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233章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第233章

作者:暴富雅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06:48: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狗蛋扒着窗沿喊:"像!等我长大了,也去交趾种稻子,种得比这帕子上的还多!到时候让你酿酒,用新米酿!"

阿里挠挠头,缠头滑到肩膀,露出半截汗湿的脖颈:"好...好啊,我...我学做酒曲,用...用交趾的米。不过...不过得你教我认稻穗,上次把狗尾巴草当稻苗,被张婆笑了三天。"

张婆拎着菜篮从巷口回来,菜篮子里的萝卜晃了晃,抬手敲了敲狗蛋的后脑勺:"两个小馋猫!先把眼前的活干好——狗蛋去把院里的艾草翻晒了,这是给迁民们带的,女医官说要晒得半干才管用;阿里帮我串稻种串,用红绳串成串,明儿给迁民们当护身符,图个吉利。"

阿里拿起红绳,笨手笨脚地穿稻种,谷粒"啪嗒"掉在地上:"张婆,这...这稻种串,能...能让稻子长得好吗?"

"傻孩子,"张婆笑着捡稻粒,"心诚就灵。你想啊,带着咱长安的稻种去交趾,那稻子能不认亲?"

迁民报名点的木牌前排着长队,李寡妇攥着户籍文书,手心里的汗把纸边洇得发皱,手指一遍遍摩挲着"渔阳郡李陈氏"几个字。

身后的儿子小石头拽着她的衣角,光着的脚丫在泥地上蹭来蹭去。

"官爷,"李寡妇往前凑了凑,声音发颤,"我儿子十三了,去了能分田不?他爹死在北军,就盼着有块自己的地...去年租地主的田,收的稻子还不够交租子,孩子冬天都没鞋穿。"

登记的小吏抬头,见小石头光着脚,脚趾冻得通红,赶紧往册子上画了个勾:"大娘,计口授田,您儿子也算一口。交趾的田不冻,冬天都能种青菜,到时候您娘俩再也不用啃冻窝头。这是领物资的条子,去那边领双棉鞋,给孩子穿上。"

李寡妇的眼泪"啪嗒"掉在文书上,晕开了墨迹。她赶紧用袖口去擦,却越擦越花,拽着小石头就往物资点走:"快谢谢官爷!咱...咱也有自己的田了!"

小石头眨巴着眼睛,看着小吏递来的棉鞋,不敢接:"娘,这...这是给我的?"

"是啊,"李寡妇把鞋往他脚上套,"到了交趾,娘给你种好多好多稻子,让你天天有白米饭吃。"

队伍里炸开了锅——

"真给百亩田?我家祖祖辈辈都没见过这么多地!"

"听说交趾的蚊子比拳头大,可别把人吃了!"

"瞎扯!女医官带着药呢,前儿我见她们熬药膏,闻着就提神。"

"我姑表兄在交趾做买卖,说那边的土黑得流油,插根筷子都发芽!"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卯时三刻。

刘妧案头的《迁民物资册》摊在晨光里,朱砂批注的"田宅券"旁画着红勾,旁边压着片晒干的占城稻叶,叶脉像极了田垄的纹路。少府呈送的"种子清单"上,"占城稻三万石"几个字被圈了又圈,底下压着交趾汉商送来的"瘴气草药图谱",上面贴着艾草、苍术的标本,还别着张小纸条:"女医官说,这两种草混着烧,驱蚊效果最好。"

侍女将暖砚推近时,砚台里的松烟墨漾起波纹,混着殿外传来的环佩声——陈阿娇披着藕荷色常服踏入,衣襟上绣着楼船纹样,针脚里还沾着点船板漆,显然是刚从船厂回来。

"看看这船图,"陈阿娇把一卷图纸往案上摊,上面画着三层楼船,船帆上还绣着小小的稻穗,"将作大匠新造的'漕运楼船',每艘可载千人,还隔出'气密粮舱'——用女户织锦坊的桐油漆刷了三层,昨儿试了试,泼了桶水进去,半点没渗。"

她用指尖点着图上的小格子:"卫子夫核了船厂账,百艘楼船已造好三十艘。昨儿去看船,有个老船工说,这船底的龙骨,比当年张骞通西域的船结实十倍,就算遇着风浪也不怕。"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素色襦裙上绣着的暗纹粮袋沾着晨露,裙摆扫过案脚时,带起一阵桐油香。

"太后,陛下,"她展开一卷绢帛,上面用不同颜色标着各郡物资:"代郡送来了十万件'锦甲雨衣',用织锦的'八重锦'法防水,我让宫女试过,淋一天都不湿;渔阳郡熬制了万斤'防瘴药膏',按女医官的方子配的,里面加了蛇床子,抹在身上能防蛇咬——有个采药人说,他常年在山里转,就靠这方子没被蛇伤过。"

绢帛末页贴着张油布,上面用朱砂写着"防潮、防瘴、防蛇",旁边画着个小药罐,罐口画着袅袅炊烟:"这是李寡妇画的,她说要贴在船舱里,天天看才放心,还说要跟着女医官学认草药,到了交趾能帮大伙。"

刘妧指尖划过"种子清单"上的"占城稻",忽然抬头对陈阿娇笑:"还记得泛胜之说的'区田法'吗?迁民到了交趾,第一件事就是按经纬线划田,像织锦那样整齐。前儿泛博士还说,要在船上教迁民们用算筹量田,省得到了地方手忙脚乱。"

殿外传来"哒哒"的木屐声,混着竹简碰撞的"哗哗"响,像有人抱着一堆东西在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将作大匠卿带着两个工匠奔进来,工匠怀里的船图展开时,差点碰倒案上的稻穗。"启禀陛下、太后!"将作大匠的笏板轻点青砖,指着图上的小隔间,"楼船增设了'女眷隔舱',用织锦的'屏风法'分隔,每个隔间都能放下三张铺,还开了'织锦舷窗'——糊着透光的茧纸,又亮又挡风,女眷们在里头做针线活都方便。"

他指着"农学舱"的插画:"泛胜之博士说,要在船上教迁民认稻种,哪个是好种,哪个是瘪粒;'医官舱'里,女医官备了百种草药,连晕船药都配好了,用的是生姜和陈皮,闻着就不冲。"

陈阿娇忽然从袖中抖出一卷锦书,彩线织着的是迁民登船场景:农学弟子用算筹点名,女医官给迁民发防瘴药,女户们将织锦工具搬上船,有个农妇正抱着个大陶罐,罐口飘着热气,像是在熬粥。

"昨儿我让绣娘把这锦书挂到船厂了,"她笑着说,"有个要迁走的农妇看了,非要给绣娘塞个鸡蛋,说这图上抱陶罐的农妇,跟她梦见的一模一样——她就想在船上给大伙熬粥喝。"

殿外侍卫唱喏:"长安女户们献'迁民锦屏'!"

锦屏抬进来时,上面用金线织着"千里迁民,经纬相助",边缘绣满了女户们的花押,有"张李王",还有几个歪歪扭扭的西域名字,是阿里和几个胡商媳妇绣的。领头的女户是西市织锦坊的王婶,她作揖道:"这是姐妹们连夜绣的,愿随首航船队去交趾,教土着姐妹们织布。咱不光要让他们有饭吃,还得有新衣裳穿不是?"

农学博士泛胜之捧着《行船农则》冲进来,竹简便签上还沾着朱砂——显然是刚改完,连胡子上都沾了点红。

"启禀陛下、太后!"他把策论往案上一放,声音里带着喘,"船上已备好'浮动苗床',用织锦的'水浮法'育苗——把稻种撒在铺了锦布的木盘里,泡在温水里,迁民到岸就能插秧,不耽误春耕!"

他指着苗床设计图,手指在图上点来点去:"这锦布得用渔阳产的麻布,透气又结实。前儿试了试,三天就出芽了,比在地里还快!我让弟子们多备了些木盘,路上坏了能换。"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衣襟的楼船纹上投下光斑。

她鬓边的赤金簪晃了晃,簪头新缀的"舟行珠"——用船钉与锦线熔铸的,透着金属的冷光。"昨儿去码头,见迁民们在缝帆,有个老太太说,这船帆的针脚,比她嫁女儿时做的棉被还密,说这样才抗风。"

她忽然压低声音,凑近刘妧:"我还听见有个小媳妇跟婆婆说,到了交趾,要种一片棉田,织床新被褥,再也不用盖打补丁的旧被了。你说,咱这迁民,是不是圆了好多人的念想?"

殿外忽然传来争执声,"让我进去!我要见陛下!凭什么不让我迁?"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奔入,汉子怀里抱着团撕碎的纸,见到刘妧就"扑通"跪倒,头上的毡帽滚到脚边,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的额头。

"陛下!太后!"汉子的声音发哑,带着哭腔,"我是长安王老实,祖祖辈辈种地主的田,租子高得吓人,一年到头攒不下一个子儿。族老说'南蛮瘴疠会吃人',撕了我的迁民帖!可我听说交趾有不冻之田,想带全家去拼一把!我娘快八十了,这辈子就想看看自家的田长啥样!"

陈阿娇立刻招来廷尉府小吏,珍珠璎珞蹭着王老实粗糙的手掌,镯子叮当作响:"传哀家的令!凡阻挠迁民者,按'妨害国计'论处,罚粟百石!王老实,你的迁民帖,哀家让人重发,再给你家多配一张犁,是赵五铁匠铺新打的,锋利着呢!"

王老实愣了愣,突然"咚咚"磕头:"谢太后!谢陛下!我...我一定把田种好,多打粮!"

卫子夫忽然上前,展开一卷《迁民阻力录》:"太后,陛下,鲁郡族老聚众烧了迁民署的船图,却被女迁民用织锦的'信号法'引来官差——她们把锦帕系在竹竿上摇晃,红的黄的,老远就看见了,比派人跑着报信快多了。"

账册末页贴着张草纸,是渔阳李氏女儿画的"护迁斗争"图,上面画着几个举着锦帕的女子,旁边写着:"我用算学算他人数,知道他们凑了二十人,提前报官就烧不了图。"

申时的更鼓敲了两声,"咚——咚——"

刘妧望着案头的《首航日程表》,表中列着"登船、启航、泊岸"的时辰,连潮汐涨落都标得清清楚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初三、十八潮最大,宜启航。"泛胜之的手札压在上面,绢帛上画着用织锦"经纬线"标注的航线图:"按此路线走,比寻常快三日,能避开三处暗礁。"

陈阿娇推过来一叠锦书,彩线织着迁民准备场景:女户们在灯下缝补船帆,男丁们在码头搬运粮种,农学弟子们在绘制交趾地图,图上的稻田画得方方正正。"这是西市绣娘新创的'迁民十二景',"她说,"明儿挂到各郡码头去,让迁民们看看,朝廷为他们备了多少物,心里踏实。"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卫子夫捧来本皮面账本,封皮用金字写着"大汉迁民录"。翻开第一页,首航迁民名单密密麻麻,每人名下都列着分到的田宅与农具。"李寡妇的名字在这儿,"卫子夫指着一行字,"她儿子小石头想要把新镰刀,少府已经记下了,是王铁蛋特意打的小尺寸,适合孩子用。"

殿外忽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首批迁民代表们捧着锦旗来了,脚步声里还混着小孩子的嬉笑声——小石头也跟来了,手里攥着新棉鞋,舍不得穿。

领头的女子系着女户围裙,正是渔阳李氏的儿媳,她跪在丹墀下,将一面绣着"经纬南迁"的锦旗举过头顶:"陛下,太后,这是女户们凑钱绣的,愿随农学弟子开发交趾。我们不光会织布,还会种稻、算账,定不辜负朝廷的指望!"

锦旗的边缘用不同颜色的丝线绣着各郡迁民的花押,红的、蓝的、绿的,像极了即将在交趾铺开的经纬画卷。小石头忍不住拽了拽母亲的衣角:"娘,这旗子上的稻穗,比咱家去年收的还大!"

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码头上。

陈阿娇给王老实斟了杯送行酒,酒液在粗瓷碗里晃出浅黄:"瞧那边,文院女徒在算航船补给,说多算一步,能少浪费一石粮。你放心,路上的吃的喝的,都给你们备足了,还有女医官跟着,保准平平安安到交趾。"

王老实捧着酒盏的手直颤,泪水滴在碗沿:"要是早知道...我爹也能有自己的田...他一辈子都在给地主扛活,临了连口饱饭都没吃上..."

卫子夫搅着粟米粥,轻声道:"少府算过,首航物资够十万迁民吃穿一年。张婆还给每个迁民缝了个艾草包,说挂在船上能辟邪,她孙女丫蛋非要跟着来码头,说要给迁民们唱支送行的歌。"

刘妧摸着案头新刻的"首航令"玉节,玉质温润,刻着"舟车南行"四字,忽然笑了。码头的江风里,混着陈阿娇鬓边的珍珠香与王老实身上的泥土气,像支即将启航的调子。

"让尚方署铸'经纬南迁'铜章,发给首批迁民做凭证。"她对侍女说,"章背面刻个小稻穗,到了交趾,凭着这章就能领田、领农具。"

陈阿娇接话,镯子叮当作响:"昨儿见农学女徒用织锦的'防伪法'做迁民券,绣着只有她们认得的暗纹,做得比度牒还精!有个老吏说,这券比圣旨还管用,谁也仿不了。"

此刻的长安码头,比集市还热闹。

张婆把个沉甸甸的锦缎行囊塞进孙女丫蛋手里,里面"哗啦"响:"拿着,这是宫里发的'迁民包',有占城稻种、防瘴药膏,还有你李珠姐姐托人带的策论稿——她说在交趾也能读书,让你跟小石头都好好学,将来做个能写会算的人。"

丫蛋拽着行囊带,眼睛亮晶晶的:"奶奶,我能跟李寡妇家的小哥哥一块睡舱房吗?我想教他认字。"

"傻丫头,"张婆拍她的头,"女眷隔舱呢,不过能在甲板上一起学认稻种。你把这包艾草给李寡妇,让她挂在舱里,驱虫。"

粮铺老板扛着袋稻种经过,被迁民们围住——

"老板,这占城稻真能一年三熟?"

"骗你干啥!前儿泛博士还来我这挑稻种,说颗粒饱满的才能带上船。"

"我家那口子怕水,晕船咋办?"

"船上有女医官,备了晕船药,听说就是生姜和陈皮,不难吃。"

船工的老板娘把船钉倒在竹匾里,阳光照着发亮,她边数边喊:"瞧这新打的'防瘴船钉',用铜混铁铸的,在水里泡十年都不生锈!前儿王老实来钉箱子,说要把他爹的牌位带去交趾,让老人家也看看自家的田,我特意多给了他两颗钉子,让他把箱子钉牢实。"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