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374章 金瓯无缺时(2008年6月27日)

六月底的北京城,早已热得没有半分余地。白杨树的阔叶沉重地垂着,沾了灰似的蔫蔫地卷了边。燥热的空气凝滞不动,裹挟着漫天飞扬的柳絮,扑在陈长川教授布满红丝的眼镜片上。

他刚从汶川回来不过两天。

手指拂过崭新的笔记本电脑屏幕,调出的是一张触目惊心的遥感地图——本应是层叠山峦、蜿蜒河流的川西北,此刻呈现出一片被巨大而混乱的灰白色泥浆覆盖的狰狞地貌,像大地被一只暴虐巨兽狠狠撕裂、揉碎,又被粗暴地倾倒回来。那大片丑陋的灰白疤痕之下,藏着他几天前踩过的温热泥土和哭过的断壁残垣。他微微闭了下眼,再睁开时,屏幕一角,一行蓝色的宋体字小字跳入视野:“2008.6.27,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数字汶川工程启动会”。

会议厅不大,弥漫着空调奋力运转的嗡嗡声和一丝若有似无的热胶气味,吊扇疲惫地搅动着几片蔫蔫的绿萝叶子。几个年轻的工程师在角落低声交谈,其中一个手里还无意识地捻着一小片揉皱的报纸——露出的版面上,能看到奥巴马初选获胜的显眼标题,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事。

“……这是我们的第一步,基于卫星和航空影像,”主持会议的地信中心主任孙正明沉声说道,声音里透着持续熬夜的沙哑,他指尖划过屏幕,“重建整个震区的立体三维底图。精度,争取米级。”

厅里一时静默无声。窗外车水马龙的喧嚣隔着玻璃涌进来,更衬得室内空气的沉凝。这份沉凝压在他们肩上,那是破碎山河的重量。陈长川看见年轻点的工程师,额角细微的汗珠悄悄沁了出来。那图纸承载的未来,重逾千钧。

“下一步,老杨,”孙正明转向角落里一个沉默的身影,“就拜托你了。”

被唤作“老杨”的老人抬起头,饱经风霜的脸像一张粗砺的羊皮纸。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那片灰白色区域的边缘——那里,高山余脉尚存一线苍翠的模糊轮廓。他是杨万春,一个名字快要遗失在岁月里的北川羌笛匠人,也是最后一个能吹奏完整《萨朗》古调的传人。此刻,他被赋予了在地图上圈点勾画的任务:老寨寨门坍塌的石柱,年节歌舞的火塘遗址,埋着老辈人故事的崖壁画石窟……这些无形流淌着千年血脉的印记,是AI无法识别的灵魂密码。

粗糙如砂纸的手指捏着一支细密的绘图笔,在发光的屏幕上方悬停着。他用指尖笨拙地在屏幕上划着圈,一个点、又一个点。汗水沿着他深如沟壑的皱纹慢慢流下来,浑浊的目光似乎穿破了屏幕上的等高线和色块,深深跌落回那个在震波里崩塌的故园街巷。他嘴唇嗫嚅着,极微弱的声音只有近旁的陈长川能捕捉到几个模糊的音节:“……娃儿们跳锅庄的那个坝子……是这儿……寨后,那口老泉还在不……”

与此同时,在城市的另一隅,国家遥感中心的某间实验室里,时间被庞大的数据流无声分解、重塑,化为屏幕上的图景。空调全力运转着,但机器散发出的热量依然固执地充斥其间,低低的机器蜂鸣是这里唯一的背景音。

巨大的屏幕上,像素点正经历一场微观的创世。无数细小光点雨点般洒落、旋转、凝聚,又不断裂开重组……隐隐约约的,一个飞檐翘角,一根木质廊柱的弧度,一截青石板路的肌理,如同被一双无形巨手耐心地捏塑着,开始在混沌中艰难地生长、成形、拼接。那是李念墨带领的数字孪生小组正在运行的AI复原模型——他们的终极目标是重建一个虚拟的北川老街,那里曾凝固着老杨所有的记忆和呼吸。

“数据灌进来了!”一个沙哑的声音抑制不住兴奋地叫道。那是小组成员周桐,黑眼圈浓重,眼珠却亮得惊人。

屏幕角落数据流窗口的数字瞬间瀑布般疯狂下坠。新的数据注入,屏幕中那条正在艰难凝聚的青石板路,如同被雨后的阳光突然照亮,瞬间变得清晰鲜活起来。那些石板的每一道细微起伏、每一条年深月久的磨痕、甚至偶尔一块镶嵌其中的不同色砾石,都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精度,在虚拟空间悄然浮现,无声诉说着漫长岁月里承受过多少人迹的温度与光阴的重量。

“对,就是这感觉……”李念墨几乎屏住了呼吸,手指无意识地撑在桌沿,微微发抖。他身旁一个年轻的组员猛地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似有微光闪动,声音竟带上了哽咽:“李老师,你看那块石头……我家以前……我爷爷就常坐在上面……”

实验室靠墙的老旧电视机屏幕上闪跳着雪花,音量开得极低,但里面传来的低沉男中音新闻播报还是固执地穿透了低沉的机器噪音,断断续续飘进来:“……最新消息……格鲁吉亚……俄罗斯部队……撤离计划……南奥塞梯冲突……” 遥远异国的军事角力在此时此地,遥远得如同宇宙背景杂音,被这间屋子里所有人自动过滤得干干净净。他们眼里只有那条在数码空间中“活”过来的老街。角落里,一个伏案核对数据的姑娘下意识地用冰冷的指尖摩挲了一下自己暖热的胳膊,像是要确证此身仍在人间,而不是掉进了那条虚幻又真实的数字老巷。真实与虚拟在此刻交织缠绕,一种奇异的失重感与慰藉感无声地蔓延开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黄昏降临,“数字汶川”的启动会早已结束,会议室空了下来。窗外晚霞给冰冷的设备镀上了一层近乎柔和的暖铜色。杨万春老人并未离开,枯瘦的身影显得异常单薄,却又带着一种奇异的倔强。他几乎是伏在工作站的屏幕前,那支绘图笔在他指下细细游走,如同过去数十年他用刻刀雕琢一管羌笛般,极富韧性。每一笔落下,仿佛不是在标注冷冰冰的坐标数据,而是在呼唤一个在瓦砾下沉睡的老灵魂归来。

“孙寨的羊道,从这儿开始,拐三个弯,能看到三棵老柏树……”他缓慢而仔细地划着一条模拟蜿蜒的小径轨迹,声音低哑,仿佛在给天地重新描红摹帖,“以前……娃娃们在这条路上跑啊跑……追蝴蝶……”

浑浊的眼泪毫无预兆地冲出眼眶,没有抽噎,只是那么突兀地涌了出来。一滴一滴砸在光滑冰冷的光标手写板上,洇开小小的透明水印。那滴落的泪水,几乎同时砸在远远围着屏幕的几个工程师和陈长川的心上,闷得发疼。老人抬起那只布满沟壑的手,茫然地想去擦拭那些水痕,最终却没有动。他的另一只手,那只曾雕凿过无数青竹羌笛、抚摸过无数纹理的手,却在桌面的虚空里徒劳地摸索着。指尖触不到记忆里羊道上温热的阳光和老柏树的呼吸。他突然俯下身,像溺水者捞取救命稻草,紧紧抓住桌子上的一台平板电脑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平板屏幕上,正是刚刚导入的、李念墨团队复原的那条青石板老街的初步画面。

“孙主任……”陈长川的声音在发颤,喉咙又干又涩,“杨老标注的点位……那条老街的青石板起点……能想办法……刻个标记吗?在实地上?”

一直站在后面沉默凝望屏幕的孙正明心头猛地一震,喉头滚动了一下。他没有片刻犹豫,重重点头,那份郑重像起誓:“能!陈老师,我们能。”

六月底的炽热依旧,但空气中浮动的不再仅仅是焦躁的尘土气。信息中心那些日夜亮着的屏幕背后,无数飞驰的银线穿梭,正从冰冷的数据库深处,艰难地、一寸一寸地,找回被撕裂的大地肌理和人间的烟火。数字在无声流淌,汇聚,堆砌。陈长川最后离开时,瞥见杨万春老人仍长久地伫立在电脑前。屏幕光幽幽映着他沟壑纵横的侧脸,而他的腰背,却挺得笔直,如同山崖上一棵历经风霜却不肯倒下的古木。他手中紧握的、那支伴着他逃离灾区的古老六孔羌笛,不知何时已被握得温润,在屏幕幽冷的微光映衬下,泛着一种孤绝而执拗的光晕。

地图上标注的坐标,早已穿过以太的空间飞向了千里之外满目疮痍的土地深处。数日后,灾后初静的一个午后。震区的某片废墟旁,一小堆新土被堆起。阳光炽烈,一块小小的青条石被几位头戴安全帽、满身灰尘的测绘队员小心翼翼地立在那堆新鲜泥土前,石头上方特意浅浅凿开了一个凹槽。有人步履沉重,却带着一种近乎祭奠的仪式感走来,将一块刚从震区深处清理出来的残损老瓦当,轻轻安放进了那个石头的凹槽里。不远处,一支羌族汉子组成的队伍挥动铁锹,小心地将一棵根部裹着保护泥、枝叶尚且翠绿的幼小杨树栽进挖好的树坑中。树根覆盖下的泥土深处,正是虚拟坐标点所对应的真实土地。泥土落下,掩过根须,也轻轻覆盖了石基。瓦当古朴的纹路在日光下隐隐流转,小杨树枝叶轻摇,无声地锚定于新土。一虚一实,终于在此刻大地微温的气息里对接融合,成为破碎山河涅盘重生中一个倔强的微小起点,以无形和有形的双重姿态,奋力填补着金瓯之上的那道深痕。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