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58章 郑贵妃:国本之争扰帝京,史书犹记艳名行

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后宫里,有这样一位女子:她不像李太后那般端庄持重、手握实权,也不似万贵妃那般狠辣善妒、搅动风云,却凭着一张巧嘴、一颗玲珑心,把万历皇帝朱翊钧迷得神魂颠倒,甚至让这位皇帝为了她,跟满朝文武硬刚了几十年,闹出了震动朝野的“国本之争”。她就是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女人——郑贵妃。

如果说后宫是个“大型恋爱选秀现场”,那郑贵妃绝对是“顶流选手”。她出身不高,却能在佳丽三千的后宫里脱颖而出,独占万历皇帝的宠爱几十年;她没有生下嫡子,却敢撺掇万历皇帝“废长立幼”,差点改写明朝的继承制度。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位“宠妃天花板”的一生,看看她到底凭什么能让万历皇帝为她“疯魔”,又为何最终落得个寂寞收场的结局。

万历九年(1581年),对于十五岁的郑贵妃来说,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明朝宫廷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选秀,郑贵妃凭借着出众的容貌和灵动的性格,成功入选,被封为“淑嫔”,正式踏入了紫禁城这座红墙大院。

郑贵妃的出身,在后宫嫔妃里只能算“中等偏下”。她的父亲郑承宪,只是个从五品的锦衣卫副千户,跟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嫔妃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刚入宫的时候,郑贵妃深知自己没背景、没人脉,要是跟其他嫔妃比家世、比排场,肯定没戏。所以她另辟蹊径,走“差异化路线”——别人都在比拼谁的衣服更华丽、谁的首饰更贵重,她却把心思花在了“讨皇帝欢心”上。

当时的万历皇帝,刚满十八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他虽然已经娶了王皇后,但王皇后性格温婉、过于端庄,跟万历皇帝没什么共同话题;其他嫔妃要么胆小怕事、不敢跟皇帝多说一句话,要么只会说些阿谀奉承的废话,让万历皇帝觉得索然无味。而郑贵妃不一样,她不仅长得漂亮,还特别会说话、会来事。

有一次,万历皇帝因为朝堂上的事情心情不好,回到后宫后,谁也不想见。其他嫔妃都吓得躲得远远的,只有郑贵妃敢主动凑上去。她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说“皇上别生气了”,而是拿着一把扇子,坐在万历皇帝身边,轻声说:“皇上,您看这扇子上的画,是不是跟昨天咱们去御花园看到的荷花一样?当时您还说,这荷花就像刚入宫的小宫女,羞答答的。”

万历皇帝被她这么一逗,心情顿时好了不少。他转头看向郑贵妃,发现这个小嫔妃不仅会说话,还特别懂自己——她能记住自己随口说的一句话,还能巧妙地用出来哄自己开心。从那以后,万历皇帝就经常找郑贵妃聊天,跟她分享自己的心事,甚至连朝堂上的烦心事,也愿意跟她说。

郑贵妃还有一个“杀手锏”——她敢跟万历皇帝“开玩笑”。有一次,万历皇帝跟郑贵妃在御花园里散步,万历皇帝故意逗她说:“你这么调皮,要是放到民间,肯定没人敢要你。”郑贵妃立刻反驳道:“皇上说的是哪里话?臣妾这么好,要是放到民间,肯定有很多人抢着要。不过臣妾才不跟别人走呢,臣妾只想跟着皇上。”说完,还俏皮地眨了眨眼睛。

万历皇帝被她逗得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小嫔妃既可爱又真实,跟那些只会唯唯诺诺的嫔妃比起来,简直是“一股清流”。很快,郑贵妃就从众多嫔妃中脱颖而出,成了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女人。万历十年(1582年),郑贵妃被晋封为“德妃”;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被晋封为“贵妃”,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个小小的淑嫔,升到了贵妃的位置,晋升速度堪称“火箭般”。

不过,郑贵妃也不是只靠“撒娇卖萌”上位的。她很聪明,知道要想在后宫里长久地立足,光靠皇帝的宠爱还不够,还得有自己的“脑子”。她从不参与后宫嫔妃之间的争斗,也不主动得罪任何人,甚至还经常帮其他嫔妃在万历皇帝面前说好话。有一次,一个姓王的嫔妃因为不小心打碎了万历皇帝最喜欢的一个花瓶,吓得哭了起来,以为自己肯定会被惩罚。郑贵妃知道后,主动去找万历皇帝,说:“皇上,王妹妹也不是故意的,您就别生气了。再说了,那个花瓶虽然贵重,但也比不上王妹妹的心意啊。”万历皇帝听了,果然没有惩罚王嫔妃。

就这样,郑贵妃不仅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还在后宫里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不过,她的野心也在慢慢膨胀——她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受宠的贵妃,她还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未来的皇帝。

万历十四年(1586年),对郑贵妃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一年,她为万历皇帝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常洵。这个孩子的出生,让郑贵妃欣喜若狂,也让她的野心彻底暴露了出来。

在此之前,万历皇帝已经有了一个长子,名叫朱常洛,是宫女出身的王恭妃所生。按照明朝的祖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王皇后没有生下儿子,所以朱常洛作为长子,理应被立为太子。可郑贵妃却不这么想——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比朱常洛更聪明、更可爱,而且自己深得万历皇帝的宠爱,只要能说动万历皇帝,说不定就能让朱常洵成为太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于是,郑贵妃开始在万历皇帝面前“吹枕边风”。她经常抱着朱常洵,在万历皇帝面前说:“皇上,您看咱们的洵儿多可爱啊,长大了肯定是个有出息的孩子。不像那个朱常洛,整天死气沉沉的,一点都不像皇上您。”万历皇帝本来就因为朱常洛的母亲是宫女,对朱常洛没什么好感,再被郑贵妃这么一撺掇,心里也渐渐动了“废长立幼”的念头。

有一次,万历皇帝跟郑贵妃在后宫里喝酒,喝到兴头上,竟然跟郑贵妃许下了“金盒盟约”——他把自己的手指咬破,在一张纸上写下“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字样,然后把这张纸放进一个金盒里,交给郑贵妃保管,说:“爱妃放心,朕一定会立咱们的洵儿为太子,不会让你失望的。”

郑贵妃拿着这个金盒,心里乐开了花。她觉得,有了万历皇帝的这个承诺,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就十拿九稳了。可她没想到,这件事很快就被传了出去,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强烈反对。

大臣们得知万历皇帝想“废长立幼”,纷纷上奏劝谏。其中,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奏折最有代表性,他在奏折中说:“祖宗之制,立嫡立长,万世不易。今皇长子已五岁,宜早立为太子,以安天下之心。”意思是说,祖宗定下的规矩,立嫡子或者长子为太子,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现在皇长子朱常洛已经五岁了,应该早点立为太子,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安心。

万历皇帝看到大臣们的奏折,气得不行。他觉得这些大臣多管闲事,自己想立哪个儿子为太子,是自己的家事,跟他们没关系。于是,他开始找各种借口推脱,一会儿说朱常洛年纪还小,等长大了再说;一会儿说王皇后还年轻,说不定以后会生下嫡子,到时候再立嫡子为太子。

可大臣们不吃这一套,依旧天天上奏,要求万历皇帝立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采取“拖延战术”,跟大臣们玩起了“拉锯战”。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着名的“国本之争”,这场争论一持续就是十五年,把整个朝廷搅得鸡犬不宁。

在“国本之争”中,郑贵妃始终是幕后的“推手”。她不仅继续在万历皇帝面前撺掇,还暗中拉拢一些大臣,让他们支持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比如,当时的内阁大臣王锡爵,就因为跟郑贵妃的家人有交情,经常在朝堂上为朱常洵说话,主张“三王并封”——把朱常洛、朱常洵和万历皇帝的另一个儿子朱常浩一起封为王,暂时不立太子,等以后再做决定。

可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其他大臣否决了,大家都知道,“三王并封”只是郑贵妃和王锡爵的缓兵之计,目的就是为了拖延立朱常洛为太子的时间。最终,王锡爵因为这件事,受到了大臣们的弹劾,只好辞职回家。

郑贵妃见拉拢大臣不成,就想办法打压那些支持朱常洛的大臣。有一次,御史钱一本因为上奏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触怒了万历皇帝,被万历皇帝贬为庶民。郑贵妃知道后,还在万历皇帝面前说:“皇上,您早就该这么做了,这些大臣就是不识好歹,整天就知道跟您作对。”

可郑贵妃的这些手段,不仅没有让大臣们退缩,反而让更多的大臣站出来支持朱常洛。大家都觉得,郑贵妃是在“祸乱朝纲”,要是让她的儿子成为太子,将来明朝肯定会陷入混乱。

虽然“国本之争”闹得沸沸扬扬,但万历皇帝对郑贵妃的宠爱却丝毫没有减少。相反,他还因为大臣们反对郑贵妃,而更加心疼郑贵妃,对她更加纵容。

万历十五年(1587年),万历皇帝下旨,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王皇后。要知道,当时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还只是个普通的妃子,万历皇帝这么做,明显是在抬高郑贵妃的地位,给大臣们“示威”。

郑贵妃成为皇贵妃后,权力也越来越大。万历皇帝不仅把后宫的大部分事务都交给她打理,还经常把国库的银子拨给她,让她随意使用。据《明史》记载,万历皇帝每年给郑贵妃的“脂粉钱”就有几十万两,相当于当时明朝半年的国库收入。郑贵妃用这些钱,给自己修建了豪华的宫殿,还买了很多奇珍异宝,生活过得比王皇后还要奢华。

有一次,郑贵妃想在自己的宫殿里修建一座假山,需要花费几十万两银子。万历皇帝二话不说,就从国库中拨了银子给她。大臣们得知后,纷纷上奏反对,说:“如今边境战事不断,百姓生活困苦,国库空虚,皇上怎么能把这么多银子花在修建假山上呢?”可万历皇帝根本不听,还说:“朕给爱妃修座假山,关你们什么事?”

郑贵妃不仅生活奢华,还特别会“讨万历皇帝的欢心”。她知道万历皇帝喜欢书法,就天天陪着万历皇帝练字,还特意让工匠打造了一套珍贵的文房四宝送给万历皇帝;她知道万历皇帝喜欢听戏,就亲自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戏子,在宫里为万历皇帝表演;甚至连万历皇帝的饮食起居,她都亲自打理,每天都要亲自给万历皇帝端茶送水、铺床叠被。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万历皇帝被郑贵妃照顾得无微不至,对她更加依赖。当时,万历皇帝因为跟大臣们在“国本之争”上闹得不愉快,开始变得消极怠政,经常不上朝。他把朝政扔给大臣们,自己则躲在后宫里,跟郑贵妃一起享乐。据史料记载,万历皇帝最多的时候,竟然有二十多年不上朝,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可郑贵妃的荣宠,也给她带来了很多麻烦。除了“国本之争”,她还被卷入了好几起宫廷风波中,其中最着名的就是“妖书案”和“梃击案”。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京城突然出现了一本匿名的小册子,名叫《忧危竑议》。这本书里说,郑贵妃想要谋害朱常洛,让自己的儿子朱常洵成为太子,还说郑贵妃已经跟一些大臣勾结好了,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发动政变。这本书一出现,立刻在京城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纷纷上奏,要求万历皇帝彻查此事,严惩幕后黑手。

万历皇帝知道后,又气又怕。他知道这本书是针对郑贵妃的,要是真的彻查,肯定会把郑贵妃牵扯进来。于是,他找了个借口,说这本书是“妖言惑众”,下令禁止传播,然后就不了了之了。可这件事还是给郑贵妃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大家都觉得,这本书里说的是真的,郑贵妃就是个“祸国妖妃”。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梃击案”。这一天,一个名叫张差的男子,手里拿着一根木棍,竟然闯入了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还打伤了好几个太监。幸好当时侍卫及时赶到,把张差抓住了,朱常洛才没有受伤。

这件事发生后,大臣们纷纷猜测,张差肯定是受人指使的,而背后的指使人,很可能就是郑贵妃。因为大家都知道,郑贵妃一直想除掉朱常洛,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于是,大臣们再次上奏,要求万历皇帝彻查此事,还朱常洛一个公道。

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下令彻查。在审讯中,张差供认,自己是受了郑贵妃身边的太监庞保、刘成的指使,来谋害朱常洛的。这个结果出来后,整个朝廷都炸了锅,大臣们纷纷要求万历皇帝处死郑贵妃和庞保、刘成。

郑贵妃得知后,吓得魂飞魄散。她赶紧跑到万历皇帝面前,跪在地上哭着说:“皇上,臣妾真的不知道这件事啊,肯定是有人陷害臣妾,您一定要为臣妾做主啊!”万历皇帝看着哭得梨花带雨的郑贵妃,心里又心疼又为难。他知道,要是真的处死郑贵妃,自己肯定会舍不得;可要是不处理,又没法向大臣们和朱常洛交代。

最后,万历皇帝想了个“折中”的办法。他让郑贵妃亲自去给朱常洛道歉,然后下令处死了张差、庞保和刘成,对外宣称这件事只是张差一个人的“疯癫行为”,跟郑贵妃没关系,就这样把这件事糊弄过去了。

可“梃击案”虽然平息了,但郑贵妃的名声却彻底坏了。大家都觉得,郑贵妃就是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竟然不惜痛下杀手。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郑贵妃,她在朝廷中的支持率也越来越低。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梃击案”之后,万历皇帝也意识到,“废长立幼”已经不可能了。因为大臣们的反对太强烈了,而且朱常洛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要是再坚持“废长立幼”,很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混乱。于是,万历皇帝终于下定决心,立朱常洛为太子。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万历皇帝病重。在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郑贵妃,特意下旨,封郑贵妃为皇后,让她在自己死后,能够跟自己合葬。可这个旨意刚下,就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大臣们说,郑贵妃出身不高,而且还曾经参与过“国本之争”和“梃击案”,没有资格成为皇后。万历皇帝没办法,只好在临终前撤销了这个旨意。

同年七月,万历皇帝驾崩,太子朱常洛继承皇位,史称明光宗。郑贵妃知道,朱常洛成为皇帝后,自己的好日子肯定到头了。于是,她赶紧改变策略,想办法讨好朱常洛。她不仅给朱常洛送去了很多金银珠宝,还挑选了八个漂亮的女子送给朱常洛,想让朱常洛对自己放松警惕。

可朱常洛对郑贵妃始终保持着警惕。他虽然没有立刻对郑贵妃动手,但也没有给她任何实权,只是把她安置在后宫里,让她安度晚年。郑贵妃见朱常洛对自己这么冷淡,心里很是失落,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这个现实。

可谁也没想到,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因为纵欲过度,加上服用了“红丸”,突然驾崩了,史称“红丸案”。朱常洛驾崩后,他的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史称明熹宗。

明熹宗继位后,大臣们再次提出,要追究郑贵妃在“国本之争”和“梃击案”中的责任,甚至有人建议,把郑贵妃贬为庶民,或者处死。可明熹宗觉得,郑贵妃毕竟是自己的皇祖母,而且万历皇帝生前很宠爱她,要是对她太苛刻,会显得自己不近人情。于是,他只是下令,限制郑贵妃的行动,让她住在后宫里,不准干预朝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从那以后,郑贵妃就彻底失去了权力和宠爱,只能在后宫里过着寂寞的生活。她每天看着窗外的红墙,回忆着自己当年的荣宠,心里充满了悔恨和不甘。她后悔自己当初太贪心,要是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参与“国本之争”,说不定自己还能安安稳稳地做个受宠的贵妃红墙艳影:大明郑贵妃的宠辱一生

享受着万历皇帝的宠爱,不至于落得如今这般孤苦伶仃的下场。可世上没有后悔药,她的野心早已在红墙内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再也无法抹去。

天启元年(1621年),郑贵妃已经五十六岁了。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曾经的娇俏灵动早已被沧桑取代。她住在偏僻的宫殿里,身边只有几个老宫女和老太监伺候,以前那些围着她转的大臣和宦官,早就不见了踪影。宫里的新人们,要么对她敬而远之,要么只当她是个无关紧要的“过气皇妃”,连请安都懒得过来。

有一次,郑贵妃想出去走走,路过御花园的时候,看到几个年轻的嫔妃正在赏花说笑,她们聊的都是当下宫里的新鲜事,还有明熹宗对哪个嫔妃的宠爱。郑贵妃站在不远处,听着她们的笑声,心里五味杂陈——曾经,她也是御花园里最耀眼的存在,万历皇帝会陪着她一起赏花、写诗,整个后宫都围着她转。可现在,她就像个局外人,再也融不进去了。

更让郑贵妃难过的是,她的儿子朱常洵也很少来看她。朱常洵在万历年间被封为福王,万历皇帝为了补偿他没能成为太子的遗憾,给了他很多赏赐,还让他去洛阳就藩,拥有了大片的土地和财富。可朱常洵到了洛阳后,就只顾着享乐,整天沉迷于酒色,对母亲的处境不管不顾。偶尔派人给郑贵妃送些东西,也只是走个过场,连句关心的话都没有。

郑贵妃知道,儿子之所以对自己如此冷淡,是因为他也在为当年没能成为太子的事情耿耿于怀,甚至觉得是自己当年的“野心”害了他。可郑贵妃心里委屈——她做这一切,不都是为了儿子吗?要是朱常洵能成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他们母子俩就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不至于像现在这样,一个在宫里寂寞终老,一个在藩地无所作为。

天启四年(1624年),郑贵妃的身体开始越来越差。她经常咳嗽、失眠,稍微一动就气喘吁吁。宫里的太医来看过几次,开了些药,可效果都不好。郑贵妃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开始经常回忆起自己年轻时的日子,回忆起万历皇帝对她的宠爱,回忆起他们在后宫里的点点滴滴。

有一天,郑贵妃让宫女把当年万历皇帝给她的那个“金盒”拿过来。她打开金盒,看着里面那张已经泛黄的纸,上面“立朱常洵为太子”的字迹还依稀可见。她抚摸着那张纸,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她想起万历皇帝当年对她的承诺,想起他们一起在金盒前许下的心愿,可如今,承诺早已落空,心愿也成了泡影。

“皇上,臣妾要来找你了。”郑贵妃轻声说道,声音里充满了疲惫和无奈。

天启五年(1625年)五月,郑贵妃在她居住的宫殿里病逝,享年六十岁。她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几个老宫女和老太监,明熹宗只是象征性地派了个人来吊唁,连葬礼都办得十分简单。郑贵妃最终被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陵园,这里埋葬的都是明朝历代皇帝的妃嫔,没有墓碑,也没有谥号,就像她的一生一样,热闹过后,只剩下寂寞和冷清。

郑贵妃去世后,关于她的争议并没有停止。有人说她是“祸国妖妃”,为了自己的野心,挑起“国本之争”,搅乱朝政,导致万历皇帝消极怠政,明朝逐渐走向衰落;也有人说她只是个“可怜的女人”,一生都在追求爱情和权力,却最终被爱情和权力所抛弃,落得个寂寞收场的结局。

客观来说,郑贵妃确实有过错。她不该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而无视明朝的祖制,挑起“国本之争”,导致明朝朝堂陷入混乱长达十五年。她也不该纵容自己的家人和亲信,利用万历皇帝的宠爱谋取私利,损害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据《明史·郑贵妃传》记载,郑贵妃的父亲郑承宪和哥哥郑国泰,都曾仗着郑贵妃的势力,在外面收受贿赂,欺压百姓,给明朝的统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我们也不能否认,郑贵妃对万历皇帝的感情是真挚的。在万历皇帝孤独、寂寞的时候,是她陪伴在他身边,给了他温暖和安慰;在万历皇帝跟大臣们闹矛盾的时候,是她理解他、支持他,成为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万历皇帝之所以对她宠爱有加,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貌和聪明,更是因为她是唯一一个能懂他、能陪他的人。

而且,郑贵妃也并非完全是个“坏女人”。她在后宫里,虽然受宠,但并没有像万贵妃那样,为了争宠而残害其他嫔妃和皇子。除了在“国本之争”中针对朱常洛外,她对其他嫔妃和皇子都还算友善。

参考《明史》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