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奋斗在激情岁月 > 第1章 栖身四合院

奋斗在激情岁月 第1章 栖身四合院

作者:秦蜀一书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7:50:43 来源:全本小说网

初秋的风带着雨后的潮气,吹过绒线胡同的灰瓦屋顶,把“磨剪子戗菜刀”的吆喝声送进一座两进四合院的朱漆院门。王卫国扛着半袋小米,跟在养父王破军身后,跨过门槛时,棉鞋踩在青石板上的触感格外陌生——这不是军营的碎石路,也不是根据地的黄土坡,而是被几代人踩得发亮的老石板,缝隙里还嵌着未洗尽的鞭炮碎屑,是胜利庆典留下的痕迹。

空冥天赋收敛在三尺之内,眉心只有极淡的温热感。他刻意压制着感知,却还是忍不住“扫”过整个院落:一进院的南屋住着开杂货铺的老王家,窗台上摆着缺了口的粗瓷碗,墙上挂着“军属光荣”的红布——老王的儿子在台儿庄战役中牺牲了;东厢房是位姓陈的老教授,门楣上贴着褪色的春联,门框边有个浅淡的弹孔,是日军巡逻时留下的;西厢房空着,就是他们要搬的住处,窗户纸破了几个洞,窗框上还留着前任住户钉过木板的钉眼。

“卫国,愣着干啥?先把东西搬进去。”王破军放下手里的布包,里面装着《玄真子兵要》和几件换洗衣物。他走到西厢房门前,掏出钥匙开门,“这房子是军区帮着找的,前任住户是位老木匠,抗战时去了根据地,现在跟着部队去了东北,特意留了钥匙,说‘给抗日子弟住,放心’。”

王卫国走进西厢房,一股混杂着木屑和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房间不大,只有一铺土炕、一张木桌和两个旧木箱,墙角堆着几根没用完的木料,上面还刻着简单的抗战标语——“打倒日寇”“还我河山”。他蹲下身,抚摸着木料上的刻痕,空冥状态不受控制地闪过异时空的画面:2023年,这座四合院被改造成“抗战记忆陈列馆”,这些木料被玻璃罩保护着,旁边的说明牌写着“1940年代北平木匠的抗战印记”。

“这木料留着,有用。”他对养父说,“可以修修窗户,再做个书架。”

王破军点点头,开始打扫土炕:“你先整理东西,我去跟邻里打个招呼——在城里住,和根据地不一样,邻里关系得处好。”

王卫国打开木箱,把母亲的手帕、桃木吊坠和物理课本小心地放在桌角,又从布包里拿出陈老根送的简易工具包。整理到箱底时,摸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个巴掌大的铁皮盒,上面印着“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字样。打开盒子,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识字课本、一枚残缺的八路军徽章,还有一张老照片——一个穿粗布军装的年轻人搂着老木匠,背景是根据地的战地小学。

“这应该是老木匠儿子的东西。”王卫国摩挲着照片,空冥感知里浮现出年轻人教孩子们识字的场景,突然想起马家堡的战地小学,那些在地道里用锅底灰写字的孩子,眼睛里的渴望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他把铁皮盒放回箱底,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在异时空,每个孩子都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可现在,还有多少孩子像根据地的娃一样,连本像样的课本都没有?

“小伙子,需要帮忙不?”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王卫国抬头,看到南屋的老王扛着一把扫帚走进来,老人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我看你们搬东西,想着你们刚进城,肯定缺这少那的。”

“谢谢王大爷!”王卫国赶紧站起来,“俺们自己能行,不用麻烦您。”

“麻烦啥?都是抗日子弟!”老王摆了摆手,用扫帚扫起地上的灰尘,“我儿子以前也跟你们一样,扛着枪打鬼子,可惜……没等到胜利这一天。”他叹了口气,却很快笑了,“不过看到你们这些年轻人,我就觉得值了!”

正说着,东厢房的陈教授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两本旧书:“听说新邻居是道医队的同志?这两本《论语》和《算术》送给你们,要是有孩子来,还能教他们认几个字。”陈教授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温文尔雅,“我以前在辅仁大学教书,日军占领时停了课,现在正想着能不能在院里办个临时识字班。”

王卫国眼睛一亮,接过书:“陈教授,俺们道医队有不少同志懂点文化,要是办识字班,俺们可以帮忙!”他想起异时空的义务教育,再看看眼前这两本卷边的旧书,突然觉得办识字班不是小事,是让“未来”落地的第一步。

搬完东西时,天已经擦黑。王破军提着一篮鸡蛋回来,说是西院的李大妈送的——李大妈的丈夫是地下党员,去年牺牲了,现在带着女儿过日子。“邻里们都挺热情,就是院里的公共水龙头有点堵,明天咱们修修。”养父擦了擦汗,“还有,对门的张教授今天没在家,听说也是个知识分子,以后慢慢认识。”

王卫国点点头,心里却记下了“张教授”——空冥感知在他提到这个名字时,隐约掠过一丝微弱的异常气息,不是危险,是一种刻意隐藏的谨慎,像极了以前遇到的特务联络员。他没有多说,只是把这丝疑虑压在心底,按照养父教的“藏锋”原则,不轻易暴露感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晚饭吃的是小米粥配咸菜,是王破军在院外的粮店买的。粮价涨得厉害,老板抱怨说“国民党接收大员把粮食都囤起来了,咱们小百姓买粮都得抢”。王卫国喝着粥,看着桌上的煤油灯,火焰忽明忽暗,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个晃动的剪影。他想起异时空家里的 LED灯,明亮又稳定,想起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突然觉得嘴里的粥没了味道——差距太大了,可这差距,不正是他们要填补的吗?

“爹,明天想去学堂问问,能不能给院里的孩子开个夜校。”他放下碗,“陈教授有文化,俺们有道医队的同志帮忙,再找些旧书,应该能办起来。”

“好主意。”王破军很赞同,“玄真派说‘教化育人’,让孩子读书,比打十场胜仗还重要。不过别太急,先跟邻里商量好,看看大家的需求。”

第二天一早,王卫国就去了育英学堂,找到李教授说明情况。李教授很支持,答应捐出一批旧课本,还让周小燕和赵启明帮忙整理。回到四合院,他和陈教授、老王一起在院中公共空间搭了个简易的讲台,用木板拼了几张桌子。消息传开,院里和附近胡同的孩子都来了,有十几个,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六岁,大多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攥着捡来的碎铅笔头。

开课第一天,周小燕教语文,赵启明教算术,王卫国则教孩子们辨认草药——不是复杂的医术,是简单的“哪些草能止血,哪些草有毒”,都是战场上学来的实用知识。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小脸上满是渴望。一个叫栓柱的男孩问:“卫国哥,以后能有电灯吗?晚上看书不用煤油灯,就不会熏眼睛了。”

王卫国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会有的,肯定会有的。俺们正在学造发电机,等学好了,咱们院里就装电灯,让你们在亮堂堂的灯下读书。”

他说这话时,心里格外坚定。空冥状态里,他仿佛看到了几年后,这座四合院装上了电灯,孩子们在灯下写作业;看到了十几年后,陈教授在院里办起了正规的小学堂;看到了几十年后,这座四合院变成了带着现代设施的老民居,却依旧保留着邻里互助的温暖——这些异时空里的“日常”,此刻都是他要奋斗的目标。

下午,院里的公共水龙头真的堵了。王卫国自告奋勇去修,陈教授递给他一把扳手,老王找来铁丝。他蹲在水龙头前,用空冥感知“看”到里面卡着一块生锈的铁片,是日军占领时留下的。他先用铁丝勾出铁片,再用扳手调整阀芯,很快就修好了。水流出来时,邻里们都围过来,笑着说“还是卫国小哥有本事”。

修水龙头时,对门的张教授回来了。他穿着长衫,戴着礼帽,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的皮箱,看到王卫国,只是点了点头,就匆匆进了屋,连门都没开全。王卫国的空冥感知再次捕捉到那丝谨慎的气息,还闻到他皮箱里有淡淡的油墨味——不是普通的墨水,是情报传递常用的特殊油墨。他不动声色地继续修水龙头,心里却多了份警惕,这是第二卷暗流的第一丝涟漪。

傍晚,李大妈端来一碗贴饼子,说是感谢他办夜校。“栓柱他爹要是还在,肯定高兴坏了。”李大妈抹了抹眼泪,“他以前总说,等胜利了,一定要让栓柱读书,当个有文化的人,别像他一样只会扛枪。”

“大妈放心,栓柱肯定能读好书。”王卫国接过贴饼子,心里暖暖的,“以后有啥困难,您尽管说,俺们道医队的人都在。”

夜晚,王卫国躺在土炕上,听着院里的动静:老王的咳嗽声、陈教授的翻书声、孩子们睡熟后的呓语声,还有远处偶尔传来的美军吉普车声。他摸了摸胸口的手帕,又摸了摸枕头下的物理课本,空冥状态里浮现出两幅画面:一幅是 1945年的四合院,煤油灯闪烁,孩子们渴望知识;另一幅是 2023年的北京,高楼林立,孩子们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这两幅画面在他脑海里重叠,最终凝聚成一个信念:他要做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桥梁,用知识和行动,把落后的现在推向强盛的未来。

“爹,觉得搬来这里是对的。”他轻声对躺在旁边的王破军说,“在军营里,俺看到的是战友和任务;在这里,俺看到的是百姓的日子,是真正需要建设的地方。”

“嗯。”王破军的声音带着睡意,却很清晰,“玄真派说‘道法自然’,融入百姓,才能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才能真正为百姓做事。这四合院,是你的新战场,也是你的新课堂。”

月光透过破了的窗户纸,照在土炕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王卫国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他知道,搬入四合院不是结束,是第二卷“京华初觉醒”的真正开始——这里有邻里的温暖,有隐藏的危险,有需要他守护的日常,更有需要他建设的未来。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用战地少年的坚韧和正在成长的智慧,在这座四合院里,在这座古都里,扎下根,然后向上生长,直到撑起一片属于新中国的天空。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