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173章 疫苗车的长龙(2021年3月15日)

三月的风,带着点怯生生的暖意,刚刚开始试探着揉搓京城里那些僵硬的枝条。朝阳社区接种点外,几棵高大的梧桐树,枝头爆出嫩黄的新芽,怯生生地舒展着,映衬着底下那一排天蓝色的帐篷,显出几分鲜活的生机与奇异的对比。巨大的疫苗冷藏车尾部,排气管不时喷吐出一股股白雾,袅袅升腾,旋即又被微风吹散,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柴油味,并不难闻,反而有种奇异的、类似消毒水的秩序感。

队伍很长,蜿蜒着,从帐篷门口一直排到了社区小花园的边缘,在早春尚显稀疏的树影下缓慢地向前蠕动。这队伍的颜色是沉静的,灰的、蓝的、黑的棉袄外套居多,偶尔点缀着几点鲜亮的围巾或帽子。人们安静地等待着,低声交谈的嗡嗡声汇成一片低沉的背景音,像一盘被岁月摩挲了无数遍、声音有些含混模糊的旧磁带,在时光的转轴上缓缓播放着“等待”这首永恒的曲子。

李玄策穿着那件肘部打了同色布料补丁的旧西装——那补丁还是1998年荆江大堤上,为了扛沙袋抢时间,在粗糙的水泥堤面上生生磨破的,方清墨后来一针一线细细缝好。他站在人群稍外侧的梧桐树下,目光沉静地扫过这平静而蕴含着巨大力量的“人龙”。作为国家智囊团的首席顾问,此刻他更像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观察着这具象化的国家意志与人民信任如何在细微处流淌、融合。

忽然,一只粗糙、布满老茧、带着惊人力量的大手从旁边猛地伸过来,铁钳般一把抓住了他的小臂!

“玄策!李玄策!真是你小子!”

这声音洪亮,带着金属撞击般的硬朗质感,瞬间盖过了周围的嗡嗡声。李玄策心头一跳,猛地转头。

一张被岁月和某种特殊环境雕刻得棱角分明的脸映入眼帘,浓眉大眼,鼻梁挺直,皮肤是常年接近高温才有的那种深沉的古铜色,额角一道浅浅的旧疤,像凝固的闪电。

“铁柱?!”李玄策眼中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惊喜,如同阴霾天空骤然裂开一道阳光,“王铁柱!是你!”

“哈哈哈,可不就是咱这老铁疙瘩!”王铁柱咧开嘴大笑,露出一口依然坚固的白牙,仿佛当年哈市第一精密刀具厂里那个浑身冒着热气、在淬火池边挥汗如雨的年轻淬火工艺师又回来了。他不由分说,另一只手“唰”地一下撸起自己左臂的袖子,将小臂内侧一块铜钱大小、深褐色凹凸不平的疤痕直直怼到李玄策眼前。“瞅瞅!瞅瞅!当年试新配方,那淬火油溅的,疼得咱嗷嗷叫!可你看现在——”他的手指带着钢蓝色金属屑的粗粝指尖,极其小心地、近乎温柔地点了点自己刚刚接种完疫苗、还贴着方形小纱布的左上臂,“这针眼儿,细得跟头发丝似的,这技术!啧啧,比咱当年磨的车刀刃口还精细,还快!这世道,真是变了天喽!”

那疤痕在李玄策眼前晃动,像一块嵌入血肉的旧勋章,诉说着钢铁与高温的故事。他看得分明,在那深褐色的疤痕边缘,还粘着几粒极其微小的、闪烁着钢蓝色幽光的金属屑末——那是哈刀厂特种钢材淬火时特有的粉尘印记,如同战士身上洗不掉的硝烟味,早已成为王铁柱生命的一部分。一股强烈的暖流混合着酸涩猛地涌上李玄策的喉咙。他用力回握住王铁柱那只依旧如铁钳般有力的手,掌心传来老茧的坚硬和熟悉的温度。

“是啊,铁柱,变了,都在变好……”他的声音有些发哽,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终只化作一句,“看见你,真好。”

就在这时,一阵悠扬而带着岁月磨蚀感的乐音,像一缕带着尘埃的阳光,穿透了人群的低声细语和冷藏车低沉的引擎声,清晰地飘了过来。是评剧,是《花为媒》里“报花名”那最经典的唱段,那婉转的腔调仿佛自带褪色的滤镜,一下子将人拉回某个泛黄的年代。

“春季里风吹万物生,花红叶绿草青青……”

李玄策和王铁柱不约而同地循声望去。

队伍中段,靠近一棵老槐树的石墩旁,坐着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盲人老者。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但异常整洁的深蓝色中山装,微微佝偻着背,怀里抱着一把同样显得古旧、琴筒磨得油亮的二胡。他枯瘦的手指灵巧地在琴弦上滑动、推拉,那饱含沧桑却又带着坚韧生命力的曲调便从琴筒里流淌出来,在早春微凉的空气里盘旋。他的脚边,安静地放着一个约莫一尺见方的铁盒子。盒子是军绿色的,边角有几处凹陷和掉漆,但表面擦拭得干干净净。盒子正中央,一行褪色却依旧清晰的白漆字迹,像某种无声的宣言,直直撞入李玄策的眼中:

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989

这行字像一道无声的闪电,瞬间击中了李玄策的心脏。津城非遗中心……1989……赵小满!那个永远定格在2009年、笑容爽朗、对曲艺痴迷到骨子里的大学同窗!记忆的闸门轰然洞开。仿佛就在昨天,赵小满还抱着他那台笨重的开盘录音机,兴奋地跟他描述在津门茶馆录下的一段难得的老艺人唱腔,眼睛里闪烁着纯粹的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一股难以言喻的冲动驱使着李玄策。他轻轻拍了拍王铁柱的手臂,示意他稍等,然后深吸一口气,朝着那流淌着旧日旋律的角落走去。他尽量放轻脚步,生怕惊扰了这份沉浸在时光里的安宁。

老者似乎有所感应,手上的弓弦并未停下,只是微微侧了侧头,用耳朵捕捉着靠近的脚步声。一曲终了,余音袅袅。

“老人家,打扰了。”李玄策蹲下身,让自己的视线尽量与老人平行,声音放得又轻又缓,带着发自内心的尊重,“您这二胡拉得真好,有味道。”

老人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像平静湖面漾开的涟漪。“老调子了,瞎拉着解闷儿,也给大家伙儿解解乏。”他摸索着,将二胡小心地靠放在石墩上。

“您也是来打疫苗的?”李玄策的目光落在老人搁在膝盖上的登记表格上。那表格是崭新的,带着油墨味,但上面只有姓名栏歪歪扭扭地写了三个字:孙茂林。其他部分一片空白。

“是啊,”老人点点头,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坦然,“闺女给报的名,非让我来。可这表格……”他有些无奈地笑了笑,手指无意识地摸索着纸张的边缘,“我这眼睛,看不见,闺女工作又忙,本来说好她今天请假陪我,可单位临时有急活儿……唉,我这老废物,连个表都填不了。”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李玄策心头一紧,连忙道,“我来帮您填吧,您说,我写。这不费事。” 他自然地伸出手,想从老人膝上轻轻拿起那份表格。

“哎,哎,那太麻烦您了!太谢谢了!”老人感激地摸索着,将表格递向李玄策声音的方向。

李玄策接过那几张薄薄的纸,指尖传来纸张特有的微凉触感。他掏出随身携带的钢笔——一支用了很多年的普通英雄牌,笔帽都有些磨损了。他蹲在老人面前,石墩的凉意透过裤管渗进来。他轻声询问着,声音在嘈杂的背景中显得格外清晰而温和:

“姓名是孙茂林,对吧?年龄?”

“七十三喽。”

“住址?”

“就这朝阳社区,六号楼三单元……”

“联系电话?”

“138……”老人流利地报出一个号码。

“紧急联系人?”

“就填我闺女,孙晓芸。”老人毫不犹豫地回答,脸上露出温暖的神色,“这孩子,孝顺,就是工作太忙了……”

李玄策依言,在“紧急联系人”一栏工整地写下“孙晓芸”三个字。他的笔迹沉稳有力。紧接着,他的目光落在旁边的“关系”栏上。他习惯性地提笔,准备写下“女儿”二字。

然而,就在笔尖即将触碰到纸面的瞬间,他的视线无意识地向下扫了一行——那是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详细信息的区域。在“工作单位”那一格里,一行娟秀的小字已经预先填写好了:

工作单位: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李玄策的手,猛地顿住了!钢笔的笔尖悬在纸面上方不到一厘米的地方,一滴微小的蓝黑色墨汁,在重力作用下,无声地凝聚在铱粒尖端,摇摇欲坠。

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孙晓芸……赵小满之女!

这几个字,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在了他的视网膜上,直直烙进他记忆的最深处。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了。冷藏车的引擎声、人群的低语声、甚至王铁柱在不远处投来的关切目光,都瞬间被推远,模糊成一片遥远的背景杂音。眼前只剩下这行娟秀的字迹,以及那军绿色铁盒上褪色的“津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989”字样。

他仿佛看见1991年刚毕业时,赵小满拿着分配到津城非遗中心的报到证,意气风发地拍着自己的肩膀:“玄策,等我录全了津门的曲艺宝藏,请你听个够!”那爽朗的笑声犹在耳边。又仿佛看见2009年那个噩耗传来的阴冷下午,方清墨紧紧抓着他的手,眼泪无声地滚落……小满牺牲了,为了追索一份流落海外的珍贵曲艺孤本录音带,倒在了异国的街头。他留下的,只有那台视若珍宝的录音机,和满抽屉标记着艺人姓名、唱段、采录时间的磁带……

“同志?同志?”老人有些疑惑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将李玄策猛地从汹涌的回忆漩涡中拽了回来。他这才惊觉,那滴凝聚的墨汁终于承受不住重量,“嗒”地一声,轻轻滴落在“关系”栏空白的横线上,晕开一个小小的、深蓝色的圆点,像一滴无声的泪。

“啊!对不起!”李玄策心头一颤,为自己的失态感到一阵愧疚。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喉咙深处的哽咽和眼底骤然涌上的酸热。那酸热感如此汹涌,几乎要冲破堤坝。他用力眨了眨眼睛,将翻腾的心绪死死压回心底。指尖因为用力握着钢笔而微微泛白,指关节都有些僵硬。

“没……没关系,”他极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如常,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刚刚笔尖有点堵,好了。”他稳住微微颤抖的手,在“关系”栏里,极其郑重地、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两个力透纸背的字:女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写完这两个字,仿佛耗尽了巨大的力气。他下意识地将表格翻过来,放在膝盖上,想借着这个动作平复一下翻江倒海的心绪。目光却不由自主地再次落在那军绿色的铁盒上。它那么安静,像一个沉默的时光胶囊,装载着故人的遗志和一个女儿对父亲事业的延续。

“老人家,”李玄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温柔,他轻轻指了指铁盒,“您这盒子……是津城非遗中心的?”

“是啊!”老人的脸上立刻焕发出一种自豪的光彩,仿佛那盒子是件了不起的宝贝,“我闺女单位发的,老物件了!结实!闺女在里头工作,搞录音啊、整理老段子啊,跟她爹我一个样儿,就爱听个响儿。”他摸索着拍了拍铁盒,“这里头啊,都是她的宝贝疙瘩,老磁带!她说,这都是命根子,是……是‘抢救’下来的声音!这不,怕我一个人等着闷,非让我带上她心爱的二胡和录音机,拉点老调子,说这叫……叫‘田野调查’的延续?嗨,咱也不懂这些词儿,闺女高兴就行!”

“田野调查的延续……”李玄策喃喃地重复着,心口像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撞了一下,又酸又胀,带着一种迟来的、沉甸甸的慰藉。小满当年扛着录音机四处奔波的画面,与眼前这位拉着二胡的盲眼老人、还有那位未曾谋面却继承了父亲衣钵的孙晓芸,瞬间重叠在一起,构成了一条清晰而坚韧的传承之线。原来有些东西,从未真正逝去。

就在这时,似乎是为了印证老人对“宝贝疙瘩”的珍视,也可能是二胡琴筒本就有些松动。当老人下意识地将二胡重新拿起,想要调整一下抱姿时,琴筒下方那个小小的音窗孔洞里,无声地滑落出一小卷东西。

它轻飘飘地落在铺着几片梧桐落叶的地面上,像一片枯叶,并不起眼。

李玄策眼疾手快,下意识地弯腰将它捡了起来。入手是熟悉的塑料质感,小小的方形,比火柴盒略大些。那是一盘老式的录音磁带。深棕色的塑料外壳已经泛黄发脆,边角甚至有细微的磨损裂痕。透过半透明的塑料外壳,能看到里面缠绕的褐色磁带。最让人心头巨震的,是外壳上用白色医用胶布贴着的标签。胶布也已泛黄,上面的字迹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笔迹是李玄策永生难忘的、属于赵小满的那种带着点不羁飞扬的字体:

采录人:赵小满

曲目:津西大鼓《薛礼叹月》(全本)

艺人:张连贵(时年78岁)

时间:1989年11月3日

地点:杨柳青镇石家大院后巷

墨蓝色的字迹,穿越了整整三十二年的漫长时光,带着纸张和磁带特有的、淡淡的霉旧气味,无比清晰地烙印在李玄策的瞳孔里。每一个字,都像一根烧红的针,扎进他的心脏。他仿佛看到那个深秋的傍晚,年轻的赵小满裹着旧棉袄,呵着白气,在古巷深处,如获至宝地录下老艺人苍凉沙哑的唱腔,眼睛里闪烁着星辰般的光芒。那光芒,如今似乎就在这盘小小的、泛黄的磁带里,微弱却倔强地闪烁着。

“同志?是掉了啥东西吗?”老人敏锐地察觉到李玄策瞬间的僵硬和那不同寻常的沉默,有些不安地问。

“……没,没什么。”李玄策的声音低沉得几乎听不见,带着一种极力压抑的沙哑。他飞快地将那盘小小的磁带握紧在手心,那坚硬的棱角硌着他的掌纹,带来一种奇异的、刺痛的真实感。他迅速地将磁带小心地塞回二胡琴筒的音窗里,动作轻柔得像在安放一个沉睡的婴儿。“是……是您二胡里掉出个旧垫片,我给您塞回去了。”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心口闷得发疼。

“哦哦,谢谢,谢谢您了!”老人松了口气,感激地摸索着琴筒,“这老伙计,年纪也大了,零件都松了。”

李玄策将填好的表格仔细折好,郑重地放回老人手中,指尖不经意触碰到老人布满厚茧、关节粗大的手指,那是一种属于民间艺人、也属于生活本身的力量。“孙老伯,表格填好了,您拿好。待会儿护士会叫号的。您……您闺女,孙晓芸,在津城非遗中心,做得很好!真的……很好!”最后几个字,他说得异常缓慢而用力,每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最深处挤出来的,带着沉甸甸的份量。

老人脸上绽开纯粹而温暖的笑容,像秋日里盛开的菊花:“谢谢您!您真是个大好人!晓芸这孩子啊,像她亲爹,有股子钻劲儿!她常念叨,说这工作啊,是守着老祖宗留下的声音,丢不得,丢不得啊!”

“是啊,丢不得……”李玄策低声重复着,缓缓站起身。膝盖因为蹲得太久有些发麻,但他浑然不觉。他最后看了一眼那军绿色的铁盒和靠在石墩上的二胡,仿佛要将这画面镌刻在心里。然后,他转过身,脚步有些沉重地走向一直等在几步开外、脸上带着关切和询问神色的王铁柱。

王铁柱显然也注意到了李玄策瞬间的情绪波动和那不同寻常的失神。他什么也没问,只是伸出那只布满老茧的大手,用力地、重重地拍了拍李玄策的肩膀。那厚实手掌拍在肩胛骨上的力道,带着一种男人间无需言语的理解和支持,像一股坚实的暖流,传递过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就在这时,一阵略显嘈杂的电视新闻播报声,从疫苗接种点旁边的“观察留观区”帐篷里传出来,音量被刻意调大了些,似乎是为了给留观的市民们提供一点信息。一个语速很快的新闻主播的声音,清晰地切割开接种点的背景音:

“……最新消息!因巨型货轮‘长赐号’意外搁浅堵塞航道,连接红海与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目前陷入完全瘫痪状态!这是该运河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堵塞事故!近两百艘各类船只被迫滞留两端,全球供应链面临严峻考验!专家分析,此次事件将对国际航运及全球贸易产生难以估量的连锁冲击……”

伴随着主播急促的语调,帐篷里悬挂的小型液晶电视屏幕上,清晰地播放着卫星俯瞰图:蜿蜒的运河如同一条被掐住了七寸的巨蛇,庞大的“长赐号”货轮像一块巨大的、不合时宜的积木,死死地横卡在狭窄的河道中央,周围密密麻麻挤满了动弹不得的船只,如同被冻结在琥珀里的蚊蝇。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拥堵感和混乱感。

这突如其来的全球**件新闻,瞬间吸引了留观区所有人的目光,低低的议论声嗡地一下响了起来。排队的人群也受到波及,纷纷踮起脚尖或侧耳倾听。

李玄策和王铁柱也被这新闻吸引,停下了脚步,抬头望向电视屏幕。画面中那艘庞然大物无助地斜插在运河中的景象,确实触目惊心。

然而,就在李玄策的视线掠过电视屏幕下方攒动的人头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极其迅速地跃入他的眼帘。

在不远处一顶蓝色帐篷的背阴处,李念墨正靠着一根支撑杆,微微低着头。她穿着简单的米白色风衣,长发随意地束在脑后,几缕碎发垂落在额前。她似乎对电视里播放的全球性危机并不太在意,或者说,她的注意力已经完全被另外的东西吸引了。她的左手拿着一个巴掌大的速写本,右手握着一支炭笔,正以惊人的速度在本子上飞快地勾勒着。笔尖摩擦纸张发出急促而细密的“沙沙”声。

她画得非常专注,时而抬头瞥一眼电视屏幕上的货轮搁浅画面,时而低头疾书。李玄策视力极好,隔着几米的距离和晃动的人影,他清晰地捕捉到女儿笔下迅速成型的图像:正是那艘困在苏伊士运河中央的“长赐号”巨轮的轮廓!线条简洁而精准,瞬间抓住了巨轮受困的姿态和那份庞大的笨拙感。但更让李玄策目光微微一凝的是,在货轮草图旁边那片留白的区域,李念墨用极其轻快灵动的笔触,勾勒了几个非常小的、如同蜂群或鱼群般的动态点状结构,旁边还潦草地标注了几个英文缩写和数学符号。李玄策一眼认出,那似乎是某种关于群体协同运动、流体阻力最小化路径的动力学模型草图雏形,带着她鲜明的、将复杂理论瞬间视觉化的思维特点。

女儿那专注的侧脸,在帐篷投下的阴影里显得异常沉静,明亮的双眸紧紧盯着纸面,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她笔下的线条和亟待解决的空间难题。电视里主播焦急的声音,周围人群的议论,似乎都成了遥远的背景音。李玄策心中那因为赵小满遗物而翻涌的悲怆与怀念,在这一刻,被女儿身上散发出的那种纯粹理性的、充满创造力的光芒悄然抚平了一些。时代的浪潮奔涌向前,上一代人的血与火、歌与泪沉入河床,而新一代的智慧与担当,正破水而出,迎向新的激流险滩。

他下意识地微微侧身,想看得更真切些。就在他调整角度的瞬间,眼角的余光瞥见了停在旁边的那辆巨大的白色疫苗冷藏车。车身光洁如镜,反射着梧桐树新绿的嫩芽和蓝天白云的碎片。

而就在那明亮晃动的反光镜里,在扭曲变形的树影和天空背景中,李玄策看到了一个极其微小、却无比清晰的影像——一张被塑封保护着的旧证件照片,用透明胶带端正地贴在反光镜背面的金属支架上。照片上是一个年轻许多的李玄策,穿着湿透的、沾满泥浆的深蓝色防汛制服,背景是浑浊翻滚的洪水,他站在简陋的沙袋堤坝上,眉头紧锁,眼神却锐利如鹰,正对着手中的步话机大声呼喊着什么。照片下方,一行印刷体小字在反光中隐约可辨:

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指挥部

工作证

冰冷的镜面,滚烫的记忆。二十三年时光,仿佛就在这方寸之间折叠。镜中的青年防汛局长与镜外的智囊首席顾问,隔着岁月洪流,在梧桐树的新绿与疫苗车的冷光中,无声地对望。冷藏车引擎低沉地轰鸣着,排出的白雾被风揉碎,飘散在带着消毒水味道的空气里。那盘尘封的《薛礼叹月》磁带似乎仍在无声地旋转,而速写本上苏伊士运河的巨轮,正等待着一股新的力量,引领它挣脱淤塞的泥潭。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