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郭子兴听信谗言,把朱重八关了禁闭,还下令不准给他送饭。马秀英得知后,急得团团转。她知道朱重八性格倔强,不会主动求饶,要是真的饿上几天,身体肯定吃不消。于是,她趁着伙房做饭的间隙,偷偷拿了两个刚出锅的热馒头,揣在怀里就往禁闭室跑。没想到刚出门,就遇到了张氏。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便拉住她说话,问她要去哪里。马秀英不敢说实话,只能硬着头皮应付,怀里的馒头烫得她胸口火辣辣地疼,却只能强忍着不敢动弹。等好不容易摆脱张氏,跑到禁闭室把馒头拿出来时,她的胸口已经被烫得红肿一片,朱重八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又感动又心疼,暗暗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好好待她。
这件事之后,郭子兴得知了真相,心里十分愧疚,也彻底打消了对朱重八的猜忌。他看着马秀英和朱重八之间的情意,又想到朱重八的才干,一个念头在他脑海中萌生:不如把马秀英嫁给朱重八,这样既能笼络人心,又能让朱重八成为自己的女婿,彻底为自己所用。
当郭子兴把这个想法告诉马秀英和朱重八时,两人都愣住了。朱重八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个穷和尚出身的人,竟然能娶到元帅的义女;而马秀英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出身卑微,但眼神坚定、有勇有谋的年轻人,心里也生出了几分好感。就这样,在郭子兴的主持下,一场简单却意义非凡的婚礼在濠州军营中举行了。这一年,朱重八二十五岁,马秀英二十岁,郭子兴还特意给朱重八赐名“朱元璋”,字国瑞,寓意“诛灭元朝,平定天下”。
婚后的日子,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安稳、最幸福的时光。马秀英没有嫌弃朱元璋的出身,反而对他体贴入微。当时军营里的生活十分艰苦,每人每天的口粮都有限,马秀英总是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留给朱元璋,自己却经常饿肚子。朱元璋行军打仗需要携带大量的文书资料和备忘录,马秀英就亲自帮他整理分类,把这些东西打理得井井有条,哪怕朱元璋仓促之间需要,也能立刻找出来,从未出过任何差错。
朱元璋性格急躁,容易意气用事,而马秀英却温柔贤淑,善于劝解。有一次,朱元璋因为一点小事和军中的将领发生了冲突,气得拔剑就要杀人,马秀英连忙上前拉住他,轻声说:“将军息怒,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将帅和睦才能打胜仗,要是因为一时冲动杀了将领,不仅会寒了将士们的心,还会影响大局啊。”朱元璋听了她的话,慢慢冷静下来,仔细一想,确实是自己太冲动了,于是主动向那位将领道歉,化解了一场危机。
马秀英不仅是朱元璋的贤内助,还是军中将士的“贴心人”。她见将士们打仗辛苦,就带领将士们的家属,日夜不停地制作衣服和鞋袜,送到前线;遇到将士受伤,她还亲自为他们包扎伤口,嘘寒问暖。将士们都十分感念她的恩情,都说“朱将军有这样一位贤妻,是我们的福气”。
此时的朱元璋,在马秀英的辅佐下,势力越来越大。他不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朱重八,而是成了红巾军中举足轻重的将领。而马秀英,也不再是那个寄人篱下的孤女,而是成了朱元璋身边最得力的助手,为他日后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决定率军南渡长江,攻打集庆(今南京)。这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集庆地理位置优越,是兵家必争之地,拿下集庆,就等于拥有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可当时的朱元璋兵力薄弱,装备简陋,面对的却是元军和其他起义军的双重夹击,形势十分严峻。
马秀英知道这场战役的重要性,她没有像其他女子那样哭哭啼啼地挽留朱元璋,而是坚定地说:“夫君放心去吧,后方有我,你只管安心打仗,我会照顾好将士们的家属,为你做好后勤保障。”临走前,她把自己积攒多年的私房钱全部拿了出来,交给朱元璋充当军饷,又亲自为将士们缝制了战袍和鞋袜,鼓励他们奋勇杀敌。
朱元璋率军出发后,马秀英留在和州,主持后方事务。当时和州的粮食十分短缺,将士们的家属经常吃不饱饭,马秀英就带头节衣缩食,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分给大家。她还组织妇女们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蔬菜,缓解了粮食危机。有一次,元军突然偷袭和州,城里的百姓和将士家属都慌作一团,马秀英却临危不乱,她一面组织妇女们拿起武器保卫城池,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去给朱元璋送信。在她的沉着指挥下,和州军民坚守城池,直到朱元璋率军回援,击退了元军。
朱元璋攻打集庆的过程并不顺利,几次攻城都以失败告终,将士们士气低落。马秀英得知后,特意派人给朱元璋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夫君,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得人心者得天下,如今将士们跟着你出生入死,无非是希望能有一个安稳的家。你要善待将士,体恤他们的疾苦,这样他们才会为你效死命。”朱元璋看了信后,深受启发,他改变了作战策略,不再一味地强攻,而是派人进城宣传自己的主张,安抚百姓。百姓们早就对元军的残暴统治深恶痛绝,见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不扰百姓,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就这样,朱元璋顺利拿下了集庆,并将其改名为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在随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南征北战,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一步步逼近元朝的统治中心。而马秀英始终陪伴在他身边,无论是在刀光剑影的战场,还是在运筹帷幄的军帐,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鄱阳湖之战,是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之一。当时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大军,战船高大坚固,而朱元璋只有二十万兵力,战船矮小简陋,形势对朱元璋十分不利。战役初期,朱元璋的军队屡战屡败,朱元璋本人也在一次战斗中受伤,被困在一艘战船上,陈友谅的军队紧追不舍,情况十分危急。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马秀英冒着生命危险,带领一批妇女驾驶着小船,冲进了战场。她见朱元璋受伤无法行动,二话不说就背起他,跳进小船,拼命划向岸边。陈友谅的士兵见有人逃跑,纷纷射箭追击,马秀英的衣服被箭射中,鲜血直流,可她始终没有放下朱元璋,硬是凭着一股韧劲,把朱元璋安全送到了岸上。朱元璋看着浑身是伤的马秀英,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秀英,你真是我的救命恩人,这辈子我都不会忘记你的恩情。”
这场战役最终以朱元璋的胜利告终,陈友谅兵败身亡,朱元璋统一了江南地区。而马秀英在战役中表现出的勇敢和坚韧,也让全军将士为之折服。大家都说,朱元璋能有今天的成就,马秀英功不可没。
除了在战场上为朱元璋分忧解难,马秀英还十分重视人才。她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没读过多少书,虽然有勇有谋,但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经常劝朱元璋广纳贤才,虚心求教。朱元璋听从了她的建议,四处招揽文人墨客,为自己出谋划策。
有一次,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名叫宋濂的学者,宋濂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朱元璋想请他做自己的谋士,可宋濂性格清高,不愿出山。马秀英得知后,亲自登门拜访,她对宋濂说:“先生,如今乱世之中,百姓流离失所,我夫君一心想平定天下,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可他缺少像先生这样的贤才辅佐。希望先生能出山相助,拯救天下苍生。”宋濂被马秀英的诚意所打动,最终答应了朱元璋的邀请,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
马秀英不仅善待谋士,还十分关心将士们的生活。她见将士们长期在外打仗,思念家乡,就经常组织将士们的家属到军营探望,还为他们准备了丰厚的礼物。她还收养了朱元璋的亲侄儿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以及定远孤儿沐英等二十多个孩子,把他们视如己出,悉心教导。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马秀英的影响下,朱元璋的军队军纪严明,爱护百姓,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而朱元璋也从一个冲动易怒的将领,逐渐成长为一个沉稳睿智的领导者。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不仅是因为自己有勇有谋,更重要的是因为有马秀英这样一位贤内助,在背后默默支持着自己。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应天府的皇宫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朱元璋在百官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秀英为皇后。这一天,马秀英穿着华丽的皇后礼服,站在朱元璋身边,接受百官的朝拜。她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反而神色平静,眼神中透着温柔与坚定。她知道,成为皇后,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而她要做的,就是当好朱元璋的贤内助,辅佐他治理好这个刚刚建立的王朝。
成为皇后之后,马秀英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出身,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她下令后宫之人,不准穿华丽的衣服,不准佩戴贵重的首饰,饮食也要清淡,不准铺张浪费。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平时穿的衣服都是旧的,破了就缝补一下继续穿;宫里的丝绸织物下脚料,她也不让浪费,让人收集起来,做成衣服和被褥,送给孤苦无依的百姓。
有一次,一个宫女见马秀英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忍不住说:“皇后娘娘,您是天下之母,怎么能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呢?不如让工匠给您做几件新的吧。”马秀英笑着说:“宫女此言差矣。如今国家刚刚建立,百姓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库也不充盈,我作为皇后,更应该以身作则,厉行节俭。要是我都铺张浪费,下面的人肯定会跟着效仿,到时候受苦的还是百姓啊。”宫女听了,十分惭愧,再也不敢提做新衣服的事了。
马秀英不仅自己节俭,还经常劝朱元璋不要铺张浪费。有一次,朱元璋想修建一座新的宫殿,马秀英得知后,对他说:“夫君,如今百姓刚刚摆脱战乱之苦,需要休养生息。修建宫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如把这些钱用在救济百姓、发展生产上,这样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朱元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放弃了修建宫殿的想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作为皇后,马秀英还十分重视后宫的治理。她借鉴宋代贤后的做法,在后宫中提倡“仁厚”之风,善待每一位嫔妃和宫女。有一次,一个宫女不小心打碎了朱元璋心爱的花瓶,朱元璋大怒,就要下令处死宫女。马秀英连忙上前劝阻,说:“夫君息怒,宫女也是一时失手,并非有意为之。再说,杀人容易,可一旦开了杀戒,后宫之中就会人人自危,不利于后宫的稳定。不如饶了她这一次,让她以后多加小心就是了。”朱元璋听了她的话,慢慢冷静下来,饶了宫女的性命。
马秀英对嫔妃们也十分宽容。她知道朱元璋后宫嫔妃众多,难免会有争风吃醋之事,因此经常教导嫔妃们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她还经常把自己的食物和衣服分给嫔妃们,让她们感受到皇后的关爱。在她的治理下,洪武朝的后宫一片祥和,没有出现过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事情,这在历代王朝中都是十分罕见的。
除了治理后宫,马秀英还时常关心朝政,巧妙地劝谏朱元璋,避免了不少冤案错案。朱元璋性格急躁,猜忌心重,当了皇帝之后,更是动不动就大开杀戒,许多功臣勋将都因此受到牵连。马秀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这样下去会动摇国家的根基,因此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委婉地劝谏。
参军郭景祥驻守和州时,有人诬告他的儿子持槊要杀父亲。朱元璋得知后,勃然大怒,当即下令要处死郭景祥的儿子。马秀英得知后,连忙对朱元璋说:“夫君,郭景祥只有这一个儿子,要是杀了他,郭家就断后了。而且,仅凭一人之言就断定他有罪,未免太过草率。不如派人去调查一下,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朱元璋觉得马秀英说得有道理,就派人去和州调查,结果发现果然是有人诬告,郭景祥的儿子是被冤枉的。就这样,马秀英救了郭景祥儿子的性命,也保住了郭家的香火。
李文忠镇守严州时,杨宪因为嫉妒他的才能,诬告他有违法行为。朱元璋听信了杨宪的谗言,就要下令把李文忠召回京城治罪。马秀英得知后,连忙劝阻说:“夫君,严州是边境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不易轻易撤换守将。而且李文忠一向忠心耿耿,作战勇猛,立下了不少战功,怎么可能会有违法行为呢?说不定是杨宪嫉妒他,故意诬告他。不如再派人去严州调查一下,看看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朱元璋听从了马秀英的建议,派人去严州调查,结果发现李文忠果然是被冤枉的。后来,李文忠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
最着名的莫过于马秀英救宋濂的故事。宋濂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老师,为明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可后来,宋濂的长孙宋慎牵连进了胡惟庸案,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要处死宋濂。马秀英得知后,十分着急,她对朱元璋说:“夫君,宋濂是你的老师,也是天下闻名的大儒。他一生教书育人,品德高尚,怎么可能会参与谋反呢?再说,宋濂已经退休在家,远离朝堂,就算他的长孙犯了罪,也不应该牵连到他啊。我们普通人尚且知道尊师重道,更何况是帝王呢?”
朱元璋听了,不为所动,依旧坚持要处死宋濂。马秀英见劝谏无效,就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救宋濂。当天晚上,马秀英陪朱元璋吃饭时,既不吃肉,也不喝酒。朱元璋觉得很奇怪,就问她:“皇后,今天的饭菜不合你的胃口吗?怎么不吃不喝呢?”马秀英回答说:“我不是不想吃,而是在为宋先生祈福。宋先生是天下的贤才,如今却要被处死,我心里十分难过,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为他祈福,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朱元璋听了马秀英的话,心里十分感动,也意识到自己太过冲动了。他想了想,宋濂确实是一位难得的贤才,而且对自己忠心耿耿,就这样杀了他,确实有些可惜。于是,第二天,朱元璋就下令赦免了宋濂的死罪,把他安置在茂州。
马秀英不仅关心功臣勋将,还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她身居深宫,却心系天下苍生,每当遇到灾荒年月,她总是带领宫里的人吃素,甚至吃粗麦饭和野菜羹,为百姓祈福。朱元璋见她如此,心里十分不忍,说:“秀英,我已经采取了救荒赈灾的措施,你就不用这么辛苦了。”马秀英叹息着说:“夫君,与其等到灾荒发生了再去救济,不如平时就做好储备,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朱元璋听了她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就下令在全国各地设立粮仓,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
马秀英还十分重视教育。她见太学院的学生们生活清苦,就建议朱元璋设立“红板仓”,专门负责给太学院学生的家属提供粮食。朱元璋听从了她的建议,设立了红板仓,让太学院的学生们能够安心读书,没有后顾之忧。在马秀英的推动下,明朝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