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奋斗在激情岁月 > 第9章 天赋能力的进一步应用

(1945年 10月下旬)初秋的寅时,天还沉在墨色里,四合院里的老槐树静立如墨,只有墙根的秋虫还在发出细碎的鸣响。王卫国盘腿坐在西厢房的土炕上,腰背挺直如松——这是他每日必修的心斋功课,自随养父王破军下山以来,从未间断。但今天不同,指尖触到炕席上的木纹时,空冥感知不再是往日那种“警惕式”的铺开,而是像温水漫过青石,缓缓沉入意识深处,眉心的温热感从“刺痛”变成了“暖融”,这是心斋境界即将突破的征兆。

“摒除杂念,观想‘气’从丹田升起,随呼吸流转四肢。”王破军的声音在炕边响起,他手里拿着一盏油灯,灯苗跳动的光刚好照亮王卫国的眉心,“记住,心斋不是‘空无一物’,是‘取舍分明’——把无用的纷扰抛开,留下清明的本我。”

王卫国闭上眼睛,按养父的指引调整呼吸。起初,脑海里还翻腾着昨日化学课的反应方程式、物理课的弹道公式,还有兵工厂机床的齿轮草图,像乱麻缠在一起——这是他最近的困扰: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却总觉得拧不成一股绳,就像赵老栓说的“柴火太多,烧不出旺火”。但随着呼吸渐深,空冥状态悄然深化,那些杂乱的念头竟像被筛子滤过,慢慢沉淀下来,只剩下最核心的疑问:如何把齿轮传动的物理原理,和钢材除锈的化学方法结合起来,改进兵工厂的老旧机床?

突然,眉心的温热感猛地一收!王卫国仿佛“看到”一幅清晰的画面:机床的锈迹被稀盐酸清除后,用淬火工艺强化齿轮硬度,再根据力学公式调整齿距——这三个看似独立的步骤,竟像榫卯一样严丝合缝。他猛地睁开眼,额头上沁出薄汗,却难掩兴奋:“爹!想通了!机床的问题不是单一的,得先除锈、再淬火、最后调齿距,三管齐下才能解决!”

王破军吹了吹油灯的灯花,眼里闪过欣慰:“这就是‘心斋’的真意——不是让你什么都不想,是让你‘想该想的’。空冥天赋到了这一步,才能从‘被动感知’变成‘主动思考’,把零散的知识拧成一股绳。”他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玄真子?心斋篇》,“这是我师父留下的手札,里面说‘静能生慧’,你现在才算摸到门。”

清晨的阳光爬上四合院的灰瓦时,王卫国已经把昨夜的思考整理成了《机床改进初步方案》。他拿着方案去找张大勇,刚走到胡同口,就看到张大勇推着自行车焦急地张望——车后座绑着一个破损的机床齿轮,齿牙上布满锈迹和磨损的痕迹。“卫国!可算找到你了!”张大勇一把抓住他的胳膊,“兵工厂的三号机床又坏了,厂长说再修不好,这批步枪就赶不上交货了!”

王卫国接过齿轮,空冥感知扫过,瞬间“看清”了问题:齿牙锈蚀导致咬合不严,材质过软又加剧了磨损。“勇哥,俺有办法!”他把方案递过去,“先按化学课学的,用稀盐酸除锈;再用淬火工艺把齿轮烧硬;最后按物理公式调整齿距,肯定能修好!”

张大勇看着方案上的步骤,眼睛越睁越大:“你这方案把物理、化学都用上了!可……淬火咱们没经验啊,以前烧火全凭感觉。”

“俺们可以试!”王卫国想起养父说的“躬行”,“用日军遗留的炼钢炉,控制温度在 800℃左右,烧红后浸入冷水,这就是最简单的淬火——化学课上说过,这样能改变钢材的晶体结构,让它变硬。”

两人直奔兵工厂。车间里弥漫着机油和铁锈的味道,三号机床孤零零地停在角落,齿轮箱拆开着,像一张张开的嘴。老工程师李师傅蹲在旁边叹气:“这齿轮换了三个了,还是用几天就坏,咱们的钢材太次,又没好工艺,难啊!”

“李师傅,试试这个方案!”王卫国递上方案,“俺们用化学除锈、物理调距,再加上淬火,肯定能行!”

李师傅接过方案,推了推老花镜,越看越惊讶:“你这小子,年纪不大,懂的不少!淬火工艺我也想过,就是把握不好温度——你怎么知道要 800℃?”

“化学课上说,铁的相变温度在 727℃以上,800℃刚好能改变结构,又不会烧化。”王卫国指着齿轮上的锈迹,“除锈用 10%的稀盐酸,泡半小时就行,泡完用碱水中和,防止继续腐蚀。”

李师傅半信半疑,还是让人按方案操作。当除锈后的齿轮被送进炼钢炉,王卫国盯着简易温度计(用日军遗留的水银温度计改造),空冥感知聚焦在齿轮上——能“闻”到钢材受热后发出的细微“噼啪”声,当温度接近 800℃时,他立刻喊:“停火!拿出来淬火!”

齿轮被浸入冷水的瞬间,发出“滋啦”的声响,白雾腾起。冷却后,李师傅用锤子敲了敲,眼睛亮了:“硬了!比以前硬多了!”他按王卫国的标注调整齿距,重新装回机床——当电机启动,机床运转的声音比以前平稳了许多,没有了刺耳的摩擦声。“成了!”车间里爆发出一阵欢呼,工人们围着王卫国,都夸他“有学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卫国的脸有些发红,心里却格外踏实。他知道,这不是自己有多厉害,是心斋深化后,空冥能帮他把学到的知识“串”起来,从“雾里看花”变成“一目了然”。就像牛吃草,之前吞下去的物理、化学知识,现在通过心斋反刍,终于消化成了能用的本事。

下午回到学堂,周小燕和赵启明正在图书馆里发愁——他们报名参加了“北平学生科技竞赛”,准备做一个“自动喂水器”,却卡在了“如何控制水量”的环节。“卫国,你可来了!”周小燕举着一张草图,“我们想用浮球控制阀门,可总掌握不好浮力和重力的平衡。”

王卫国接过草图,闭上眼睛,进入心斋状态。空冥感知里,浮球的浮力、阀门的重力、水流的压力瞬间变得清晰,像三股绳子在拉扯。他睁开眼,拿起铅笔在草图上修改:“把浮球换成空心铜球,重量减轻 30%,再把阀门的支点往前移两厘米,利用杠杆原理,浮力够了自然能打开阀门。”

“为什么是 30%?”赵启明疑惑地问。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开水的重量。”王卫国解释道,“铜球的体积算出来,排开水的重量刚好比阀门重力多 30%,这样既不会打不开,也不会关不紧——物理课上学的浮力公式,结合杠杆原理就行。”

周小燕按他的修改画图,越画越兴奋:“这样肯定能行!卫国,你怎么总能一下子想到关键?”

“不是一下子想到的。”王卫国笑了笑,指了指自己的额头,“我爹教的静功,能让我把学过的知识捋顺,就像把乱线团理清楚一样。”他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喂水器的阀门容易生锈,咱们可以用化学课学的方法,在表面涂一层蜡,防止生锈——这样能用更久。”

夕阳西下时,三人终于完成了自动喂水器的设计图。赵启明伸了个懒腰:“以前觉得物理、化学是两回事,现在才知道能凑到一起用!这都是你的功劳,卫国!”

“是大家一起想的。”王卫国看着图纸,心里突然涌起一个念头,“要是把这种‘结合’用到更多地方呢?比如用化学造更好的钢材,用物理设计更精准的机器,咱们中国就能造出自己的设备了。”

回到四合院,王破军正在老槐树下观星。他递给王卫国一本《玄真子?天文篇》:“今晚有猎户座流星雨,古人说‘星移斗转,道亦有变’,你的心斋境界提升了,也该学学‘观天察地’——很多道理,天地间都写着呢。”

两人坐在院中的小马扎上,望着夜空。当第一颗流星划过,王卫国突然问:“爹,心斋能帮俺想明白更难的问题吗?比如怎么造飞机、造发电机?”

“能,但也不能。”王破军指着猎户座的三星,“这三颗星排成直线,就像机床的齿轮,各有各的位置,却又连在一起。心斋能帮你把‘齿轮’排好,但要造出机器,还得靠你一点点去做、去试。就像你今天改进机床,不是光靠想就行,还得去淬火、去调齿距。”

王卫国点点头,想起兵工厂里运转的机床,想起图书馆里的设计图,突然明白:心斋深化不是终点,是起点——它让他能更好地整合知识,却不能代替实践。就像魂穿前学的那些模糊知识,只有和实际结合,通过心斋梳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

晚上,他坐在煤油灯下,重新翻看《玄真子?心斋篇》。手札里写着“静不是止,是动的根本”,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他的困惑:之前总觉得静功是“坐着不动”,现在才知道,静是为了更好地动,是为了让思考更清晰、行动更精准。他在笔记本上写下“静为思之基,思为行之导”,旁边画了一个打坐的人,手里拿着一把锤子——这就是他现在的状态:以心斋静思,以行动实践。

“爹,明天想把自动喂水器的设计图送到农具厂,看看能不能批量生产。”他对王破军说,“乡下的老乡浇水太费劲,有了这个能省不少力。”

“好。”王破军笑着说,“玄真派说‘道法自然,亦利民生’。你学的知识能帮到百姓,就是最好的‘道’。”

夜深了,煤油灯的光映在《玄真子?心斋篇》的书页上。王卫国摸着养父师父的手迹,突然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却也更踏实了。他知道,心斋境界的提升,不是为了“成仙成佛”,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做事、更好地建设国家。那些魂穿前模糊的记忆、学堂里学的知识、战场上的经验,现在通过心斋慢慢融合,像溪流汇成大河,终将奔向“强国”的大海。

窗外的流星又划过一颗,留下一道短暂的光。王卫国闭上眼睛,眉心的温热感依旧暖融。他仿佛看到了批量生产的自动喂水器送到老乡手里,看到了兵工厂的机床造出更精准的步枪,看到了学堂里的同学们用知识改变世界——而这一切,都从这个寅时的静功开始,从这颗清明通透的心开始。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守住这份“静”,就不怕前路的“动”,就能把“雾里看花”的迷茫,变成“脚踏实地”的坚定。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