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试过后,英哥儿在金陵又住了几日,便准备动身返回京城。临行前一日,老宅门前忽然热闹起来。板儿兴冲冲地领进两个人——正是刘姥姥和他的娘亲刘氏。
刘姥姥看上去比几年前苍老了些,背更驼了,但精神却很好。她一见英哥儿,就颤巍巍地要行礼,被英哥儿急忙扶住。
“姥姥这是做什么,快请起!”英哥儿拉着老人的手说道。
刘姥姥抬头,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小少爷如今可是案首老爷了,老婆子给您道喜!”
英哥儿不好意思地摇头:“我还小呢,算什么老爷。”
刘氏也上前一步见礼:“前儿板儿回去说了小少爷的好意,我们娘俩商量了一夜。想着狗儿在南宁,板儿在京城,我们留在丹徒也是孤单,就厚着脸皮来了。”
她指了指门外,“我们把不值钱的家当都卖了,就带了些细软和几件舍不得扔的老物件。”
英哥儿闻言十分高兴。他记得小光说过,在原本的命运里,刘姥姥曾在危难时保护过姐姐。就冲这份恩情,他也愿意善待这位老人。
“太好了!姐姐知道你们来,一定很高兴。”英哥儿说着,转头对老苍头道,“苍爷爷,麻烦您安排一下,让姥姥和婶婶与我们一同回京。”
老苍头笑着应下:“小少爷放心,老奴这就去安排车辆房间。”
当晚,老苍头特意让厨房多做了几个菜,为刘姥姥和刘氏接风。
饭桌上,刘姥姥讲了许多乡间趣事,逗得英哥儿咯咯直笑。老宅里久违地充满了欢声笑语。
次日清晨,一行人启程返京。来时空荡荡的客船,回去时却坐得满满当当。刘姥姥一路上看着船上的景色,不时感慨几句“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进京见世面”的话。
刘氏则安静许多,只偶尔与板儿低声交谈。
第二日一早,一行人便启程回京。航行了十余日,终于远远望见了京城码头。
英哥儿迫不及待地跳下船,深吸一口熟悉的空气:“终于回来了!”
租了马车,径直驶入荣国府。听闻英哥儿归来,贾赦早就在前厅等候多时了。
“祖父!”英哥儿一下车就飞奔进去,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
贾赦激动地扶起他,上下打量着:“好孩子,瘦了些,但精神头更足了!”
他早已收到英哥儿中案首的消息,此刻更是喜形于色,“七岁的县案首!还是金陵那种文风鼎盛之地!真是给我贾家长脸了!”
厅内众人纷纷道贺,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英哥儿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小脸微红。
这时,巧姐儿闻讯赶来,见到英哥儿,眼睛顿时亮了:“弟弟!”
她快步上前,却不失淑女的端庄,“你可算回来了!”
英哥儿开心地拉住姐姐的手:“姐姐,我考中了!”
“我知道!”巧姐儿眼中闪着自豪的光,“相熟的人家都传遍了!七岁的县案首,可是咱们大雍朝头一遭呢!”
这时,刘姥姥和刘氏也下了车。巧姐儿一见,惊喜地叫出声:“姥姥!您怎么来了?”
刘姥姥见到巧姐儿,激动得老泪纵横:“大小姐!老婆子想您想得紧啊!”
巧姐儿忙扶住老人,对贾赦道:“祖父,这是刘姥姥,从前帮过咱们家不少的。”
贾赦点点头:“既然来了,就好生住下。巧姐儿,你安排一下,别怠慢了客人。”
众人热热闹闹地进了府。英哥儿被围在中间,这个问考试难不难,那个问金陵有什么新鲜事,七嘴八舌,好不热闹。
晚膳后,英哥儿将周元朗的信交给贾赦。贾赦拆开细看,面色渐渐凝重。
信中,周元朗先是大大夸赞了英哥儿的聪慧刻苦,接着笔锋一转,劝贾赦不要急于让英哥儿继续参加考试。
他说英哥儿年纪尚小,若能多沉淀一年,争取考个更好的名次,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若是急于求成,反倒浪费了这块璞玉。
信末,周元朗还提到云麓书院的刘山长十分欣赏英哥儿,愿意正式收他为徒,悉心教导。
贾赦看完信,长叹一声,将英哥儿搂进怀里:“好孩子,祖父对不起你……让你这么小就背负这么多……”
英哥儿仰起小脸:“祖父为什么这么说?英哥儿喜欢读书啊。”
贾赦眼中泛着泪光:“祖父知道你喜欢读书,但你还这么小,本该多玩耍的……只是贾家如今人丁凋零,急需子孙有出息,重振门楣……祖父才过于急切。”
英哥儿认真地说:“祖父放心,英哥儿一定会努力的!舅老爷说得对,我要争取好名次,让贾家比以前更加风光!”
贾赦被孙子的话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点头:“好孩子,好孩子……祖父听你的,不急,咱们慢慢来。”
英哥儿想起一事,悄声问贾赦:“祖父,我考中了县试,是不是可以去看三姑姑了?”
贾赦笑道:“自然可以。七殿下早就派人传过话,说只要你回来,随时可以去郡王府探望探春。郡王妃会安排你们见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请大家收藏:()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