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回到明末做皇帝 > 第145章 郑芝龙海运整治

回到明末做皇帝 第145章 郑芝龙海运整治

作者:老老王的梦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26 12:25:27 来源:全本小说网

第一节 汉中城的困局与辽国公的川陕方略

秦巴山脉的暮春,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汉中城外的褒斜古道上,尘土飞扬却行人稀疏。几辆满载粮草的马车陷在泥泞的山道中,车夫挥着鞭子抽打马匹,马匹嘶鸣着奋力挣扎,车轮却越陷越深;道旁的驿站破败不堪,屋檐漏下的雨水在地面积成水洼,驿站内的驿卒蜷缩在角落,裹着破旧的棉衣瑟瑟发抖——这是高进库抵达汉中的第三天,眼前的景象,比他在南京辽国公府领命时,王磊用红笔在《川陕舆图》上标注的“道阻、兵弱、粮缺”六个字,还要令人忧心。

高进库身着玄色锦袍,腰间悬着王磊亲授的“川陕总兵”鎏金虎符,符身雕刻的猛虎纹路在阳光下栩栩如生。他年近四十,身形高大,面容刚毅,左手手腕上一道三寸长的疤痕,是早年在陕北与流寇作战时留下的印记。此刻,他站在汉中府衙的廊下,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春雨,眉头紧锁。三天前,他刚到汉中时,看到的不仅是古道难行,更有城内的乱象:卫所士兵三三两两地聚在街头,有的酗酒闹事,有的敲诈过往商贩,甲胄歪斜,武器锈迹斑斑;府衙内的账房先生抱着一堆账簿唉声叹气,诉说着军饷拖欠三月、粮仓仅存粮万石的窘境;城郊的农田里,大片土地荒芜,偶尔可见几个农民在田间劳作,却面黄肌瘦,神情麻木。

“大人,川陕布政使张允龄、汉中卫指挥使李虎求见。”亲兵的通报声打断了高进库的思绪。

高进库转身走进议事厅,端坐主位,沉声道:“让他们进来。”

很快,两个身影走进厅内。张允龄身着绯色官袍,面色蜡黄,像是长期被琐事缠身;李虎则身材魁梧,却眼神闪躲,进门时脚步虚浮,显然刚喝过酒。两人见到高进库,慌忙行礼:“属下参见总兵大人。”

“不必多礼。”高进库语气平淡,目光却带着压迫感,“张布政使,先说说川陕的粮草与赋税情况;李指挥使,说说卫所军队的现状。”

张允龄连忙上前,递上一本账簿:“大人,川陕两地,因去年陕南旱灾、川西洪涝,粮食减产三成,目前各府粮仓总计存粮仅十五万石,不足十万大军三月之用;赋税方面,地方豪强勾结胥吏,瞒报田产,去年应缴赋税仅收上来六成,剩下的要么被截留,要么拖欠至今。”

李虎则挠了挠头,支支吾吾:“回大人,川陕卫所原有军队十二万,可……可大多是老弱病残,能上阵的不足五万,武器也多是破旧刀枪,燧发枪只有不到千支,还大多无法使用……”

高进库拿起账簿,翻了几页,看到上面密密麻麻的亏空记录,又看向李虎那副浑浑噩噩的模样,心里泛起怒火。他想起三天前在南京辽国公府,王磊对他说的话:“进库,川陕是大明的‘西南西北枢纽’,东接湖广,西连西域,南邻四川,北通甘陕,既是抵御西北蒙古部落与西南土司的屏障,也是连接南北物资运输的关键通道。如今川陕有三大难题:一是交通闭塞,剑阁道、褒斜古道年久失修,物资运输困难,一旦战事爆发,粮草与军械难以及时调配;二是军队疲弱,卫所糜烂,将领贪腐,根本无法承担防务;三是民生凋敝,灾害频发,土地荒芜,百姓流离,若不尽快改善,恐生民变。”

当时王磊从案上拿起一个锦盒,递给高进库:“这里面有三样东西,是你治理川陕的根本。第一,五万石粮食、八千支燧发枪、三百门轻型火炮,还有配套的弹药与农具,分三批从江南经漕运入川,再转陆路运抵汉中,首批物资半月内抵达;第二,《川陕治要策》,里面详细记载了剑阁道与褒斜古道的修缮方案、军队整训的新式操典,以及四川盆地的水利开发计划,尤其提到要重用你的妹妹高桂英——她熟悉女营训练之法,可让她组建川陕女营,负责后勤、医疗与地方教化,辅助你稳定民心;第三,调派三十名情报司暗探、二十名江南水利工匠,暗探帮你查清地方豪强与贪腐将领的勾结情况,工匠则负责指导川陕的水利建设与古道修缮。”

王磊当时还特意指着舆图上的剑阁道,补充道:“剑阁道是川陕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必须优先修缮,不仅要能通马车,还要能过火炮,同时在沿途险要处修建堡垒,派驻守军,确保通道安全。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称,只要兴修水利,推广新式农具与耐旱作物,用不了两年,就能恢复粮食产能,甚至成为大明新的粮仓。另外,你要注意平衡川陕两地的势力,既要依靠本地士族稳定局面,又要打击豪强垄断,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此刻,高进库摩挲着怀里的《川陕治要策》,眼神逐渐坚定。他将账簿扔回给张允龄,沉声道:“张布政使,三日之内,将所有拖欠赋税的豪强名单整理出来,标注其田产与势力范围;同时,开放汉中府衙粮仓,向城郊流民发放粮食,每人每日发粮一斤,持续十日,安抚民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接着,他看向李虎,语气冰冷:“李指挥使,明日一早,让所有卫所士兵到汉中校场集合,进行整编。凡年龄超过四十五岁、身体残疾者,一律退伍,发放安家银二十两;年轻力壮者,重新登记造册,编入‘川陕镇西军’。若有士兵无故不到、将领敢从中作梗,军法处置!”

李虎脸色一变,想要辩解,却被高进库凌厉的眼神逼退,只能低头应下:“属下……属下遵命。”

两人离开后,高进库立刻叫来情报司暗探头领:“你带人暗中监视李虎与张允龄,查清他们是否与豪强勾结,若有贪腐证据,立刻禀报。另外,派人前往剑阁道与褒斜古道,实地勘察路况,绘制详细的修缮图纸,三日内向我汇报。”

暗探头领领命而去。当天下午,高进库的妹妹高桂英带着百名女营骨干抵达汉中。高桂英身着戎装,英姿飒爽,早年曾随高进库在陕北抗寇,后来加入红娘子的“巾帼营”,精通后勤管理与医疗救护。见到高进库,她笑着行礼:“兄长,小妹奉国公爷之命,率女营骨干前来相助,定能帮你稳住川陕民心!”

高进库看着妹妹,欣慰地点点头:“桂英,你来的正好。汉中城郊有不少流民,其中多为老弱妇孺,你先在城郊搭建临时安置点,设立医疗棚,为流民诊治伤病,同时教她们纺线、织布,让她们能有一技傍身。另外,挑选适龄女子,组建川陕女营,负责军队后勤与地方教化,传播新政,收拢民心。”

高桂英领命后,立刻带着女营骨干行动起来。她们在城郊空地搭建了数十顶帐篷,升起几座大锅,熬煮米粥分发给流民;医疗棚里,女医们忙着为受伤与患病的流民诊治,分发草药。不到两天,安置点就秩序井然,流民们脸上逐渐有了笑容,不少人主动帮忙搭建帐篷、搬运物资。

与此同时,情报司暗探送来消息:李虎果然与汉中最大的豪强赵天霸勾结,不仅虚报兵额三千人,克扣军饷一万两,还将朝廷发放的燧发枪偷偷卖给赵天霸,用于欺压百姓、霸占田产;张允龄则收受赵天霸的贿赂,为其瞒报田产万亩,纵容其拖欠赋税。

高进库得知后,怒不可遏。他立刻下令:“将李虎与张允龄抓起来,押入大牢!派士兵查封赵天霸的宅院,追回被克扣的军饷与武器,将其霸占的田产没收,分给无地流民!”

士兵们迅速行动,当晚就将李虎、张允龄与赵天霸抓获。次日清晨,高进库在汉中校场召开军民大会,当众宣布三人的罪行,下令将赵天霸斩首示众,李虎与张允龄押往南京,交由朝廷处置。百姓们看到欺压自己的豪强与贪官被严惩,纷纷拍手称快,对高进库的敬畏又多了几分。

大会结束后,军队整编正式开始。汉中校场原本杂草丛生,经过士兵们一天的清理,变得整齐干净。高进库亲自坐镇校场,看着士兵们逐一登记造册,淘汰老弱,选拔精壮。对于那些因担心被淘汰而心存不满的士兵,他亲自上前安抚:“兄弟们,退伍不是抛弃你们,安家银足够你们回家置办薄田、养家糊口;留下的,只要好好训练,不仅能拿足额军饷,还能凭战功晋升,为家人争光!”

士兵们听了,情绪逐渐稳定。经过三天的整编,最终留下六万精壮士兵,编入“川陕镇西军”。高进库从江南调来的首批物资也如期抵达,八千支燧发枪、三百门轻型火炮整齐地堆放在校场旁,士兵们看到崭新的武器,个个眼神发亮,士气大振。

接下来的半个月,高进库亲自督阵,训练军队。他按照《川陕治要策》中的新式操典,将士兵分为步兵、骑兵与炮兵,每日操练四个时辰:步兵练习队列与燧发枪射击,骑兵练习马上劈刺与机动战术,炮兵则练习火炮的架设与瞄准。高进库还从自己带来的亲兵中挑选出百余名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各营教官,手把手地教授士兵们战术技巧。

期间,王磊派来的使者抵达汉中,带来了一封书信与一套《农田水利图》。书信中写道:“进库,闻你已处置贪腐将领与豪强,整训军队初见成效,甚慰。川陕水利是粮食增产的关键,随信附上的《农田水利图》,标注了四川盆地的都江堰修缮方案与新修水渠的路线,可优先修复都江堰,再沿嘉陵江修建十条支渠,灌溉周边万亩良田。另外,已从江南调运玉米、红薯种子各五千斤,派十名农师前来,这些作物耐旱耐贫瘠,适合在陕南与川西推广,可有效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剑阁道修缮,需注意在险要处修建堡垒,派驻百人驻守,形成‘一夫当关’的防御体系,同时与甘肃的刘芳亮部联动,确保西北边境安全。”

高进库看着图纸上详细的水利规划与古道修缮方案,心里充满了感激。他立刻召集水利工匠与农师,商议水利建设与作物推广计划:“先派工匠前往都江堰,修复受损的堤坝与渠道,确保春耕前能正常灌溉;农师则分赴陕南与川西,指导百姓种植玉米与红薯,免费发放种子,鼓励大家开垦荒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工匠与农师领命而去。高进库则带着暗探与工程人员,亲自前往剑阁道勘察。剑阁道位于剑门山之间,道路狭窄,多处路段因雨水冲刷而坍塌,仅能容单人通过,马车与火炮根本无法通行。高进库站在一处坍塌的路段前,指着山下的峡谷说:“此处必须拓宽道路,用石块与水泥加固路基,同时在峡谷上方修建吊桥,方便物资运输。另外,在剑门关两侧修建两座堡垒,派驻五百士兵驻守,形成防御纵深。”

工程人员按照高进库的指示,绘制出详细的修缮图纸。高进库看着图纸,心里盘算着:“修缮剑阁道与褒斜古道,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资,仅靠现有士兵与百姓不够,可招募流民参与修路,管吃管住,每日发放两文钱工钱,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解决流民的生计问题。”

回到汉中后,高进库立刻下令招募流民修路。消息传出后,大量流民踊跃报名,短短三天就招募了三万人。高进库将他们分为十队,每队由一名军官与一名工匠带领,分别前往剑阁道与褒斜古道的各个工段,开始修缮工程。

半个月后,王磊的第二批物资抵达汉中,其中包括两万石粮食、三千吨水泥与大量的钢材、木材。高进库将粮食分发给修路的流民与军队,水泥与钢材则运往古道修缮工地。有了水泥加固路基,道路的坚固程度大大提高,工程进度也加快了不少。

高进库每天都要前往工地查看,看到流民们虽然辛苦,却因为有饭吃、有钱赚而干劲十足,心里十分欣慰。他知道,只要坚持下去,用不了多久,川陕的交通就能畅通,军队就能精锐,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王磊的运筹帷幄与朝廷的支持。

第二节 蜀地的兴业与川陕的防务新格局

嘉陵江畔的暮春,江水碧绿,两岸的农田里,玉米与红薯的幼苗已长出半尺高,农师们穿梭在田间,指导农民们除草、施肥。高进库站在江边的高地上,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他抵达川陕的第三个月,经过三个月的治理,川陕的局面已焕然一新:汉中的流民基本得到安置,不少人开垦荒地,种植玉米与红薯;剑阁道的修缮工程完成了三成,部分路段已能通行马车;“川陕镇西军”经过整训,战斗力大幅提升,前不久在陕南击退了一股袭扰的蒙古游骑,缴获战马百匹。

“大人,四川布政使刘之勃派人送来书信,说成都、重庆等地的豪强已主动补缴赋税,请求朝廷从轻处置;另外,都江堰的修缮工程已完成,春耕灌溉已无大碍,农师们预计今年四川盆地的粮食产量能恢复到灾前的八成。”亲兵拿着一封书信,快步走到高进库面前。

高进库接过书信,仔细阅读后,满意地点点头:“好!让刘布政使继续督促豪强补缴赋税,同时将没收的赵天霸等豪强的田产,分给无地农民,鼓励他们多种粮、种好粮。另外,从军队中抽调两千士兵,协助农民春耕,确保不误农时。”

亲兵领命而去。高进库转身前往成都,他要亲自查看都江堰的修缮情况与成都的军队整训进展。抵达成都后,刘之勃带着他来到都江堰。只见原本受损的堤坝已用水泥加固,渠道被清理得干干净净,江水顺着渠道流入周边的农田,农民们在田间忙碌着,脸上满是笑容。

“大人,多亏了江南来的水利工匠,不仅修复了堤坝,还在渠道旁修建了十座水闸,可根据农田需求调节水量,比以前更方便了!”刘之勃笑着介绍道。

高进库走到水闸旁,看着工匠们正在调试闸门,满意地说:“做得好!要让农师们教农民们如何使用水闸,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另外,在都江堰周边设立‘水利管理局’,专门负责堤坝与渠道的维护,防止再次出现损坏。”

离开都江堰,高进库来到成都校场。这里的“川陕镇西军”正在进行操练,士兵们排成整齐的队列,燧发枪齐射时枪声震天,火炮射击时精准命中目标。看到高进库到来,士兵们齐声呐喊:“参见总兵大人!”

高进库走上前,对负责训练的将领说:“继续加强训练,尤其是骑兵的机动战术与炮兵的协同作战,川陕边境漫长,需要能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军队,才能应对蒙古游骑与西南土司的袭扰。”

将领领命后,训练更加严格。高进库则在成都召开地方士族与商人大会,宣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凡商人前往西域与西南土司地区经商,朝廷给予免税三年的优惠;鼓励商人投资开设纺织厂、冶铁厂,所用工人优先从流民中招募,朝廷给予每亩地减免赋税五成的奖励;成都、重庆两地设立‘通商口岸’,允许外来商人自由贸易,严禁地方胥吏敲诈勒索。”

大会结束后,商人与士族们纷纷响应。成都的几个大商人联合投资,在城郊开设了一座大型纺织厂,招募流民千余人,用江南传来的新式织布机生产棉布;冶铁厂也很快开工,采用新式冶铁技术,生产的铁器不仅供应军队,还销往周边地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与此同时,高桂英的川陕女营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女营不仅承担了军队的后勤保障,为士兵们缝制军服、运送粮草,还在地方上推广教化,开设“女学馆”,教女子读书识字、纺线织布。不少原本流离失所的女子,通过女学馆学到了技能,找到了生计,对朝廷的新政更加拥护。

然而,川陕的治理并非一帆风顺。就在高进库全力推动经济发展与军队整训时,情报司暗探送来急报:西北的蒙古准噶尔部派来使者,与川西的金川土司勾结,企图联合袭扰川陕边境,抢夺粮食与物资。

高进库得知后,立刻召集将领们议事。议事厅内,将领们看着舆图上标注的准噶尔部与金川土司的位置,纷纷发表意见:“大人,准噶尔部骑兵凶悍,金川土司熟悉山地作战,若他们联合起来,恐怕不好对付!”“不如先派人安抚金川土司,离间他们与准噶尔部的关系,再集中兵力对付准噶尔部!”

高进库沉吟片刻,想起王磊在《川陕治要策》中写的“对边疆势力,需‘恩威并施’,对顺者抚,对逆者剿”。他说道:“派使者前往金川土司的驻地,告诉他,若能断绝与准噶尔部的联系,朝廷可承认他的土司地位,给予丰厚的赏赐,还会派农师教他的部民种植玉米与红薯,提高粮食产量;若他执意与准噶尔部勾结,朝廷将派大军征讨,到时玉石俱焚。同时,命令陕南的骑兵部队进驻汉中以西的阳平关,四川的步兵与炮兵进驻川西的松潘卫,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若准噶尔部敢来犯,就给他们一个教训!”

将领们领命而去。使者很快抵达金川土司的驻地,向土司传达了高进库的意思。金川土司原本就对与准噶尔部勾结心存顾虑,担心引火烧身,如今看到朝廷不仅愿意承认他的地位,还能帮助部民改善生活,立刻决定断绝与准噶尔部的联系,派自己的儿子前往成都,向高进库表示归顺。

准噶尔部得知金川土司背叛,大怒之下,率领五千骑兵,突袭陕南的阳平关。然而,高进库早已做好准备,阳平关的骑兵部队依托关隘,与赶来支援的步兵、炮兵协同作战:骑兵在关外袭扰准噶尔部的粮道,步兵用燧发枪组成防线,阻挡骑兵冲锋,炮兵则用火炮轰击准噶尔部的营地。

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准噶尔部损失惨重,伤亡两千余人,不得不狼狈撤退。高进库没有追击,而是下令加固阳平关与松潘卫的防御,在周边险要处修建堡垒,派驻守军,形成稳固的边境防线。

击败准噶尔部后,川陕的局势更加稳定。商人往来更加频繁,成都、重庆的市集日益繁荣;农民们辛勤劳作,四川盆地的玉米与红薯长势喜人,预计秋收时粮食产量能超过灾前水平;“川陕镇西军”经过实战检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成为守护川陕的精锐之师。

这天,高进库收到了王磊的回信,信中写道:“进库,川陕局势稳定,交通渐通,粮食增产,军功卓着,实乃大明之幸。下一步,可继续推进剑阁道与褒斜古道的修缮,争取年底前全线贯通;同时,与甘肃的刘芳亮部加强联系,定期举行联合军演,形成西北防线的联动;鼓励商人通过西域商路,将川陕的棉布、铁器运往中亚,换回战马与硫磺,充实军队装备。川陕是大明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关键,守住这里,就能为北伐提供稳固的后方与物资支持,辛苦你了。”

高进库看着信,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站在成都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的秦巴山脉与嘉陵江,心里暗暗发誓:“国公爷,朝廷,我高进库定当继续努力,将川陕打造成大明最稳固的枢纽之地,为北伐的胜利、为大明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此时的川陕,已不再是当初那个交通闭塞、军队疲弱、民生凋敝的地方。古道上,马车与商队络绎不绝;田地里,庄稼长势喜人;军营中,士兵们训练刻苦;城镇里,百姓安居乐业。这片连接西南与西北的大地,在高进库的治理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大明复兴路上的坚实基石。

喜欢回到明末做皇帝请大家收藏:()回到明末做皇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