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5章 开元盛世的繁花似锦与暗流涌动中的爱恨纠葛

上回书说到,李隆基历经玄武门喋血般的惊险,在与太平公主的权力终局对决里,以雷霆手段清算了朝堂上盘根错节的公主党羽,终于踩着刀光剑影登上九五之尊,改元开元,立誓要让大唐重现贞观气象,甚至要创下一个前无古人的盛世。

朝堂之上,新帝与宰相姚崇正掀起一场刮骨疗毒般的改革。那姚崇本是三朝老臣,深谙治国之道,一上任便拿出十条改革纲领,从裁汰冗官到整顿吏治,从抑制外戚到禁绝奢靡,条条都往痛处扎。李隆基对此全力支持,君臣二人如同配合多年的工匠,一个挥锤定音,一个精雕细琢,短短数月便将朝堂上的沉疴宿疾剜去不少——那些靠着皇亲国戚关系混吃俸禄的闲散官员被扫地出门,地方上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被绳之以法,连宫中豢养的数千只供人取乐的鹰犬都被放生,一时间朝野上下新风拂面,连长安街头的贩夫走卒都在议论:“新官家是要动真格的了!”

可这盛世蓝图刚画了个轮廓,后宫的烦心事就像苍蝇似的缠了上来。李隆基登基前,身边已有王氏、赵氏、武氏几位妃嫔,其中王皇后出身将门,当年在他发动政变时曾与他同甘共苦,按理说该是后宫之主。可这王皇后偏偏膝下无子,在母凭子贵的后宫里,这便是最大的软肋。偏偏那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生得花容月貌,又极会揣摩圣意,哄得李隆基日日往她宫里去,渐渐有了取代皇后之心。

这日李隆基刚在朝会上痛斥了几位拖延改革的老臣,回到后宫便被王皇后堵在门口。那王皇后哭得梨花带雨,手里攥着当年李隆基落魄时她偷偷塞给他的半块饼子,哽咽道:“陛下忘了当年在潞州,是谁变卖首饰给您凑军饷?如今刚坐稳龙椅,就要被狐媚子迷了心窍吗?”李隆基本就心烦,被她一提旧事更是火冒三丈,甩袖而去,却不知这一幕早已被武惠妃的心腹看在眼里,转头便添油加醋报了过去。

后宫的暗流还没平息,长安城的阴影已悄然蔓延。城西的平康坊里,几个波斯商人正用蹩脚的汉语与官员密谈,他们带来的不仅有香料珠宝,还有西域诸国对大唐边军布防的打探;皇城根下的茶馆里,说书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武则天转世”的流言,听得茶客们交头接耳,却不知这流言正是太平公主的残余势力在暗中散布;就连负责漕运的官员都在偷偷抱怨,江南的粮船迟迟不到,运河两岸的流民已开始聚集,而负责押运的官差却在扬州城里醉生梦死。

这日傍晚,姚崇拿着一份奏折急匆匆进宫,见李隆基正对着一幅西域地图出神,便低声道:“陛下,吐蕃使者在边境扣留了我们的商队,还放话说‘若不归还河西九曲之地,便要兵临长安’。更棘手的是,洛阳粮仓的账目对不上,管事的官员说是‘被老鼠啃了’,臣看怕是有人中饱私囊啊。”

李隆基眉头紧锁,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在他眼中明明灭灭。他知道,这盛世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朝堂的改革要推进,后宫的风波要平息,边境的狼烟要防备,民间的隐患要根除。他握紧了腰间的玉带,指节因用力而发白——这龙椅坐得越稳,越能体会到:这天下的担子,比当年在玄武门举起的刀,要重上千倍万倍。

欲知李隆基如何化解这内外困局,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姚崇"灭蝗"奇策:朝堂上的"虫虫危机"大辩论”

开元三年的夏天,中原大地本该是麦浪翻滚、稻禾青青的时节,谁料一场灭顶之灾毫无征兆地扑了过来。先是天边掠过几缕黄褐色的云翳,细看竟不是云——那是成团成簇的蝗虫,翅膀扇动的声音像千万面破鼓在敲,密密麻麻遮得日头都暗了三分。

不过半日功夫,河南道的田野就成了人间炼狱。蝗虫过处,刚灌浆的麦穗被啃得只剩光秃秃的麦秆,饱满的豆荚成了空壳,连田埂上的野草都被嚼得干干净净。有老农抱着被啃秃的禾苗痛哭,指节抠进泥土里:“这是要绝人活路啊!”更可怕的是,蝗虫像有脚的乌云般四处迁徙,今日啃完开封的田,明日便扑向郑州的地,地方官的告急奏折雪片似的往长安飞,纸页上满是焦灼的墨迹,有的甚至沾着蝗虫的残翅——其中一份来自陈留县令,折子上没多少字,却画了只比拳头还大的蝗虫,触须如剑,复眼圆瞪,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四个大字:“陛下救命!”

李隆基在紫宸殿里急得团团转,龙袍的下摆都被踩出了褶皱。他把一摞奏折往案上一推,声音带着火:“诸位爱卿都看看!叛军尚可挥刀斩除,这蝗虫啃起庄稼来比刀还快,如今灾区百姓已开始啃树皮、挖草根,再不想办法,恐生民变!”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大臣们分成两派吵成一团。礼部尚书为首的几位老臣连连摇头,花白的胡子抖个不停:“陛下使不得啊!《礼记》有云,灾异乃上天示警,当焚香祷告、自省过失,岂能妄动刀兵伤了天物?若是惊扰了蝗神,招来更大的灾祸怎么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放屁!”户部侍郎红着脸反驳,他刚从灾区巡查回来,靴底还沾着泥土,“等祷告完,百姓早成了饿殍!去年河南道才遭了水患,今年又遇蝗灾,再等下去,怕不是要逼得百姓揭竿而起?”

两派争执不休,一个说“逆天不祥”,一个喊“救民要紧”,吵得李隆基太阳穴突突直跳。就在这时,宰相姚崇慢悠悠从朝班中走出,手里捧着一卷素绢,展开来竟是幅工笔绘制的“蝗虫捕捉工具图”——图上画着竹编的大网,底下是三足的铁炉,旁边注着“夜燃火,蝗自投,网捕之”。

“陛下,”姚崇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臣有一计。蝗虫性喜趋光,夜间在田间点燃火堆,它们必成群扑来,届时用大网一兜,既能除害,烧熟的蝗虫还能充饥,一举两得。”

话音刚落,黄门侍郎卢怀慎就跳了出来,气得山羊胡子都翘到了鼻尖:“姚元之!你好大的胆子!”他直呼姚崇的字,显然动了真怒,“蝗虫乃上天所降,你竟敢主张捕杀?这是逆天而行!若是触怒上苍,降下瘟疫旱灾,你担待得起吗?”

李隆基盯着姚崇,眉头拧成个疙瘩:“爱卿,此计当真可行?”他不是不信姚崇,只是这事儿太大,万一失败,不仅救不了百姓,还会落个“逆天”的骂名。

姚崇往前一步,腰杆挺得笔直,声音掷地有声:“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若此计不成,臣提头来见!”他顿了顿,又道,“陛下,自古天灾不可怕,怕的是坐以待毙。如今百姓嗷嗷待哺,与其求神拜佛空耗时日,不如放手一搏!”

李隆基盯着那幅图看了半晌,忽然一拍龙椅扶手:“好!就按姚爱卿说的办!传朕旨意,河南道各州各县,凡参与捕蝗者,每捕一斗蝗虫,赏粟米二升!”

旨意一下,河南道的田野里顿时变了模样。夜幕降临时,无数火堆在田埂间燃起,橘红色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百姓们举着网兜、提着陶罐,见蝗虫扑向火堆,便顺势一网兜住,笑声、吆喝声混着蝗虫翅膀的嗡嗡声,竟比节庆时还热闹。有孩童追着飞蝗跑,嘴里唱着刚编的顺口溜:“姚公妙计高,蝗虫全报销,火里烧一烧,吃饱肚皮笑!”

不过半月,铺天盖地的蝗虫就少了大半。百姓们把捕来的蝗虫用盐水腌了,或炒或烤,竟成了充饥的粮食。洛阳粮仓调运的赈灾粮也及时送到,灾区的恐慌渐渐平息。

这日姚崇捧着各州报来的“灭蝗功薄”进宫,见李隆基正对着河南道的舆图微笑,便笑道:“陛下您看,这蝗虫虽凶,终究敌不过百姓的双手。”

李隆基指着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的“灭蝗点”,感慨道:“爱卿说得是。看来这天下的事,从来不是靠烧香拜佛能成的,还得靠实打实的法子,靠民心齐啊。”他顿了顿,又道,“赏!重赏姚爱卿,还有河南道所有参与灭蝗的百姓!”

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殿内,将君臣二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这场蝗灾虽险,却让李隆基更明白了“务实”二字的分量——这盛世之路,从来不是靠祈祷铺就的,得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来。

二、后宫风云:王皇后的眼泪与武惠妃的野心

这边朝堂忙着灭蝗虫,后宫也没闲着。长安的暑气还没消,大明宫的后宫里却像藏着两团冰火。

王皇后的寝殿里,铜镜被擦得锃亮,却照得她越发憔悴。她对着镜子轻轻抚过鬓角的白发,那是当年在潞州陪着李隆基忍饥挨饿时熬出来的,如今倒成了显老的印记。案上的碧梗粥温了又凉,她一口没动,只反复摩挲着袖口——那是当年兵变前夜,她连夜为李隆基缝补的箭袖,针脚密得像她那时揪紧的心。

“娘娘,多少吃点吧。”贴身宫女捧着小菜进来,见她眼圈泛红,忍不住劝,“要不……找陛下诉诉委屈?当年您变卖嫁妆给他凑军饷,寒冬里把狐裘拆了给士兵做棉鞋,这些事陛下总不会全忘了。”

王皇后苦笑一声,抬手推开铜镜:“诉?如今他眼里哪还有我?每日下朝就往武惠妃宫里钻,连我宫里的门槛都快生苔了。那狐狸精生得娇俏,嘴又甜,哪像我,只剩这一身洗不掉的风霜气。”她说着,指甲深深掐进掌心,“我跟着他从泥里爬出来的时候,她武氏的丫头还在洛阳学描眉呢!”

而另一边的惠妃宫里,却是另一番光景。武惠妃正对着穿衣镜转着圈,身上是新裁的烟霞色纱裙,裙摆绣着缠枝莲纹,走动时像一片流动的云霞。她鬓边斜插着支珍珠步摇,是李隆基前日刚赏的,颗颗圆润如月华。

“怎么样?这颜色衬得我肤色亮不亮?”她扭头问侍女,声音柔得像浸了蜜。

侍女连忙点头:“娘娘本就貌美,穿上这身更像月里的嫦娥了!陛下见了定然欢喜。”

武惠妃抿唇一笑,指尖划过裙角的莲花:“光好看有什么用?得让陛下知道我的心。”说着从妆匣里取出一串紫檀佛珠,珠串末端坠着块小巧的锦缎,上面用金线绣着“开元盛世”四个字,针脚细密,一看就是费了心思的。“走,去看看陛下,听说河南的蝗灾刚平,他定是累着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踩着莲花步往勤政殿去,还没进门就扬着嗓子娇呼:“陛下~”声音又软又甜,像浸了蜜糖的枇杷。

李隆基正对着奏折犯愁,听见这声音顿时松了眉头,抬头见她款款走来,烟霞裙在阳光下泛着柔光,不由笑道:“爱妃怎么来了?”

武惠妃盈盈下拜,将佛珠递过去,眼波流转:“臣妾听说河南闹蝗灾,陛下连日操劳,特意在佛前为陛下、为天下百姓祈福呢。这串佛珠,是臣妾亲手绣了字的,愿上天保佑我大唐岁岁平安。”

李隆基捏着那“开元盛世”的锦缎,只觉字字都熨帖在心坎上,拉过她的手叹道:“还是爱妃贴心,知道疼人。”

这话不知被哪个宫人听了去,转头就传到了王皇后耳朵里。她正在偏殿喝闷茶,闻言“哐当”一声摔了茶杯,青瓷碎片溅得满地都是,茶水溅湿了她的裙角,她却浑然不觉,只气得浑身发抖:“祈福?她分明是假惺惺!当年她武家祸乱朝纲,如今倒来装什么贤良?这宫里的人都瞎了吗!”

宫女吓得连忙跪地上,她却猛地站起身,从妆盒最深处翻出样东西——那是一把小巧的金剪刀,是当年李隆基还在潞州时,用第一笔俸禄给她买的,说“以后让你剪金线,绣凤袍”。她攥着剪刀就往勤政殿冲,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陛下!”她闯进殿时,李隆基正和武惠妃说笑,她红着眼眶举起金剪刀,“陛下可还记得这个?当年您说……”

话没说完就被李隆基打断,他皱着眉,语气里满是不耐:“皇后!你这是做什么?当着爱妃的面疯疯癫癫,成何体统!”

王皇后的心猛地一沉,像被冰水浇透。她望着眼前这个熟悉又陌生的男人,嘴唇哆嗦着:“陛下忘了?当年您说这剪刀能剪碎苦难,剪出将来……”

“够了!”李隆基猛地拍案,“当年是当年,如今是如今!你身为皇后,该有母仪天下的气度,整日争风吃醋,像什么样子?越来越不懂事了!”

这句话像把淬了冰的刀子,直直扎进王皇后心里。她手里的金剪刀“当啷”落地,在金砖上滚了几圈,发出刺耳的声响。她望着李隆基冷硬的侧脸,又看看武惠妃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忽然觉得浑身的力气都被抽干了。

失魂落魄地回到寝宫,她瘫坐在镜前,望着镜中那个鬓发凌乱、眼神空洞的自己,喃喃自语:“原来……原来真情也会过期……当年的苦能共,如今的福却不能同了吗?”眼泪顺着脸颊滑落,滴在那把金剪刀上,映出她苍白的影子。

而武惠妃回到宫里,听侍女讲了王皇后摔剪刀的事,嘴角勾起一抹极淡的冷笑。她把玩着那串紫檀佛珠,指尖划过“开元盛世”的金线,眼底闪过一丝算计:“不懂事?看来这后位,也该换个懂事的人来坐了。”

窗外的月光斜斜照进来,落在她精致的侧脸上,一半亮,一半暗,像极了这深宫里的人心。一场新的风波,正在这寂静的夜色里悄然酝酿。

三、张说修书:文人宰相的"盛世面子工程"

开元年间的朝堂,除了姚崇在民生吏治上大刀阔斧,另一位宰相张说也憋着股劲儿要做件大事。他看着长安城日渐兴旺,心里琢磨:这盛世不光要仓廪实、百姓安,还得有文治的脸面撑着。一日朝会刚散,他便捧着奏折追上李隆基,眼睛发亮:“陛下,如今四海升平,正是修典立史的好时候!臣提议召集天下文人,编一部囊括官制、礼仪、刑律的大典,让后世看看我开元年间的制度有多规整,文脉有多兴旺!”

李隆基一听就来了精神,龙袍一拂:“好主意!朕要的就是这前无古人的气派!就叫《唐六典》,把我大唐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典章全写进去,让后人一提开元,就知我朝有多章法!”

张说得了圣旨,立刻忙得脚不沾地。他亲笔写下几十封“英雄帖”,快马送往各地——会稽山阴的贺知章正对着镜湖写诗,见了帖子揣起酒葫芦就上了路;曲江池边的张九龄刚写完《感遇》,看完信连夜收拾行囊;就连正在嵩山隐居的李邕,也被他派去的人三请四请,硬是给请出了山。没多久,洛阳的集贤殿就聚起了一群文坛泰斗,个个都是能挥笔惊风雨的主儿。

可修书哪是件容易事?头一个月就卡在了体例上。有个刚中进士的年轻文人血气方刚,捧着《春秋》拍桌子:“典章也该按年代排序,哪年改了官制,哪年定了礼仪,一目了然!”

这话刚说完,贺知章的白胡子就气得直颤,他放下手里的茶盏,拐杖往地上一顿:“胡闹!这是典志,不是编年史!官制分三省六部,礼仪有吉嘉军宾凶,得按门类来,才能让人一看就懂各司其职!你这黄毛小子,懂什么叫‘典’?”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脸红脖子粗,差点在堆满竹简的书房里动起手来。张说闻讯赶来,一看这架势,赶紧拉着两人往酒楼走:“走走走,喝酒喝酒!天大的事,也得先让舌头顺顺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酒过三巡,张说端着酒杯站起来,拍着桌子朗声道:“各位都是大唐的文胆!编这《唐六典》,是要给后世立规矩、树标杆的,得拿出咱大唐包容万象的气象来!编年体也好,典志体也罢,只要能把事儿说明白、写周全,总有折中之道嘛!”

众人正点头称是,贺知章却喝高了,抓起桌上的毛笔,蘸着酒就往酒楼墙上题诗:“修书修到头发白,不如痛饮三百杯!醉里自有乾坤在,笑看典章纸上堆!”写完把笔一扔,哈哈大笑起来。满座文人先是一愣,随即都跟着笑开了,刚才的争执早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唐六典》一修就修了十年。十年里,集贤殿的灯常常亮到后半夜,竹简堆得比人还高,墨香混着书卷气,成了洛阳城里一道特别的风景。可最让张说头疼的不是体例,是经费。笔墨纸砚、抄写工匠的俸禄、给文人的津贴,哪样都得花钱。他隔三差五就往宫里跑,见了李隆基就装可怜:“陛下,库房里的上好宣纸又用完了,抄书的小吏们还等着发月钱呢……”

李隆基每次都被他缠得没办法,一边翻看他们送来的样章,一边无奈摆手:“准了准了!从内库拨些银钱过去,谁让朕非要这盛世美名呢!”嘴上抱怨着,眼里却藏不住笑意——他知道,这书修成了,才是开元盛世真正的“传家之宝”。

十年光阴流转,当年吵得面红耳赤的年轻文人鬓角也添了霜,贺知章的胡子更白了,张说的背也微微驼了些。直到开元二十六年,这部凝结了数十位文人心血的《唐六典》终于定稿,捧着厚厚一百卷的书稿,张说站在集贤殿前,望着天边的流云,忽然想起十年前贺知章题在墙上的诗,忍不住笑了——这十年的苦,终究没白受。

四、边境烽火:王忠嗣的少年传奇与吐蕃的较量

长安城里的风波还没平息,边境的狼烟已悄然升起。开元三年深秋,河西节度使的加急军报穿透塞北的寒风,直抵大明宫:吐蕃赞普亲率三万铁骑屯兵河西九曲,频频袭扰边境烽燧,连敦煌城外的屯田都被烧了大半。

早朝时,军报摆在案头,李隆基的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吐蕃狼子野心,总惦记着我大唐的疆土!当年武则天在位时,他们就敢占安西四镇,如今见朕锐意革新,又想来试探虚实?”

话音刚落,武将班列里走出个身形挺拔的年轻将领,甲胄上的寒光映得他眉眼愈发锐利。此人正是王忠嗣,年方十九,父亲是早年战死沙场的勇将王海宾,他自小在宫中长大,跟着李隆基学骑射,骨子里带着股不服输的狠劲。

“陛下,”王忠嗣抱拳行礼,声如洪钟,“末将愿率三千轻骑,直捣吐蕃营寨!定要让他们知道,大唐的边疆不是谁都能撒野的!”

满朝文武顿时静了下来。有老将暗暗摇头——这毛头小子怕是不知吐蕃骑兵的厉害,河西九曲地势复杂,三万对三千,简直是以卵击石。李隆基也盯着他,眼里带着几分怀疑:“小王,战场可不是演武场,你可别吹牛。”

王忠嗣胸膛一挺,目光灼灼:“陛下若信得过末将,末将定不辱使命!若败,甘受军法!”

李隆基看着他眼里的锐气,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发动政变的模样,心里一动:“好!朕就给你三千玄甲军,再调河西军接应,只许胜,不许败!”

三日后,王忠嗣率部出了玉门关。他没按常理直奔吐蕃大营,反而带着骑兵钻进了祁连山的峡谷。副将不解:“将军,绕这么远的路,怕是会误了战机。”

王忠嗣指着峡谷尽头的开阔地:“吐蕃人骄横,定以为我们不敢深入险地。咱们就在这里设伏,等他们的先锋过去,断其后路,再前后夹击!”

果然,七日后,吐蕃的先锋部队大摇大摆地走进了峡谷。他们骑着牦牛,扛着弯刀,嘴里哼着牧歌,压根没把唐军放在眼里。就在这时,王忠嗣一声令下:“放箭!”

峡谷两侧的岩石后突然射出密集的箭雨,吐蕃人顿时人仰马翻。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王忠嗣已提着长枪冲了出去,玄甲军如潮水般紧随其后。他一马当先,长枪舞得如银龙出海,迎面就挑翻了吐蕃的先锋将,厉声喝道:“大唐军队,势不可挡!”

喊杀声震得峡谷嗡嗡作响。吐蕃人本就猝不及防,见领头的将军被斩,更是慌了神,有的掉转马头想跑,却被峡谷两侧的唐军堵得水泄不通,只得丢盔弃甲跪地求饶。不到半个时辰,这场伏击战就结束了——唐军以伤亡百人的代价,斩杀吐蕃两千余人,还俘虏了他们的粮草官。

捷报传回长安时,李隆基正在看《唐六典》的初稿,见了奏报顿时拍案而起:“好个王忠嗣!真是虎父无犬子!”当即下旨,召他回京受赏。

金銮殿上,王忠嗣一身戎装,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迹,更添了几分英气。李隆基笑着扶起他:“小王啊,你这一仗打得漂亮,比朕当年在潞州时还勇猛!说吧,想要什么赏赐?金银?封地?还是朕给你指门好亲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