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 第12章 神龙政变的血色黎明与李唐复辟的跌宕风云

上回书说到,武周的朝堂,像一口烧到将沸未沸的水,表面上波澜不惊,底下却翻滚着足以掀翻锅底的热浪。

张氏兄弟这对“新贵”,仗着武皇的恩宠,早已把尾巴翘到了天上去。张易之在府里养了群歌姬,夜夜笙歌,连皇子见了他都得避让三分;张昌宗更离谱,竟敢在朝堂上对着宰相颐指气使,说什么“这奏折写得狗屁不通,回去重改”。满朝文武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却敢怒不敢言——谁都知道,这俩人是武皇眼前的红人,打他们的脸,就是打武皇的脸。

狄仁杰虽已病逝,可他生前埋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那些被他提拔的官员,明里是武周的臣子,暗里却都念着李唐的好。他们在吏部悄悄记录着心向李氏的名单,在兵部暗暗调动着可靠的兵马,就像一群耐心的猎手,等着最佳的出击时机。

张柬之更是把“蛰伏”二字刻进了骨子里。他每天在家养花种草,见了武氏子弟还得拱手作揖,活脱脱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头。可一到深夜,他那间不起眼的书房就亮起点点灯火,桓彦范、敬晖等人悄然而至,几人围着一张地图低声商议,指尖划过洛阳城的宫墙、城门,眼里闪烁着决绝的光。他们像一群等待成熟的稻穗,在暗处积蓄着力量,只等一阵风来,便要颗粒归仓。

太平公主则在各方势力间游刃有余。她今天陪武皇听曲儿,把张氏兄弟的糗事当笑话讲,逗得老母亲眉开眼笑;明天又约张柬之在茶馆见面,递给他一张字条,上面写着“二张欲除庐陵王”。她像个精明的棋手,时而落子无声,时而步步紧逼,谁也猜不透她的真实心思,只知道这位公主的棋盘上,从来没少过“李唐”这枚关键的棋子。

武三思还在做着“太子梦”。他天天往宫里跑,要么捧着武皇的脚说“陛下圣明,武家江山定能万代千秋”,要么偷偷打小报告“张柬之他们又在私下聚会,准没好事”。可他那点心思,在老谋深算的武皇眼里,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她重用武氏,不过是想平衡朝堂,真要把江山交给他,她还没糊涂到那份上。

而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早已不复当年的锐利。她的眼睛花了,看奏折得用放大镜;耳朵也背了,听大臣说话得凑得很近。可她心里那杆秤,依旧精准得很。她知道张氏兄弟是祸害,却舍不得处置——这两个年轻人能陪她说话解闷,让她忘了自己是个孤独的老人。她知道李唐旧臣在蠢蠢欲动,却故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何尝不想让儿子继位,只是拉不下那脸面。她努力维持着权力的平衡,像个走钢丝的艺人,一边是武氏家族的贪婪,一边是李唐旧臣的期盼,脚下还有张氏兄弟这对随时可能断裂的绳索。

可她不知道,一场足以掀翻整个王朝的风暴,已经在洛阳城的上空凝聚。张柬之的刀磨得锋利了,羽林卫的盔甲擦亮了,太平公主的信号准备好了,就连远在房州的李显,也收到了一封带着火漆的密信。

那风暴的中心,就在紫微宫的深处。只等一个契机,便要呼啸而至,将这武周的天下,搅个天翻地覆。

一、张氏兄弟的作死之路:恃宠而骄引发众怒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的洛阳城,朱雀大街上依旧车水马龙,绸缎铺的幌子在风里招摇,胡商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可行人脸上的笑容总带着几分僵硬——那繁华的表象下,藏着一股沉甸甸的压抑,像开春前憋着的那场大雪,让人喘不过气。

这压抑的源头,多半来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对靠着容貌得宠的面首,仗着武则天的偏爱,早已把“恃宠而骄”四个字演到了极致。他们在皇宫深处圈了块地,硬生生造出一座“控鹤府”——雕梁画栋上镶着琉璃,庭院里引了活水造了假山,连廊柱都缠着金线编织的锦缎,奢华得晃眼。府里天天聚着一群溜须拍马的文人,饮酒作赋,狎妓寻欢,却对外宣称是“修文馆”,美其名曰“为陛下整理典籍”。

更荒唐的是张昌宗。一日,他突发奇想,竟让工匠用纯金熔铸了一尊自己的等身雕像,披着和他常穿的一样的紫袍,戴着玉带,连眉眼都刻得栩栩如生。他让人把金像抬到洛阳最热闹的天津桥边,自己站在像旁,叉着腰对围观百姓炫耀:“你们瞧瞧,这就是本公子的英姿!天下之大,还有比我更俊美的男子吗?”

百姓们被侍卫拦在圈外,看着那金灿灿的雕像,脸上堆着不敢违逆的笑,转身就往地上啐唾沫。“呸!见过臭美的,没见过这么臭美的!”有挑着担子的小贩低声骂道,“戏台上的花旦都没他能嘚瑟,这是把金子往脸上贴呢!”“嘘!小声点,被他们的人听见,有你好果子吃!”旁边的人赶紧拉了他一把,俩人缩着脖子快步走开,仿佛那金像上的目光能灼伤人。

若只是骄纵也就罢了,张氏兄弟竟把手伸到了朝堂上。官员们想升迁?得先往他们府里送够银子,少则千两,多则万贯;地方官想调回京城?得托人给张易之递上“孝敬”,最好是稀世珍宝。有个县令为了求个京官,把祖传的夜明珠都送了去,才换得张易之在武则天面前提了句“此人还算能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宰相魏元忠是个出了名的硬骨头,看着朝堂被这俩人搅得乌烟瘴气,终于忍不住了。那日朝会,他出列奏道:“陛下,张氏兄弟借陛下恩宠,干预政事,收受贿赂,排挤忠良,长此以往,必祸乱朝纲!望陛下严惩,以正视听!”

话刚说完,张易之就在帘子后跳了出来,跑到武则天面前“噗通”跪下,捂着脸哭嚎:“陛下!魏元忠欺负人!他不仅骂我们兄弟,还说……还说我们是靠色相伺候陛下,不配留在宫里!这是连陛下您都一并编排了啊!”

武则天本就对魏元忠的直言有些不快,听张易之这么一说,脸色“唰”地沉了下来,指着魏元忠怒斥:“魏元忠!你身为宰相,说话当有分寸!张氏兄弟侍奉朕左右,轮得到你说三道四?”

没过几日,一道圣旨下来,魏元忠被贬为高要县尉,连夜赶出了洛阳城。消息传开,满朝文武的心彻底凉了。老臣们聚在茶馆里,喝着闷酒,声音压得极低:“武皇这是老糊涂了啊……连魏元忠这样的忠臣都容不下,反倒护着那两个祸国殃民的小子!”“再这么下去,这朝堂就成了张氏兄弟的天下了,咱们这些人,迟早得被他们整死!”

可张氏兄弟半点没察觉这满朝的怨怼。他们看着魏元忠被赶走,只当是自己赢了,越发得意忘形。张易之开始批阅官员的奏折,张昌宗甚至敢在禁军里安插自己的亲信。他们不知道,自己每一次嚣张的举动,都像一把锤子,把原本松散的大臣们敲到了一起。

那些心向李唐的旧臣,那些被排挤的忠良,那些看不惯乱象的武将,在“除掉二张”这个念头下,悄悄握紧了彼此的手。张柬之的书房里,灯火亮到更深;羽林卫的营房里,将领们交换着眼神;连太平公主都在府里设了密宴,屏退左右后,只说了一句:“时机快到了。”

一场针对张氏兄弟的“清算”,正在这压抑的洛阳城里,悄无声息地酝酿着。那对还在控鹤府里饮酒作乐的兄弟,浑然不知,自己早已成了所有人的眼中钉,只待一声令下,便要迎来灭顶之灾。

二、张柬之的"退休生活":密室里的政变筹备

洛阳城外的张府庄园,看似一派岁月静好。八十岁的张柬之穿着粗布短褂,佝偻着身子在菜畦里浇菜,水珠顺着他枯瘦的手指滴落在青菜叶上,阳光下映出细碎的光。路过的佃户见了,都笑着打招呼:“张大人,您这菜种得比年轻人还好!”他也只是捋着胡子笑笑,没人知道,这双侍弄庄稼的手,正紧攥着改变王朝命运的密钥。

入夜后,庄园深处的密室里却气氛紧绷。油灯昏黄的光线下,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崔玄暐几人围着一张铺开的洛阳城防图,图上用朱砂标着宫城的各门、禁军营房的位置,密密麻麻的注解写得工工整整。

“诸位,”张柬之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武皇已经八十有二,缠绵病榻多日,朝政都被张氏兄弟把持。他们私通外臣,构陷忠良,再不动手,不仅李唐江山要改姓,咱们这些人怕是连全尸都留不下!”他枯瘦的手指重重敲在图上的紫微宫位置,“正月里宫禁松懈,正是天赐良机。”

桓彦范眉头紧锁,指着图上的禁军营地:“可禁军主力在武三思手里,羽林卫也多是二张的心腹,咱们手里没兵,怎么闯宫控制局面?”

张柬之却神秘地一笑,从袖中掏出一封火漆封口的信,递了过去:“你们看这个。”桓彦范拆开一看,竟是羽林将军李多祚的亲笔信,上面写着“愿以死效命,共扶李唐”。“李将军本是太宗爷提拔的旧部,早就看不惯二张祸国,我已跟他密谈三次,他答应届时带羽林卫响应咱们。”

众人顿时精神一振,敬晖猛地一拍大腿:“有李将军相助,大事成矣!”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心腹的低语:“大人,太平公主来了,说有要事相商。”

张柬之眼睛一亮,连忙起身迎接。太平公主一身素衣,带着两个侍女悄然而入,进了密室便屏退左右。她扫视一圈众人,目光在城防图上顿了顿,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诸位大人在谋划什么,我大概能猜到。放心,算我一个。”

她走到图前,指尖点了点武则天养病的迎仙宫:“我母亲虽厉害,却也护不住那两个祸根。这江山是我李家的,断没有让外人占去的道理。宫里的侍卫、太监,我都打点好了,届时会给你们留着宫门,传消息也方便。”

有了这位“皇女”的支持,众人更觉底气十足。张柬之深揖一礼:“有公主相助,如虎添翼!”

可谁也没想到,计划刚敲定没几日,就出了岔子。一个参与密谋的小吏在酒肆喝多了,跟相熟的店家吹嘘:“等着瞧吧,过几日洛阳城就要变天了,到时候有你们好日子过……”这话被武三思的眼线听了去,密报很快送到了二张府上。

张柬之得知消息时,正在灯下修改计划,惊得手里的狼毫笔都掉了。“坏了!”他额头瞬间冒出冷汗,“消息一旦泄露,咱们全得被抄家灭族!必须提前动手,就在正月二十二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众人面面相觑,随即都点了点头。桓彦范握紧拳头:“事已至此,只能拼了!”张柬之重新铺开地图,指尖划过宫墙的一角:“通知李将军,二十二日清晨,以‘二张谋反’为名,羽林卫在玄武门集结,咱们率兵直闯迎仙宫!”

油灯的火苗被风吹得摇曳,映着众人凝重的脸。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政变,就在这仓促又决绝的氛围里,定下了最后的日期。

三、神龙政变:玄武门的又一场血色对决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的凌晨,洛阳城还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夜色里。朱雀大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巡夜的武侯敲着梆子,“梆——梆——”的声音在寂静中荡开,又被更深的黑暗吞没。

玄武门的阴影里,五百羽林兵屏住呼吸,甲胄碰撞的轻响都透着紧张。张柬之披着甲胄,尽管八十岁的身躯有些佝偻,眼神却亮得惊人。李多祚快步迎上来,双手紧紧握住他的手,掌心的粗糙磨得张柬之生疼,声音里带着压抑多年的激动:“张大人,我等这一天,等了整整十五年!”十五年前,他还是太宗身边的禁军,亲眼看着李家江山一点点变了颜色。

就在此时,城南的太子府里,太平公主派来的人正急得直跺脚。李显听说要带着军队冲进皇宫,脸吓得比纸还白,缩在椅子上不肯动:“这……这可是谋反啊!是要诛九族的罪!万一……万一失败了,咱们全完了!”

他的妻子韦氏用力攥住他的胳膊,指甲几乎嵌进肉里,声音又急又快:“殿下!现在是怕的时候吗?机不可失!你想一辈子被关在这府里,看着武家人踩在咱们头上?看着李家的江山彻底没了?”她把一件龙纹锦袍塞进李显怀里,“穿上!这是你该得的!”

李显看着妻子眼里的决绝,又想起这些年在房州担惊受怕的日子,终于哆哆嗦嗦地站起身,被众人簇拥着往玄武门赶。一路上,他的腿肚子都在转筋,好几次差点绊倒。

玄武门见到李显,张柬之带头跪地,身后的将领齐刷刷跟着跪下,甲胄撞击地面的声音震得人心里发颤:“太子殿下!武皇病重,张氏兄弟勾结外臣,妄图谋反篡逆!请您顺应天意民心,夺回李唐江山!”

李显看着眼前黑压压的人群,听着远处隐约传来的更鼓声,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桓彦范按捺不住,往前膝行两步,大声喊道:“殿下!将士们已经把性命豁出去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您再犹豫,就辜负了天下人的期盼啊!”

李显咬了咬牙,像是用尽全身力气点了点头:“好……好!听你们的!”

“冲!”张柬之一声令下,羽林兵像潮水般涌向皇宫深处。他们举着火把,照亮了宫墙的飞檐,也照亮了彼此眼里的决心。迎仙宫的寝宫外,张易之、张昌宗正披着锦袍守夜,手里还把玩着武则天赏赐的玉如意。听到脚步声,他们抬头一看,只见火光里全是带刀的士兵,吓得腿一软,瘫倒在地。

“你……你们想干什么?”张易之抖得像筛糠,指着张柬之,“我……我是陛下跟前的人,你们敢动我?”

张柬之根本不跟他废话,拔出腰间的佩刀,手起刀落——寒光闪过,两颗人头滚落在地,滚烫的血溅在光洁的金砖上,像两朵妖异的花。

寝宫内,武则天被外面的喧闹惊醒。她挣扎着坐起身,昏花的眼睛里先是迷茫,随即被床前的景象刺得一清二楚:儿子李显低着头站在那里,身后是张柬之、桓彦范等一群大臣,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她从未见过的决绝。而地上,是张氏兄弟血淋淋的尸体。

八十多岁的武则天,早已没了当年的锋芒,可那双眼扫过众人时,依旧带着慑人的威严。她盯着李显,声音沙哑却冰冷:“是你干的?”

李显吓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磕得额头直响:“母后,儿臣……儿臣是被逼的……”

武则天看着他懦弱的样子,又看了看张柬之等人紧绷的脸,忽然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口气里藏着无尽的疲惫。她摆了摆手,像是挥开什么沉重的东西:“罢了罢了……我也累了……”

说完,她重新躺下,背对着众人,再也没有说话。寝宫内的火把明明灭灭,映着地上的血迹,也映着一个时代即将落幕的剪影。

四、李唐复辟:皇位争夺战的新序幕

神龙政变的硝烟还未散尽,洛阳城就已被另一种沸腾的情绪填满。武则天退位的诏书刚一宣读,长安城里便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百姓们涌上街头,举着灯笼火把,敲锣打鼓地庆祝,连白发苍苍的老人都对着皇宫的方向叩拜:“李唐江山又回来了!咱们总算不用再看武家人的脸色,不用怕酷吏上门了!”商铺老板们自发拿出酒肉分给路人,孩子们举着“大唐万岁”的小旗奔跑,那股子扬眉吐气的劲儿,仿佛要把这些年憋的委屈全喊出来。

李显重新坐上太极殿的龙椅时,身上的龙袍还带着些不合身的僵硬。他望着阶下山呼万岁的百官,脸上堆着笑,手却不自觉地攥紧了扶手——这皇位失而复得,他心里既有狂喜,又藏着几分不安。可他没料到,安稳日子没过几天,朝堂就被另一种风浪搅得翻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请大家收藏:()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