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金兰厌胜劫 > 第1006章 古刹钟声涤尘心(2016年11月4日)

> 霜降已过,京郊的群山褪尽了最后的斑斓,显露出筋骨分明的苍劲轮廓。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刚歇,湿冷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朽叶与一种若有若无的香火气息。李玄策独自驾驶着一辆半旧的黑色越野车,沿着蜿蜒湿滑的山路盘旋而上,车轮碾过积水的坑洼,溅起细碎的水花,引擎的低吼在空寂的山谷间显得格外清晰。他没有带秘书,没有安保随行,甚至连司机都遣回了。此行,无关公务,只问本心。

> 千年古刹的飞檐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露出一角,檐角悬挂的铜铃在寒风中轻颤,发出几不可闻的清音。山门前的石阶湿漉漉的,泛着幽暗的光泽,缝隙里滋生的青苔在雨后更显深翠。李玄策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气,抬步拾级而上,脚步声在空山新雨后的寂静里,叩响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回音。 他此来,不为求神拜佛,只为在这浮世喧嚣之外,寻一位能与他共话“心安何处”的智者。

霜降已过,京郊的群山褪尽了最后的斑斓,显露出筋骨分明的苍劲轮廓。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刚歇,湿冷的空气仿佛能沁入骨髓,混合着泥土的腥涩、落叶**的微酸,以及一种若有若无、丝丝缕缕钻入鼻腔的香火气息。这气息古老、沉静,带着洗涤尘埃的力量。

李玄策独自驾驶着一辆半旧的黑色越野车,沿着蜿蜒湿滑的山路盘旋而上。车窗半开,清冽的风灌进来,吹拂着他鬓角夹杂的几丝银发。车轮碾过积水的坑洼,溅起细碎的水花,引擎低沉而持续的轰鸣,在空寂的山谷间回荡,成了此刻唯一的背景音。他没有带秘书,没有安保随行,甚至连专职司机都提前遣回了。此行,无关国家战略,无关地球存续,甚至无关李家三代五人的宏图伟业。它只关乎一个在宦海浮沉、看尽世间百态的中年人,对“心安何处”这古老命题的叩问。

车在半山腰一处开阔的停车坪停下。推开车门,山间的寒意扑面而来,带着深秋特有的萧瑟与澄澈。他紧了紧身上深灰色的羊绒大衣,抬头望去。

千年古刹“净心寺”的飞檐斗拱,在层林尽染的秋色中露出一角。朱漆斑驳,显露出岁月的沧桑,却自有一种历经风霜而不倒的庄严。檐角悬挂的几枚古旧铜铃,在料峭的寒风中轻轻摇曳,撞击声细碎而空灵,如同珠玉落盘,又似梵音低语,几不可闻,却奇异地穿透了山风的呼啸,直抵耳膜深处。

山门前的石阶,被雨水洗刷得湿漉漉的,泛着幽暗温润的光泽。每一级石阶的边缘都被岁月和无数虔诚的脚步磨得圆润光滑,缝隙里滋生的青苔在雨后吸饱了水分,呈现出一种饱含生机的深翠,在灰暗的石面上倔强地蔓延。

李玄策在石阶下驻足。他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山林草木与古刹檀香的清冽空气涌入肺腑,仿佛也带走了胸中些许积郁的尘嚣。他抬眼,目光顺着这仿佛通向云端的石阶向上延伸,眼神沉静而专注,像是在丈量一段心路。片刻后,他抬步,稳稳地踏上第一级台阶。

脚步声,在空山新雨后的寂静里,显得格外清晰。嗒…嗒…嗒…声音不大,却沉稳有力,每一步都像敲击在空旷的山谷壁上,又奇异地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叩响了悠远的回音。

寺内出奇地安静。并非无人,偶有三两香客,皆步履轻缓,神色宁和,低声交谈也如耳语。空气中檀香的味道浓郁了些许,混合着殿宇木料散发的淡淡陈香。引路的小沙弥不过十三四岁年纪,穿着浆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色僧衣,眉目清秀,眼神澄澈如山中清泉。他双手合十,对李玄策微微躬身,并不多言,只安静地在前面引路,脚步落在清扫得极为干净的青石板上,轻盈得如同落叶。

穿过几重古朴的殿宇,绕过几株虬枝盘结、挂满金黄叶片的千年银杏,小沙弥在一处小小的、相对独立的禅院前停下。院门是简单的竹篱笆,爬满了枯萎的藤蔓。他侧身,再次合十行礼,示意李玄策进去。

禅院不大,却极尽清幽。正中一株高大的古柏,苍劲的枝干如铁铸般伸向天空,树皮皲裂如龙鳞,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悠长。树下,一张简陋的石桌,两张磨得光滑的石凳。一位身着深褐色袈裟的老僧,正背对着院门,手持一把半旧的竹枝扫帚,极其专注、极其缓慢地清扫着石径上零星的落叶。他的动作没有丝毫火气,每一次挥动扫帚,都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仿佛不是在扫地,而是在拂拭心镜上的尘埃。

李玄策没有打扰,静静立在院门口,目光落在老僧的背影和那缓慢而富有禅意的动作上。风吹过,古柏的枝叶发出低沉的呜咽,几片枯黄的柏叶打着旋儿飘落,恰好落在老僧刚扫过的石径上。老僧恍若未见,依旧不急不缓地扫着,那新落的叶子,也被他轻柔地归拢到落叶堆里,仿佛万物本应如此,来去自然。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一个平和温润、如同古井深水般的声音响起,老僧并未回头,手中的动作也未停,“世人皆知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却不知,尘埃本无根,起于方寸间。执着拂拭,亦是尘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李玄策心头微震,老僧一语,看似平常,却直指人心执念。他拱手,对着那清癯的背影深深一揖:“晚辈李玄策,冒昧叨扰明心大师清修。”

明心大师这才缓缓转过身。他面容清癯,皱纹深刻如刀刻斧凿,但一双眼睛却异常明亮温和,仿佛蕴藏着洞悉世事的智慧与无尽的悲悯。他看着李玄策,脸上并无惊讶,只有一种了然于心的平和微笑,如同看着一位久别重逢的故人。

“李居士,请坐。” 大师放下扫帚,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李玄策耳中,带着抚慰人心的力量。他走到石桌前坐下,桌上早已备好一个朴素的红泥小炭炉,炉上坐着一把紫砂提梁壶,壶嘴里正氤氲出袅袅白气,一股清冽醇厚的茶香随之弥散开来,瞬间冲淡了深秋的寒意。

李玄策依言在对面的石凳坐下。石凳冰凉,透过厚实的衣物也能感受到那份沁骨的凉意,却奇异地让他纷杂的心绪沉淀下来。

明心大师提起壶,滚水注入两个白瓷茶杯,茶汤清亮,色泽淡黄如初春的新芽。“山野粗茶,李居士莫嫌简陋。” 他递过一杯。

李玄策双手接过,指尖感受着杯壁传来的温热:“大师过谦了。能饮此间一杯茶,已是福缘。” 他轻啜一口,茶汤微涩,旋即回甘,一股暖流顺着喉管而下,熨帖着四肢百骸。茶香清幽,带着山野的灵气,绝非俗品。

“山雨初霁,寒气侵人。李居士身负家国重任,心系苍生黎庶,今日缘何有暇,踏此湿滑山径,寻我这山野老僧?” 明心大师的目光温和地落在李玄策脸上,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皮囊,直视心底的波澜。

李玄策放下茶杯,双手平放于膝上,姿态端正而坦诚。他望向大师那双洞彻人心的眼睛,没有掩饰,缓缓道:“大师慧眼。晚辈近日,常感心绪不宁,如处迷雾。世风喧嚣,人心浮动,利欲如洪流奔涌,道德之堤似有溃决之虞。晚辈身在其位,所见所闻,忧思日深。常思古圣先贤治国安邦,莫不以正人心为根本。然人心之安,究竟在何处?当以何物为锚,方能在这惊涛骇浪中,持守本心,不随波逐流?” 他的语气低沉,带着深深的困惑和寻求答案的恳切。

明心大师静静地听着,脸上的悲悯之色更浓。他拿起自己面前那杯几乎未动的茶,轻轻吹散热气,看着杯中叶芽在澄澈的水中缓缓舒展沉浮。

“心安何处?” 大师重复着这四个字,声音悠远,仿佛从亘古传来,“此问千年不绝,亦是修行者毕生参悟之题。李居士所见,利欲奔涌,道德堪忧,此乃‘相’,非‘本’。人心浮动,根源在于‘惑’与‘惧’。惑于得失,惧于无常。求而不得生怨怼,得而恐失生忧怖。如此循环,心湖焉能平静?”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禅院一角,那里有一方小小的石砌浅池,雨水积在池中,清澈见底,倒映着古柏的枝桠和一小片铅灰色的天空。

“你看这方池水,” 大师指着水池,“无风时,它能清晰地映照天光云影,古柏虬枝。微风起,则涟漪荡漾,影象破碎。狂风至,则浊浪翻腾,面目全非。人心亦如此池。外界的得失、毁誉、利害,便是那风。风本无善恶,池水本自具足映照之能。问题在于,世人常将这池水搅动的责任,全然归咎于风,却忘了池水本身是否足够澄澈、足够深广,能否在风起时,守得住那份映照的本性。”

李玄策顺着大师的目光看向水池,若有所思。一阵山风吹过,池水果然泛起涟漪,倒影模糊晃动。

“大师是说,欲求心安,不在外求,而在内修?修一颗澄澈深广之心,足以抵御外境风浪?”

明心大师微微颔首:“然也。然此‘修’,非是刻意强求,更非压抑束缚。《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心安之道,在于如水之性。能容,故能涤荡污秽;能柔,故能随方就圆;能静,故能沉淀渣滓,复归澄明。不争,非是无为,而是不争一时意气、一己私利,只循天理大道而行。不执,非是放弃,而是明了万物生灭有常,得失随缘,心无挂碍。如此,风动幡动,心自岿然不动。”

他拿起竹枝扫帚,轻轻拂过石桌边缘并不存在的灰尘,动作依旧缓慢而充满韵律。“譬如这扫地。世人扫地,只求地面干净,扫完即了。而修行人扫地,扫的是心地。一帚下去,扫的是贪念;再一帚,扫的是嗔怒;复一帚,扫的是痴愚。扫帚有形,心地无形。扫的是否干净,唯有自知。所谓‘时时勤拂拭’,拂拭的是这颗易染尘埃的心。但拂拭久了,亦不可执着于‘无尘’,执着亦是尘。”

李玄策的心随着大师的话语而起伏。这些道理,他并非全然不懂,古籍经典中也多有论述。然而,在此情此景,由这样一位超然物外的智者娓娓道来,结合着眼前这方静池、这古柏清风、这缓慢而充满禅机的扫帚动作,字字句句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重重地敲击在他心灵深处最困惑的地方。那些关于官场风气、关于世道人心、关于如何引导社会重建精神家园的庞大命题,似乎在这“扫地扫心地”的朴素公案中,找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根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大师所言,直指根本。”李玄策由衷叹道,眉头却并未完全舒展,“然则,人心如水,可导而不可壅,可疏而不可堵。治世之道,当如何引导这万千心湖,使之趋向澄净?又如何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重新树立起足以令人敬畏的道德标杆?” 这是他作为智囊顾问,更深层次的思考。

明心大师放下扫帚,重新坐定,为李玄策续上热茶。茶烟袅袅,模糊了他脸上深刻的皱纹,却让那双眼睛更加明亮。

“敬畏生于心,而非立于外。” 大师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强立标杆,若人心不服,标杆终成空文,甚至沦为伪善之具。古之圣王,莫不‘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行下效,如风过草偃,此乃自然之理。李居士所虑之‘清风正气’,其源头活水,在于居上位者能否‘正心诚意’,能否持守如履薄冰之心,如临深渊之慎。”

他端起茶杯,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后方能治国平天下。此乃千古不易之序。若根基动摇,人心不正,纵有再完备的律令、再严密的监察,亦如沙上筑塔,根基不稳,终有倾覆之危。故,欲正世风,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正己心;欲正己心,当以‘诚’为基,以‘敬’为守。敬天地,敬生命,敬职责,敬法度,更敬心中那份与生俱来的良知明德。”

“敬…良知…” 李玄策低声重复着,仿佛有一道电光划过脑海。他想起了自己早年做技术员时,对每一颗螺丝的敬畏;想起了在防汛一线,对每一条水纹变化的敬畏;想起了在丝路地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更想起了如今身处高位,对肩上那份沉甸甸责任的敬畏。这份“敬”,或许就是那定心的锚。

“大师所言,醍醐灌顶。” 李玄策的眼中流露出豁然开朗的光芒,那份沉积的忧思似乎被这清冽的禅院气息和智慧的言语洗涤了不少,“正心诚意,持敬守中。由己及人,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此乃治本之策。”

明心大师含笑点头,不再言语。两人相对而坐,默默品茶。山风穿过禅院,拂动古柏枝叶,沙沙作响。偶尔有零星的鸟鸣从远处传来,更添幽静。茶香、檀香、草木清气交融在一起,时间仿佛在这里变得缓慢而粘稠。

不知过了多久,远处大雄宝殿的方向,忽然传来一声悠扬浑厚的钟鸣。

“当——”

钟声洪亮、沉凝、悠远,如同来自亘古洪荒,穿透层叠的殿宇,越过苍翠的山林,清晰地抵达这方小小的禅院。它并不急促,一声之后,余韵绵长,在群山之间久久回荡,涤荡着空气,也涤荡着心灵。

李玄策不由自主地闭上了眼睛。那钟声仿佛有形之物,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肃穆与力量,从他头顶百会穴灌入,顺着脊柱而下,直抵脚心涌泉。胸中所有的烦忧、思虑、筹谋,在这庄严的钟声里,如同被投入沸水的雪片,瞬间消融殆尽。一种前所未有的澄澈与宁静,如同月下清泉,汩汩流淌于心田。

他仿佛看见一片平静无波的湖泊,倒映着朗朗乾坤。风吹过,湖面微澜,但湖底依旧沉静深邃。那便是“敬”所守护的“心”吗?

钟声余韵渐歇,最终归于山林原本的寂静。李玄策缓缓睁开眼,目光清澈而平和,如同被这钟声和古刹的灵气彻底洗濯过一般。他看向明心大师,大师也正含笑看着他,眼中带着欣慰与了然。

李玄策起身,对着明心大师,再次深深一揖,这一次,比来时更加恭敬,更加心悦诚服:“听大师一席话,闻古刹一声钟,胜过读十年书。晚辈受教了。”

明心大师亦起身,双手合十还礼:“李居士慧根深种,一点即透。心湖澄澈,方能映照万物,指引迷航。望居士持守此心,便是苍生之福。”

李玄策郑重地点点头。他没有再多言,转身,缓步走出这方清幽的禅院。来时沉重滞涩的脚步,此刻变得轻快而稳健。当他再次踏上那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一步一步向下走去时,心境已截然不同。山风依旧寒冷,却带着令人神清气爽的凉意。回望那掩映在苍松古柏间的千年古刹飞檐,在铅灰色的天幕下显得格外宁静庄严。

那一声涤荡心尘的钟鸣,仿佛已烙印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思考着如何将这份源于古老智慧的“正心诚意”与“敬畏持守”,化作一种无形而强大的力量,如同那润物无声的春雨,融入他所关注的社会治理、干部教育之中,为那“清风正气”的愿景,注入最深沉也最恒久的源头活水。

喜欢金兰厌胜劫请大家收藏:()金兰厌胜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