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174章 运河上的风筝(2021年4月1日)

四月的风,不再是怯生生的试探,而是裹挟着北地特有的粗粝,在通州运河两岸肆意奔涌。天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染成了浑浊的橙黄,太阳像一个巨大的、腌得过头的咸蛋黄,勉强悬在西天,光线昏沉而粘稠,给万物镀上一层不真实的金铜色滤镜。运河公园里,往日里清澈的水面此刻也蒙上了灰翳,倒映着昏黄的天空,显得滞重而沉默。

然而,这恶劣的天气丝毫没能阻挡孩子们的热情。岸边的开阔草地上,斑斓的色彩在风沙中顽强地跃动。红的鲤鱼、绿的燕子、黄的蝴蝶、蓝的章鱼……各式各样的风筝在混浊的天幕下挣扎、攀升,细长的风筝线绷得笔直,发出呜呜的哨响,仿佛在与呼啸的风沙角力。孩子们的欢笑和尖叫穿透风沙的帷幕,带着一种原始的、对抗自然的生命力。

在这片色彩斑斓的风筝海洋里,有一只“风筝”显得格格不入,却又异常夺目。

那是一只由冰冷钢铁和废弃机床零件构成的巨鸢!主体骨架是粗壮的、闪着金属冷光的传动轴,翅膀则是几片打磨得相对光滑、但仍带着原始车铣痕迹的齿轮盘和不规则钢板拼接而成。它没有鲜艳的蒙皮,裸露的金属结构在昏黄的日光下反射出硬朗的光泽,关节处甚至还巧妙地用轴承连接,保证了一定的活动性。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昂扬的头部和修长的尾翼,分明被塑造成了“长征五号”火箭的轮廓!几片小小的、同样由金属薄片制成的整流翼,在疾风中微微震颤着,发出细微却清晰的“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如同远古的编钟在风中低吟。

它的主人,王铁柱,正像个老顽童一样,双手紧握着一个硕大、显然是手工改制的线轮,双脚牢牢地钉在地上,身体后倾,与高空中的“钢铁神鹰”较着劲。风沙吹得他眯起了眼,古铜色的脸上却洋溢着孩子般的兴奋和自豪。

“玄策!念墨丫头!快看咱这‘大火箭’!带劲不?”他扯着嗓子大喊,声音在风沙中有些变形,却盖不住那份得意,“哈刀厂的老伙计们攒的废料!我寻思着,扔了可惜,给孩子们做个不一样的玩意儿!瞧瞧这筋骨!”他用力拽了拽风筝线,空中的钢铁巨鸢猛地一个昂首,金属翅膀在风中发出更响亮的“哐啷”声,引得周围的孩子们一阵惊呼和羡慕的目光。

李玄策站在稍靠后的位置,看着王铁柱那熟悉又充满活力的身影,嘴角不由得勾起温暖的笑意。这老伙计,淬了一辈子火,骨子里的那股子把钢铁玩出花来的劲儿,一点没变。风卷着沙粒扑打在脸上,微微刺痛,他下意识地抬手抹了一把,指腹清晰地感觉到掌纹沟壑里嵌着的、尚未完全洗净的深色油渍——那是昨晚帮女儿李念墨修理她那复杂的深空探测器模型时留下的纪念。机油特有的、略带刺鼻的气味似乎还残留在指尖,此刻混着风中的土腥味,竟有种奇异的、生活的真实感。

他的目光越过兴奋的王铁柱,落在不远处河岸边临时搭建的遮阳棚下。那里,气氛与放风筝的热闹截然不同,透着一种沉静的、近乎紧张的专注。

李念墨和她的几个年轻团队成员正围着一套复杂的设备忙碌着。核心是一台正在高速运转的流体动力学模拟器,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此刻正牵动全球神经的画面——巨大的“长赐号”货轮,如同搁浅在狭窄水槽里的钢铁巨鲸,斜斜地卡在代表苏伊士运河的蓝色水道中央。周围密密麻麻挤满了代表其他被困船只的红色光点,将狭窄的河道堵得水泄不通。屏幕上,代表水流速度和方向的动态箭头在货轮周围疯狂地旋转、冲撞,形成一片令人心悸的紊乱涡流,清晰地展示着巨轮陷入的物理困境和脱困的艰难。

“阻力分布极不均衡,船艏陷入更深,传统拖拽方案可能导致结构损伤……”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研究员紧盯着屏幕,语速飞快地向李念墨汇报,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整着模拟参数。

李念墨微微蹙着眉,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和动态模型。风沙不时卷起遮阳棚的边角,吹乱她额前的碎发,她却浑然不觉。她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要剖开那些混乱的涡流,找到那条隐藏的、最优的脱困路径。偶尔,她会拿起手边的电子笔,在触控屏上快速勾勒几笔,标注出关键受力点或提出一个调整角度的设想。她的动作精准而高效,带着科学家特有的冷静和条理。

突然,一个小小的身影像颗炮弹一样冲了过来,是李天枢。他手里紧紧攥着一只普通的三角燕子风筝,小脸被风沙吹得红扑扑的,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与其年龄不符的、近乎急切的光芒。

“姐姐!姐姐!你看!看它们!”他指着天空中那群被风吹得有些凌乱、却仍在努力保持队形的雁群。几只大雁正排着不太规则的“人”字,艰难地在昏黄的天幕下穿行,对抗着紊乱的气流。“它们挤在一起飞!像排队!让那些大铁船也学大雁排队飞出来呀!”他一边喊着,一边猛地一扯手中的风筝线,那只小燕子风筝立刻像得到了指令,奋力向上窜去,在风沙中划出一道倔强的轨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念墨被弟弟的喊声打断,目光从复杂的流体模型上移开,投向高空中的雁群。她微微一怔,眼中闪过一丝若有所思的光芒。群体动力学?协同路径规划?这个源自自然界最朴素观察的提议,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精密计算的心湖,漾开一圈涟漪。她下意识地又看了一眼模拟屏幕上那艘孤立的、被混乱水流包围的巨轮,以及周围那些无序拥挤的红色光点。一个模糊的、关于如何利用协同作用引导船队有序脱困的念头,开始在她脑海中萌芽。

就在这时,李玄策口袋里的手机突然急促地震动起来,特殊的铃声表明是越洋视频。他迅速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出的正是父亲李长庚略显疲惫却精神矍铄的脸庞。背景是熟悉的斯坦福研究所实验室,各种精密的仪器闪烁着幽光。

“爸?您那边是深夜了吧?”李玄策接通视频,将镜头转向河岸边的景象,好让父亲看到这里昏黄的天空、翻飞的风筝和专注的团队。

“无妨,正好观测一个关键实验。”李长庚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电流的杂音,却依旧清晰沉稳。他的目光敏锐地捕捉到了李念墨身后模拟器屏幕上的画面。“苏伊士运河?你们也在关注这个?”

“念墨的团队在做流体模拟分析。”李玄策简单解释,同时将镜头微微转向正看着雁群出神的女儿。

李长庚点点头,眼中流露出赞赏:“巧了。我们这边刚完成一项纳米集群协同运动的突破性测试。”他说着,对旁边示意了一下。镜头一转,对准了实验室里一个透明的水槽。只见无数微小的、如同银色尘埃般的纳米机器人,正悬浮在水中。随着操作员输入指令,这些“尘埃”瞬间被激活,如同被无形的指挥棒引导,迅速汇聚、排列,先是组成一个紧密的球体,接着又流畅地变形,如同训练有素的鱼群,灵巧地绕开水槽中故意设置的障碍物,最终精准地穿过一个极其狭窄的通道口。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充满了令人惊叹的秩序感和协同性,如同微观世界的一场精密芭蕾。

“看!”李长庚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群体智能,协同脱困。在微观尺度上,它们找到了阻力最小的集体路径。这个原理……”

“可以放大到宏观世界!”李念墨不知何时已经凑到了李玄策身边,她盯着手机屏幕上那神奇的一幕,眼中爆发出炽热的光芒,刚才因弟弟的话而产生的模糊念头瞬间变得清晰无比。她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带着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群体动力学!引导船队像雁群、像纳米集群一样协同运动,形成有序队列,相互借力,共同克服局部阻力!而不是各自为战,互相干扰!” 她猛地转头,看向自己团队的模拟屏幕,手指飞快地在控制台上操作起来,输入新的协同算法参数。屏幕上,代表被困船只的红色光点开始尝试着移动、调整位置,试图寻找一个更优化的集体脱困模式。

李玄策看着女儿眼中闪烁的光芒,听着她激动的话语,又看看手机屏幕上父亲实验室里那灵动的纳米集群,最后,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王铁柱手中那盘绕的风筝线,以及天空中那只在风沙中昂首挺立、叮当作响的钢铁巨鸢。

交错的风筝线在昏黄的背景下交织成网,坚韧的丝线承载着钢铁的重量,也承载着孩童的梦想和王铁柱匠心独运的巧思。这景象,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他记忆深处尘封的一页。

时间猛地倒退回1991年那个闷热的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他,还是上城集装箱码头一个满身油污的年轻技术员。码头巨大的龙门吊像钢铁森林,烈日炙烤着水泥地面,蒸腾起扭曲的热浪。一艘满载的巨轮即将靠岸,吊装方案却出了问题——传统的单点起吊无法平衡一个形状极其不规则的特大型设备集装箱,强行起吊极有可能导致倾覆。

年轻的李玄策蹲在码头边,汗水浸透了他洗得发白的工装后背。他捡起一块石灰石碎片,在滚烫的水泥地上画了起来。没有电脑,没有模拟软件,只有最原始的手绘。他画的是集装箱的重心点,画的是吊臂的受力角度,画的是钢丝绳的缠绕方式……最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多点协同、动态平衡的吊装方案:利用数台龙门吊同时作业,通过精确控制每台吊机的起吊速度和角度,像多位舞者默契配合一样,让那个庞然大物平稳离地、安全落舱。方案的核心,就是“协同”与“平衡”。

此刻,看着女儿屏幕上尝试协同运动的船只光点,看着父亲实验室里协同穿越障碍的纳米集群,再看着王铁柱手中那根控制着钢铁巨鸢、在狂风中保持平衡的风筝线……三十年前水泥地上那些粗糙的线条,仿佛穿越时空,与眼前的一切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协同……”李玄策喃喃自语,声音很轻,却仿佛带着千钧之力。科学的精妙、自然的智慧、民间的巧思,在“协同”这个古老又永恒的主题下,殊途同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爸,您看这个线轮!”李天枢不知何时跑到了王铁柱身边,他眼尖,指着王铁柱手中那个硕大、显然是自制的金属线轮,大声说道。那线轮主体像是某种重型机械上的齿轮改造的,边缘已经被手掌磨得光滑。而在线轮的侧面,靠近摇柄轴承的地方,赫然刻着一行清晰的德文字母,虽然有些磨损,但在昏黄的光线下依然可辨:

Rhein - 1998

(莱茵河 - 1998)

李玄策心头猛地一跳!1998年……那场席卷长江、惊动世界的特大洪水!他清晰地记得,当时作为三峡防汛局局长的他,主持了一场国际性的防洪减灾技术交流培训班。来自世界多国的水利专家齐聚三峡。其中一位德国专家,来自莱茵河流域,对三峡的巨型闸门系统赞不绝口,两人曾就河流治理、防洪调度有过深入的探讨。临别时,那位严谨的德国工程师似乎送过他一件小纪念品……记忆有些模糊了,但“莱茵河-1998”这个印记,像一道无声的闪电,瞬间照亮了某个被遗忘的角落。

为什么这个印记会出现在王铁柱的风筝线轮上?是巧合,还是冥冥中的某种预示?他猛地想起除夕夜饺子馆里,儿子李天枢蘸醋画下的那个漩涡,以及那句模糊的预言:“六月火在水里烧,好多铁鱼翻肚皮。” 莱茵河……六月……火在水里烧?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混合着风沙的冰冷,悄然爬上李玄策的脊背。

就在这时,一阵更加尖锐、仿佛带着金属撕裂感的鸣笛声,猛地从李念墨放在操作台上的手机里爆发出来!那是通过海事频道实时传输的、来自苏伊士运河现场的货轮汽笛声!绝望、焦躁、穿透力极强,瞬间盖过了运河公园的风声、孩子们的欢笑声、甚至风筝线的呜咽!

这凄厉的鸣笛,与王铁柱那只钢铁巨鸢在狂风中发出的“叮叮当当”的金属碰撞声,诡异地交织在一起,一远一近,一尖锐一沉闷,仿佛来自不同时空的悲鸣与呐喊,共同刺破了这昏黄沙尘笼罩的运河黄昏。

李玄策的目光,深深地锁死在那个刻着“Rhein - 1998”的风筝线轮上。父亲李长庚在视频那头也沉默下来,眉头紧锁,显然也听到了这穿越时空而来的、令人心悸的笛鸣。李念墨停下了手中的操作,抬头望向昏黄的天空,仿佛在聆听这来自远方的求救信号。李天枢则下意识地抓紧了手中的风筝线,小小的身体绷得笔直,清澈的瞳孔里映着漫天风沙,也映着某种难以言喻的、对未来的忧惧。

风沙更急了,将那只钢铁的“长征五号”风筝吹得更高、更远,它在浑浊的天幕下剧烈地摇摆着、挣扎着,金属构件相互撞击,发出持续不断的、如同战鼓般的“哐啷”巨响。那声音,沉重地敲打在每个人的心上。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