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3章 韦后乱政的荒诞闹剧与李隆基的绝地反击

韦皇后将这份感激拿捏得恰到好处。白日里,她是端庄得体的国母,陪李显在御花园散步时,会亲手为他剥一颗荔枝,轻声说:“陛下如今龙体康健,臣妾看着比什么都欢喜。想当年在房州,能有一颗野果解馋,臣妾都觉得是天大的福气呢。”夜晚灯下,她卸去钗环,靠在李显肩头,语气带着几分委屈:“其实臣妾什么都不求,只求能一直陪在陛下身边。只是……”她话锋一转,眼波流转,“臣妾的兄长们,当年也为陛下受了不少牵连,如今陛下复位,若能给他们个闲职,也算是让臣妾心里安稳些。”

李显本就对韦氏一族心怀愧疚,听她这般说,哪里还有不依的道理?没过几日,一道圣旨便送到了韦府:韦温擢升礼部尚书,执掌朝廷礼仪大典;韦洵封为卫尉卿,专司宫禁守卫。这两道任命如石子投湖,在朝堂激起千层浪。韦温本是个只会钻营的纨绔,竟一跃成为九卿之首,朝堂议事时,他揣着明白装糊涂,却偏要抢在老臣面前发话,引得御史们私下里直骂“竖子得志”。韦洵更是将禁军当成了自家护卫队,整日带着家奴在长安街上横冲直撞,连京兆尹都敢拦。

那日早朝,韦温又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说要效仿武周旧制,为皇后加尊号“顺天翊圣”。老臣宋璟气得胡须发抖,散朝后拉住同列的姚崇,往值房里一坐,拍着案几怒道:“姚大人你看!韦温这是要干什么?加尊号?下一步是不是就要垂帘听政了?这韦皇后,分明是想踩着陛下的肩膀,学武则天那套!再放任下去,我李唐的宗庙社稷,迟早要被这妇**乱!”

姚崇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拧成个疙瘩。他望着窗外飘飞的柳絮,长叹一声:“宋大人息怒。你以为陛下不知吗?可他心里念着当年的情分,如今被皇后哄得团团转,咱们这些外臣的话,他一句也听不进去啊。”他放下茶杯,声音压得极低,“前日我托内侍递了封奏折,说韦洵在禁军安插私党,恐有不妥。结果陛下看都没看,只批了句‘皇后自有分寸’。此时若强行劝谏,只会让陛下觉得咱们故意针对皇后,到头来怕是自身难保啊。”宋璟听得面色铁青,重重一拳砸在案上,瓷杯里的茶水溅了满桌。

韦皇后的野心,岂止是提拔外戚?她的目光,早已盯上了那叠放在龙案上的奏折。

那日午后,李显在紫宸殿批阅奏折,案几上堆得像座小山——江淮水灾的奏报、边军粮草的清单、官员任免的文书,看得他头昏脑涨。韦皇后带着几名宫女,端着一碟刚出炉的杏仁酥走了进来,娇声笑道:“陛下批阅了这许久,也该歇歇了。臣妾看这些奏折堆得比山还高,不如让臣妾帮陛下分担一二?”

李显抬头见是她,疲惫的脸上立刻堆起笑意:“皇后也懂这些?”

韦皇后掩唇轻笑,拿起一本奏折翻看:“臣妾虽不如陛下英明,却也跟着陛下学了些。当年在房州,陛下教臣妾识字断句的情景,臣妾可都记着呢。”她这话戳中了李显的软肋,他望着她认真的模样,竟觉得有些欣慰,便笑着将奏折推了过去:“也好,皇后看看无妨。”

韦皇后拿起朱笔,故作沉吟。遇到地方官求赏的奏折,她大笔一挥画个圈:“这人当年曾接济过咱们,该赏。”看到弹劾韦洵的奏疏,她眉头一挑,重重画个叉:“无凭无据,诬告朝廷命官,该罚。”甚至连边军调防的文书,她都敢在上面批注“暂缓”二字。李显坐在一旁,竟还觉得她颇有见地,时不时点头附和。

这一幕,恰好被进来送茶的小太监看在眼里。那太监手里的茶盏“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滚烫的茶水溅湿了袍角,他却浑然不觉,只顾着瞪大眼睛——皇后批阅奏折?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消息像长了翅膀,不出半日就传遍了宫城。宫女们在角落里交头接耳,说皇后怕是要学武则天临朝了;太监们路过韦皇后的宫殿,都忍不住加快脚步,生怕惹祸上身。

没过几日,长安城里的小儿都唱起了新编的顺口溜:“金銮殿,红烛高,皇帝批奏折,皇后一旁瞧。皇后拿笔圈又叉,皇帝笑着说‘甚好’。龙椅旁,凤影摇,这江山,要换巢!”街头巷尾,百姓们聚在茶肆里议论,有老者摇头晃脑:“当年武后称帝前,也是这般一步步来的啊……”有书生拍着桌子骂:“牝鸡司晨,国之大忌!”

而太极宫深处,韦皇后听着内侍回报民间的议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她抚摸着案上那支李显亲手赐的朱笔,笔杆上雕刻的龙凤呈祥,仿佛预示着什么。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奏折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而她的影子,正一点点爬向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巅。

二、安乐公主的"皇太女梦":比亲妈还疯狂的野心家

若说韦皇后的野心是文火慢煨,在后宫的阴影里一点点熬煮权力的浓汤,那安乐公主李裹儿的**,便是架在烈火上的滚油,噼里啪啦烧得惊天动地,恨不得将整个洛阳城都烧进自己的皇太女梦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这李裹儿打小就是蜜罐里泡大的。当年李显夫妇在房州流放,她出生时连块像样的襁褓都没有,李显只得解下身上的裹腹布将她裹住,故而得名“裹儿”。或许是这份亏欠,李显复位后对她宠溺得没了边——她要天上的星,李显便命人造金箔星子挂在她寝殿的梁上;她嫌宫墙碍眼,李显便特许她在宫苑里开道筑园。加上她是武则天最疼爱的孙女,自幼在祖母的龙椅旁爬过,见惯了凤袍加身的威仪,心里早就埋下了“女子亦可称帝”的种子。

那日在宣政殿后殿,李显正与宰相商议江南漕运,安乐公主提着裙摆一阵风似的冲进来,身后的宫女们捧着她的裙摆,小跑着都跟不上。她不管不顾地扑到李显脚边,像只撒泼的小兽抱住他的龙袍下摆,发髻上的珍珠流苏甩得噼啪作响:“父皇!您快给我做主!”

李显被她闹得没法,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又怎么了我的裹儿?”

“我要当皇太女!”安乐公主仰着小脸,眼睛亮得像淬了火,“奶奶能当皇帝,母后能批奏折,凭什么哥哥能当太子,我就不能当皇太女?将来这江山,我也能坐!”她说着,竟伸手去够案上的玉玺,“您要是不答应,我今日就抱着这玉玺不撒手了!”

李显被她缠得头疼,只得蹲下身哄她:“傻孩子,皇太女从来没有先例,满朝文武怕是不答应啊。此事得慢慢商量……”

“商量什么?”安乐公主猛地松开手,小脸涨得通红,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却梗着脖子喊道,“您就是偏心!李重俊那个庶出的,凭什么占着太子的位置?他连给我提鞋都不配!”

这话像根针,狠狠扎在恰巧路过的李重俊心上。

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生母出身低微,自小在宫中就活得谨小慎微。自打安乐公主仗着宠爱横行无忌,他的日子更是如履薄冰。那日中秋宫宴,百官齐聚,安乐公主喝了几杯酒,竟当着众人的面,指着李重俊的鼻子笑道:“哟,这不是我们的‘准太子’吗?可惜啊,庶出的就是庶出的,将来还不是要给我磕头请安?”她说着,竟命身边的内侍:“去,给太子斟杯酒,让他学学怎么伺候未来的皇太女!”

李重俊端着酒杯的手青筋暴起,指节捏得发白。满殿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同情,有鄙夷,更多的是看热闹的漠然。他强压着喉头的血气,终究还是忍了,将酒杯往案上一放,躬身行礼:“臣弟身体不适,先行告退。”转身时,背后传来安乐公主肆无忌惮的笑声,像鞭子一样抽在他背上。

安乐公主为了圆自己的皇太女梦,早已开始处处模仿武则天的排场。她命人打造的车队,简直成了洛阳城的一道“奇观”。那车队前有二十名金甲武士开道,后有百余名宫女捧着香薰、乐器、笔墨随行,中间是十二辆首尾相接的马车,每辆车都用蜀锦铺盖,车辕上镶着鸽卵大的珍珠,车轮裹着厚厚的天鹅绒,行在石板路上悄无声息,只听得见铃铛轻响。最中间那辆主车,车顶镶着一颗拳头大的夜明珠,阳光下熠熠生辉,竟比皇后的仪仗车还要夺目。

那日她乘车去龙门石窟礼佛,车队从天津桥一路行来,引得洛阳百姓倾城而出。路边的小贩忘了吆喝,挑担的农夫放下了担子,连墙头上的孩童都扒着砖缝张望。人群里有人惊叹:“乖乖,这比当年武皇出行还要气派!”也有人小声嘀咕:“一个公主罢了,摆这么大的谱,莫不是真要上天?”

安乐公主坐在车中,撩开嵌着银丝的车帘,看着窗外跪拜的百姓、敬畏的目光,嘴角忍不住上扬。她轻轻抚摸着腰间那条祖母武则天赐的玉带,心里想:等着吧,用不了多久,你们跪拜的,就是大周的皇太女,未来的女皇帝!

马车碾过洛阳的青石板路,留下一串细碎的铃声,像在为这场疯狂的野心伴奏。而无人知晓,这张扬的车队背后,正有一双含着血泪的眼睛,在暗处死死盯着——李重俊攥紧了藏在袖中的匕首,指腹被刀刃划破,渗出血珠也浑然不觉。

三、李重俊的"绝地反击":一场注定失败的政变

李重俊的太子之位,坐得比针毡还要刺人。明明是储君之尊,却活得像安乐公主脚下的尘埃——她今日抢了他书房里的古画,明日在朝堂上指桑骂槐,后日竟直接命人拆了他东宫的角楼,理由是“挡了我赏花的视线”。那日宫宴上那句“庶出的不配当太子”,像淬了毒的冰锥,狠狠扎进他心里,冻得他五脏六腑都在发抖。

夜深人静时,他独坐东宫,望着铜镜里自己紧抿的唇、泛红的眼,只觉得胸腔里的委屈与愤恨快要炸开。凭什么?就因为他生母卑微,就该被安乐公主踩在脚下?就因为她是韦皇后的女儿,就能指着储君的鼻子叫骂?他猛地一拳砸在案上,青铜灯台被震得哐当作响,烛火摇曳中,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不能再忍了。

他开始暗中寻访可用之人,目光最终落在了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身上。李多祚是三朝老将,当年曾随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助李显复位,可如今见韦氏外戚专权、安乐公主骄横跋扈,心中早已积满怨气。那日,李重俊屏退左右,独自一人来到李多祚府中,刚进门便“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眶通红:“将军,救救我,救救李唐江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多祚连忙扶起他,见这位太子衣衫虽华贵,眉宇间却满是愁苦,忍不住叹了口气。李重俊攥着他的衣袖,声音带着哭腔:“那安乐公主日日欺辱我,说我是‘庶出的野种’,还说要让父皇废了我,立她为皇太女!武三思与她勾结,在朝堂上处处针对我,再这样下去,不仅我性命难保,恐怕连陛下的龙椅都要被韦氏夺走啊!”

李多祚听得须发皆张,他想起当年跟着太宗皇帝征战沙场的日子,想起李氏江山险些落入武氏之手的惊险,一拍大腿道:“太子殿下放心!末将深受先帝恩惠,岂能坐视奸佞祸国?只要殿下一声令下,末将麾下的羽林军,任凭调遣!”

得到李多祚的承诺,李重俊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两人秘密商议多日,最终决定先斩后奏——第一步,除掉武三思这个安乐公主的“靠山”;第二步,杀入皇宫,清除韦皇后与安乐公主;第三步,逼迫李显清肃朝纲。

景龙元年七月初六,夜黑风高。三百名精锐羽林军换上便装,在李多祚的带领下,如一群沉默的猎豹,悄悄包围了武三思的府邸。此时的武三思正搂着新纳的小妾在花园里饮酒作乐,丝竹声、笑语声透过雕花窗棂传出来,格外刺耳。李重俊站在府门外,听着里面的奢靡之声,眼中杀意暴涨,猛地一挥剑:“杀!”

羽林军如潮水般涌入,府中的侍卫根本来不及反应。武三思醉眼朦胧中见一群带刀士兵冲进来,酒意瞬间吓醒了大半,连滚带爬地想躲,却被李重俊一把揪住衣领。“武三思!你与安乐公主狼狈为奸,意图谋反,今日我便替天行道!”李重俊的声音因愤怒而颤抖,手中的剑寒光一闪,武三思的头颅便滚落在地,鲜血溅了李重俊一身。他没有丝毫犹豫,又命人斩杀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那是安乐公主的驸马,也是平日里帮着她欺凌自己的帮凶。

解决了武家父子,李重俊提着滴血的剑,翻身上马:“随我入宫!诛杀韦后、安乐公主!”三百羽林军气势如虹,一路高喊着“清君侧”,朝着皇宫疾驰而去。马蹄声踏碎了夜的寂静,火光映红了洛阳城的半边天。

然而,当他们冲到玄武门时,却被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城楼上,李显身着龙袍,在禁军的护卫下迎风而立,晨曦的微光勾勒出他愤怒的轮廓。他看着楼下杀气腾腾的军队,看着李重俊染血的战袍,气得浑身发抖,厉声喝道:“李重俊!你要反吗?!”

李重俊勒住马,仰头喊道:“儿臣不敢反父皇!只是韦后与安乐公主祸乱朝纲,儿臣是来清君侧的!”

“清君侧?”李显冷笑一声,目光扫过楼下的羽林军,声如洪钟,“你们!都是朕一手提拔的禁军!拿着朕的俸禄,吃着朕的粮草,为何要跟着这个逆子作乱?!谁能杀了李重俊,朕重重有赏!既往不咎!”

这话像一道惊雷,劈在羽林军心头。他们本是奉了将军之命行事,此刻见皇帝亲自出面,心中顿时慌了——是啊,他们是皇帝的兵,怎能跟着太子“造反”?有人悄悄放下了手中的刀,有人开始往后退,窃窃私语声像潮水般蔓延开来。

“陛下饶命!”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士兵扔下武器,跪地求饶。李多祚气得拔剑想要喝止,却被身边的亲兵一把按住——大势已去了。

李重俊看着瞬间溃散的军队,只觉得天旋地转。他万万没想到,父皇的一句话,竟比千军万马还有威力。他勒转马头,看着身边仅剩的几十名亲信,眼中满是绝望:“走!”

一行人仓皇逃出洛阳城,往终南山方向奔去。可命运的獠牙,早已在前方等待。逃到雩县西境时,身边的亲信见大势已去,又怕被株连,竟趁李重俊疲惫熟睡之际,悄悄拔出了刀。鲜血染红了草丛,这位憋屈半生、反抗却功亏一篑的太子,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当李重俊的首级被送回洛阳城时,安乐公主正在试穿新制的皇太女朝服。听闻消息,她竟笑着对韦皇后说:“母后你看,那个庶子,终究成不了气候。”而城楼上的李显,望着儿子的首级,不知是该怒,还是该悲,只觉得心口一阵剧痛,险些栽倒在地。这场仓促的反抗,终究成了权力棋局上,一颗被轻易碾碎的棋子。

四、太平公主的"棋局":暗中和韦后势力的较量

李重俊的兵变如一场骤雨,来得猛烈,去得仓促。当他的首级被传至洛阳城门时,太平公主正站在府中高楼的飞檐下,手中把玩着一枚通透的玉佩。风卷起她的裙裾,远处宫城方向的火光渐渐熄灭,她眼底却无半分波澜——这场失败,早在她预料之中。李重俊空有血气,却不懂权谋深浅,怎敌得过韦后与安乐公主的步步为营?

她转身下楼,对心腹侍女道:“去,请临淄王来。”

李隆基踏入太平公主府时,正见她立于一方巨大的沙盘前。沙盘上以青泥为山、白水为河,插着密密麻麻的小木牌,朱漆写的“韦温”“韦洵”插在禁军营地,“安乐公主府”的木牌竟与东宫齐平,而代表皇帝的明黄色木牌,孤零零立在紫宸殿的位置,四周被韦氏党羽的木牌围得密不透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你看。”太平公主拿起一根玉簪,轻轻拨开韦温的木牌,“韦后借李重俊兵变之事,又清洗了一批禁军,如今左右羽林卫的中郎将,都是她韦家的人。”她指尖移向安乐公主府的木牌,眼中闪过一丝冷意,“这丫头更疯,竟逼着陛下追封武崇训为驸马都尉,还说要以‘皇太女’之礼为他发丧,简直是昭告天下,她的野心不输她母亲。”

李隆基俯身细看,指尖在沙盘上轻点:“姑姑多虑了。韦后提拔的那些人,不过是些靠裙带关系上位的草包。侄儿在万骑营里安插的几个校尉,都是当年跟着我爹出生入死的旧部,如今已悄悄联络了三百余亲兵,只待时机。”他抬眼看向太平公主,眼中闪着锐利的光,“只要姑姑在外稳住韦后,侄儿在内策应,不愁大事不成。”

太平公主看着这个二十出头的侄子,暗自点头。李隆基虽年轻,却比李显那几个儿子沉稳得多,懂得藏锋守拙,更懂得在暗处布局——这才是能成大事的样子。她沉吟片刻:“眼下还不是时候。韦后正得意,我们得先让她放松警惕。”

几日后,韦皇后在宫中设宴,遍邀宗室与重臣。太平公主盛装赴宴,一进门便笑着向韦后道贺:“恭喜姐姐,如今东宫已空,朝中再无人敢与姐姐作对,真是可喜可贺。”

韦后正端着酒杯,闻言笑得眼角堆起细纹:“妹妹说笑了。都是为了陛下,为了大唐江山罢了。”她亲昵地拉过太平公主的手,“说起来,咱们姐妹也该多亲近亲近。当年先帝在时,咱们还一起在御花园里斗过蟋蟀呢,妹妹还记得吗?”

“怎么不记得。”太平公主反手握住她的手,笑得温婉,“那时姐姐就聪慧,总能猜到蟋蟀下一步往哪跳。如今姐姐辅佐陛下,打理后宫,这大唐的江山,有姐姐在,真是安稳多了。”

两人相视一笑,仿佛真的是情谊深厚的姐妹。可太平公主垂下的眼睫下,藏着的却是冰冷的算计——韦后啊韦后,你以为我真的怕了你?不过是让你再多得意几日。

宴席散后,太平公主回到府中,立刻召来几名心腹幕僚:“去,把这些话散出去。”她递过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几行字:“韦后与宗楚客私通,欲效武则天故事,待陛下龙体欠安,便行废立之事。”

这些话像带了翅膀,不出三日便传遍了洛阳城的街头巷尾。茶馆里的说书先生添油加醋,说韦后夜里常穿紫袍,对着铜镜练习称帝的礼仪;酒肆里的老兵拍着桌子骂,说亲眼见韦温带着禁军在宫墙外丈量,像是在规划新的皇陵。

最热闹的还是西市。卖烧饼的王老汉蹲在火炉旁,一边用铁铲翻着饼,一边跟排队的客人念叨:“我活了五十年,头回见这么折腾的。前几年武皇刚走,这韦后又要折腾,难不成咱们这大唐的江山,就该女人坐?”

排队的客人里,有个挑着担子的货郎接话:“可不是嘛!我昨儿在皇城根下听禁军说,韦皇后让钦天监算过了,说她有‘女主之相’,这是要把陛下也给……”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吓得旁边的妇人捂住了孩子的耳朵。

王老汉将烤得金黄的烧饼递给客人,叹着气摇头:“唉,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让咱能安安稳稳烤烧饼,就谢天谢地了。可这要是再来个女皇帝,指不定又要杀多少人呢……”

议论声越来越大,像滚雪球似的传遍了洛阳的坊市。百姓们看着宫城的方向,眼神里渐渐多了几分不安。而太平公主站在高楼之上,听着手下回报民间的动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韦后啊韦后,民心已乱,你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五、李隆基的"雷霆手段":唐隆政变的惊险时刻

景龙四年的长安城,夏蝉刚鸣过三旬,紫宸殿的梁柱却仿佛被一层寒意裹住。六月的一个清晨,内侍省的小太监像往常一样端着早膳趋入寝殿,却见中宗李显直挺挺地躺在龙榻上,面色青紫,嘴角还凝着一丝黑血——这位复位仅五年的皇帝,竟在一夜之间离奇暴毙。

消息像投入沸油的火星,瞬间在朝野炸开。御史台的官员刚要按例启奏勘验死因,却被韦皇后的心腹拦住:“陛下龙体尊贵,岂能容尔等随意触碰?”紧接着,一道口谕传遍宫城:“陛下遗诏,由皇后暂掌国政,待立温王李重茂为帝后再行发丧。”

可谁都知道,这所谓的“遗诏”来得蹊跷。市井间早已传遍了风言风语:有人说前夜见安乐公主捧着一碗“长生汤”进了寝殿,出来时嘴角带着诡异的笑;有人说韦皇后与礼部尚书韦温深夜在御书房密谈,烛火直到天明才熄。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有老内侍偷偷透露,陛下驾崩前半个时辰,还听见寝殿里传来争执声,韦皇后的声音尖利如刀:“你若不依我,这江山迟早要落入他人之手!”

韦皇后此刻正坐在李显的灵前,一身素服却掩不住眼底的炽热。她没有哭,只是频频看向殿外——韦温已带着三百羽林军接管了宫门,卫尉卿韦洵将皇城十二门的钥匙收归己有,连负责京城防务的金吾卫大将军,都换成了她的表兄。心腹宫女低声问:“娘娘,何时发丧?”韦皇后抚摸着腰间那枚武则天赐的玉印,冷冷道:“等温王登基,等禁军换防完毕,等这长安城真正姓韦的时候。”她转头看向宫女,眼中闪着狠光,“告诉外面的人,谁若敢乱嚼舌根,就按‘谋逆’论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可她算漏了一个人——临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在府中听到李显驾崩的消息时,正与葛福顺、陈玄礼对弈。手中的棋子“啪”地落在棋盘上,黑子恰好将白子围得水泄不通。“韦氏毒杀先帝,必是想效仿武则天。”他猛地起身,腰间的玉带被扯得作响,“若等她扶立幼主、临朝称制,再想动手就难了!”

葛福顺是万骑营的果毅都尉,早就看不惯韦氏外戚把持禁军,闻言一拍案:“三郎一句话,我这三百亲兵今夜就随你入宫!”陈玄礼也起身抱拳:“末将已联络了宫门守将,他是当年跟着太宗皇帝的旧部之后,早就对韦后不满。”

七月二十一日,三更的梆子刚敲过,长安城的夜浓得像化不开的墨。李隆基身披玄甲,手持长剑,带着葛福顺的亲兵,借着月色摸到玄武门。守将果然如约放行,低声道:“宫内韦洵的人正在换防,此刻正是空隙。”

一声暗号,三百禁军如猛虎下山,直扑羽林营。韦温安插的将领还在帐中饮酒作乐,见李隆基提剑闯入,醉醺醺地呵斥:“临淄王深夜闯营,是想谋反吗?”话音未落,葛福顺已一刀将他劈倒,高举首级对众军士喊道:“韦后毒杀先帝,意图篡位!今日随我诛杀逆贼者,日后皆有封赏!”羽林军士本就对韦氏不满,见状纷纷倒戈,跟着李隆基往寝殿杀去。

韦皇后正在梳妆台前试穿新制的凤袍。蜀锦的衣料上用金线绣着十二章纹,领口的珍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她对着铜镜抿了抿唇,镜中的自己风华正茂,仿佛已看到百官朝拜的盛景。“告诉韦温,明日早朝就请温王禅位。”她对身后的宫女说,语气里满是得意。

突然,殿外传来震耳欲聋的喊杀声,夹杂着兵器碰撞的脆响。韦皇后手中的凤钗“当啷”落地,铜镜里的笑容瞬间僵住。“怎么回事?!”她尖叫着抓住宫女的手臂,“不是说禁军都在咱们手里吗?”

宫女吓得浑身发抖:“娘娘,是……是临淄王!他带着人杀进来了!”

韦皇后眼前一黑,踉跄着往殿外跑。她想往玄武门逃,那里本该有韦洵的军队驻守。可刚跑出寝殿,就见一队禁军迎面冲来,为首的正是葛福顺。“逆后在此!”葛福顺大喝一声,手中的长矛直刺过来。韦皇后尖叫着躲闪,却被身后的士兵一脚踹倒在地。她回头望去,寒光闪过,后背传来剧痛——那件绣着十二章纹的凤袍,瞬间被鲜血染透。“我还没当皇帝……”她喃喃着,眼睛瞪得滚圆,最终在不甘中咽了气。

安乐公主的寝殿里,还弥漫着龙涎香的味道。她正对着铜镜描眉,眉笔是西域进贡的紫毫,画出来的黛眉细长如柳叶。“等母后登基,我就是皇太女了。”她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道,伸手抚摸着头上那支嵌着鸽血红宝石的凤钗——那是她早就备好的“皇太女”信物。

殿门“哐当”一声被撞开,士兵们持刀冲了进来。安乐公主吓得魂飞魄散,抓起裙摆就想躲进屏风后。可还没跑出两步,就被一名士兵追上。她回头尖叫:“我是公主!你们敢动我?!”士兵眼中没有丝毫犹豫,手起刀落,鲜血溅在铜镜上,模糊了她最后的容颜。那支紫毫眉笔从她手中滑落,滚到妆台底下,笔尖的黛色还新鲜得像是刚画上去的。

天快亮时,宫城的厮杀声渐渐平息。李隆基站在承天门的城楼上,望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晨光穿过薄雾,照在宫墙上未干的血迹上,泛着诡异的红。葛福顺走上前来:“三郎,韦氏党羽已尽数诛杀,温王已下诏退位,请相王入宫继位。”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胸口的大石终于落地。他望着远处的太极殿,那里曾是武则天的朝堂,也曾是韦皇后觊觎的目标。“总算保住了李唐江山。”他低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却更多的是坚定。

可他知道,这不是结束。城楼下,太平公主的马车正缓缓驶来。车帘紧闭,谁也看不清里面的人在想什么。这位曾与他联手扳倒韦后的姑母,此刻正带着文武百官前来“恭贺”。李隆基握紧了腰间的剑——太平公主的野心,他比谁都清楚。

晨曦中的长安城渐渐苏醒,朱雀大街上已有零星的行人。他们不知道昨夜宫城里的血雨腥风,只觉得今日的晨光似乎格外刺眼。而宫墙深处,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目光在空气中交汇,无声的较量已然开始。这大唐的江山,注定还要在权力的漩涡中,经历更多惊心动魄的辗转……。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