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的余韵渐渐消失,金陵城迎来了新年里第一个略带寒意的春天。房檐角落的残雪慢慢融化,水珠滴滴答答地打在青石板台阶上,空气里满是泥土苏醒的湿润气息,还有草木发芽时那股清新的香味。
贾府老宅也没了过年时的热闹,变得一片忙碌,好像有很多事等着去做。
贾琏挂着江宁府农桑通判的官职,刚过完年恢复办公就忙得停不下来。春耕马上要到了,推广那种神奇的稻种是朝廷重视的大事。
他每天不是召集各县的农官、里正开会训话,就是亲自下乡查看水利和田地,督促大家准备春耕。
之前因为尤氏姐妹而起的消沉,好像被繁重的工作和脚下这片复苏的土地慢慢压了下去,只剩下眉宇间沉淀的严肃。
可每次回到家里,面对王熙凤样冷漠的平静时,他刻意撑起来的精神就像沙堆遇到水,悄悄垮掉了。
周怀瑾院试第七的好消息早就传遍了亲戚朋友,这位年轻的秀才却没沉浸在喜悦里。
他心里清楚,院试只是个开始,金陵是文风很盛的地方,附近几所有名的书院里更是藏着很多有才华的人。
他和父亲周元朗商量后,决定离开青溪坞,去位于栖霞山脚下、被称为“江南文枢”的“云麓书院”读书,希望能在明年的乡试里取得更好的成绩。
更让人高兴的是,云麓书院的山长还亲自邀请周元朗去当经义讲席。
周元朗曾经考中过一榜进士,又经历了很多世事磨练,学问很扎实。
他痛快地答应了,不光是因为薪水能补贴家用,更因为书院环境清静,方便教导两个儿子。
就这样,周家父子三人——沉稳好学的周怀瑾、聪慧机灵的阿墨,还有重新找回儒者风采的周元朗,一起搬到了云麓书院后山的教习宿舍里。
周家搬走前,周元朗特意来跟王熙凤、贾琏告别。
他看着英哥儿那双充满求知欲的大眼睛,摸着胡子说:“英哥儿天生聪明,开始读书这件事不能耽误。只是我现在要负责书院的课程,恐怕没法亲自教他。我认识一个人,或许能胜任。”
他推荐的这位启蒙老师姓柳,名叫青岩,才将将二十岁,却已经是青年秀才了。
柳青岩家住京城,祖籍金陵,因身体不好,取得秀才功名后便不打算再往下考,现在住在金陵城郊。
周元朗说他“学问扎实,性格温和活泼,特别擅长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不局限于死板的解释,说不定能和英哥儿合得来”。
过了几天,这位柳青岩先生就带着一个叫奕秋的机灵书童,出现在了贾府老宅的门口。
王熙凤在花厅见了这位年轻的先生。
只见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但很干净的靛蓝色儒衫,身材有点单薄,长相却很俊朗,眉眼温和,嘴角天生带着一点上扬的弧度,好像随时都会露出轻松的笑容。
只是脸色比一般人白,嘴唇颜色也偏淡,带着一股文弱书生的气质。
“晚生柳青岩,拜见琏二爷,琏二奶奶。”
他拱手行礼,声音清脆,带着少年人特有的朝气,又因为有点中气不足而显得格外温和。
王熙凤不动声色地打量着他,心里对周元朗的眼光多了几分信任。
这个人眼神清澈,举止落落大方,并没有因为初次到访而显得局促。
“柳先生不用多礼。”贾琏招呼他坐下,闲聊几句后问道:“听周舅父说,先生学问很深,不知道启蒙课程打算怎么安排?”
柳青岩微微一笑,笑容温和:“回二爷,启蒙的道理,最关键的是‘兴趣’二字。晚生觉得,孩子的天性就像没雕琢过的玉,硬按着去雕琢反而会失去它本来的样子。应该用故事引起他的兴趣,用图画启发他的智慧,用游戏引导他明白道理。先认识天地万物的名字,再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韵律,等他心智稍微成熟些,再教他圣贤的精妙言论。一步一步来,才是正确的方法。”
他语速不快,娓娓道来,让人觉得很可信。
王熙凤在心里点头,这说法和她的想法正好一样。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又快又清脆的脚步声。英哥儿抱着阿狸跑了进来,小脸兴奋得红扑扑地,大眼睛好奇地看向厅里陌生的人。
“英哥儿,快过来拜见柳先生,以后他就是你的启蒙老师了。”王熙凤招手说。
英哥儿放下阿狸,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学生贾英,拜见先生。”那小模样学得有模有样,很招人喜欢。
柳青岩眼里的笑意更浓了,起身回礼:“英哥儿有礼了。”
他的目光落在英哥儿身上,又扫过阿狸,忽然问道:“英哥儿喜欢听故事吗?”
“喜欢!”英哥儿用力点头,眼睛一下子亮了。
“那先生今天就先不讲书本,”柳青岩像变戏法一样从袖子里摸出几张画着简单图案的硬纸片,上面是日、月、山、水、人、鸟这些象形符号,“我们来玩个看图说话的游戏,怎么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