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420章 银丝渡江,暗信连心

绣楼的烛芯"噼啪"爆了个火星,苏若雪的指甲深深掐进《残音卷》泛黄的纸页。

陈阿婆的竹签在月光下点过第三下时,她就着烛火翻到"异地传信九变调"那章,墨迹未干的蚕鸣谱在膝头簌簌作响——第三段震频比寻常快了半拍,第七段又压着织机声低了三分,这分明是断梭会秘传的"南渡调"。

"咚。"她的茶盏磕在案上,溅湿了"京畿"页的批注。

三十年前断梭会被日商血洗前,确实在南京城西老蚕市设过"备脉窖",原主记忆里只当是故纸堆里的传说,此刻却随着茧壳震颤活了过来。

苏若雪抓起案头的银丝茧,茧身还带着陈阿婆指尖的温度,震颤的节奏撞得她心口发疼——不是独鸣,是应和。

"若雪?"

楼下传来顾承砚的脚步声,混着夜露打湿青石板的轻响。

苏若雪攥紧书卷冲下楼时,发簪歪在耳后,却顾不上理。

顾承砚正站在堂屋中央,月光从雕花窗棂漏进来,在他肩头镀了层银边。

他怀里抱着卷泛黄的地图,南京城的轮廓在绢帛上若隐若现。

"南京城西老蚕市。"她喘着气,将《残音卷》按在地图上,"三震调是'火种未熄,待引南渡',陈阿婆说频率里混着老蚕市的织机声——"

顾承砚的手指顿在地图上"南京"二字旁。

穿越前那些深夜备课的画面突然涌上来:他曾对着1937年的工业迁徙图叹气,那时的民族资本像被踩碎的星子,散在战火里再难聚拢。

此刻指尖下的绢帛带着体温,他突然想起苏若雪说过"织工的魂在丝里",或许这丝,能串起碎星。

"备脉窖..."他低声重复,目光扫过苏若雪发亮的眼睛,"若真有人守着,我们不是孤火。"

堂屋里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心跳。

苏若雪看着他指尖沿着长江缓缓北移,从上海画到南京,又画向更北的武汉。"南京快守不住了。"他突然开口,声音像浸了冷水的青铜,"但民间的手作网络还没断——织机停了可以再开,可织人的魂断了,就真的没了。"

他转身从书橱最底层抽出个檀木匣,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剪报,都是穿越前他整理的近代工业迁徙资料。"我要打通南北'织心线'。"他抽出张武汉纺织厂的旧照,"不只是传技艺,更是给将来留条退路——等战火烧起来,这些丝能当绳子,把上海的火种捆着往内地拽。"

苏若雪望着他眼底跳动的光,突然想起昨日窖底那三千斤银丝茧。

那时他说"织工的魂在茧里",此刻她才懂,他要织的从来不是布,是张网。

"但不能派人。"顾承砚合上檀木匣,"南京城现在到处是便衣,多走个人就多道风险。"他指节叩了叩案上的银丝茧,"用'音引音'——他们用蚕鸣传信,我们就用蚕鸣回。"

次日卯时,顾苏织坊的后巷飘起艾草香。

赵五蹲在老槐树下,怀里抱着半筐空茧,银丝在他粗粝的指节间穿梭如游鱼。"少东家,这共鸣茧匣可有些年头没见了。"他扯紧最后一圈银丝,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笑,"当年我师父给断梭会老帮主做过,说是茧里藏着铜簧,听不见声儿,可震频对了..."他轻轻一磕茧身,"咔"的一声,茧底裂开条细缝,露出里面裹着的薄丝。

顾承砚蹲下来,接过赵五递来的"织人锤"。

这是块磨得发亮的檀木,锤头嵌着块老玉,是他从顾家祠堂翻出来的,原主记忆里只当是老物件,此刻却沉得像块秤砣。

陈阿婆站在廊下,哼着走了调的《归络调》,那是江浙织工哄蚕宝宝的曲子,此刻却成了密码。

"沪火尚存。"顾承砚举起锤子,第一响轻得像蚕吃桑叶,"共织待渡。"第二响重了三分,震得茧匣微微发颤。

第三响落时,陈阿婆的调子突然拔高,赵五手里的茧匣"咔"地全打开,三十七根银丝顺着缝钻出来,在晨光里织成张细网。

"成了。"赵五抹了把汗,"这匣要是送到南京,他们的茧匣听见这震频,保管也得开。"

苏若雪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切,手里攥着块蓝印花布。

远处黄浦江传来汽笛长鸣,她望着江面上往来的船只,忽然注意到船头插着漕帮的三角旗——那是专门运纸的船,纸捆得严严实实,连水都浸不进。

顾承砚抬头时,正看见她望着江船的侧影。

晨风吹起她鬓角的碎发,他忽然想起她说过"东风来了",此刻才明白,这风不只是从南京来的,更是要往更远处去的。

晨雾未散时,苏若雪的蓝布裙角已扫过顾苏织坊的青石板。

她抱着本旧账册冲进堂屋时,顾承砚正用铜尺压着长江航运图,笔尖在"江宁"二字上点出个浅痕。

"漕帮的纸船。"她把账册"啪"地拍在地图旁,翻开的页面上密密麻麻记着清明前各水路的货单,"三月三起,每天三十艘纸扎船走太湖水路,送江宁各祠堂的祭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纸人纸马用草纸糊的,浸水就烂——但装茧匣的箱子若混在最底下那层?"她指尖划过"纸扎行"三个字,"最显眼的祭品船,反而没人会翻。

且过闸时船身摇晃,寻常窃听器早震裂了,咱们的'心织之音'靠震频传,倒成了护符。"

顾承砚的笔杆在指节间转了半圈。

前世看过的《申报》旧闻突然浮上来:去年端午,日商特务在米船夹层搜出抗日传单,却对满载纸钱的船连眼皮都没抬——毕竟谁会在意给死人烧的东西?

他抬眼时,苏若雪正摩挲着袖口那朵蓝染的并蒂莲,那是前日他亲手给她染的,"好算计。"他屈指敲了敲账册,"但得找个信得过的人押船。"

"青鸟。"苏若雪几乎是立刻接口,"他跟了陈阿婆三年,连日本人的暗桩都没摸清他的底。"

堂外传来青石板被踩碎的轻响,青鸟的灰布衫角先探了进来。

他抱臂倚在门框上,眉骨处那道旧疤在晨光里泛着淡粉,"少东家要我当饵?"

顾承砚扯出张漕帮暗号图推过去:"明着押祭品船到苏州交界渡口,引便衣盯梢。

等船进太湖支流——"他用红笔在"鼋头渚"画了个圈,"故意让最上层的'祭品箱'落水。

你带人打捞两刻钟,那时真正的茧匣早被老漕帮换去运香灰的闷船了。"

青鸟的拇指蹭过图上的红圈,突然笑了:"好个调虎离山。

香灰船走夜航,舱底铺着三寸厚的炉灰,日本人的探子就算扒着船帮看,也只会当是给土地庙送的香火。"他把图折成小块塞进领口,转身时又顿住,"若雪姑娘,借你半块蓝印花布。"他指了指苏若雪袖口的染布,"闷船的船帆要补个补丁,得是你染的靛蓝——漕帮老舵只认顾苏织坊的手艺。"

苏若雪解下袖扣上别着的蓝布角,指尖在布边摩挲两下,到底没忍住叮嘱:"太湖风大,你多穿件夹袄。"

青鸟接过布时,指腹触到布料上还带着苏若雪的体温。

他垂眼应了声,再抬头时已恢复冷硬模样,大步跨出堂屋的身影被晨雾吞了个干净。

三日后的子夜,绣楼的窗棂被夜风吹得"吱呀"响。

苏若雪正往《残音卷》里夹防潮的樟树叶,忽听楼下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她刚探出头,就见陈阿婆扶着楼梯扶手往上挪,枯瘦的手攥着团银丝,"若雪姑娘,银丝震了!"

银丝在陈阿婆掌心抖得像活物。

苏若雪冲下楼时撞翻了茶案,青瓷碎片落了满地也顾不得捡。

她扑到案前时,陈阿婆已将银丝绕在铜簧上——九声震颤,像春蚕啃过九片新叶,尾音却打着旋儿往上挑,正是前日送出的"沪火尚存"的回环。

"窖启三日,候丝引火。"苏若雪的毛笔在宣纸上洇开个墨点,"南京的备脉窖开了!"她抬头时,顾承砚正站在门口,月光从他背后漫进来,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

他手里攥着块青铜牌,是顾家祠堂最深处的"火种碑"拓片,"他们接住了。"他的声音轻得像叹息,却带着滚烫的热度,"现在,该我们把火种往江那边送了。"

陈阿婆颤巍巍摸出块丝帕,包起那团还在震颤的银丝:"老身去后巷烧柱香,给织娘们报个喜。"她弓着背往门外走,银簪上的碎玉在月光下闪了闪,倒像落了星子在头上。

顾承砚走到苏若雪身边,低头看她写的六个字。

墨迹未干,他伸手覆在"候丝引火"上,掌心的温度透过纸背传到她指尖。"明日让赵五多备些银丝茧。"他的指腹蹭过她腕间的银镯,那是他们定情时打的,"要让南京、武汉,甚至更北的织坊都听见——上海的织机,还在响。"

更漏敲过三更时,苏若雪摸黑走进"双承堂"账房。

今日盘账到子时,油灯突然"噗"地灭了,备用蜡烛在最里层的抽屉。

她摸着黑拉开木屉,指尖触到烛台的瞬间,窗外掠过道黑影。

她手一抖,蜡烛"当啷"掉在地上,滚到桌角时灭了。

"这灯..."她蹲下身摸蜡烛,指腹却碰到截细如发丝的东西。

借着重燃的烛火看,那竟是截嵌在烛芯里的银丝,在火光下泛着幽蓝。

她眯起眼凑近,丝上的刻痕细得像蚂蚁爬过——是个"苏"字。

后巷传来更夫敲梆子的声音,"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苏若雪的指尖悬在银丝上方,迟迟不敢落下。

窗外的月光被云遮住大半,账房里的影子突然变得很长,很长。

喜欢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请大家收藏:()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