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奋斗在激情岁月 > 第59章 出发回望家乡

奋斗在激情岁月 第59章 出发回望家乡

作者:秦蜀一书生 分类:军事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19 17:50:43 来源:全本小说网

1945年冬初,晋察冀根据地马家堡村。冬晨的微光像一层薄纱,轻轻覆在马家堡的土坯房上。王卫国背着半旧的粗布背包,颈间挂着养父王破军给的桃木北斗吊坠,胸口贴着母亲的绣字手帕,站在王氏祠堂的青石板前。供桌上的檀香还剩最后一缕青烟,灵位前的野菊虽已干枯,却依旧挺着枝干,像在无声地送别。

“再给列祖列宗磕个头吧。”王破军站在身后,腰间挂着装着《玄真子兵要》和军区命令的木筒,道袍的下摆沾着晨霜。他看着王卫国跪在蒲团上,额头贴向冰凉的石板,空冥天赋悄然在少年身上展开——眉心的发烫感带着沉甸甸的“眷恋”,能清晰地“回忆”起第一次在祠堂立誓“强我中华”的场景,能“闻”到供桌上残留的香灰味,那是无数个告慰先烈的清晨留下的味道。

王卫国磕完头,伸手摸了摸供桌旁那个没有名字的木牌——那是养父为母亲立的灵位,旁边压着的正是他在那废墟找到的手帕。“娘,俺要去北平了。”他轻声说,指尖抚过木牌上的纹路,“俺会带着您的手帕,带着根据地的念想,好好做事,不丢您的脸。”

王破军走过来,将一卷用粗布包好的东西放在供桌上——是赵老栓生前锻打的半块铁匠锤,还有吴哥用过的短刀,“这些先留在祠堂,等咱们从北平回来,再把它们放进新建的纪念馆,让后人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多少人拼过命。”

离开祠堂时,晨雾渐渐散了,阳光透过老槐树枝桠,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王卫国特意绕到祠堂后墙,那里还留着他去年刻下的“保家卫国”四个字,笔画已经被风雨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少年的执拗。他伸出手,沿着笔画再次描摹,空冥状态里“看到”自己刻字时的场景:赵婶在旁边递凿子,小李举着油灯照明,小桃在笔记本上画下他刻字的样子——那些画面像老照片,在脑海里一帧帧闪过。

“该去村西看看了。”王破军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两人沿着霜后的土路往村西走,脚下的麦茬被踩得“咯吱”响。远远就看到那片熟悉的废墟——1942年日军扫荡后,这里只剩下半截土墙、散落的陶片,还有那个藏过他、也藏过母亲遗物的地窖入口。

王卫国蹲在地窖前,拨开覆盖的枯枝,露出深黑的洞口。空冥天赋里瞬间浮现前些年,他跟着养父清理废墟时,在这里摸到那个装着手帕的木箱,指尖触到“卫”字绣纹时的震颤,至今还记得。“娘就是在这里把俺藏起来的。”他轻声说,从背包里掏出块新烙的玉米饼,放在地窖口,“这是赵婶做的,您尝尝,跟当年您给俺烙的一样香。”

王破军蹲下来,摸了摸地窖的土壁:“你娘当年藏你时,肯定盼着你能好好活着,能看到鬼子投降的一天。现在你不仅看到了,还要去北平做更有意义的事,她定会安心的。”他从道袍口袋里掏出一小撮柏叶,撒在地窖口——玄真派的习俗,柏叶辟邪,也代表“生生不息”。

离开废墟时,王卫国回头望了一眼,半截土墙在阳光下泛着冷白的光,像母亲最后望着他的眼神。他攥紧胸口的手帕,突然明白“最后回望”不是“告别过去”,而是把根扎在心里,带着这份念想往前走。

两人走到临时医疗站时,柱子和小桃正在整理草药。柱子穿着王卫国送他的旧军裤,正把晒干的蒲公英捆成束;小桃趴在桌边,在笔记本上补充“道医手册”的最后一页,旁边放着王卫国教她做的简易听诊器(用竹筒和薄膜做的)。“卫国哥!王叔!”看到两人过来,小桃立刻站起来,把笔记本递过去,“俺把您教的‘空冥辨气血’法子又抄了一遍,柱子哥说等学校盖好,就教孩子们认草药。”

柱子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个陶制药罐:“这是俺照着您教的法子做的,能装半斤‘风寒散’,您带着路上用。俺跟赵婶说了,医疗站的草药俺每天都会晒,保证不会发霉。”他指了指墙角的铁匠炉,“小李早上还来过,说等您回来,要给您打个新的药刀,比上次的更锋利。”

王卫国接过药罐,罐身上还留着柱子手指的温度。他走到草药架前,最后检查了一遍草药的分类:紫苏叶、败酱草、蒲公英分门别类,标签是小桃用炭笔写的,旁边还画着草药的样子。“柱子,要是遇到治不好的病,就去找张连长,他会联系根据地的医疗队。”他拍了拍柱子的肩膀,“小桃,笔记要收好,等俺从北平回来,教你们更准确的脉诊法子。”

“俺知道!”小桃用力点头,眼眶却红了,她从口袋里掏出个小小的布包,里面是片压平的野菊——是去年秋天在吴哥坟前摘的,“这个您带着,想马家堡了就看看,野菊明年还会开的。”

离开医疗站,两人往赵婶家走。刚到门口,就闻到了熟悉的玉米饼香味——赵婶正蹲在灶台前,往锅里贴饼子,火苗舔着锅底,把她的脸映得通红。“你们来啦!饼子马上就好!”赵婶看到他们,赶紧擦了擦手,从里屋拿出个布包,里面是双新纳的布鞋,鞋底密密麻麻的针脚,鞋帮上还绣着朵小小的野菊,“这鞋是俺连夜纳的,北平路远,穿这个舒服,比棉鞋轻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王卫国接过布鞋,指尖抚过鞋底的针脚——每一针都带着赵婶的心意,像她以前给小石头纳的那样。“赵婶,谢谢您。”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俺到了北平,会经常给您写信的,告诉您那边的事。”

“哎,好!”赵婶笑着点头,转身从锅里拿出刚烙好的玉米饼,用粗布包好塞进他的背包,“路上饿了就吃,别省着。俺跟小石头说好了,等明年麦收,就去北平看你们,到时候给你们烙新鲜的饼子。”

正说着,小李扛着个木杆跑过来,木杆上挂着个用弹壳做的小挂件——是用他们第一次炸粮车时的弹壳做的,上面刻着“马家堡”三个字。“卫国哥!这个您带着!”他把挂件挂在王卫国的背包上,“这样不管您走到哪,都能想着马家堡,想着咱们一起炸粮车、修地道的日子!”

刘奶奶也拄着拐杖来了,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件旧棉袄:“这是俺家老头子的棉袄,虽然旧了,但是暖和,你带着路上穿,别冻着。到了北平要听道长的话,好好做事,别辜负了咱们根据地的期望。”

乡亲们渐渐聚到赵婶家的院子里,有的送鸡蛋,有的送晒干的野菜,还有的把自家孩子的旧玩具塞给王卫国,说“带着当个念想”。张连长也来了,手里拿着个军用水壶,里面装满了热水:“卫国,路上多喝水,北平的水跟咱们这儿不一样,别闹肚子。到了那边要是有啥困难,就跟部队联系,咱们都是一家人。”

王卫国看着眼前的乡亲们,眼眶突然红了。他想起刚到根据地时,自己还是个怕鬼子的孩子,是赵婶给了他第一口热饭,是养父教他练心斋、学本事,是小李、小桃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是张连长把他当成自己的兵——这片土地上的人,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给了他“家”的感觉。

“乡亲们,俺王卫国谢谢大家!”他深深鞠了一躬,声音带着哽咽却格外坚定,“俺到了北平,会好好接收医疗物资,好好给百姓义诊,也会好好练本事,以后回来建设马家堡,让咱们的学堂盖起来,让医疗站扩大,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王破军也对着乡亲们鞠了一躬:“贫道在此谢过各位乡亲对卫国的照拂。待明年春暖花开,贫道定带着卫国回来,与大家共庆麦收。”

临近正午,道医队的集合号在村口吹响。王卫国背着装满乡亲们心意的背包,跟着王破军往村口走。乡亲们跟在后面,有的帮着提行李,有的一路叮嘱,小李和小桃跑在最前面,一直送他们到村口的官道。

官道旁的老槐树下,道医队的战士们已经列队完毕,红旗上“晋察冀道医队”几个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王卫国最后回头望了一眼马家堡——祠堂的屋顶、废墟的断壁、医疗站的烟囱、赵婶家的灶台,都清晰地映入眼帘。空冥天赋里,他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笑脸,看到了赵老栓在铁匠炉里挥锤,看到了吴哥举着手榴弹冲锋,看到了自己和小李、小桃在地道里传递情报——这些画面像暖流,慢慢融进他的血液里。

“卫国,该走了。”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

王卫国点点头,摸了摸胸口的手帕和颈间的吊坠,又看了看背包上小李送的弹壳挂件。他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暂别”——他会带着这片土地的印记,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在北平好好做事,等任务完成,他一定会回来,回到这个给了他温暖和力量的家。

道医队开始前进,王卫国走在队伍中间,养父走在他身边。他没有再回头,却能清晰地“感觉”到乡亲们还在老槐树下挥手,能“闻”到赵婶家飘来的玉米饼香味,能“听”到小李和小桃的喊声:“卫国哥!王叔!早点回来!”

风从晋察冀的田野吹过,带着麦茬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王卫国紧了紧背包,脚步越来越稳——他知道,身后是他的根,是他的牵挂;身前是新的任务,是新的征程。北平的城里,有等待接收的医疗物资,有需要义诊的百姓,有属于他和养父的“以道护民”的使命;而晋察冀的土地,母亲的手帕,乡亲们的情谊,会像颈间的桃木吊坠一样,永远陪着他,指引他往前走,不偏不倚,不忘初心。

队伍的红旗在风里飘着,像一团燃烧的火,渐渐消失在官道的尽头。而马家堡的土地上,老槐树依旧挺立,祠堂的檀香还在弥漫,医疗站的草药散发着清香——这里的一切,都在等着他们回来,等着见证一个更加强大、更加和平的新中国。

喜欢奋斗在激情岁月请大家收藏:()奋斗在激情岁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