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5章 赵威后:齐女临朝掌赵权,重农恤庶民安乐!

公元前300年前后,秦国忙着“开疆扩土”,楚国在南方“刷存在感”,齐国靠着家底厚稳坐“东方大佬”宝座,而赵国,则在一场权力交接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掌权者。

这位掌权者,就是赵威后。说她特殊,首先出身就自带“光环”——她是正儿八经的齐国公主,爹是齐闵王(一说齐襄王,史载略有争议,但出身齐国王室无疑问),从小在齐国宫廷里接受的是“顶配教育”,琴棋书画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跟着老爹看朝堂议事,早早就摸清了治国理政的门道。用现在的话讲,她不是“温室里的公主”,是自带“政治脑”的硬核女性。

她的“另一半”也很有来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这赵惠文王虽说比不上后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那么猛,但也是个懂权谋、会用人的主儿,蔺相如、廉颇这些“战国顶流名臣”,都是他在位时重用的。两人的结合,妥妥是“齐赵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可跟其他“嫁过去就当花瓶”的公主不一样,赵威后从嫁入赵国那天起,就没把自己当“外人”。

史书里没详细写她当王后时的日常,但从后来的表现能猜出来——她绝对不是躲在后宫里追剧吃瓜的主儿。赵惠文王跟大臣们商量国事,她偶尔在旁边听着,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回头找懂行的人请教;赵国遇到灾年,她还主动把自己的嫁妆捐出来赈灾,老百姓都夸“王后是个心善的”。就这么着,她在赵国朝堂和民间都攒下了不少“路人缘”。

公元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太子赵孝成王继位。这时候的赵孝成王才十多岁,搁现在刚上初中,根本扛不起“治理赵国”这么大的活儿。按照当时的规矩,赵威后以“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成了赵国实际上的“掌舵人”。

消息传到其他诸侯国,不少人都等着看笑话——一个女人当家,赵国肯定要乱!尤其是秦国,立马就想来“趁火打劫”,派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可他们没想到,赵威后一上手就展现出了“硬核操作”:她没慌着派兵,先召来廉颇、乐乘等大将开会,问清楚阏与的地形、秦军的兵力,然后拍板让赵奢领兵出征,还特意嘱咐“打赢了有重赏,输了也别慌,咱们还有后招”。

结果赵奢还真没让人失望,在阏与打了个漂亮的“反杀”,把秦军揍得落荒而逃。这一战下来,诸侯们都傻了眼——原来赵国这位太后,不是“软柿子”,是真会玩政治、懂军事的“狠角色”!

赵威后临朝听政没几年,就来了个“名场面”,直接把她的治国理念“焊死”在了史书上。这事记载在《战国策·齐策四》里,堪称战国时期“外交对话天花板”。

话说有一年,齐国派使者带着礼物来访问赵国,名义上是“增进两国友谊”,实际上是想探探赵国的底——毕竟赵威后刚掌权没几年,齐国想知道这位太后到底是“有真本事”还是“装样子”。

按照当时的外交礼仪,使者见到赵威后,得先递上齐国国君的国书,然后说几句客套话。可赵威后接过国书,根本没翻开看,反而先问了使者三个问题,每一个都把使者问得一愣一愣的。

第一个问题,赵威后问:“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翻译过来就是“你们齐国今年收成咋样?老百姓过得好不好?齐王身体还行不?”

使者一听就不乐意了——我是来见你这个赵国太后的,你不先问我们齐王,反而先问收成和老百姓,这不是“本末倒置”吗?于是使者带着点不满说:“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意思是“我是齐王派来见您的,您不先问齐王,却先问收成和百姓,这是把低贱的放在前面,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啊!”

换作一般的统治者,可能会觉得使者说得有道理,赶紧打圆场。可赵威后是谁?她当场就反驳了,而且反驳得有理有据,直接把使者怼得没话说。她笑着说:“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不对啊!要是没有好收成,老百姓吃什么?要是没有老百姓,哪来的国君?难道要我舍本逐末,先问国君再问百姓吗?”

这话一出口,使者当场就哑了。他本来是想给赵威后一个“下马威”,没想到反被上了一课。

可赵威后还没结束,紧接着又问了第二个问题,这次是问齐国的大臣:“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你们齐国有个叫钟离子的隐士,他还好吗?这人特别好,有粮食的人他给饭吃,没粮食的人他也给饭吃;有衣服的人他给衣穿,没衣服的人他也给衣穿,这是帮齐王养百姓啊,为啥到现在还没给人家官做?”

然后是第三个问题,问的是另一个齐国大臣:“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还好吗?他同情鳏夫寡妇,照顾孤儿老人,救济穷困的人,补充不足的人,这是帮齐王安定百姓啊,为啥也没给官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最后,赵威后还问了齐国的一个女子:“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北宫家的女儿婴儿子还好吗?她摘掉首饰,到老不嫁人,就为了赡养父母,这是带领百姓行孝道啊,为啥没让她上朝受表彰?”

连着三个问题,问的都是齐国的“民生”和“人才”,使者被问得满头大汗,只能一个劲儿地说“太后说得对”。

这场“问齐使”的对话,后来成了千古名谈。赵威后用三句话,就把“民为根本”的治国理念讲得明明白白——在她眼里,国君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子”,而是要靠百姓和粮食才能存在的;大臣不是“混日子的官僚”,而是要帮国君养民、安民的;普通人只要有德行,不管男女,都该被尊重。

这放在战国那个“君贵民轻”的时代,简直是“超前思想”。也难怪后来荀子评价她“威后之智,过于丈夫”——这智慧,比很多男国君都强!

赵威后虽然治国厉害,但也有“软肋”——她特别疼自己的小儿子,长安君。

公元前265年,秦国又来攻打赵国,而且比上次更狠,一下子就占了赵国三座城。赵国打不过,只能向齐国求救。可齐国也不是“活雷锋”,提了个条件:“要我们出兵可以,但必须让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来齐国当人质。”

这条件一传到赵国,赵威后当场就炸了——长安君是她的“心头肉”,从小宠到大,别说去齐国当人质了,就算让他离开自己身边几天,她都舍不得。于是赵威后直接放话:“谁要是敢提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我老婆子就吐他一脸唾沫!”

大臣们都急坏了——秦国都快打过来了,就指望齐国救场,可太后不让长安君去,这不是“坐以待毙”吗?于是一个个都去劝赵威后,可不管谁去说,赵威后都油盐不进,脾气还越来越大。

就在这“僵持不下”的时候,有个叫触龙的老臣站了出来。这触龙是赵国的老臣,年纪大了,走路都颤巍巍的,平时不怎么说话,但关键时候特别会来事。他知道赵威后正在气头上,要是直接提“人质”的事,肯定会被骂回来,所以他换了个“套路”。

触龙进宫的时候,赵威后正坐在那里生气,脸拉得老长。触龙慢慢走过去,先道歉:“老臣脚有毛病,走不动路,好久没来看您了,您别见怪。我就是担心您的身体,特意来问问,您最近吃饭还行不?睡眠好不好?”

赵威后没想到触龙会问这些“家常话”,气消了一点,说:“还行吧,就喝点粥,睡眠也一般。”

触龙又说:“我也是,年纪大了,吃不下多少东西,只能每天走几步,锻炼锻炼,才能多吃点饭,睡个好觉。”

就这么着,两人聊了半天“养生话题”,赵威后的气彻底消了。这时候,触龙才慢慢把话题引到“孩子”身上,说:“老臣有个小儿子,叫舒祺,特别不成器,但我老了,就疼他,想让他去宫里当侍卫,您看行不行?”

赵威后一听,乐了:“行啊,你这小儿子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小,但我想趁我还活着,给他安排个出路,免得以后没人照顾。”

赵威后点点头:“还是你们男人疼小儿子啊!”

触龙赶紧接过话茬:“不对啊,我觉得您比我们男人更疼小儿子。您看,您把女儿嫁到燕国当王后,送她走的时候,哭得那么伤心,担心她受委屈,可每次祭祀的时候,您都祈祷‘千万别让她回来’,这不就是希望她在燕国好好的,帮赵国和燕国搞好关系吗?这是为她的长远打算啊!”

赵威后说:“是啊,我确实是为她好。”

触龙这才切入正题:“那您为啥不为长安君的长远打算呢?您现在给了长安君很多土地和财宝,可他没有为赵国立过一点功劳。等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在赵国怎么立足?现在齐国要他去当人质,这正是他为赵国立功的好机会啊!您要是不让他去,以后他在赵国就没地位了,这不是害了他吗?”

这番话,一下子说到了赵威后的心坎里。她这才明白,自己之前是“护犊子”,只想着眼前不让长安君受苦,却没想着长安君的未来。于是她当场就说:“你说得对!是我糊涂了,就按你说的办,让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

就这样,触龙用“唠家常”的方式,说服了赵威后。齐国收到人质后,立马派兵救赵,秦国一看齐国出兵了,只好撤兵了。

这事记载在《战国策·赵策四》里,原文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从这件事就能看出,赵威后虽然“护犊子”,但不是“不明事理”——只要是为了赵国好,为了儿子的长远打算,她愿意放下自己的“私心”,这才是真正的“大格局”。

赵威后临朝听政的那几年,赵国虽然面临着秦国的威胁,但整体上还算稳定,这跟她的“治国三板斧”分不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第一板斧:重民生,抓农业。赵威后深知“民以食为天”,所以她当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农业。她派大臣去各地考察农田,看看哪里缺水,哪里的土地不好,然后组织老百姓修水渠、改良土壤。遇到灾年,她就下令打开粮仓赈灾,还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有一回,赵国东部发生水灾,老百姓没饭吃,赵威后不仅派人送粮食,还亲自去灾区视察,跟老百姓一起吃粗粮,鼓励大家重建家园。老百姓都感动得说:“有这样的太后,咱们再苦再累也值了!”

第二板斧:任贤才,远小人。赵威后用人有个原则——不管你出身多低,只要有本事,就给你机会;不管你官职多大,要是没本事还搞小动作,立马撸下来。比如前面提到的触龙,还有廉颇、蔺相如这些老臣,她都特别信任,遇到大事都会跟他们商量。有个叫赵葱的大臣,是赵国的贵族,没什么本事,还总想着贪赃枉法,赵威后直接把他贬为平民,还抄了他的家,把财产分给老百姓。这一下,朝堂上的风气好了很多,再也没人敢“混日子”了。

第三板斧:搞外交,联诸侯。赵威后知道,赵国单独跟秦国打,肯定打不过,所以她特别重视“合纵抗秦”。她不仅跟齐国搞好关系,还主动跟燕国、韩国、魏国联系,商量一起对抗秦国。有一回,韩国遇到秦国的攻打,向赵国求救,大臣们都觉得“韩国跟咱们关系一般,没必要救”,可赵威后说:“韩国要是被秦国灭了,下一个就是咱们赵国,救韩国就是救咱们自己!”于是她派兵救韩,不仅帮韩国解了围,还巩固了“合纵”联盟。

在她的治理下,赵国的国力稳中有升,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不错。《史记·赵世家》里虽然没直接写她的功绩,但提到“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齐人使章子将而救赵”,从“齐人救赵”就能看出,赵国当时的外交和国内局势,都是比较稳定的,不然齐国也不会愿意出兵。

不过,赵威后也不是“完美的统治者”。她当政后期,有点过于信任自己的亲信,比如有个叫李兑的大臣,后来慢慢掌握了赵国的兵权,为后来赵国的“沙丘之乱”埋下了隐患。但总的来说,她在赵国最危难的时候,撑起了大局,让赵国没有被秦国轻易吞并,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赵威后具体是哪一年去世的,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她临朝听政了大约五六年,在赵孝成王能够独立处理国事之后,就慢慢退出了政治舞台。

她去世后,赵国的老百姓都很怀念她,不少地方都为她立了“生祠”(为活着或刚去世的有德者立的祠堂),逢年过节都会去祭拜。大臣们也都称赞她“仁政爱民,智略过人”,说她是“赵国的定海神针”。

在整个战国时期,女性掌权的情况很少见,像赵威后这样“有能力、有格局、有口碑”的女性统治者,更是凤毛麟角。她不像骊姬那样靠阴谋诡计掌权,也不像宣姜那样被命运推着走,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主动承担起治理国家的责任,用“民为根本”的理念,让赵国在乱世中站稳了脚跟。

参考《史记》《战国策》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