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清晨,英哥儿是在一阵淡淡的茉莉花香中醒来的。窗外天色微明,苏州老宅的庭院静谧安宁。
用过早膳,黛玉便拉着英哥儿说起正事。她如今掌管着金陵及周边栖霞坊的生意,王熙凤给了她两成红利,自然对珠光锦的产销十分上心。
“听说松江工坊已经出锦了?品质如何?产量可跟得上?”黛玉问道,眼神关切。
英哥儿点头,从随身行囊中取出一块样品:“林表姑您看,这是最新织出来的一批。”
锦缎展开,在晨光中流转着柔和珠光,黛玉轻轻抚摸缎面,眼中闪过惊艳:“这质地比南宁时的还要好上三分!色泽也更温润了。”
“南宁的丝质好,松江的水质好,两厢互补,再加上女工手巧,改进了一些工艺,所以品质更好了。”英哥儿解释道。
黛玉沉吟片刻,道:“既然如此,苏州这边的栖霞坊分店也该扩建了。我这几日看了几处铺面,有一处临河的二层小楼很是不错,后面还带个院子,正好可以做仓库”
英哥儿眼睛一亮:“林表姑看中的定然不差。需要多少资金,我这边可以拨付。”
黛玉却笑着摇头:“你忘了?我这还有你娘给的两成红利呢,扩建铺面的钱足够了。倒是你,工坊和学堂都要用钱,留着周转吧。”
姑侄二人又详细讨论了货源调配等事宜。英哥儿发现林表姑虽看似柔弱,认识却不容小觑,许多见解一针见血,让他受益匪浅。
聊完正事,已近午时。英哥儿不便久留,便起身告辞。
黛玉很是不舍,拉着他的手叮嘱再三:“路上千万小心,到了松江记得来信。若是缺钱缺人,只管开口,林表姑这里还有些积蓄。”
周怀瑾也特地从前衙赶回来送行,赠了英哥儿一套新出的文房四宝:“听说你文章进益很大,这套湖笔徽墨正好合用。”
两个小表弟似乎也知道英哥儿要走了,抱着他的腿不肯放手,奶声奶气地叫着“英哥哥不要走”。
英哥儿心里暖暖的,蹲下身摸摸他们的小脑袋:“英哥哥下次再来陪你们玩,给你们带更好的玩具。”
最终,在黛玉一家不舍的目光中,英哥儿登上了返回松江的客船。
船行水上,英哥儿站在船头,望着渐行渐远的苏州城,心中感慨万千。林表姑终于过上了安稳幸福的生活,这让他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三日后,船抵松江码头。英哥儿一下船就感觉码头秩序井然了许多,货物堆放整齐,工人搬运有序,不再像之前那样混乱不堪。
回到苏松道府衙,却不见贾琏身影。问过师爷才知道,父亲这几日忙得脚不沾地。朝廷的第一笔拨款终于下来了,贾琏正带着人四处采购石料木材,准备疏通河道的大事。
“老爷吩咐了,若是少爷回来,让您自便就好,他这几日怕是都没空回府。”师爷恭敬地说道。
英哥儿点点头,并不意外。他放下行李,立刻去找旺儿。
旺儿正在工坊里忙得团团转,一见英哥儿回来,如同见到救星:“小少爷您可算回来了!再不回来,我都要派人去金陵找您了!”
“怎么了?工坊出事了?”英哥儿心头一紧。
“那倒不是,工坊好得很!”旺儿擦擦汗,脸上却带着喜色,“是珠光锦太抢手了!除了咱们栖霞坊各地的分店要货,还有许多外地商人找上门来,出高价想批量采购。您看这——”
他指着桌上厚厚一叠订单,英哥儿粗略一翻,数量之大让他也吃了一惊。
“南宁的第二批生丝已经到了。”旺儿继续道,“可问题是织造跟不上啊!咱们就这些女工,三班倒地干也完不成这么多订单。”
英哥儿皱眉沉思。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女子学堂的赵先生来了。
“小公子回来了正好。”赵先生行礼后道,“学堂第一批二十多个学生已经可以出师了,手艺都不错。接下来如何安排,特来请示小公子。”
英哥儿眼睛一亮,这真是瞌睡送枕头!他立刻道:“请赵先生问问那些姑娘和她们家人,可愿意来工坊上工?包吃包住,工钱比市面高三成。最重要的是,这一批学生完全免费,不收取任何费用。”
赵先生领命而去。第二天下午,她带着二十几个姑娘来到工坊。这些姑娘穿着整洁的粗布衣服,双手虽然仍有些粗糙,但比之前已经细腻了许多,眼神中也多了几分自信。
旺儿给她们安排了简单的考核——辨认丝线品质、操作织机等。结果显示,她们的基本功都很扎实,稍加培训就能上岗。
当旺儿宣布工钱数额和待遇时,姑娘们全都惊呆了。
“真、真的给这么多钱?还管吃管住?还不收我们学费?”一个姑娘不敢相信地问道。
“自然是真的。”旺儿笑道,“小少爷说了,第一批学生全部免费。你们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
姑娘们激动地交头接耳,有几个甚至抱在一起哭起来。这样的机会对她们来说,简直是改变命运的恩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消息很快传开了。城北贫民区一下子炸开了锅。那些之前嫌养手麻烦,不愿意送女儿来学堂的人家后悔不迭。
“早知道真的免费还管饭,我就让大妞来了!”一个妇人捶胸顿足。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听说下一批就要收费了!”另一个摇头叹息。
“收费也得来啊!你看那些姑娘,才学几个月就能挣那么多钱!这手艺学到手就是自己的!”
家家户户都涌到女子学堂要求报名,这一次,不用先生们多说,人人都表示绝对配合养护手的要求。
而工坊那边更是热闹。不仅是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许多外地商人干脆守在工坊外面,想方设法要见旺儿或者英哥儿。
“小少爷,您看看这个。”旺儿哭笑不得地拿出一个锦盒,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十锭银子,“这是杭州来的张老板塞给我的,说只要能让他的订单提前半个月,另有重谢。”
英哥儿皱眉:“退回去。咱们工坊的规矩不能坏,按订单先后顺序来。”
旺儿点头:“这就要退回去了。可是这些人不死心,天天在工坊外头转悠。还有个扬州来的李老板,说他愿意预付三成定金,只求优先供货。”
英哥儿走到窗边,果然看见工坊外围有几个衣着体面的商人模样的人,正在那里踱步张望。有的甚至还带着小厮,一看就是准备长期蹲守的架势。
“这样吧,”英哥儿想了想,“你去告诉他们,珠光锦产量有限,目前只供应栖霞坊各分店。若有诚意合作,可以登记在册,等产量上来了再按顺序联系。”
旺儿领命而去。英哥儿望着工坊外那些不肯离去的商人,心里明白,珠光锦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这是好事,但也意味着更多的关注。
这时,赵先生又来了,脸上带着为难的神色:“小公子,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学堂都快挤不下了。下一批学生……真的要收费吗?”
英哥儿坚定地点头:“要收。但不是现在收,等她们在工坊上工后,从工钱里按月扣除一部分,六个月扣完。”
旺儿刚好回来听到,不解地问:“小少爷,咱们又不缺这点钱,何必如此?”
英哥儿望着楼下那些忙碌的女工,轻声道:“旺儿叔,你看这些姑娘。她们因为能自己挣钱了,在家的地位提高了,走路都挺直了腰板。”
旺儿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确实,那些女工们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彼此间说笑着,与刚来时怯生生的模样判若两人。
“但我们不能永远靠做善事来维持。”英哥儿转身,眼神清明,“若是永远免费,外人只会觉得我们是一时兴起的善举,不会长久。而姑娘们也会觉得我们另有图谋,担心后续的事情。”
他顿了顿,继续道:“只有让学堂和工坊自成体系,能够自负盈亏,才能长久地办下去。收取少量费用,反而让人心安,觉得这是正经学艺做工的地方。以后规模扩大了,也能用这些钱聘请更多先生,买更好设备,招收更多学生。”
旺儿恍然大悟,佩服道:“小少爷思虑得是!这么一来,既不会让人以为是别有所图,又能保证长久经营。”
果然,新规宣布后,报名的人虽然有些嘀咕,却更加认真了。既然未来要付出学费,就更要学好手艺才行。
而工坊那边的女工们听说后面的学生要扣钱,反而更加庆幸。她们私下里说:“这才对嘛,哪有白学手艺还倒贴钱的道理?东家这么安排,定是打算长久办下去的。”
于是工坊的生产速度大大提高,订单完成进度加快了不少。
三个月后,松江工坊已经能够稳定产出高质量的珠光锦,不仅满足了栖霞坊各分店的需求,还能匀出一部分卖给诚信的外地客商。
金陵的两处工坊也在王仁的主持下顺利开工,两地工坊遥相呼应,珠光锦的名声越发响亮。
这日,英哥儿正在工坊里查看新一批丝线的质量,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
他走出去一看,只见贾琏风尘仆仆地站在院子里,正仰头看着高大的厂房和忙碌的女工们,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表情。
“父亲?”英哥儿惊喜地叫道,“您怎么来了?”
贾琏回过头,一把抱起儿子转了个圈,大笑道:“好小子!真给你老子长脸!我听旺儿说你把这工坊办得红红火火,还不信,特地抽空来看看。没想到比我想的还要好!”
他放下英哥儿,环视着整洁的厂房,规律的织机声,还有女工们健康红润的面色,感慨道:“你这不只是办了工坊,简直是给这些女子一条活路啊!”
英哥儿有些不好意思:“都是父亲母亲教导有方。”
贾琏揉揉他的头,忽然压低声音:“告诉你个好消息,河道疏通工程进展顺利,那些漕帮的头目现在配合得很。等河道通了,你这工坊的原料运输和成品外销就更方便了!”
父子二人相视而笑。夕阳西下,将工坊笼罩在一片金光之中。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