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都市白领 > 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 > 第169集:《湖滨纷争之渔场纠纷》

湖滨纷争之渔场纠纷

第一章 风波骤起

六月的洪泽湖滨,蝉鸣裹着水汽贴在柳叶上,荷叶田田如绿绸铺展,粉白莲花在晨雾中半开半合。但这份江南水乡的柔媚,却被西岸柳溪镇与东岸渔梁村之间的紧张气氛撕裂得支离破碎。

“王老四!你们渔梁村的网都下到我们祖宗坟头了!”柳溪镇的老村长陈铁山拄着枣木拐杖,站在插着“柳”字红旗的水泥码头上,声音像被湖水泡过的老船板,粗粝得硌人。他身后站着百来个村民,手里攥着鱼叉、船桨,帆布褂子被湖风鼓得猎猎作响。

对岸的渔梁村码头,村主任王建军叉腰而立,身后人群更壮,几艘机帆船引擎轰鸣,船头绑着的铁皮喇叭循环播放:“渔场自古对半分,柳溪镇想多占,就是欺负人!”一个精瘦汉子突然举起渔网,网眼里蹦出几条银闪闪的白鱼:“看!这是我们昨晚下在湖心岛的网,今早愣是被拖到他们地界,陈铁山,你敢说没动手脚?”

争吵声惊飞了芦苇荡里的水鸟,惊碎了湖面的晨镜。两村之间的界碑——一块半埋在淤泥里的青石,此刻成了火药桶的引线。十年前,为解决湖滨渔业资源衰退问题,当地政府牵头划定了两村的捕捞区域,以湖心岛西侧的老界碑为界,东西各占一半。但近三年来,随着生态治理见效,湖中心的银鱼、白虾产量激增,而柳溪镇一侧的浅滩因水草疯长,捕捞量逐年下降。

“界碑早被淤泥埋了!”陈铁山用拐杖狠狠戳着码头,“当年量地界时,你们渔梁村耍滑头,把标杆往我们这边挪了五十米!”

“血口喷人!”王建军跳上一块礁石,“有政府文件为证,谁敢改?是你们柳溪镇看我们收成好,故意半夜割我们渔网,现在还想抢地盘!”

上周,两村渔民在湖心岛附近发生械斗,三名村民被渔网绳勒伤,渔政部门的调解船刚离开,冲突又起。省厅接到加急报告后,直接将任务派给了杜志远团队。

越野车碾过湖边的泥泞小路时,杜志远摇下车窗,湖面的腥甜气息混着水草腐烂的味道涌进来。副驾驶的林薇展开电子地图:“队长,两村争议的核心是湖心岛周边三平方公里水域,这里是银鱼产卵场,今年产量比去年涨了40%。”后排的赵刚擦拭着无人机镜头:“我查了历年纠纷记录,十年前划界时,确实有村民对测量结果存疑,但当时渔业资源差,矛盾没激化。”

车停在柳溪镇码头时,陈铁山正指挥村民往小船上搬沙袋,准备堵住通往湖心岛的水道。“杜队长?”他眯着眼打量来人,看到杜志远肩章上的徽章,语气稍缓,“您可得给我们做主,渔梁村欺人太甚!”

杜志远没接话,径直走到岸边。湖面远处,渔梁村的机帆船正排成一列,发动机的轰鸣震得水面发颤。他拿出望远镜,看到船头站着的王建军正用对讲机喊话,船舷挂着的红色条幅在风中扭动:“还我渔场,寸土不让!”

“陈村长,”杜志远放下望远镜,“十年前的划界文件,能给我们看看吗?”

“文件?”陈铁山哼了一声,“王建军肯定藏着掖着,当年测量员是他们村的远房亲戚,指不定收了好处!”

第二章 界碑迷雾

调解室设在柳溪镇废弃的小学礼堂,长条木桌上铺满了泛黄的图纸和卫星照片。杜志远团队连夜召开会议,林薇将十年前的划界文件投影到墙上,纸质文件边缘磨损严重,关键的坐标数据被茶水渍晕染得模糊不清。

“这里有问题。”赵刚指着图纸角落的一行小字,“测量单位是‘县水利局工程队’,但签字盖章处只有队长个人名章,没有单位公章。”

杜志远皱眉:“立刻联系当年的测量队长,还有参与划界的村民代表。”

凌晨三点,赵刚通过户籍系统找到退休的老测量员李德发,老人在电话里声音颤抖:“十年前……唉,那时候设备落后,用的是老式全站仪,湖心岛周围水浅,船开不进去,好多点都是估测的。王建军他叔是村支书,非要把界碑往柳溪镇挪半米,说‘渔梁村人多,多占点是应该的’,我一个临时工,哪敢得罪人?”

与此同时,林薇带着两名队员前往渔梁村,王建军拍着桌子:“李德发那老糊涂记错了!文件上明明写着以老界碑为基准,往东五十米是中线!”他拉开抽屉,拿出一个红布包裹的物件——正是那块半米高的青石界碑,碑身上“渔梁”二字被磨得只剩轮廓,另一侧的“柳溪”几乎看不见了。

“你们看!”王建军指着碑底的苔藓,“界碑一直埋在我们这边的淤泥里,去年清淤才挖出来,柳溪镇想赖账!”

杜志远戴上手套,仔细查看界碑。碑体西侧磨损更严重,靠近底部有一道新鲜的凿痕。他蹲下身,用放大镜观察凿痕边缘的泥土:“这痕迹不超过三天,是谁凿的?”

王建军脸色一变:“不知道!可能是哪个调皮孩子干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当天下午,柳溪镇村民突然聚集在调解室门口,举着渔网和断桨:“杜队长!他们渔梁村半夜又来偷鱼,还把我们的老渔船砸了!”陈铁山捂着额头,血迹从指缝渗出,“王建军带人闯过来,说要‘教训’我们!”

渔梁村方向,浓烟升起。杜志远立刻带人驱车前往,只见村口的晒鱼场燃起大火,几十筐刚捕捞的银鱼被烧焦,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焦糊味。王建军红着眼眶,指着远处柳溪镇的方向:“肯定是他们干的!我们的渔网还在湖里,人都在码头守着,谁有空来放火?”

现场勘查发现,起火点周围有越野车轮胎印,灰烬中混着不属于银鱼的塑料包装。赵刚提取了土壤样本:“队长,这火像是故意引的,而且用的是工业酒精。”

杜志远站在火场中央,湖风卷起灰烬落在他肩头。两村的矛盾显然超出了渔场划分的范畴,背后似乎有更深的利益纠葛。他拿出手机,拨通了省厅刑侦总队的电话:“帮我查一下,最近湖滨地区有没有非法收购银鱼的窝点。”

第三章 暗流涌动

深夜的湖滨寂静得可怕,只有巡逻船的探照灯划破黑暗。杜志远坐在船头,林薇递来一杯热咖啡:“队长,查到了。城南水产批发市场有个叫‘胖三’的贩子,近半年来大量收购银鱼,价格比市场价高30%,他的进货渠道很隐蔽,只在夜间交易。”

赵刚操控无人机,红外镜头扫过湖心岛东侧的芦苇荡。画面中,一艘黑色快艇正贴着芦苇行驶,船尾拖着几个大网箱。“找到了!”赵刚放大画面,“船上有三个人,正在往网箱里倒银鱼,看装载量,至少有两千斤。”

杜志远立刻通知水警支队,同时下令:“林薇,你带一组人去控制码头;赵刚,无人机锁定快艇位置;我带二组直接登船。”

快艇发现巡逻船后,突然加速冲向湖心岛浅滩。杜志远跳上冲锋舟,引擎轰鸣着追上去。当快艇搁浅在芦苇丛中时,三名男子弃船逃跑,其中一人掉落的手机还亮着屏幕,聊天记录停留在与“胖三”的对话:“今晚货到,老地方见,给你留两千斤‘尖子货’。”

人赃并获。审讯室里,为首的男子叫刘三,是渔梁村的边缘户,平时游手好闲。“我……我们就是想多捞点鱼卖钱,”刘三哆嗦着说,“胖三说只要是湖心岛附近的银鱼,他都高价收,我们就半夜偷偷下网,反正两村都在抢,多捞点是点。”

“那晒鱼场的火呢?”杜志远盯着他。

刘三眼神闪烁:“火……火是我们放的。胖三说,只要两村闹起来,没人管渔场,我们就能随便捞。他还说,让我们把火引到渔梁村,这样柳溪镇就成了嫌疑人,两边斗得越凶越好。”

真相逐渐清晰。所谓的渔场纠纷,背后有非法鱼贩在煽风点火,利用两村的历史矛盾和利益诉求,制造冲突,趁机掠夺渔业资源。杜志远揉了揉眉心,问题比想象的更复杂——不仅要解决地界争议,还要斩断黑色产业链,更要修复两村被煽动起来的对立情绪。

他决定改变策略。第二天,杜志远没有召集两村村长开会,而是带着刘三的审讯录像和快艇上缴获的账本,先去了渔梁村。王建军看着录像里刘三指认“胖三”教唆放火的画面,脸色从通红变成煞白。“这些败类!”他一拳砸在桌子上,“难怪最近总有人半夜偷鱼,还挑拨我们和柳溪镇的关系!”

接着,杜志远又去了柳溪镇,将胖三的收购记录和刘三的证词摆在陈铁山面前。老人看着账本上的数字,手开始发抖:“怪不得……怪不得我们捞的鱼越来越少,原来是被这些黑心贩子偷了!”

第四章 破局之道

核心矛盾转移后,调解的重点从“争地盘”变成了“护资源”。杜志远召集两村村委和村民代表,在湖滨管理站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室里,气氛依旧紧张,柳溪镇的村民瞪着渔梁村的人,王建军和陈铁山隔着桌子怒目而视。

“各位,”杜志远将一份文件推到桌上,“这是省水产研究所的评估报告。湖心岛周边水域是银鱼的核心产卵场,过度捕捞已经导致亲鱼数量下降15%,如果继续争抢,不出三年,这片渔场就会枯竭。”

他又放出刘三作案的监控录像:“你们争来争去,便宜了谁?是那些躲在背后的鱼贩子!他们煽风点火,让你们互相攻击,自己却把成吨的银鱼高价卖出去。”

林薇站起来,展开一张新的规划图:“我们提出三个方案:第一,重新测量地界,使用卫星定位和无人机航拍,确保数据透明;第二,成立联合护渔队,两村各派十人,共同巡逻湖心岛水域,防止偷捕;第三,建立渔业合作社,统一捕捞、统一销售,利润按人口比例分配。”

“统一销售?”渔梁村的年轻渔民小王嘟囔,“那价格谁定?”

“价格由合作社理事会决定,”杜志远看向王建军和陈铁山,“两位村长担任理事长,每季度召开村民大会,公开账目。我们会协调水产批发市场,给合作社直供渠道,价格比胖三他们给的还高10%。”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陈铁山敲了敲桌子:“我同意测量地界,但护渔队必须由我们柳溪镇派人当队长,我们村水性好!”

“凭什么?”王建军立刻反驳,“渔梁村世代打渔,论经验,我们更合适!”

眼看又要吵起来,杜志远拿出界碑的照片:“这块界碑,两边的字都快磨没了。为什么?因为它立在湖里,每天被水流冲刷,被鱼虾碰撞。地界是死的,湖水是活的。银鱼不会认界碑,它们在湖里游来游去,今天在东,明天在西。你们守着死规矩,却忘了湖里的鱼才是根本。”

他走到窗前,指着外面的湖面:“你们看,湖水分得出哪边是柳溪,哪边是渔梁吗?太阳照在湖上,东边的波光和西边的波光,分得开吗?”

会议室里安静下来。老渔民李大爷叹了口气:“杜队长说得对。我小时候,两村的孩子还一起在湖心岛摸鱼呢,怎么就闹成这样了?”

王建军低头抽烟,烟灰掉在衣襟上。陈铁山看着窗外的荷叶,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这样吧,”杜志远打破沉默,“护渔队队长由两村村民轮流担任,每月一换;合作社理事长也实行轮值制,每半年换一次。测量地界时,两村各派三名代表,全程监督,数据当场公示。”

这个折中方案让双方都有了台阶。王建军掐灭烟头:“我同意,但测量必须请省测绘院的专家来,不能再用十年前的老办法。”

陈铁山点头:“行,但合作社的账目必须清清楚楚,每笔钱都得让村民知道去哪了。”

第五章 湖光重辉

测量工作进行得比预想顺利。省测绘院的无人机在湖面穿梭,GPS定位仪精准标注每一个坐标点。两村代表拿着笔记本,仔细记录数据,偶尔为几厘米的误差争论,但很快被技术人员用三维图像说服。

护渔队成立那天,柳溪镇的“水鬼”张老五和渔梁村的“浪里白条”李二狗,穿着统一的蓝色制服,站在巡逻船上还有些别扭。杜志远拍了拍他们的肩膀:“以后湖里的鱼,就交给你们俩守护了。”张老五嘿嘿一笑,李二狗递过一支烟:“杜队长放心,再让那些偷鱼的进来,我把他们渔网全剪了!”

合作社的第一笔订单来自省城的大型超市。当王建军拿着厚厚一沓钞票,分给两村村民时,陈铁山看着自己手里的分红,比去年同期多了近一倍,脸上的皱纹笑成了荷叶褶子。“建军啊,”他难得主动开口,“下个月轮到你们村当理事长,账目可不能弄错了。”

“放心吧陈叔,”王建军拍着胸脯,“错不了!”

风波平息后的第一个清晨,杜志远团队准备撤离。越野车驶离码头时,林薇指着湖面:“队长,你看。”

远处,柳溪镇和渔梁村的渔民们正一起收网,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和湖水在皮肤上闪光。没有争吵,只有此起彼伏的号子声,惊起一群白鹭,翅膀掠过碧绿的荷叶,溅起的水珠在晨光中折射出彩虹。

陈铁山和王建军站在各自的码头上,远远地冲对方挥了挥手。湖心岛的界碑被重新立起,这次没有埋在淤泥里,而是放在两村共用的渔业合作社门口,碑身上新刻的“湖共”二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杜志远摇上车窗,对司机说:“走吧,下一站。”

湖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却又有什么不一样了。那些曾经割裂水面的界限,在共同的利益和对土地的热爱面前,悄然消融。就像这湖水,看似被两岸分隔,却在深处始终相连。而杜志远团队知道,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有更多的“界碑”需要重新审视,更多的“湖水”需要共同守护。

喜欢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请大家收藏:()黄浦风云之杜氏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