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930章 安居乐业梦(2015年8月30日)

八月底的阳光,褪去了盛夏的灼热,带着一种近乎透明的金色,洒在江城——这座长江中游的二线城市街头。空气里浮动着梧桐树叶干燥的气息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秋意。李玄策穿着一件洗得微微发白的浅灰色夹克,深色长裤,脚上是半旧的皮鞋,像一个寻常的、有些年纪的出差干部,独自走在一条名为“梧桐里”的老街上。他身边没有随行人员,只有斜挎在肩上的一个深色帆布包,里面装着他的笔记本和一支用了多年的钢笔。

他此行的目的很明确:看一看股灾的余波,如何在远离金融中心的普通城市里真实地荡漾开去;看一看这片土地上,人们关于“家”的梦想,是依旧坚固,还是被无形的风浪侵蚀得摇摇欲坠。

街角,一家挂着“安居乐业”四个金色大字的房产中介门店,此刻却显得有些焦躁不安。明亮的玻璃门敞开着,冷气呼呼地往外涌,却驱不散门口聚集的几个人脸上的愁云。一个穿着廉价西装、领带歪斜的年轻中介,正对着一位头发花白、手里捏着一叠文件的老者苦口婆心地解释:

“张伯,真不是我不帮你压价!现在行情就这样,急卖的多,诚心买的少啊!您这价……唉,挂出去三个月了,连个还价的电话都没几个!”年轻中介的声音带着一种被市场反复捶打后的疲惫和无奈。

那位被称作张伯的老者,背脊微微佝偻,手指紧紧攥着那叠文件——那是他位于新区一套“精装修”两居室的房产证和评估报告。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焦虑和不解,浑浊的眼睛里几乎要溢出泪来:“小王啊,我这房子……当初买的时候,那可是掏空了我跟老伴半辈子的积蓄,还借了亲戚的钱啊!就指着卖了它,给我儿子在市里付个首付,好让他成家……现在可好,跌成这样!再跌下去,别说首付了,连还债都够呛!这……这到底是怎么了?”他的声音颤抖着,带着一种走投无路的绝望,像一片被秋风卷起的枯叶,随时可能零落。

李玄策的脚步在离他们几步远的地方停住,目光平静地扫过。他看到了老者手背上凸起的青筋,看到了年轻中介额角渗出的细密汗珠,也看到了门店里面,另外几个中介围在电脑前,屏幕上跳动的红绿K线图映得他们脸色晦暗不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近乎窒息的气息。这股气息,远比冰冷的统计数据更直观地告诉他,那场席卷金融市场的风暴,其寒意已深深渗入了寻常百姓家“安居”的基石。

他沉默地转身,沿着老街继续向前。梧桐树的浓荫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出不到两条街,景象却陡然一变。这里不再是光鲜亮丽的新楼盘宣传阵地,而是一片正在经历“新生”的老旧居民区——“梧桐里三弄”。脚手架和安全网包裹着几栋略显破败的六层红砖楼,空气里混合着水泥、油漆和午饭的烟火气。

最靠近路边的一栋楼,脚手架已经拆除,露出了焕然一新的米黄色外立面,锈迹斑斑的铁窗换成了崭新的塑钢窗,最引人注目的是,楼侧赫然矗立着一部崭新的、银灰色的外挂式电梯!

此刻,电梯门“叮”的一声轻响,缓缓打开。一位坐在电动轮椅上的老太太,被一位穿着社区志愿者马甲的中年妇女推了出来。老太太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洋溢着几乎要溢出来的笑容,她指着那部电梯,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本地口音,对旁边树荫下几个纳凉的老邻居说:“快看!快看!我这把老骨头,今天自个儿坐着‘小铁屋’就下来啦!再不用求人背,也不用憋在楼上当‘坐牢犯’喽!这比啥新房子都强!”

树荫下,几个同样白发苍苍的老人发出善意的哄笑和由衷的赞叹。

“老姐姐,你这福气来喽!”

“可不是嘛!政府这回真是办了件大好事!”

“我家那栋楼也快轮到啦!听说下个月就开工!”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暖暖地洒在老太太舒展的皱纹里,洒在志愿者温和的笑容上,也洒在那些围观老人充满期待的脸上。一种平实而巨大的幸福感,在这里无声地流淌,与刚才房产中介门口那愁云惨淡的景象形成了鲜明而深刻的对比。

李玄策站在不远处一个卖栀子花的小摊旁,静静地望着这一幕。他紧绷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向上弯起一个柔和的弧度。那电梯钢结构的反光有些刺眼,却在他眼中折射出一种名为“希望”的暖意。他掏出那个磨得边角发亮的笔记本和钢笔,在纸页上快速记录:“梧桐里三弄旧改,加装电梯。民心工程,雪中送炭。幸福感直观。需推广,需加速。”

就在这时,一个有些熟悉的大嗓门在不远处响起:“哎呀!李……李工?是您吗李工?”

李玄策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深蓝色工装、身材魁梧结实、脸庞黝黑发亮的中年汉子,正推着一辆装满建材工具的三轮车,一脸惊喜地朝他大步走来。正是他北华大学的老同学,王铁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铁柱?”李玄策也有些意外,收起笔记本,笑着迎上去,两人用力地握了握手。王铁柱的手掌粗糙得像砂纸,却异常有力温暖。

“真是您啊!刚才远远看着就像!您怎么跑这儿来了?视察工作?”王铁柱憨厚地笑着,用袖子抹了把额头的汗珠。

“路过,随便看看。你呢?这……”李玄策指了指他车上的工具和他身上沾着水泥点的工装。

“嗨!别提了!”王铁柱的笑容里带上了几分无奈和愤懑,“厂子!哈市那精密刀具厂!订单少了快一半!好些老师傅都闲得发慌。这不,听说这边旧城改造,特别是加装电梯需要高强度的特种连接件和紧固件,厂里就派我带着几个技术骨干过来支援,顺便……也当是给厂子找点活路,给大伙儿找点事做,挣点辛苦钱呗!”他压低了声音,“您是不知道,好些工人家里都指着工资还房贷呢,这几个月……唉,难啊!”

王铁柱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玄策理解当下经济困境的另一个维度——股灾冲击波,不仅仅体现在股市账户的缩水和房产交易的冰冻,更沿着产业链条,传递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工业基地,传递到了王铁柱这样的技术工人和他身后无数个家庭的饭碗上。实体经济与金融血脉的关联,如此紧密而脆弱。

李玄策拍了拍王铁柱厚实的肩膀,目光扫过他车上那些闪着金属冷光的特种构件:“不容易。你们带来的,可是好东西。这电梯要稳当,要安全十年二十年,靠的就是这些不起眼的‘铁疙瘩’。”

“那可不!”王铁柱一提起专业,眼睛就亮了,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豪气和自豪,“李工,您放心!咱厂子虽然现在日子紧巴,可手艺没丢!淬火的火候,钢材的配比,那都是多少老师傅拿命摸索出来的!给老百姓用的东西,尤其这保命的电梯,咱绝对不敢含糊!一根螺栓都做到最好!”他拍着胸脯保证,黝黑的脸上满是认真。

这份在困境中依然坚守的工匠精神和对民生工程的责任感,让李玄策心中微动。他点点头:“好!有你们这份心,这安居工程就牢靠。”

告别了风风火火赶去工地的王铁柱,李玄策在老街深处,拐进了一条更幽静的小巷。巷子尽头,一个小小的院落,木门虚掩。这里是宋老师家,一位退休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也是“梧桐里三弄”旧改工程的积极推动者之一。方清墨在一次学术交流中与这位热爱地方文化的老先生结识,得知李玄策来江城,便推荐他务必来聊聊。

院子里种着几株桂花,枝叶青翠,已有细小的花苞藏在叶腋,蓄势待发,空气中隐隐浮动着清甜的香气。宋老师精神矍铄,穿着洗得发白的浅色衬衫,正坐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看书。石桌上放着一壶清茶,两只白瓷杯。

“李先生,快请坐!”宋老师热情地起身相迎,笑容温和,带着书卷气。他显然已从方清墨处得知李玄策的身份,但言谈举止间只有长者的从容与知识分子的平和,并无半点局促。

李玄策在另一张藤椅上坐下,目光不经意间落在石桌一角。那里放着一本封面磨损、纸张泛黄的旧教案,上面用蓝黑墨水写满了工整的蝇头小楷,字迹清秀有力。教案旁,则是一本崭新的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封面上用彩笔画着歪歪扭扭的太阳和小鸟,旁边写着名字“宋小雨”。

“这是我当年教《岳阳楼记》的教案,”宋老师注意到李玄策的目光,微笑着拿起那本泛黄的册子,指尖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拂过纸页,“几十年了,搬了几次家,都没舍得丢。旁边是我小孙女的课本,开学就上一年级了。”他放下教案,拿起新课本,看着那稚嫩的涂鸦,眼中流淌着慈爱,“时间过得真快啊,一转眼,教书的变成了看书的。”

李玄策端起宋老师斟的清茶,茶汤澄澈,带着淡淡的栗香。他听着老人温和的话语,看着那跨越时光的两代书本,心中仿佛被一种宁静而深沉的力量所触动。

“宋老师,您在这梧桐里住了大半辈子,看着它变化。刚才一路走来,看到了不少事,”李玄策放下茶杯,语气诚恳,“中介门口急着卖房凑首付的老人,愁云满面;旧改小区里坐上新电梯的老太太,欢天喜地;还有我老同学,厂子不景气,带着手艺千里迢迢来支援这里的电梯工程……这‘安居’二字,牵动的是千家万户的心啊。”

宋老师闻言,脸上的笑容慢慢沉淀下来,化作一种阅尽世事的感慨。他望向院子里那株含苞待放的桂花树,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

“李先生,您说得对。‘安居’是根。我教了一辈子书,也在这市井烟火里活了一辈子。什么是老百姓心里的太平盛世?照我看啊,无非就是三句话:‘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少者有其学。’”他伸出手指,轻轻点着石桌上那本泛黄的教案和崭新的课本,“有片瓦遮头,遮风挡雨,心就安了;生了病,能看得起,不用等死,心就定了;孩子们,无论生在梧桐里还是哪里,都能有书读,有向上的路,这希望就有了,日子就有奔头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居者有其屋,病者有其医,少者有其学……”李玄策低声重复着这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十二个字。这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而是眼前这位老人用一生光阴体悟出的、最贴近大地的民生真谛。他脑海中瞬间闪过中介门口张伯绝望的脸,电梯旁老太太开怀的笑,王铁柱车上沉重的特种构件,以及更远处,那些在股灾中一夜蒸发财富的普通家庭……

一股深沉的责任感,如同脚下的土地般厚重,在他胸中涌动。他想起《孟子·滕文公上》所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恒产,不仅仅指田地,在这新的时代,对于千千万万的张伯、宋老师、王铁柱们而言,一个安稳的、负担得起的“家”,便是他们最核心的“恒产”,是“恒心”所系,是社会安稳最深厚的基石!

“宋老师,您这三句话,字字珠玑,道尽了民心所向。”李玄策郑重地说,他再次拿出笔记本和钢笔,在刚才的记录旁,力透纸背地写下了这十二个字,并在下面重重划了一道线。接着,在旁边空白处,他写下了“恒产者恒心”,并在后面打了一个醒目的问号和一个箭头,指向“房地产分化”、“实体支撑”、“金融风险隔离”。

暮色开始四合,将小院染上一层温柔的暖橘色。桂花的甜香似乎更浓郁了一些。李玄策告别了宋老师,走出那方宁静的小院,重新汇入城市的喧嚣。华灯初上,街道上车流如织,霓虹闪烁。他站在梧桐里老街的尽头,回望那片正在进行改造的老旧小区,点点灯火在脚手架间次第亮起,其中几栋已经完工的楼房里,灯光显得格外温暖明亮。

他的笔记本沉甸甸地揣在怀里。里面记录着焦虑的面孔、新电梯的反光、王铁柱粗糙的手掌、宋老师温和却振聋发聩的话语,还有那力透纸背的十二个字和源于《孟子》的古老智慧。

这一日的所见所闻,如同百川归海,在他脑海中汇聚、激荡。安居,方能乐业;乐业,才有民富国强。股灾的阴霾尚未完全散去,经济转型的阵痛仍在持续,但“安居”这个最基本、最朴素的梦想,必须守护!这不仅是经济的稳定器,更是民心的压舱石。

他拿出手机,拨通了智囊团核心成员的电话,声音沉稳而清晰:“是我。关于近期民生领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分化和风险传导的问题,我需要一份深度报告。重点聚焦几个方向:一,如何切实保障普通民众,尤其是刚需群体的‘安居’需求,防止金融风险向民生领域过度转嫁;二,老旧小区改造这类惠民工程的经验总结和加速推广的可行性,其拉动内需、稳定就业的综合效应评估;三,探索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如何平衡市场活力与民生保障、短期刺激与长期稳定……报告要接地气,要能听见像江城梧桐里这样的声音。核心思想,围绕‘恒产者恒心’展开。”

挂断电话,李玄策深深吸了一口带着城市烟火气的夜风。他抬头望向夜空,几颗疏朗的星辰已经悄然浮现。脚下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个关于“家”的梦想,或焦虑,或温暖,或充满希望。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尽己所能,以古老的智慧为灯,以现实的脚步为路,去守护这份平凡却无比珍贵的“安居乐业”之梦,让它在这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根基稳固,灯火长明。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