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230章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第230章

作者:暴富雅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06:48: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书铺老板娘的话刚落,就见个穿粗布裙的姑娘挤进来,手里攥着枚磨得发亮的铜钱,指节因用力泛白:"给我来本《科举策论范本》,要王莹姑娘那篇'治西域如织锦'的。"

旁边戴方巾的书生斜睨她一眼,扇子敲着掌心:"女子读策论有啥用?还不是要回家织布。"

姑娘把铜钱"啪"地拍在案上,眼瞪得溜圆:"我娘说了,织布能换路费,考中了能让西域的姐妹都学会织锦算学!前儿月氏女眷来学织锦,还问我咋算经线密度呢!"

书铺老板娘赶紧抽了本递过去:"阿翠快拿着,这是今早新到的,王莹姑娘的策论后面还附了算学公式呢。"

竹简堆里,一枚刻着"科举"字样的玉镇纸滚了出来,在夕阳里闪着温润的光,正好落在阿翠脚边。她捡起来揣进怀里,像揣着块暖玉。

不远处的铁匠铺,赵五正给新箭簇刻"科举"二字,火星溅到王铁蛋的酒坛上,烫出个小坑。

"你这坛酒可得酿好些,"赵五头也不抬,锤子敲得"叮当"响,"等放榜那天,中了的考生准来打酒。昨儿张婆还说,要给女考生蒸胡麻饼当考点心。"

王铁蛋蹲在旁边磨酒坛,坛身上新刻的"贤路广开,酒香万里"还沾着木屑:"放心,我多加了两斤桑葚,甜丝丝的,女考生准爱喝。阿里那小子刚送来两坛西域葡萄汁,说掺在酒里更爽口。"

窗外,阿里举着快绣完的凤凰旗,正让狗蛋帮着拽直。旗面上的凤凰展翅欲飞,爪子下的葡萄藤缠着麦穗,缠得紧紧的。

"再...再绣朵锦花,"阿里指着旗角的破洞,"给...给考中的女先生戴。李珠姑娘说,她姐姐最爱的就是蜀锦牡丹。"

狗蛋拽着旗尾直蹦:"阿里哥,再绣个小算筹!我娘说,考算学的先生都厉害!"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卯时三刻。

刘妧案头的《科举章程稿》摊在晨光里,文院拟定的"女红致用"科考试细则旁画着织机图样,机杼上还标着"经线三股为合格"的小字——是班昭亲笔注的。武院呈送的"骑射算略"科评分标准下,压着王莹从西域带回的算学兵棋,棋子是用戈壁石子磨的,上面刻着"风速修正值",边角都磨圆了。

侍女将暖砚推近时,砚台里的松烟墨漾起波纹,混着殿外传来的环佩声——陈阿娇披着赤金织锦太后衣踏入,凤纹披帛上的金线正映着册页上"衡才绳墨"四字。

"看看这算分法,"陈阿娇将一方刻着"量才录用"的青铜镇纸按在册上,镇纸边缘铸着文试考场与武试演武场的对纹,"武院把骑射成绩乘以算学得分,竟算出个'将才系数'。王莹那丫头当年在西域,这系数比卫青还高两分呢,气得卫青非说算错了。"

她袖口的赤金镶玉镯碰着镇纸边缘,叮当作响:"卫子夫核了报名册,长安就有三百女徒报考,其中六十人是织锦坊的女工。张记织锦坊的阿翠,把准备陪嫁的八重锦都典当了,说要考'女红致用'科,就为了让她娘织的锦能卖到西域去。"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素色襦裙上绣着的暗纹考篮沾着晨露,篮沿还坠着颗小算盘珠子。

"太后,陛下,"她展开一卷绢帛,上面用不同颜色标着各郡考生来源,红色是女子,蓝色是男子,像幅彩色的经纬图,"蜀郡有女户用三匹蜀锦换的路费来京应试,那锦缎上还绣着路线图呢;代郡牧民子弟背着羊皮卷来考算学——那羊皮上画的牧场图,比太学博士的还精细,连哪块草地适合放母羊都标着。"

她指着绢帛末页那张压平的报名帖,上面用歪扭的墨字写着:"我娘纺的锦,够我考三场。若中了,就教西域姐妹纺更好的锦。"

"这是南阳织锦女工赵春妞写的,"卫子夫笑着补充,"她还带了自己织的'考场方位锦',说要给同来的女考生当信物,谁迷路了就按锦缎上的经纬找。"

窗外忽然传来太学方向的钟磬乱响,"哐啷哐啷"像谁在砸铜器——是老儒们争执时碰倒了钟架。

刘妧想起三日前在文院主持考官遴选时,老博士们拍着桌子喊:"女子考卷,岂可用男子衡文?她们懂什么经义!"气得班昭把算筹拍在地上:"我带的女徒,算学比你们的门生强十倍!上月考'西域粮秣账',她们算得比户部吏员还快!"

此刻殿外传来木屐与竹简相击的脆响,"哒哒哒"夹着"哗哗"声。太学博士申公领着数位老儒疾步而入,象牙笏板上还沾着弹劾奏折的墨迹,显然是刚写完就赶来的,连袍角的褶皱都没抚平。

"陛下!女子考卷当另设女考官!"申公的笏板差点撞翻博山炉,香灰撒了一地,"若让男考官评阅女卷,成何体统!男女授受不亲,难道忘了吗?前儿有男考生偷看女考生的策论,传得满街都是,说'女子写的都是闺阁话'!"

他展开的《礼记·内则》上,"男女授受不亲"八字被朱砂圈得通红,像要滴出血来:"臣等已选了十位老夫人当女考官,都是五经博士的母亲,保管合规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申公可知,"刘妧将文院女博士们的阅卷记录推到殿中,竹简上用红、蓝、黑三色批注着女徒策论,条理分明,"班昭领的女考官团,评卷速度比男考官快三成。她们用织锦的'挑花'技法标记要点,哪句是经义,哪句是算学,清晰如经纬。"

她拿起一卷女考生的策论:"你看这篇,论'织锦与治边',把经线比作律法,纬线比作民情,说'密了透不过气,疏了挡不住风沙',男考官未必能看懂其中的门道。"

身后的卫子夫适时展开绢帛,上面列着女考官的实绩:"她们还发明了'双锁阅卷法',每份考卷由两位女考官各评一次,分数差超过十分就重评,比男考官的'单评制'公允多了。前儿有份策论,男考官给了六十分,女考官们一致给了八十分,后来查了查,是男考官没看懂里面的织锦喻理。"

陈阿娇突然从袖中抖出一卷锦书,彩线织着的是女考官阅卷场景:班昭用算珠标记分数,平阳侯家儿媳以兵器图谱解析武试答卷,旁边还摆着个锦缎考篮,里面装着算筹和笔墨,连墨锭上都绣着"公平"二字。

"昨儿我让绣娘把这锦书挂到贡院了,"她眼角眉梢带笑,"那些说'女子不能阅卷'的老儒,盯着看了半晌,嘴都闭不上了。有个老博士还偷偷问,能不能让他孙女来当女考官的助手呢。"

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侍卫通报:"西市女户们抬了架'女衡文'的锦屏,说要献给女考官!"

锦屏抬进来时,上面用金线织着"衡文唯才,不分男女",边缘绣满了女考生的花押,有"赵春妞"、"李阿翠",还有个歪歪扭扭的"阿",竟是阿里的妹妹阿依莎——她也报了名,要考"边务"科,说要把月氏的畜牧术写成策论。

黄月英捧着一卷《考官职责》疾步而入,竹简便签上还沾着校正时的朱砂,蹭了点在鼻尖,像颗小红痣。

"启禀陛下、太后,"她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工科女徒已改良了阅卷用的'朱墨双色笔',男考官用朱笔,女考官用墨笔,互不相扰。笔杆刻着'经纬分明',是用织锦的双色提花原理做的——男笔杆雕箭簇,女笔杆雕织梭,一看就分得出。"

她展开的竹简上,还画着笔的剖面图:"笔尖是牛角做的,男笔粗,女笔细。前儿有男考官想混着用,刚写下一个字就被认出来了,女考官们笑得直拍桌子。"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的织锦披帛上投下光斑,像撒了把碎金。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赤金簪正随着她翻看报名册的动作轻晃——那簪子新缀了颗女考官送的"衡文珠",用朱墨锭与竹简熔铸而成,透着股沉静的光。簪尾还吊着个小算珠,是赵巧儿特意加上的,说"算账得精准,阅卷也一样"。

殿外忽然传来争执声,"让我进去!我要见陛下!"夹着贡院差役的呵斥:"哪来的野丫头,敢闯宫!"

是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个穿儒衫的女考生奔入,考生怀里抱着的不是绣囊,而是装着算筹的竹盒,盒角磕掉了一块,露出里面磨得发亮的算筹。

"陛下!太后!"女考生扑通跪倒,头上的布巾掉在青砖上,露出满是风霜的脸,颧骨上还有戈壁晒出的红晕,"我是渔阳李氏女儿,叫李珠。想考算学科,可贡院不让女子进正门,说'只能走侧门的杂役通道'!"

她举起竹盒,声音发颤却透着倔劲:"我姐姐就是李月,在西域...在西域没回来。这是她用的算筹,当年她就是靠这算筹,算出月氏人的盾牌阵弱点的。我要带着它考中,完成她的心愿。"

陈阿娇立刻招来贡院令,珍珠璎珞蹭着李珠粗糙的手掌,像母亲摸女儿的手:"传哀家的令!贡院各门皆对女考生开放,再敢阻拦,杖责三十!"她瞪着贡院令,"你去告诉把门的,当年王莹带女徒破敌时,走的是玉门关正门,这些女考生,也配走贡院正门!"

卫子夫忽然上前一步,将一卷《贡院冲突录》捧到御前。

"太后,陛下,"她指尖点着册中朱批,"鲁郡儒生在贡院门前撒铁钉,说'女子应试,污了文曲星',却被女考生用算学算出撒钉轨迹——她们量了铁钉的间距,沿着稀的地方走,反将儒生困在自己撒的钉阵里,引得路人直笑,说'这才是算学的用处'。"

账册末页贴着张草纸,是李珠画的"贡院斗儒"图,几个儒生踮着脚在钉阵里跳,旁边女考生们正用算筹丈量,旁边写着:"我用算学算他步数,他走三步就踩着自己撒的钉,跑不了。"

申时的更鼓敲过,"咚——咚——"两声闷响,像敲在人心上。

刘妧望着案头新送来的《科举防弊册》,册里记着女徒们发明的"糊名法"——用织锦的"通经断纬"法遮挡考生姓名,把卷首的名字缝进锦缎套里,阅卷时拆开,放榜时再缝上。锦套上还绣着编号,像织锦的批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她想起早上收到的黄月英密信,信里说已用工科知识改良了号舍通风,在墙角开了"经纬窗",让女考生免受闷热之苦:"就像织锦要留透气的网眼,考场也得透气才行。昨儿试了试,风从窗格斜着进来,正好吹到考生手边,写起字来不淌汗。"

陈阿娇突然将一叠锦书推到她面前,彩线织着的是考生准备场景:女徒在灯下算题,男童为她们研磨,母亲用织锦做考篮,篮里装着胡麻饼和算筹。最末一幅绣的是张婆给孙女丫蛋塞饼子,丫蛋背着考篮回头笑,辫子上还系着锦缎蝴蝶结。

"这是西市绣娘新创的'科举十二景',"陈阿娇指尖划过锦书上的金线考篮,"明儿挂到各郡贡院去,让天下人瞧瞧,我大汉考生如何衡才论技。前儿有个老儒说'女子应考是奇闻',绣娘就把他画成了锦书里的'守旧翁',戴着方巾瞪眼睛,引得考生们都来瞧新鲜,说'这不是申公博士吗'?"

卫子夫捧来本皮面账本,封皮用金字写着"大汉科举录",翻开第一页便是考生籍贯表,其下记着各考生的专长:"赵春妞,织锦兼算学";"阿依莎,月氏语兼畜牧";"李珠,算学兼边务"。每人名下都列着备考的艰辛与期望,李珠那栏写着:"姐姐的算筹,不能白丢在西域。"

殿外忽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新遴选的女考官们捧着考卷来了。她们穿着统一的湖蓝色襦裙,裙摆绣着细小的算筹纹,手里的考卷用锦缎捆着,系成蝴蝶结的样子。

领头的班昭跪在丹墀下,将一叠用锦缎封装的样卷举过头顶:"陛下,太后,这是按'糊名法'封好的样卷,女考官已试评过,确能公允。"她掀开最上面的锦套,露出里面的卷纸,"您瞧,名字处缝得严严实实,阅卷时只看文章。"

样卷的锦缎封面上,用暗线绣着"唯才是举",不仔细看瞧不出来,像极了女考官们公正的心。

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贡院旁。

陈阿娇亲自给李珠斟了杯麦茶,酒液在粗瓷碗里晃出浅黄的光。她忽然指着贡院说:"瞧,那是文院女徒在月下布置号舍,说要按'八重锦'的保暖法铺地,在稻草下垫三层锦缎,免得考生冻脚。赵巧儿正领着人量尺寸呢,说'每尺垫三寸锦,不多不少才暖和'。"

李珠捧着茶盏的手直颤,泪水滴在碗沿,溅起细小的水花:"要是早知道...我姐姐也能来考...她算学比我好,织锦也比我巧...当年她教月氏女子织锦,说'等和平了,咱就开个大织坊'..."

卫子夫用银匙搅着案上的麦粥,轻声道:"我让少府算过,今岁女考生的路费,够买五千石军粮。可她们说,这点钱不算啥,能换来西域安稳,值了。蜀郡来的女考生还说,考上了就把织锦技法传到西域,到时候蜀锦能换更多粮草,早把路费挣回来了。"

刘妧摸着案头新刻的"衡才令"玉节,玉质温润,刻着"公平"二字。

她想起筹备科举时的种种阻碍,忽然笑了。贡院的墨香里,混着陈阿娇鬓边珍珠与李珠身上的麦秆气息,像一曲公平选才的歌谣。

"去叫尚方署的匠人,"刘妧对侍女说,声音里带着笑意,"让他们照着'糊名法'锦封,铸些刻着'经纬公平'的铜封,发到各郡县的贡院去。"

陈阿娇立刻接话,腕间的镯子叮当作响:"这事哀家早盯着呢!昨儿见女考官用算学排考场,横平竖直,排得比钦天监还准!赵巧儿说,按'考生人数除以号舍数',正好一人一间,不多不少。有个男考官不信,算到半夜,结果跟巧儿分的一模一样,臊得脸都红了。"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