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 > 第521章 自行车部队

他亲自测试工具的性能,确保其能够满足高质量制鞋的要求,原材料的采购是鞋厂建设的关键之一。

陈振华用大量缴获来的小鬼子的服装,尤其是那些被损坏的服装,包括小鬼子的靴子,全部被陈振华投入到八路军鞋子的生产原料中,为生产出优质的鞋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自然难不倒广大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干部们,将黎城、平顺、涉县等地完全不受小鬼子骚扰的各村妇女和老人集中起来,告诉她们,每10双新布鞋可以换取2斤白面,每10双草鞋可以换取一斤粗粮面。

很快广大根据地民众的力量就被发掘了出来,上十万双的草鞋和上万双布鞋被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干部们,换取过来之后,立刻给予独立旅的广大官兵们,补充供应了起来。

不过陈振华要的不是暂时的这些鞋子的供应,而是更长久的鞋子制造,所以借助妇救会和县大队的力量,立刻将那些制作鞋子比较好的人员挖掘了起来,投入到制鞋厂的建设中。

在鞋子的生产线上,陈振华制定了严格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标准。每一双鞋子都要经过多道工序的精心制作,从裁剪鞋底到缝制鞋面,从安装鞋底到最后的打磨和质检,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

他经常亲自在生产线上检查工人的操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每一双鞋子都符合他心中的高标准。

为了让制作的鞋子更加合脚舒适,陈振华亲自测量了许多战士们的脚型数据,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定制了不同的鞋码和版型。

他深入研究人体工程学,在鞋底的设计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选用了耐磨的涤纶材料,并增加了防滑纹路和减震结构,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和战斗环境。

在鞋面的设计上,陈振华也下足了功夫。他考虑到不同季节的需求,选用了透气的布料以及保暖的皮革。

同时,为了增加鞋子的美观性和耐用性,他在鞋面上添加了一些简洁而富有特色的装饰和加固部件。

他还注重细节,如鞋带的材质和长度、鞋口的舒适度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调整。

陈振华不仅关注新鞋子的生产质量,还注重制鞋工人的培训和团队建设。他组织了多次技能培训课程,邀请了制作鞋子的能手,为其她工人传授最新的制鞋技术和工艺。

他鼓励广大致制鞋工人们提出的改进建议,共同探讨如何提高鞋子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在陈振华的精心打造下,服装厂和鞋厂的建设逐渐步入正轨。机器的轰鸣声、工人的忙碌身影、一件件精美的服装和一双双结实的粗布鞋子,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画面。

这一切的背后,是陈振华和李政委,以及副政委苏京城等人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他们放弃了休息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和抱怨。因为他知道,每一件服装、每一双鞋子,都将为战士们在战场上增添一份力量和保障,都将成为他们勇往直前、战胜敌人的有力支持。

陈振华等人的努力和奉献,不仅为八路军提供了优质的后勤保障,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在陈振华为八路军紧锣密鼓地建设服装厂和制鞋厂的过程中,繁忙的工作并未让他的思绪陷入单一的轨道,一个瞬间,他的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件重要的事。

他想起在自己那神秘的空间里,还存放着数量可观的自行车。此前借助攻打县城的机会,陈振华已陆陆续续地转移出了三百五十辆自行车。

然而,那些自行车一直被妥善地放置在独立旅的旅部库房内,自然没有陈振华的命令,谁也没有动用,所以此时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当想起万家镇的战马被丁伟成功收取之后,陈振华的思绪自然而然地飘向了空间内那些闲置的自行车。

在系统空间里,可是收纳了申城小鬼子自行车制造厂约两千五百辆的自行车,还有大量的零配件,以及整套三条生产线的制造工具,令人惊喜的是,甚至连黄包车都有多达五百辆。

陈振华深知,这些自行车对于八路军的作战转移而言,无疑是珍贵的资源。他想起了曾经风靡南洋的小鬼子的银轮部队,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量自行车部队。

为了达到快速的机动能力,人类从远古战争时代,就开始不屑的追求这种力量,由此驯服了大量的野马,发明了战车,而后又发明骑兵战术。

此后数千年的战争中,骑兵成为历次战争中的最具决定性的兵种。到了近代火枪火炮的普及,古老骑兵的决定性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并没有退出战场,一直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骑兵也没有退出战争的炮火。

但是新骑兵却应运而生,新骑兵其实不是传统意义的战术骑兵,而是一种借助战马的快速机动步兵。

这恐怕是现代机械化步兵出现之前,广大军人为谋求快速转移要求的一种“权宜之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请大家收藏:()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等到了西方工业化晚期,现代战争以汽车、坦克和移动式火炮为基础的摩托化机械化军队诞生前夕之前,西方国家还普遍组建有一支,现在看起来颇为另类的“准机械化快速部队”,那就是今天自行车部队。

在现代机械化部队完全成型之前的几十年里,西方国家普遍组建了规模不小的自行车部队,为此世界各主要国家,也研发出许多种适合军队快速转移和负重的军用自行车。

即使后世大规模摩托化机械部队的建设,成为各**队主力情况下,还是有相当规模的自行车部队保留,比如二战时期的德**队,在机械化能力较高的情况下,依然配备不少自行车部队。

包括全副机械化武装带美军空降部队,还专门设计了可以折叠的空投式自行车,以方便那些空降部队的迅速转移。

更有甚者,直到二十一世纪初,发达的中立国瑞士,其军队中还保留着几乎长达二百年的自行车部队,堪称瑞士军队的一张名片。

那些军用自行车,无不讲求坚固耐用,快速轻便,而且有非凡的运载能力,哪怕是一个单兵,也可以借助军用自行车,携带数天的弹药给养不成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拖拽重型武器的自行车,比如拖拽一些小口径火炮的专用自行车。

中国人对于自行车完全不陌生,简单而高效的行驶工具、自主的动力,使之具有许多颇具战术价值的优势。

首先自行车车体轻便,满足国内的大部分地形;运行无声,在行军中可以悄无声息的前进;成本低廉,甚至比战马还便宜,基本上一次性投入,终生受益。

同时自行车的操作灵活,大量的军人一学就会,很快就能够做到非常的娴熟;当然速度也不容小觑,基本上可以做到与战马同样的速度不成问题,甚至在长途的行军过程中,相对于骑兵来说,更具有机动转移能力。

至于自行车的养护成本,则是更加的便宜,维修省事便捷不说,完全比养护一匹战马所需要的成本低的太多了。

不仅如此,自行车还具有不小的载重能力,是非常不错的单兵运行工具,比起老式的战马骑兵部队,可谓优点多多,算得上优秀的“两轮骑兵”。

自行车部队,取得巨大胜利的战例,无疑当属二战中,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日军,在印支半岛上发动过“自行车闪电战”。

二战全面爆发后,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军第25军团,就在印支半岛上,发动过无数次载入史册的“自行车闪电战”。

几万日军自行车部队,从被日军蚕食的越南和泰国的多个基地出发,昼夜兼程向马来半岛,以及缅甸发动突然进攻!

整个印支半岛上,崎岖坎坷的丛林,和沟渠纵横的稻田,可以阻挡深陷许多大型战车坦克,但轻便灵活的自行车部队却在其中如鱼得水。

小鬼子克服了这个巨大的自然条件,人骑车一程,遇到河流泥潭,就车骑人一段,丝毫不阻碍日军的快速推进,如同发动的闪电战一般,打的英法军队丢盔弃甲。

不仅如此,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华夏也有两支军队出现自行车兵,一支是位于华北的第29军宋哲元部,其自行车队一人一车,外加一支冲锋枪,以高机动性和密集火力称雄战场。

同时在陕北,中国工农红军的骑兵,也曾以同样的思路,组建了一支快速转移的自行车队,并且美国记者福尔曼还为他们留下影像。

不论第29军宋哲元的部队里的自行车部队,还是红军序列里,将火力和机动性结合起来的自行车部队,都只是昙花一现。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华夏军队大多只能拿民用自行车,作为基本的辅助交通工具,毕竟这个时代的华夏,自行车的制造能力以及制造数量,极度的缺乏。

喜欢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请大家收藏:()抗战之振兴中华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