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兴办马蹄窑
老周在长青村落了户,两口子领着四个孩子住在秦家后院西屋,平时常到前门房子东屋串门儿。
转年种完大田,这天晚饭后,老周又来闲聊,给黄士魁提了个兴办马蹄窑的建议:“咱西岗除了少量白浆土,大片都是黄泥土,适合烧砖瓦,应该办个马蹄窑。
农村砖瓦化是趋势,红原公社这么些大队就一个砖场,肯定不愁销路。
一年至少能办五个月,如果同时烧两窑,一窑烧砖一窑烧瓦,按一个月六窑算,能烧三千块砖六千块瓦,一块砖卖两毛,一块瓦卖三毛,那五个月就能收入一万元。
如果马蹄窑办成了,能给队上增添产值,乐观估计,整好了年终分红能多得几毛。”
黄士魁心动了:“这个副业算得不错,不过我还是担心,咱不懂这一行,怕小土窑弄不成。”
老周说:“其实,弄这个不用投入太多,只要有成手技术员就行。
我只懂这里的门道,但技术上我也是白帽子,可我能推荐两个成手。”
黄士魁立刻来了精神头,打听具体情况,老周一一做了介绍。
那两个人都是辽宁抚顺的,一个懂拉坯技术,一个有烧窑本事。
黄士魁问雇工什么价,老周说每人每年工钱至少四百。
黄士魁和二小队队长穆逢时商议了一番,最后决定兴办马蹄窑。
老周给抚顺拍了电报,然后亲自画出了波浪瓦模子的样子,并标出了尺寸。
穆逢时找成手木匠按照图纸做出了波浪瓦模子。
老周拿个小凳子坐下来,把瓦模子放自己面前,用手拨动一角方缺口,瓦模子托盘在立轴上悠悠地转动起来。
他十分满意地笑了:“做得太好了,就是这样的,就照这样做,可以批量做了。”
于是黄士魁找了全大队六七个木匠,根据二三线人员的数量,做了三十余个瓦模子。
在做平挂瓦模子时候,两名技术员请来了。
暂住在秦家西屋北炕,吃饭由南炕的老周家照应着。
技术员姓赵,烧窑工姓苗,黄士魁尊称二人为师傅。
赵师傅指挥筛土和泥做泥坯,苗师傅负责砌小窑。
时已入夏,天气晴好。
二小队队部东边的空地成了窑地,搭起的一排排简易棚子房在确青焦绿的草木映衬下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穆逢时根据各工种需要的人数和劳动强度,给棒劳力乃至二三线妇女都分派了任务。
两挂马车去西大岗拉回适合做胶泥的黄土,马号东边空地上支起立筛细选黄土,一担担水倒进旁边刨出的大坑泡泥,几个膀汉子们光脚跳进泥池轮换踩泥,十几条泥腿在泥里反复翻踩,直到踩成胶泥。
劳力们把胶泥一锨一锨端进马号东山墙根下半人多高的宽大木槽里,又上人踩了两遍,待撤了围板就成了一方大泥台。
赵师傅和苗师傅用一个绷直的细钢丝拉坯,先拉层后切片。
二三十个二三线妇女都坐个小木墩或小凳子,双手麻利地摆弄着胸前的瓦模子。
几个小半拉子捧着薄泥坯纷纷奔向割瓦工,把小拇指厚的泥片落在已经撩过水的瓦模子上。
割瓦工转一圈瓦模子,用手压实,瓦的波浪形状就出来了,手中的小刀唰唰几下,多余的部分被刷去,又割去对角的两个泥角,小半拉子便把割好的瓦送到了简易棚子房里。
如此循环往复,割瓦送瓦的动作越来越麻利了。
看见黄士魁支持二小队兴办马蹄窑,鬼子漏内心极不舒服。
他又开始找茬整事,把二小队雇来的两个师傅弄到大队部,像审问犯人一样刨根问底,每听到一句回答,都凝眉审视。
他坐在办公桌前,右手食指磕磕桌面,冷冷地问:“真是贫农出身?”
赵师傅点头说:“是呀,俺俩祖宗三代都是苦大仇深的哦,千真万确。
不信你问问大老周,他可以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