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07章 清风行动:润物细无声(2016年11月11日)

初冬的雨,细密如织,悄无声息地笼罩着这座江南小城——临江。空气里弥漫着湿冷的泥土气息和淡淡的桂花残香,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褪尽了夏日的浓绿,枯黄的叶片被雨水打湿,沉沉地贴在灰黑色的柏油路上,又被匆匆行人的脚步带起,沾着泥水,翻滚几下,归于沉寂。一辆黑色的普通轿车,没有前导,没有随行,如同融入这雨幕的一滴水珠,悄然驶入老城区一片略显陈旧的居民区。

车内,李玄策望着车窗外被雨水洗刷得格外清晰的街景,目光沉静。雨水顺着车窗蜿蜒流下,模糊了远处那些贴着白色瓷砖、样式雷同的居民楼,却让近处低矮的屋檐下晾晒的几件旧衣服、墙角顽强探头的几丛野菊、以及巷口那棵挂着零星红柿的老柿树,在朦胧中透出一种真实的生活质感。他此行,并非为了视察宏大的工程,亦非参与重要的外交斡旋,他只想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触摸这个国家最细微的肌理,感受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呼吸与心跳。副驾驶上坐着秘书小周,一个跟了他多年的年轻人,此刻也屏息凝神,知道首长此行,只为“听真话,看实情”。

车子在一处挂着“梧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牌子的院落外停下。牌子略显陈旧,红漆有些剥落。院子不大,甚至有些局促,几辆自行车随意地靠在墙边,被雨水淋得湿漉漉的。门廊下,一个穿着深蓝色旧夹克、约莫五十多岁的男人正弯腰收拾着一块被风吹歪的“便民信息栏”展板,雨水打湿了他花白的鬓角和宽阔的肩膀,他却浑然不觉。展板上密密麻麻贴着各种通知、告示、寻物启事、社区活动照片,甚至还有一张手写的“免费代收快递”纸条,字迹有些歪扭,却透着股实在劲儿。男人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带加固着展板的边角,动作带着一种工匠对待器物的专注。

小周正要下车表明身份,李玄策轻轻抬手制止了他。他推开车门,撑开一把普通的黑色雨伞,径直向那人走去。雨水落在伞面上,发出细碎的沙沙声。

“师傅,忙着呢?”李玄策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种自然的随和,仿佛只是路过打声招呼。

男人闻声直起腰,脸上带着被雨水和冷气激出的微红,看到李玄策,眼神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被一种温和的笑意取代。他认得这张经常出现在新闻画面里的脸,但此刻,这张脸上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威严,只有一种专注的询问意味。

“哎,您好您好!这点小事,风大,吹歪了。”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在夹克侧边擦了擦,想伸手又似乎觉得手脏,有些局促地笑了笑,“您是……?”

“路过,进来看看。”李玄策的目光扫过展板上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最后落在那张“免费代收快递”的纸条上,“这张条子,是您写的?”

“是是,”男人有些不好意思,“楼里年轻人多,上班忙,快递到了家里没人,总丢也不是个事儿。我这儿反正天天有人,顺手的事儿,能帮一把是一把。”他话语朴实,没有任何修饰,却像这初冬的雨,无声地浸润人心。

李玄策点点头,目光温和:“贵姓?”

“免贵姓陈,陈建民,是这里的街道办主任。”陈建民引着李玄策往服务中心里走,“您看这雨,快里边请,别淋着了。”

服务中心不大,甚至可以说简陋。墙壁有些泛黄,几盆绿萝倒是长得精神,努力增添着生机。几张老旧的办公桌拼在一起,文件资料堆叠得整齐有序。最显眼的是一面墙,挂满了褪色的锦旗——“为民解忧好公仆”、“社区贴心人”、“排忧解难暖人心”……落款大多是居民个人或楼栋小组。另一面墙则是一张巨大的手绘社区网格图,用不同颜色的图钉标注着低保户、独居老人、残疾人、军烈属的位置,旁边还贴着几张泛黄的合影,是社区组织的老人集体生日会、义务扫雪活动。

“条件简陋,让您见笑了。”陈建民搓着手,从角落的暖水瓶里倒了杯热水递给李玄策。他的手很粗糙,骨节粗大,指缝里似乎还留着收拾展板时沾上的泥灰。

“挺好的,”李玄策接过纸杯,暖意透过杯壁传来,“锦旗不少,都是老百姓送的?”

陈建民憨厚地笑了笑:“嗨,都是些小事。张大爷家的下水道堵了,李婶家灯泡坏了够不着,王奶奶要去医院没人陪……大家伙儿信任咱,咱就得对得起这份信任不是?都是街坊邻居,能帮就帮一把。”他指着网格图,“这图上的人啊,家里啥情况,心里都得有本账。像住三号楼二单元的李秀兰大娘,独居,腿脚不好,儿女都在外地,每周都得去看看,米面油缺不缺,药够不够。住五号楼的老赵头,以前的老志愿兵,脾气倔,但人好,组织老党员读报学习,他最积极……”

李玄策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标注点。这不是一张冰冷的地图,而是一幅用责任和温情编织的民生图卷。他注意到陈建民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是他年轻时穿着工装,站在一台庞大的机器旁,笑容青涩而自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主任以前在工厂干过?”李玄策指着照片问。

“是啊!”陈建民眼睛亮了一下,“在咱们市的老机械厂,干了二十多年钳工!后来厂子改制……这不,就转到街道了。一晃也十来年咯。”语气里没有失落,只有一种岗位转换后的坦然。

“钳工?”李玄策的嘴角微微扬起一个理解的弧度,那是一种同行才有的共鸣,“我也在码头做过技术员,整天和吊车、集装箱打交道。机器坏了,光靠图纸不行,得趴上去听、摸、看,得懂它的‘脾气’。后来管防汛,堤坝、水文站,哪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酿成大祸。道理是一样的。”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缓,带着追忆的温度,“技术员要懂机器,干部要懂人心。机器运转有规律,人心呢?看似复杂,其实所求不过‘温饱’、‘安居’、‘被尊重’、‘有盼头’几样罢了。把老百姓这点实实在在的需求放在心上,做到位了,人心自然就顺了,社区就稳了。”

陈建民听得连连点头,眼神里充满了遇到知音般的激动:“您这话说到根子上了!咱街道这点工作,可不就是围着这些转嘛!让大伙儿日子过得顺心、安心,比啥都强。”

窗外的雨似乎小了些,变成了更细的雨丝。服务中心里,只有墙上老式挂钟的滴答声,和两人关于工厂往事、社区琐事的低声交谈,温暖而踏实。李玄策没有问任何汇报材料上的数字,他只是在看,在听,感受着这位基层街道办主任身上那份沉甸甸的、沾着泥土和汗水温度的“责任”二字。

下午,在区里一间朴素的小会议室。十多位年轻的街道、社区干部正襟危坐,气氛有些紧张。他们知道今天来座谈的这位“顾问”分量极重,却又摸不清他突如其来的考察意图。雨水在玻璃窗上汇成细流,模糊了外面的世界。

李玄策走进来,没有坐主位,随意地拉过一张椅子坐下,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年轻而略带拘谨的脸庞。

“大家不用紧张,”他开口,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刚才在梧桐街道,我碰到一位老主任,叫陈建民。他冒雨在门口加固被风吹歪的宣传栏,怕居民看不清通知。他桌上压着工厂当钳工时的老照片。他网格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谁家老人要常去看,谁家生活困难要帮扶。他替街坊邻居免费收快递,说是‘顺手的事儿’。”

年轻干部们安静地听着,眼神里流露出好奇和思索。

“我跟陈主任聊起以前当技术员修机器的日子,当防汛干部守堤坝的日子。”李玄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而柔和,仿佛穿透了时光,“那时候,机器出了问题,图纸是死的,你得贴近它,听它的声音,感受它的震动,才能真正找到病根。堤坝有隐患,光看报告不行,得亲自踩在泥水里,一寸寸地查,看水流的方向,看土质的松紧。这些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真知在脚下,真情在民间。”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袅袅升起的热气。“我们的老祖宗在《道德经》里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什么是‘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不搞花架子,不追求表面轰轰烈烈。就像这雨水,”他指了指窗外,“它无声无息地落下,滋润着大地,万物生长,这是它的‘为’。真正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你坐在哪个位置上,发号施令的声音有多大。它来自于你实实在在做了什么,来自于你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心里装了多少百姓的冷暖,来自于像陈建民主任那样,几十年如一日,把一件件‘顺手的事’做到街坊邻居的心坎里。”

会议室里落针可闻。年轻干部们脸上的拘谨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触动的沉思。有人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

“我们常说,要营造清风正气。”李玄策的声音依旧平缓,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这股‘清风’从哪里来?不是靠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靠疾风骤雨式的运动。它应该像这初冬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它来自于制度的土壤——要建立一套更科学、更接地气的考核评价体系,把那些真正扎根基层、默默奉献、老百姓竖起大拇指的‘陈建民’们识别出来,重用起来。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舞台、有奔头。同时,也要让那些庸碌无为、甚至损害群众利益的人,如同秋风扫落叶般自然地被淘汰,让人才流动如同四季更替,自然而然,畅通有序。好的制度,就是最好的‘不言之教’。”

他放下茶杯,目光再次扫过众人:“你们年轻,是希望。未来在你们肩上。多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的家长里短,看看他们的喜怒哀乐。把老百姓当成自家人,把他们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成自己心头的大事去办。能做到这一点,”他微微一笑,那笑容里有期许,也有沉甸甸的托付,“你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一股滋润一方的‘清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窗外,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缕微弱的阳光艰难地穿透云层,斜斜地照射在湿漉漉的梧桐树叶上,泛起一片细碎的金光。会议室里,年轻干部们的眼神变得明亮而坚定,仿佛被那穿透云层的光,也照亮了心底的某个角落。一种无声的、却足以改变某些东西的力量,在这雨后的宁静中悄然滋生、弥漫。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李玄策回到位于京郊那处环境清幽的居所,身上还带着一丝江南雨水的微凉气息。方清墨正坐在客厅的灯下,翻阅着一份生物材料期刊,柔和的灯光勾勒出她沉静的侧影。听到门响,她抬起头,看到丈夫眉宇间虽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但眼神却格外清亮。

“回来了?临江那边怎么样?”她起身,自然地接过李玄策脱下的外套,一股潮湿清冷的味道扑面而来。

“挺好。”李玄策的声音带着一种踏实的放松,他走到沙发边坐下,目光投向窗外庭院里被夜雨洗过的青竹,“遇见一位好干部,姓陈,街道办主任。实实在在做事,把老百姓装在心里。”他简略地讲了讲陈建民和那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服务中心,讲了讲下午与年轻干部的谈话,讲到“技术员要懂机器,干部要懂人心”,讲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讲到那润物无声的细雨。

方清墨安静地听着,脸上露出温柔的理解。她给李玄策倒了杯温热的参茶,放在他手边。“听着像你的人。你当年在码头,不也是整天泡在设备堆里?防汛那会儿,哪次险情不是冲在最前面?现在,你又在琢磨怎么‘润物细无声’了。”她的话语轻柔,带着欣赏和一丝心疼。

李玄策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他的镜片。“是啊,大道相通。做科研,也要耐得住寂寞,一点一滴地积累,不能急于求成,对吧?”他看向妻子,目光交汇处是无需多言的默契。

这时,李天枢像一阵小旋风似的从书房跑出来,手里举着一幅刚画好的蜡笔画,兴奋地扑到李玄策膝前:“爸爸爸爸,你看!我画的雨!”画上色彩斑斓,歪歪扭扭的房子,线条粗犷的大树,最醒目的是漫天用蓝色和灰色蜡笔用力涂抹出的雨点,密密麻麻,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在画的右下角,一个小小的、穿着雨衣的人影,正弯腰扶着一块牌子,旁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伯伯修板板”。

李玄策心头一震,接过画仔细看着。画风稚拙,色彩浓烈,却奇异地抓住了某种神韵。那漫天挥洒的雨,那雨中专注的身影……“天枢,告诉爸爸,为什么画这个?”

小天枢仰着小脸,大眼睛忽闪忽闪,带着孩童特有的敏锐直觉:“因为雨里有伯伯的心呀!好多好多心,暖暖的,掉下来,小草大树都开心!爸爸身上也有,和伯伯一样!”他伸出小手指,戳了戳李玄策的心口位置。

童言无忌,却如一道澄澈的光,瞬间照亮了李玄策的心湖。他怔住了,随即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慰藉涌遍全身。他一把将儿子搂进怀里,下巴轻轻抵着孩子柔软的发顶,嗅着那混合着蜡笔和奶香的味道。窗外的夜色温柔,室内灯光暖融。方清墨看着相拥的父子,脸上漾开温暖的笑意,轻轻拿起那幅画,小心地抚平边角。

李玄策抱着儿子温软的小身体,目光再次投向窗外无垠的夜空。夜空中没有星辰,只有城市灯火映照出的暗红天幕。但他仿佛看到,在神州大地的无数个角落,在那些平凡的街巷、阡陌之间,正有无数如陈建民般的身影,在无声地劳作,在琐碎中坚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如这夜雨般,用日复一日的点滴浸润,滋养着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汇聚成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最深沉最坚韧的力量。这力量,就是民心。而民心所向,便是那浩荡的、沛然莫之能御的清风,终将涤荡尘埃,让乾坤朗朗,正气长存。

他抱着儿子的手臂紧了紧,仿佛抱住了那份沉甸甸的希望。前路漫漫,道阻且长,但此刻,在这雨后的静夜,在这暖黄的灯光下,一种源于大地深处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正通过孩子纯净的感知,清晰地传递过来,无声地坚定着他的信念。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