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游戏竞技 >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 第229章

汉宫娇华:帝女传奇 第229章

作者:暴富雅 分类:游戏竞技 更新时间:2025-08-16 06:48:42 来源:全本小说网

长安西市的铁匠铺里,赵五正给新箭簇刻凤凰纹,火星溅到旁边的铜盆里,"滋啦"一声腾起白烟。

他眯眼瞅着箭簇上的纹路,忽然扭头喊:"铁蛋,你看这凤凰翅膀的弧度,像不像王莹姑娘射箭的姿势?"

王铁蛋蹲在门口擦酒坛,听见这话直乐:"还真像!昨儿我去送酒,见文院女徒在练箭,胳膊弯得就跟这纹路一个样。"

他指着酒坛上新刻的"盼凯旋"三个字:"等她们回来,就用这坛酒庆功。"

窗外,阿里举着半拉凤凰旗比划,红绸面上刚绣好一只翅膀,缠着的麦穗纹歪歪扭扭。

狗蛋踮脚拽着旗角,差点把丝线扯断:"阿里哥,这麦穗得绕三圈才好看,跟李姐姐织的锦缎一个样。她从前教我娘织锦,总说'线要缠紧才结实'。"

阿里咧开嘴笑,汉话比从前顺多了:"等...等绣完,就...就举着去城门。让...让女将军们老远就看见。"

他忽然指着旗角的小窟窿:"这里...这里要补朵胡麻花,月氏人...喜欢。"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红绸旗上,金线银线闪得像戈壁上的星光。

建章宫的铜漏刚滴过辰时三刻。

刘妧案头的《西域版图册》摊在晨光里,新纳入大汉疆域的月氏故地用朱砂框得醒目,旁边的张掖郡缺额清单上,"九十九名长吏"几个字被圈了又圈,墨迹都晕开了。

侍女将暖砚推近时,砚台里的松烟墨漾起波纹,混着殿外传来的环佩声——陈阿娇披着玄色织锦太后衣踏入,凤纹披帛上的金线正映着册页上"疆扩官乏"四字。

"看看这缺额,"陈阿娇将一方刻着"选贤与能"的玉镇纸按在册上,镇纸边缘雕着太学讲堂与西域官衙的对纹,"敦煌以西新置七县,竟缺九十九名长吏。"

她顿了顿,袖口的赤金镶玉镯碰着镇纸边缘,叮当作响:"太学博士们掐着算筹算了三天,说按旧制察举,三年都补不齐。"

"卫子夫核了文院生徒册,首科女徒里有三十七人通西域语言,可按旧制,女子连县吏都做不得。"

卫子夫扶着侍女走进,素色襦裙上绣着的暗纹官印沾着晨露。

"太后,陛下,"她展开一卷绢帛,上面用不同颜色标着各郡官员空缺率,红得发紫的是西域,"西域都护府需懂算学、织锦的官员,可现有官吏中,仅十六人通此二艺。"

她指着绢帛末页那张压平的官箴,上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几个字被红笔勾得像蜘蛛网:"这是鲁郡太守送来的,说月氏人不能用,女子更不能用。"

"昨儿他还派家仆来西市,说要是哪家女子敢应考,就砸了她家的铺子。"

窗外忽然传来太学方向的钟磬变调,"咚哐咚"的节奏比平日沉郁——是陈阿娇定下的"议事"信号。

刘妧指尖划过《西域版图册》上的月牙泉,想起三日前在未央宫与母亲夜谈的场景:"察举制重门第,西域治理需真才。"

"那些靠祖上荫庇的公子哥,连胡商的账本都算不清,去了西域也是添乱。"

"前儿敦煌郡守报来,说派去的世族子弟把苜蓿当杂草锄了,气得牧民差点反了。"

正说着,殿外传来笏板与青砖相击的脆响,"笃笃笃"像雨点砸地。

御史大夫郑当时领着数十老臣跪在丹墀下,象牙笏板上还沾着早朝辩论时的茶渍,有的甚至带着点心渣——瞧那样子,是从宴席上直接赶来的。

"陛下!开科取士乃乱制之举!"郑当时的笏板敲得青砖发颤,花白的胡子抖得像山羊,"昔者孝武皇帝行察举,取的是忠孝之士。"

"若许天下布衣与女子同试,成何体统!"他展开的《汉书·选举志》上,"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八字被朱砂圈得通红,像要滴出血来。

"臣孙儿刚通过察举入仕,您要是开了科举,他这官岂不是白做了?"

"郑大夫可知,"刘妧将文院女徒翻译的《月氏官制》推到殿中,竹简骨碌碌滚到郑当时靴边,上面用织锦纹样解析的西域职官图里,月氏妇人正教汉家女织锦,"月氏旧臣中有位叫阿依莎的妇人,能治沙患,她用胡杨树枝编的沙障,比太学博士设计的还管用。"

"按我朝旧制,却连佐吏都做不得?"

她身后的卫子夫适时展开绢帛,上面列着文院女徒的实绩:"王莹算学破敌,柳氏女织锦安边,这些女子的才学,哪点输于男儿?"

陈阿娇突然从袖中抖出一卷锦书,彩线织着的是西域官衙场景:汉家女吏用算学核计粮秣,月氏妇人以织锦技艺教民桑蚕,连账房先生都是个梳双丫髻的小姑娘,正用算筹算得飞快。

"昨儿我让绣娘把这锦书挂到朝堂了,"她眼角眉梢带笑,"那些世族老爷们看得直瞪眼,说'女子怎能坐公堂'?"

"我就说'难道让不会算账的公子哥去误事'?"

话音刚落,殿外便传来侍卫通报:"西市百姓抬了架'科举请愿'的锦屏,说要献给陛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锦屏抬进来时,满殿都亮堂了——上面用金线织着"学而优则仕,不问男女",边缘绣满了市井百姓的花押,有铁匠铺的"赵",有酒坊的"王",还有个歪歪扭扭的"阿",一看就是阿里的手笔。

张婆的花押旁,还绣了个小小的胡麻饼,旁边注着"民女张王氏,愿孙女考县吏"。

"这是西市百姓连夜绣的,"领头的老掌柜作揖道,"赵五媳妇把陪嫁的金钗都熔了,就为了这金线;阿里把准备娶媳妇的彩礼钱都拿出来买丝线了。"

班昭捧着一卷《科举条议》疾步而入,竹简便签上还沾着新研的朱砂,蹭了点在袖口。

"启禀陛下、太后,"她的象牙笏板轻点青砖,"文院已拟就科举科目:一曰经义,二曰算学,三曰边务,四曰百工。"

"女子应试,可另加'女红致用'一科——就是考怎么用织锦、酿酒这些手艺帮着治理地方。"

她展开的竹简上,"百工"科竟用织机图样解析为官之道:"经线如律法,纬线如民情,织得匀才是好锦,治得平才是好官。"

"就像王铁蛋酿酒,水多水少都不成,当官也得懂这'度'。"

未时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陈阿娇的织锦披帛上投下菱形光斑。

刘妧望见太后鬓边的赤金簪正随着她拍案的动作轻晃——那簪子新缀了颗文院女徒送的"科举珠",用算筹与竹简熔铸而成,透着股韧劲。

殿外忽然传来环佩与木屐相击的声响,"踢踏踢踏"夹着"叮铃叮铃"。

平阳侯家儿媳带着三位持简的女徒奔入,她们手中捧着的不是绣帕,而是誊抄的《科举策论》,竹简上还沾着汗渍,显然是一路跑过来的。

"陛下!太后!"女徒们将竹简举过头顶,竹青上用朱笔写着"科举取士,当唯才是举","这是文院女徒拟的策论,将'通经断纬'之理解释为治国需经纬交织,不分男女。"

"就像织锦,少了哪根线都不成。前儿赵五给我们打箭簇,说'铁里掺点铜才结实',当官不也一样?"

陈阿娇突然把女徒们揽到身边,珍珠璎珞蹭着她们的发顶:"好!说得好!"

"哀家回头让尚方署给你们铸'科举女侍'印,就用你们说的'经纬纹'!"

"以后你们就是文院的'科举童子',帮着班昭博士整理策论!"

郑当时突然上前一步,笏板敲得青砖发颤,"笃"的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鸽子:"陛下!《礼记·王制》云'士者,男子之业也'!女子为士,必致阴阳失调!"

他展开的《礼记》注本上,"女子无才便是德"八字被朱砂重重勾出,墨都晕开了:"臣家有小女,只教她织布绣花,这才是本分!"

"郑大夫可知,"刘妧将一本《女户政绩簿》推到他面前,朱笔圈着女户们的治绩:"王阿莲改良盐井,让张掖郡盐税翻了倍;柳氏女织锦富边,用三匹蜀锦换了月氏人的良马——这些女子的政绩,哪点对不起'士'字?"

她顿了顿,声音清亮:"您家小女若真有才华,难道不该让她为大汉出力?"

卫子夫捧来卷《西域人才册》,册里记着西域各族能工巧匠:"若不开科举,这些会治沙、懂织锦的奇才,岂不是要埋没?"

"难道让他们一辈子只能给世族老爷当雇工?前儿月氏有个会种葡萄的匠人,被鲁郡太守当成奴隶使唤,差点跑回戈壁去!"

申时的更鼓敲过,"咚——咚——"两声闷响。

刘妧望着案头新送来的《科举舆情奏议》,奏议末页贴着各郡太守的反对签条,其中鲁郡太守的字最扎眼:"科举一开,世族颜面何存?"

她想起早上收到的班昭密信,信里说太学儒生正密谋在贡院旧址焚烧科举条议,连柴火都备好了,还说要"烧尽女子应试文"。

陈阿娇突然将那方"科举之印"按在奏议上,印泥在晨光里泛着红光,像朵盛开的花:"怕什么?烧了再刻,写了再抄!"

"当年孝武皇帝推推恩令,反对的人比这多十倍!昨儿我让文院女徒把策论抄了百八十份,藏在织锦坊的染缸底下,烧得完吗?"

"传旨,"刘妧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像铜钟落地,"着礼部、太学、文院共议科举章程,分设文武二科,无论男女、夷夏,皆可应试。"

"首科取士三百人,女子不得少于百人。"

陈阿娇立刻接话,声音脆得像玉佩相击:"哀家早让班昭备下了——文试首题便考'西域安边策',看谁能用算学算出最佳屯垦地!"

"武试就考'锦甲轻骑',让那些说女子不能骑马的瞧瞧!前儿林阿蛮骑射赢了太学博士,那些人脸都绿了!"

卫子夫展开一卷《科举规制》,朱笔圈着"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的条目,规制末页贴着张草纸,是渔阳李氏女儿画的"贡院考场"图,桌子摆得整整齐齐,男女坐得掺着。

旁边写着:"我娘说,会算胡商账本的女子,也能当县吏,不比那些只会啃书本的公子哥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酉时的宫宴摆在长乐宫的藏书阁旁。

陈阿娇亲自给班昭斟了杯葡萄酿,酒液在玉盏里晃出紫色的光。

她忽然指着阁外说:"瞧,那是文院女徒在月下抄录科举条议,说要编本《应试女训》,教姑娘们怎么答策论。"

"赵巧儿正给大家讲算学题呢,说'屯垦地的亩数算错了,可就闹笑话了'。"

班昭饮尽酒盏,袖中漏出卷策论,边角都磨毛了:"臣正想用'经纬天下'之理解释科举要义,让女徒们明白,治国如织锦,需千丝万缕,少不得女子这根线。"

"就像西市的酒坊,王铁蛋酿酒,他媳妇管账,缺了谁都不成。"

卫子夫用银匙搅着案上的桑葚膏,轻声道:"我让少府算过,若科举全开,三年可补西域缺官。"

"那些女徒算得更细,说用织锦的'提花法'排官,能让懂算学的去管粮,懂织锦的去通商,效率能提四成。"

"昨儿张婆还来宫里,说要给贡院送胡麻饼,让考生们吃饱了好答题。"

刘妧摸着案头新刻的"科举令"玉节,玉质温润,刻着"唯才"二字。

她想起察举制下世族子弟拿着俸禄却不会算账的模样,忽然笑了。

藏书阁的竹简气息里,混着陈阿娇鬓边珍珠与班昭袖中墨香的气息,像一曲选贤与能的合鸣。

"去叫尚方署的匠人,"刘妧对侍女说,声音里带着笑意,"让他们照着文院女徒的策论,铸些刻着'唯才是举'的铜匾,挂到各郡县的贡院去。"

陈阿娇立刻接话,腕间的镯子叮当作响:"这事哀家早盯着呢!昨儿见女徒用算学排考场座次,横平竖直,排得比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臣还妥帖!"

"赵巧儿说,按织锦的'经三纬五'排,正好能容下千人,还不拥挤。"

此刻的长安太学,张婆正把一本《科举须知》塞进孙女丫蛋手里,书页上还沾着点面粉:"拿着,这是文院发的,往后咱也能考县吏。"

"你李姐姐要是活着,准能中个头名——她当年算商队的账,从没错过一个子儿。"

旁边书铺的老板娘哗啦倒出匣里的竹简,引得路人围上来:"瞧!新刻的《科举策论范本》,女娃们抢着买呢!"

"王莹姑娘的策论都抄进去了,说'治西域如织锦,需知胡俗如识纬线',写得真好!"

喜欢汉宫娇华:帝女传奇请大家收藏:()汉宫娇华:帝女传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