。”淳于髡捋着颔下三寸短须,心里暗自嘀咕。他这次西来,本是听说秦公求贤若渴,想凭自己在稷下学宫练就的辩才谋个上大夫之位。临行前,齐威王还拍着他的肩笑道:“若能说动秦公行王道,也算你一桩大功。”

栎阳的街道比他想象中要宽,只是两旁的房屋多是土坯墙,少见临淄那样的青砖瓦房。最惹眼的是街角立着的木牌,上面用黑漆写着密密麻麻的字,一群穿着草鞋的农夫正围着看,有个识文断字的小吏站在凳上高声念:“入粟拜爵,上造需粟千石,簪袅两千石……”

“这是何物?”淳于髡拉住一个背着柴捆的老汉。

老汉抬眼打量他,见他穿着锦袍,口音不是本地的,咧嘴笑了:“左庶长新定的规矩,多缴粮食能换爵位呢。我家小子在军中,若能得个公士,往后就不用给人当佃户了。”说罢扛起柴捆,脚步轻快地往巷子里去了。

淳于髡皱起眉。他在稷下学宫时,听孟子说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秦国倒好,竟让农夫靠着缴粮就能和士大夫平起平坐?

他找了家挂着“魏”字旗号的客栈住下,刚卸下包袱,就有个戴高帽的官吏上门,拿着竹简问他姓名、籍贯、来秦事由。淳于髡报上名号,那官吏眼睛一亮:“原来是稷下先生!小人这就去报给内侍监的景监大人,他定会禀明左庶长。”

等了三日,却只等来个穿黑衣的小吏,说左庶长有请。淳于髡整理好衣冠,跟着小吏穿过几条街巷,来到一处简朴的府邸前。府门没有匾额,只在门柱上刻着“有功者显荣”五个字。

进了正厅,见一个身穿黑色朝服的中年男子坐在案后,面容清瘦,眼神锐利如刀。他便是卫鞅,秦国的左庶长。

“淳于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卫鞅抬手示意他坐下,语气平淡得像在谈论天气。

淳于髡正了正衣襟,朗声道:“吾闻秦公发求贤令,欲强秦国。在下不才,愿为秦公献上王道之策——”

“先生不必说了。”卫鞅打断他,指尖在案上的竹简上轻轻敲击,“秦国地薄民贫,河西之地还在魏人手中,哪有闲心谈论尧舜禹汤?”

淳于髡一愣,他走遍列国,从未有人这样对待过他的游说。他强压下不快,道:“左庶长此言差矣。昔者商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周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皆因行王道、施仁政。若秦公能——”

“先生是来谋官的,还是来教秦国如何治国的?”卫鞅抬眼,目光如炬,“若想做官,秦国只有两条路:要么披甲从军,斩将夺旗;要么垦荒种地,多缴粟米。若做不到,就请回吧。”

淳于髡猛地站起身,袍袖扫过案几,把上面的铜爵都带倒了:“你!我乃齐国上大夫,稷下学宫名士,你竟让我去种地从军?”

“在秦国,无论你是齐人、魏人,还是老秦,都得守秦法。”卫鞅站起身,比淳于髡矮了半个头,气势却更盛,“法不容情,更不容虚名。先生若有真本事,就该知道,空谈王道救不了秦国。”

“荒谬!”淳于髡气得浑身发抖,“治国当以德化人,以礼待人。你这新法,连三尺孩童都要编为伍什,一家犯法十家连坐,何其酷烈!秦法如此寡恩少义,就算强了,也不过是个虎狼之国!”

卫鞅脸上没有丝毫怒意,只是淡淡道:“夏桀商纣行仁政吗?他们守着旧礼,最终身死国灭。秦国若不厉行新法,不出十年,就会被魏人吞并。到那时,先生口中的仁政,能让秦人死而复生吗?”

淳于髡被噎得说不出话来。他在稷下学宫与人辩论,向来是引经据典,舌灿莲花,可这卫鞅根本不跟他讲什么典籍,只拿生死存亡来说事。

“先生若不愿留下,我派人送你出函谷关。”卫鞅挥了挥手,示意小吏送客。

淳于髡气得拂袖而去,走出府邸时,胸口还在起伏。他在心里暗骂:“竖子不足与谋!这蛮夷之地,果然只配行霸道!”

回到客栈,他越想越气,本想立刻动身回齐国,又觉得就这样走了,实在不甘心。他倒要看看,这卫鞅的新法究竟能让秦国变成什么样。

接下来的几日,淳于髡没闲着。他换上粗布衣裳,在栎阳城里四处走动。

他去了城东的军营,正赶上秦军操练。只见操场上, thousands of soldiers穿着统一的皮甲,手持长戟,随着鼓点变换阵型,步伐整齐划一,连呼吸都像是一个人。有个瘸腿的老兵正在教新兵刺杀,吼道:“出戟要快!要狠!斩下敌首,你娘就能住上瓦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淳于髡看得心惊。他在魏国见过魏武卒,虽勇猛,却没这般拼命的劲头。

他又去了城郊的农田。此时正是春耕时节,田埂上插着木牌,写着各家的田亩数。农夫们弯着腰插秧,没有人偷懒,连孩童都在田边拾稻穗。有个年轻妇人送饭到田里,揭开陶罐,里面是黄澄澄的粟米饭,还有一块腊肉。妇人笑着说:“你去年得了军功,爵升了一级,今年的口粮就多了半石,可得好好干。”

淳于髡想起在齐国,农夫们耕种的是领主的土地,缴完税就所剩无几,哪见过这般有干劲的景象?

他还去了市集。以前听人说秦国的市集混乱,如今看来却井井有条。商贩们都把货物摆得整整齐齐,墙上贴着木牌,写着每种商品的官价。有个卖布的商贩见他好奇,主动解释:“左庶长说了,不许哄抬物价,不然要罚做苦役。”

最让他意外的是学堂。他路过一间土屋,听见里面传来孩童的读书声,不是《诗经》《尚书》,而是“一伍五家,一什十家”“斩一首者爵一级”。一个须发花白的老夫子正在教孩子们认字,见了淳于髡,拱手道:“先生是外乡人吧?左庶长说了,百姓识了字,才懂新法,才知道怎么立功。”

淳于髡沉默了。他想起在稷下学宫,那些嘲笑秦音如鸟叫的齐人;想起卫鞅说的“秦国没闲心谈论尧舜”;想起那个扛柴老汉提到儿子时的笑容。

这日傍晚,他站在渭水岸边,看着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几个渔夫收网归来,船上装满了鲜鱼,他们哼着秦地的歌谣,歌声粗犷却充满活力。

“先生要走了?”身后传来一个声音,是客栈的掌柜。

淳于髡点点头:“明日便启程。”

掌柜叹了口气:“先生是有才学的人,若肯留下,定会有作为。”

“这秦国的法,太严了。”淳于髡望着河水说。

“严是严,可管用啊。”掌柜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子扔进水里,“前年我家缴不起粮,差点把女儿卖给人当奴婢。去年按新法缴粮,多缴了两石,竟得了个‘公士’的爵,官府还赏了半亩地。你说,这法好不好?”

淳于髡没有回答。

第二天清晨,他收拾好行囊,出了栎阳城。城门的守军查验过他的路引,放行时还客气地说了句“先生慢走”。

走出很远,他回头望了一眼,栎阳的城墙在晨雾中若隐若现。那个没有匾额的左庶长府邸,那个刻着“有功者显荣”的门柱,那些在田埂上插秧的农夫,那些在操场上操练的士兵,一一在他眼前闪过。

他想起自己骂过秦法寡恩少义,可那些秦国百姓的脸上,却有着他在临淄看不到的希望。

一阵风吹过,卷起尘土。淳于髡紧了紧身上的披风,低声叹了口气:“或许,这样的国家,真的能变强吧。”

说完,他转过身,朝着函谷关的方向走去。身后的秦国,正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在渭水之畔缓缓升起。

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