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 玄幻奇幻 都市白领 武侠仙侠 言情说爱 军事历史 游戏竞技 排行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悠悠小说网 > 军事历史 > 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 > 第14章 秦宣太后:为固邦交辞义渠,送秦直上九重天!

公元前307年前后,秦国的后宫里,有个来自楚国的姬妾,正抱着年幼的儿子嬴稷,在偏僻的宫殿里打发日子。这姑娘姓芈,史称“芈八子”——在秦国后宫等级里,“八子”属于中下级别,比“王后”“夫人”差了好几个档次,搁现在就是后宫里没啥存在感的“小透明”。

芈八子的起点,那是真不高。她来自楚国贵族,但不是啥核心嫡系,说白了就是“旁支小宗”,送进秦国联姻,更像是楚国给秦国的“伴手礼”。刚到秦国时,秦惠文王(嬴稷他爹)眼里只有王后和宠妃,芈八子只能靠边站,连跟大王说句话都得看运气。

有人说她命不好,可芈八子不这么想。她知道,在后宫里,光靠等是没用的,得主动找机会。她不像其他姬妾那样争风吃醋,反而天天抱着书看——看的还不是胭脂水粉的闺阁书,是《孙子兵法》《商君书》这类跟治国打仗有关的“硬核读物”。宫里的太监宫女都笑她:“芈八子这是想当大臣啊,一个女人家看这些有啥用?”

芈八子不管这些,该看还看,偶尔还会在秦惠文王跟大臣讨论国事时,躲在屏风后听。时间长了,她居然摸出了些治国的门道。有一回,秦惠文王跟大臣聊起“如何应对楚国的边境摩擦”,芈八子趁机递了个纸条,上面写着“以商制楚,先礼后兵”——意思是先靠贸易稳住楚国,再暗中准备军队,实在不行再动手。

秦惠文王一看,眼睛亮了:“你一个后宫妇人,居然懂这些?”芈八子淡定回答:“臣妾是楚国人,知道楚国的软肋;臣妾也是秦国人(嫁过来就是秦国的人),更想秦国安稳。这法子不一定对,只是臣妾的一点浅见。”

就这么一句话,秦惠文王对她刮目相看,慢慢开始跟她聊国事。芈八子也机灵,每次都点到为止,不抢大臣的风头,还能时不时补个有用的点子。一来二去,秦惠文王越来越待见她,还跟她生了三个孩子——嬴稷、嬴芾、嬴悝。

可好景不长,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太子嬴荡继位,也就是秦武王。秦武王是个“肌肉猛男”,最喜欢举鼎,对芈八子这种“智谋型”后妈没啥好感,还把她的儿子嬴稷派到燕国当“质子”——这在当时就是变相流放,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一定。

芈八子的日子又回到了谷底,甚至比以前更难。宫里的人见她失势,连剩饭都敢给她送。有人劝她:“不如求求王后,说不定能给您条活路。”芈八子却摇头:“求来的活路不是活路,我芈八子的路,得自己走。”

谁都没想到,转机来得比想象中快。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为了显摆自己力气大,非要举“龙文赤鼎”,结果鼎没举稳,砸断了腿,没几天就死了。更要命的是,秦武王没儿子,秦国的国君之位,一下子成了“无主之物”。

这下,秦国的宗室和大臣们炸了锅,都想拥立自己支持的公子当国君。芈八子听到消息,眼睛一下子亮了——她的机会,来了!

秦武王一死,芈八子第一时间找来了自己的弟弟魏冉。魏冉当时在秦**队里当“将军”,手里有兵权,是芈八子最靠谱的“后盾”。姐弟俩关起门来聊了一晚上,定了个大计划:把在燕国当质子的嬴稷接回来,拥立他当国君!

可这事儿没那么容易。当时有个叫“公子壮”的宗室子弟,也想当国君,还得到了不少老臣的支持,甚至连秦惠文王的王后(也就是秦武王的妈)都站在他那边。两边剑拔弩张,就差动手了。

芈八子没慌,她先派魏冉去燕国接嬴稷,自己则留在咸阳“打嘴仗”。有大臣当众怼她:“芈八子,你一个妇道人家,凭啥管国君的事?公子壮是宗室长者,比嬴稷更适合当国君!”

芈八子冷笑一声,反问:“敢问大人,秦国的规矩是‘立长’还是‘立嫡’?嬴稷是秦惠文王的亲儿子,论血脉,他不比任何人差;论年纪,他虽然年轻,但有我和魏冉辅佐,难道比不上一个只会靠宗室身份争位的公子壮?”

这话怼得大臣哑口无言。芈八子又趁热打铁,给其他大臣送礼、许承诺,还拉上了秦国的“战神”白起(当时白起还没完全成名,但已经是魏冉手下的得力干将),让他带兵在咸阳城外“巡逻”——明着是巡逻,实则是威慑公子壮的人。

等魏冉把嬴稷从燕国接回来,芈八子直接带着嬴稷和军队冲进王宫,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宣布嬴稷为新国君,也就是秦昭襄王。公子壮不服,想带兵反抗,结果被魏冉和白起联手镇压,连带着支持他的宗室子弟,杀了整整一批。《史记·穰侯列传》里记载:“魏冉最贤,自惠王、武王时任职用事。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这里的“季君”,就是公子壮的封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嬴稷继位时才18岁,啥都不懂,芈八子干脆站出来说:“大王年幼,国事繁杂,本宫身为太后,暂代朝政,等大王成年再说。”就这么着,芈八子成了秦国的“实际掌权者”,史称“宣太后”——这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太后”封号并真正临朝摄政的女人,比后来的吕雉、武则天早了好多年。

刚掌权那会儿,秦国的处境不算好:东边有齐国、楚国虎视眈眈,西边有义渠国(今甘肃、宁夏一带)经常来骚扰,国内还有不少宗室不服气。宣太后没怂,她搞了个“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安内。她让魏冉当“丞相”,白起当“大将军”,把军权和政权牢牢抓在自己人手里;对不服气的宗室,她不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封了块地,让他们去外地“养老”,既消除了隐患,又没落下“残暴”的名声。

第二步,攘外。针对东边的齐国和楚国,她用“合纵连横”的老办法,今天跟楚国联姻,明天跟齐国结盟,把各国耍得团团转。有一回,楚国想跟秦国抢韩国的地盘,宣太后直接派白起带兵去救韩国,一仗把楚国打服,还抢了楚国的两座城池。

第三步,稳住义渠。义渠国是游牧民族,骑兵很厉害,秦国跟他们打了几十年都没彻底搞定。宣太后没硬来,反而跟义渠王搞起了“暧昧”——她邀请义渠王来咸阳,好吃好喝招待,还跟他生下了两个儿子。义渠王以为宣太后是真心对他,放松了警惕,再也不骚扰秦国边境。

有人骂宣太后“不知廉耻”,可她不在乎:“只要能让秦国安稳,本宫的名声算什么?”事实证明,她这招很管用——秦国趁机休养生息,国力越来越强,为后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宣太后掌权期间,最经典的操作,莫过于“忽悠”六国,尤其是在“合纵攻秦”这件事上。公元前301年,齐国、韩国、魏国联合起来,组成“三国联军”攻打秦国,还把秦国的函谷关给围了。消息传到咸阳,大臣们都慌了,有人说要投降,有人说要硬拼。

宣太后却很淡定,她召集大臣开会,问:“联军里谁最想打秦国?谁是跟着凑数的?”大臣们答:“齐国最积极,韩国和魏国是被齐国逼着来的。”宣太后点点头:“那就好办了,咱们先搞定韩国和魏国,剩下一个齐国,不足为惧。”

她先派使者去韩国,给韩国国君送了一堆金银珠宝,还说:“秦国和韩国是‘邻居’,邻居打架,只会让齐国捡便宜。不如咱们俩结盟,以后秦国帮韩国打楚国,韩国帮秦国打齐国,多划算?”韩国国君本来就不想打秦国,一听这话,立马撤兵了。

接着她又派使者去魏国,这次没送珠宝,而是给魏国国君画了个“大饼”:“魏国要是跟秦国和好,秦国愿意把之前抢魏国的两座城池还回去,还帮魏国对抗赵国。要是魏国继续跟着齐国打秦国,等秦国打赢了,第一个收拾的就是魏国!”魏国国君一听,也赶紧撤兵了。

齐国一看韩国和魏国都撤了,自己孤军奋战,也不敢再打,灰溜溜地退兵了。就这么着,宣太后没费一兵一卒,就化解了“三国攻秦”的危机。

还有一回,楚国派使者来秦国,想让秦国帮忙攻打齐国。使者仗着楚国国力强,说话特别嚣张:“要是秦国不帮楚国,楚国就联合齐国和赵国一起打秦国!”

宣太后没生气,反而笑着跟使者聊起了“家常”:“本宫当年侍奉秦惠文王的时候,大王把一条腿压在本宫身上,本宫觉得很重;可当大王全身都压在本宫身上时,本宫反而不觉得重了。你知道为啥吗?因为‘有利可图’啊!现在楚国让秦国帮着打齐国,秦国得花多少兵、多少粮?要是楚国能给秦国足够的好处,秦国肯定帮;要是没有好处,秦国凭啥帮你?”

这番话虽然有点“糙”,但把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楚国使者被怼得没话说,只能灰溜溜地回去了。《战国策·韩策二》里记载了宣太后的这番话,虽然用词直白,但足见她的务实和机智——在她眼里,国家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虚头巴脑的外交辞令,不如一句“有利可图”来得实在。

宣太后跟义渠王的“暧昧”,持续了整整30年。这30年里,秦国安心发展,国力越来越强,而义渠国因为没了宣太后的“威胁”,慢慢放松了警惕,军队也没以前能打了。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觉得时机到了。她给义渠王写了封信,说:“咱们好久没见了,你来咸阳宫里聚聚吧,我给你准备了好酒好菜。”义渠王没多想,以为宣太后是想他了,高高兴兴地带着几个随从就去了咸阳。

结果刚进宫殿,义渠王就发现不对劲——宫里静悄悄的,连个宫女都没有。他刚想转身跑,就见魏冉和白起带着士兵冲了出来,把他团团围住。宣太后从屏风后走出来,脸色冰冷:“义渠王,你以为本宫真的喜欢你吗?本宫只是想稳住你,让秦国能安心发展。现在秦国强大了,你和义渠国,也该消失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义渠王这才明白,自己30年的感情,全是宣太后的“套路”。可后悔已经晚了,他当场就被士兵杀了。紧接着,宣太后又派白起带兵攻打义渠国,没了义渠王的义渠国,根本抵挡不住秦国的军队,很快就被秦国灭了,土地也成了秦国的“陇西郡”。《史记·匈奴列传》里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有人说宣太后太狠,连自己的“情人”和亲生儿子都能下手。可宣太后不在乎:“义渠国一日不除,秦国一日不得安宁。本宫是秦国的太后,不是义渠王的女人,秦国的利益,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宣太后心里也不好受。她跟义渠王相处30年,要说没一点感情是假的,可她更清楚,自己是秦国的掌权者,必须做出选择。她的狠,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秦国——只有灭了义渠国,秦国才能解除西边的威胁,专心向东发展,为将来统一六国铺路。

随着秦昭襄王越来越大,他对母亲掌权的事,心里也越来越不是滋味。尤其是宣太后让魏冉、芈戎(宣太后的另一个弟弟)、嬴芾、嬴悝当“四贵”,把秦国的大权都抓在芈氏家族手里,秦昭襄王更是觉得自己像个“傀儡国君”。

有个叫范雎的谋士,看出了秦昭襄王的心思,就对他说:“大王,您是秦国的国君,可现在朝政都在太后和‘四贵’手里,天下人只知道有太后,不知道有大王,这哪行啊?您得把权力拿回来!”

秦昭襄王被说动了,开始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趁宣太后生病,突然下令:免去魏冉的丞相之职,把“四贵”都赶到外地去;太后年纪大了,该好好休息,以后朝政由大王自己处理。

宣太后听到消息,没有反抗。她知道,儿子长大了,该自己掌权了;自己掌权这么多年,也确实累了。她平静地接受了这个安排,搬到了咸阳城外的“甘泉宫”养老,再也不过问朝政。

在甘泉宫的日子里,宣太后过得很悠闲。她不再看《孙子兵法》,而是天天养花、种草、跟宫女聊天。有人问她:“太后,您现在不管朝政了,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宣太后笑着说:“本宫掌权是为了秦国,现在大王能自己处理国事,秦国能越来越好,本宫高兴还来不及,怎么会不舒服?”

公元前265年,宣太后在甘泉宫去世,享年70多岁。秦昭襄王按照最高规格,把她葬在了“芷阳郦山”(今陕西西安临潼区一带)。

宣太后去世后,秦昭襄王继续推行她的政策,重用范雎、白起等人才,把秦国的国力推向了新的高峰。后来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很大程度上是靠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打下的基础。

在宣太后之前,历史上的女人要么是“贤妻良母”,要么是“红颜祸水”,可宣太后打破了这个规矩——她既不是贤妻,也不是祸水,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治国能臣”。

有人骂她“私生活混乱”,跟义渠王生孩子;有人说她“专权跋扈”,把持朝政几十年。可这些骂声,都掩盖不了她的功绩:她平定“季君之乱”,稳定了秦国的政局;她忽悠六国,化解了秦国的外交危机;她灭了义渠国,解除了秦国的西边威胁;她重用魏冉、白起,为秦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要是没有宣太后,秦国可能早就陷入内乱,更别说后来统一六国了。

宣太后的厉害之处,在于她不把自己当“女人”,而是当“秦国的掌权者”。她做事只看利弊,不管别人怎么说;她敢爱敢恨,更敢作敢当。在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她用自己的智慧和铁血手段,在男人的世界里杀出一条路,成为了秦国的“定海神针”。

参考《史记》《战国策》

喜欢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请大家收藏:()二十四史原来这么有趣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